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這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全家準備到父親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慶齡想起要在當天教朋友小珍疊花籃,雖然父親和母親都勸她改天再教,可是宋慶齡還是留了下來,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一、課前讓孩子們蒐集關於宋慶齡的一些小故事,初步瞭解這個名人。很多同學都準備了,還都寫在了紙條上,所以課堂上講的都很自信。能夠通過自己所蒐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偉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自信心也增強了,對學習課文的內容也有了更多的鋪墊。

二、在檢查詞語的時候,有意識的設計了一對反義詞,“守信”和“失信”,通過找反義詞學生能夠清楚的理解了失信的'意思。突破了詞語的難關。

三、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反覆品讀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鍊的機會,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以讀爲本,通過大聲朗讀、默讀、賽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朗讀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文本中的語言、動作中感受宋慶齡美好的人格品質。學生也就是在一次次美妙的朗讀聲中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是三年級一個重點,要教會孩子能夠通過理解詞語來理解課文。所以整堂課我就是讓孩子們找詞語來感受宋慶齡的品質,孩子們找的相當好,理解的很到位。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三年級又一個重點,如何讓剛剛踏入中年級的孩子掌握這個能力,教師的訓練顯得尤爲重要。我在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學習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們說的是五花八門,但我不加評價,通過學習課文後,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就說的比較到位了。說明需要給孩子一個階梯,讓他們順着梯子才能爬上去。

另外有一點,語文學科應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滲透在一起。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薰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啓示。學習了這篇文章後,學生對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爲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爲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爲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的願望。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上學一路歌》是北京課改版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散文。文章描寫了山村小學生一年四季走在上學路上的歡樂情景,表現山區孩子愛上學、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而且還體現出人與自然相融合的一種美。

我在設計本課的第一課時的時候,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上讓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培養孩子的獨自識字能力,體現了三年級的學段特點。

在本課的小組合作學習之中,每個人都在學習,每個人都參與在學習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從字的音、形、意三方面進行了學習。

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之中我自己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學校領導也幫助我提出了一些建議。以後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改進自己班的小組合作學習 ,從而真正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1、要抓好小組長選拔培養工作。

小組長要是一個善於交際、善於組織、敢於發表不同意見,不以自己爲中心的人,這樣就會起到較好的帶頭作用,促進和帶動其他組員積極參加到學習中來。

2、明確分工,強化分工意識。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讓每一個組的組員明確自己的職責是什麼,讓每個人覺得有事可做,此事努力就能做。使小組每個成員在合作學習中感受到快樂。讓他們在學習中理解不僅要爲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幫助小組的同伴,共同爲小組爭得榮譽。讓每個學生在互相幫助中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3、教師要教會學生小組學習的方法。

教師首先要教會組長組織的.方法,教會組員學會發言的方法,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小組合作學習才能順利進行。

4、要抓好小組合作的時機。當個人學習無法解決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5、選好合作學習的內容。比如學習生字時,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已經學習生字的基礎上,挑選出一個最難的教給小組同學或者選取一個自己認爲最難的向小組同學請教。

以上只是自己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淺顯認識,還需要在實踐之中不斷的去改進、去完善,從而確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20世紀末,美國一管理學會組織來自許多部門的知名專家探討生存於21世紀的公民應該具備哪些技能,他們找到了22條技能,其中理解數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狼和鹿》這篇文章,其實可以從理解數據入手,藉助母語教學,初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課文中所用的數據有:

1、時間上的數據有:

一是一百多年以前(這個數據的意思是什麼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應該明白這個時候凱巴伯森林還是非常美的,那就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

二是25年(這是第二段的內容,25年指的是當地居民恨透了狼,用槍打狼25年);

三是兩個冬天(這個時間就是兩年的意思,但這個兩年不同尋常,因爲兩年就死去了六萬只鹿);

四是1942年(這個數據的意思是這一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隻病鹿)。把這三個數據放在一起,反覆閱讀課文,學生理解了這三個時間,其實也能夠理解課文中的重要信息。

2、鹿的數據有:

一是四千只鹿(這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中鹿的數量,這個數量是最適合這個森林的鹿的數據,是健康的鹿的數量。我想這個意思,反覆閱讀課文,孩子們也能理解);

二是十萬只(這是當地居民槍殺25年狼後,鹿迅速增長的量,這個量是非常大的,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表面看這個數據很具體,其實也比較模糊,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想像這個數據,通過打比方的方式讓學生認識這個數據);

三是六萬只(這是凱巴伯森林成爲鹿的王國後,達到十萬只,僅僅兩年死去的數量。爲什麼會死這麼多?學生閱讀第三與第四自然段一定能夠明白的,當然這個數據與時間數據兩個冬天的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了課文最本質的東西。所以,這兩個數據找到後,理解了,教學重點也算完成了);

四是八千隻(這八千隻鹿不是原來的那四千只鹿,都是病鹿。理解這一點,學生也能夠清楚原來的那四千只鹿是健康的。這個數據也告訴我們當地居民槍殺狼是不對的,這是槍殺狼的結果)。

3、關於狼的數據:只有六千多隻(這個數據什麼意思?

一是凱巴伯森林最適合的狼的數量是六千多隻,

二是這個森林中鹿與狼的比是四千多比六千多,

三是通讀課文後讓人懷念這六千多隻狼,

四是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地居民是非常殘忍的,如果將其與25年聯繫起來,更能看出許多問題)。

三組數據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聯繫着的,這種聯繫只有通過熟讀課文,學生才能把這些聯繫建立起來。建立起這些聯繫,纔有利於學生理解狼與鹿的關係,纔有利於學生懂得什麼是生態平衡。才能理解課文中“功臣”與“禍首”的意思,特別是雙引號所表達的意思。而數據讀懂了,課文第五題:“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的感想”,回答起來才能更具體,學生才能更明白。

多項比較深入探究

——《狼和鹿》教學設計評析

《狼和鹿》是國標本語文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狼和鹿數量之間的變化,告訴人們不能盲目破壞生態平衡,是一篇進行環保教育的好課文。教學時,抓住人們捕殺狼前後的現象和動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比較中探究、感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深入研究,理解課文內容。

3、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懂得事物間存在着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深入研究,懂得事物間存在着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2、狼和鹿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凱巴伯森林)

二、插圖比較,顯現矛盾

1、多媒體顯示文中的插圖,以鮮豔美麗的、充滿生命的色彩——綠色吸引學生,談自己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感受,並找出與圖匹配的相關文字進行朗讀感悟。

2、設疑: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又是怎樣的?抓住關鍵句子: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想像:現在你腦中的森林是什麼樣的?然後多媒體顯示枯黃的森林圖,你又有什麼感受?

3、多媒體同時顯示蔥綠的和枯黃的森林圖以及相對應的文字,進行對比朗讀,並質疑:你現在最想知道什麼?森林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點評: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綠與黃,情感的差異——悅與抑,因勢利導,你現在最想知道什麼?森林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一問題最能表達當時所有學生心中的矛盾,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探究的慾望。

三、數字比較,深入探究

1、學生自讀自悟,得出:狼被獵人殺死,鹿變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變成了後來的樣子。

2、再次讀文,完成表格並交流:

一百多年前 25年後 100年後

狼(多少)

鹿(只數)

森林(樣子)

點評:學生通過讀書初步得出森林變化的原因,表面上已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但沒有探究到問題的實質,無法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藉助表格可初步使學生理清狼的數量與鹿的數量及森林的關係,爲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3、引導學生比較探究:狼的數量與鹿的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1)質疑:人們爲什麼捕殺狼,捕殺了多少?指導朗讀第2小節,體會人們捕殺狼的數量之多。

(2)比較狼被殺前後,鹿的數量的變化,質疑:爲什麼鹿的數量增長得這麼快?

(3)多媒體畫天平,點撥:生物間有平衡關係,就像一架天平,如果沒有外界干擾,它們始終保持平衡,相反則向一面傾斜。

點評:具體的數字,直觀地演示了狼與鹿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學生一目瞭然,又以天平作比,形象直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狼和鹿之間的平衡關係,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狼的數量與森林的面貌又有什麼關係?

(1)質疑:狼的被殺,鹿的大量繁殖,給森林和鹿帶來了什麼災難?

(2)對照朗讀第1小節和第3小節,體會狼被殺前後森林和森林中的鹿的變化,從而明白狼的多少決定着森林的面貌和鹿的命運。

5、 質疑:狼的數量由誰決定?此刻,你有何體會?

點評:經過以上層層剝筍似的探究,學生終於發現:當地的人們纔是森林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三個問題就像三級臺階,幫助學生撥開重重疑團,體味到了探究的樂趣,也鍛鍊了他們探究的能力。

四、想像比較,明白道理

1、爲了可愛的.鹿,居民殺掉了許多隻狼,凱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國”,想像鹿羣們是怎樣自由生活的?當地居民的心情怎樣?會說些什麼?

2、當森林一片枯黃,林中只剩下8千隻病鹿時,居民的心情又怎樣?會說些什麼?

3、自由朗讀第6小節,理解“功臣”和“大壞蛋”的含義,用自己的話告訴當地居民一些教訓?

4、形象點撥:如果天平兩端分別代表狼和鹿,狼吃掉一些鹿,制約鹿的過度繁殖,將鹿的總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才能使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個生態系統保持平衡,否則會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

點評:通過對當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語言的想像,體會他們的情感變化,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生態平衡的科學道理和重要意義。

五、課堂延伸

1、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

2、介紹有關生態平衡的知識,再請學生談談生活中沒有注意生態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課後繼續收集這樣的事例。

3、課後撰寫環保小論文,宣傳生態平衡的知識,號召更多人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板書設計: 狼鹿

總評: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者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書,通過自由讀、對比讀、對照讀、品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生態平衡的科學道理和重要意義,紮紮實實做到了在讀中“思”,在讀中“悟”。

2、注重比較探究。

根據教材特點,教者抓住課文中的插圖、數字及空白,進行了多項比較,在比較中逐步感悟,深入探究問題的實質,突破教學難點。插圖比較中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情感的差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探究的慾望;數字比較中表格的設計直觀地演示了狼與鹿數量的比例關係及狼的數量與森林面貌間的關係,層層剝筍似的探究使大家認識到森林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的“無知“;想像比較通過對當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語言的想像,體會他們的情感變化,進一步內化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3、注重課堂延伸。

培養學生課外學習,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本教學設計中,教者課前放手讓學生蒐集生活中沒有注意生態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課上給予鼓勵和指導,課後讓學生繼續蒐集相關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和自己的學習所獲整理成環保小論文。拓展了語文學習的領域,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本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爲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築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本組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來展開。這個活動既和單元的專題密切相關,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餘時間,和小夥伴一起通過各種途徑、採用多種方式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身邊的傳統文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生活,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傳承。教學這組時,在引導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要重點指導學生開展好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的開始階段,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如願望,指導學生做好分工合作的準備工作,活動過程中,要提醒學生適時交流活動進展,並在必要時調整活動方案;活動結束後,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活動成果。

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臺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本組專題,從交流、展示綜合性學習所得的角度安排的,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學生可以用多種形式彙報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綜合性學習成果。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把綜合性學習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聽到的內容,整理一下,寫成習作。這也是對綜合性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示方式。完成這次習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材料的選擇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訴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內容寫下來。既可以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寫開展活動時發生的事情。

學生確定想寫的內容後,想一想打算按什麼順序寫,想清楚怎麼寫才能讓別人讀明白。

在交流和評價習作時,可以按照不同的習作內容分類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習作的過程中,增進各小組之間的溝通,並豐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交流之後,可以把有特色的習作集中起來,裝訂成一本習作集;也可以和“展示臺”結合起來,按照習作的內容,把優秀習作放到相應的欄目裏,編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三(三)班全體師生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科任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耐心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反思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注意新課導入新穎。本學期我們在沒有教師用書和教案的情況下,在教學中的導入新課時,我會到網上搜集有關的資料,儘量讓學生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直接導入等,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二、逐步培養學生精讀課文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認生字之外,品味語言文字是我們學課文的目的所在。因此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喜歡讀入手,在引導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先讓學生學會敢說、敢思、敢做。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課堂上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課文蘊含的'魅力。如在《軍神》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說說沃克醫生爲什麼稱劉伯成是軍神!”因爲這是課文的精髓所在。學生就結合老師的板書和自己再次的精讀課文中去總結,各抒己見,雖然每一位學生說的不是很完整,但從回答中可以看到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

三、注重課內外銜接。

語文是一門大課,學習的途徑是廣泛的。在課外同樣學到很多的知識。如讓學生建立了讀書筆記,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寫讀後感還有一定難度,我決定從摘抄好詞佳句開始,先培養好習慣,從摘抄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字跡工整,裝飾的也很漂亮。如:張曼瑤、邢玉鳳、劉一梟、邢金鳳等。我們還結合課文搞了一次語文實踐活動,學習《北大荒的秋天》後,組織學生尋找秋天,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學生尋找的途徑有限,教師的指引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完成的還可以。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但也出現了不盡人意的事情,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素養而努力奮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羣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條理清楚,用詞準確、生動、形象,是本課表達方法上的特點。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進一步加強詞句訓練更是本冊閱讀教學的重點。

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我的教學目標很明確:

1、認識本課的23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峽谷、全身披甲、威武、海灘、貝殼、鳥糞、肥料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感受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及審美素質。

4、學習課文先總後分的構段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第一課時的大致安排如下:第一步,激趣導入,揭示課題,通過畫面感官,使學生對西沙羣島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第二步,對課文整體感知,讀通課文。第三步,細讀課文,重點探究海水的美。

下面,我想談談對某些教學細節的一些想法。第四步,學習先總後分的構段方式。

因爲在導入時學生已經對西沙羣島的風光有大致的感受,所以在第三步:細讀課文,重點探究中,我將學生先引向描寫海水具體風光的句段進行品讀,抓住關鍵詞語如“五光十色”進行賞析,我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弄懂詞語意思,同時感受西沙羣島的美麗。對“五光十色”的理解。我採用的方法是先引讀,讓學生對“五光十色”引起注意,接下來提問必須精煉、準確,比如針對五光十色的問題“西沙羣島的海水顏色這麼多,課文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形容的?”,這樣學生很清楚回答是“五光十色”而不是“瑰麗無比”。爲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個詞語,我出示了畫面,讓學生結合圖片來形象地理解。還通過比較近義詞“五彩繽紛、五顏六色”進一步加深理解。這個詞語學完了我馬上請學生讀優美的句子,讀出“五光十色”的感覺,再全班齊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之後,我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海水的顏色會不同,學生都能找到答案,我進而讓他們用上“因爲...所以”來說句子。最後,我讓學生學習海水這段的構段方式,即先總後分,圍繞“秋天來了,果園裏一片豐收的景象”來把這段話寫完整,寫具體,進行小練筆。

從總體上看,我的這堂課“教什麼”、讓學生“學到什麼”,思路是很清晰的.,目標也很明確。從備課開始,我一直困惑的是“怎麼教”的問題,每一個環節該把學生引向什麼地方,我也比較模糊,多虧了師傅的指導,年級組老師的集體聽課及時指正,在反覆修改教案試教的過程中,我存在以下問題:

1、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自然。

2、引導時的提問不明確,不簡練。

3、留給學生小練筆的時間太短,沒能很好地展示。

以後,我要一如既往的鑽研教學,踏踏實實地備課還要備學生,靈活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多聽課,多反思,多請教老師,多學習,積累教學經驗,紮紮實實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今天,我與同學們共同學習了《第十二次微笑》這篇課文,文中講述的是一位空姐和一位乘客之間的故事:飛機起飛前,乘客提出需要開水吃藥,空姐告知等飛機飛穩當了再吃藥比較方便。結果,空姐由於工作忙碌而疏忽了這件事,使得乘客爲此極爲生氣。空姐一直以微笑面對,反覆致歉,但乘客均未理解。最後,飛機即將降落時,乘客想要投訴這位空姐,空姐依然以微笑相待,並最後一次致以誠懇的歉意,最終化干戈爲玉帛,乘客把投訴信改成了表揚信。

課堂上,我引領大家走入文本,通過朗讀去感悟人物內心的變化,並且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按課後習題要求找出描寫乘客態度前後變化的相關句子,與空姐的每次表現做對比,從中感悟人物內心。彙報時,大部分同學都能抓住關鍵詞句來分析,比如乘客的“請→不理睬→臉色一變”,空姐的“面帶微笑→小心翼翼→請”等,從中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態度和內心。其間,一生問道:“課題寫十二次微笑,爲什麼課文中一共只出現了四次呢?”這個話題馬上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認同,大家都以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此時我說:“能發現這個問題的都是仔細閱讀的好孩子,懂得質疑就是一種閱讀的好習慣。”接着,我引導同學們在課文第5自然段找到了答案,讓大家瞭解到這一段中的“每次”一詞代表了空姐的9次微笑,而其它三段中寫的微笑都是具體的,這就是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至此,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同時也進一步深刻明白了有詳有略的寫作纔是技巧。

課堂上,還有同學提出對乘客的固執態度表示反感,同時又爲空姐感到委屈。對此,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我讓大家在小組裏進行了一番各抒己見的交流,讓大家都有了表達的.機會,之前那些激動情緒就自然而然地淡化了。這時,我又引導同學們梳理了一遍乘客與空姐前後態度的表現,尤其是空姐的最後一次道歉,讓大家語氣朗讀了好幾次,從中感悟空姐當時的心情。結果,有同學說道:“空姐不想被投訴,所以一直真誠地道歉,這最後一次道歉讓乘客原諒了她,我覺得這位空姐很聰明。”還有一位同學說:“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隨便放棄,一定要堅持到底,就像這位空姐那樣做最後的努力,不是解決了這次困難嗎?”聽完,我帶頭鼓起了掌,同時說道:“對!我們要學會堅持,相信自己。人生當中,有些機會稍縱即逝,有機會就要及時抓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不簡單,如果引導不好的話學生很容易引爲這篇課文只是在讚揚更羸射箭本領高,對“驚弓之鳥”的.真正含義可能就無法真正理解。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你們覺得是誰害死了這隻大雁?”學生們有的說是更羸,有的說是箭,還有的。說是獵人,說法不一,我適時引導:這隻大雁是被更羸的箭所傷而死的嗎?學生們聽了若有所悟。我讓他們再讀讀課文,仔細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害死這隻大雁的呢?學生們又議論起來,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原來是大雁自己嚇自己,把自己嚇死的。

爲了讓學生對這個成語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驚弓之鳥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對這個成語就掌握得更好了。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自上三年級的課以來,本課是用時較多的一課,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且問題多多:如把“跨、舉”等字寫錯,爪的讀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識出現的問題尤多,寫不對大寫字母,音節寫不完整,部首弄不對,再查計劃數不對,釋義搞不清、選不對,用關聯詞造句不恰當,對比喻句判斷不對,開心表達不會仿寫,還有的忘做、漏做題目,可以說問題一大堆。

先從課堂找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用心,是我專注於講課,而忽視了學生聽課學習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聽課不專心,學生被動的聽,而不是帶着問題主動的學,課堂是“要我學的.”狀態,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因此我要改,把讀思說的課堂留給學生,讓給學生,刻意的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教者,而不是說者頭頭是道,而聽着被動地聽,聽不聽我也不知,會不會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從第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開始。

再者,關注學生學的效果,學中的問題,更主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試着解答,出現了問題讓學生討論後判斷對錯,指出其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嚐到學習知識的甘苦,求知的快樂。對於一些不適宜討論的錯誤要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答案,以免浪費時間,讓學生無所適從,爲討論而討論,應該讓討論有價值,有意義。

對書寫中出現的問題,一要要求嚴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導示範,保證書寫的時間,畢竟學生學寫鋼筆字的時間淺,應該實事求是地爲孩子們創造輕鬆、舒適的寫字環境。

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讀,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課文的全面學,無論課前的讀,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讀,都必不可少。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中年段的語文學習要逐步引導學生加強對詞句的感悟,這篇課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詞爲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品詞。

1、以詞爲線。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爲主線展開教學。先讓學生找到這三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從而讓整個教學有條清晰的線索。

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多種形式品詞。在教學伊始針對課題,讓學生說說“驚弓之鳥”一詞的本義;在學完課文後,再回到整體,理解“驚弓之鳥”的比喻義,學生還由此想開去,找到與其意思相近的“杯弓蛇影”,並聯系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的例子。

在教學中,我也能尋找切入點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文的第八自然段更羸說的.一段話是本課學習的重難點。這段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句段的訓練點。我先讓學生自讀本段話,標出本段有幾句話,對這幾句話有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再由學生一句一句地讀懂每句話,最後把這四句話的意思串起來概況出本段的主要意思,把句和段的訓練結合起來,並練習用“因爲……所以……”說句子,理清文中的因果關係。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同時注意了學生朗讀指導。我想如果每篇課文教師都能找到一兩個恰當的訓練點,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進行詞句段的品讀,學生一定能有所獲。

我也發現了本課中存在的不足。(1)情景創設不夠,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走進文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課堂顯得有些沉悶,發言學生面不寬。(2)讀得還不夠落實。很多地方只是讓學生個別讀、齊讀了一下,有些語氣沒有讀出來,教師並沒有進一步引導。引以爲戒。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我出示了閱讀提示:如果你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應按怎樣的順序講?概括一下學生的回答,就是一下三個內容: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怎樣挖木匣的?他知道了什麼?

閱讀提示給了學生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再次認真讀課文,各抒己見。在理解“第一次爲什麼挖不到木匣”時,有的孩子說:“科利亞首先從媽媽的木匣沒有丟,還在原來的.地方得出結論,自己的木匣不會丟,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學生說:“科利亞的媽媽是大人,她的步子不會變大,而科利亞就不同了,他的步子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步子變大,這樣根據原來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問:“科利亞是你們這樣想的嗎?”學生齊聲回答:“是”。我讓學生讀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詞,讓學生找出文中帶該詞的句子,並讀一讀,用“果然”一詞練習說話。佈置作業,讓學生把課文最後一段抄在筆記本上,注意冒號和雙引號的用法和正確寫法。

我藉機闡釋了,隨着時間的變化,不光是人的身體在發生變化,就連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電器走進了千家萬戶,這樣我們的社會也不斷髮展,我們的知識也隨之而增長,文化生活也就豐富了等。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羣鳥學藝》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學設計是本學期我在某實習生上課時所做的課堂摘錄。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這堂課是她精心設計過的,其中體現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應該說是個不錯的設計,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開篇的質疑問難,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第三個對比環節的設計也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語言訓練也比較到位,最後自然地引出了學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最後的分角色表演給孩子的語言表達提供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實現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

這堂課的設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教師在努力創設童話般的課堂情境時,卻被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給破壞了。我們把第五個環節放大了來看一看:也許這個教師想尊重科學,在教育孩子們要做個勤勞、刻苦學習的人時還應多瞭解“真實”的科學,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鳥棲息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好像爲孩子們精心編織的童話夢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驚醒了,如果我是聽課的孩子,也許我會想,剛纔還誇小燕子刻苦學習呢,現在老師說那些鳥本來就不需要搭窩,難道不可以懶惰嗎?這簡直就是自相矛盾嘛!這樣的引導也和先前創設的課堂情境不相符。這位教師爲了不誤導學生,讓學生說說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其他沒學會搭窩的鳥住在哪裏,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機滲透科學知識,而事實上則起了反作用。我們是要尊重科學,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不要囿於文本知識,這樣的出發點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實際操作上欠缺考慮,出現了導的方法問題。我想,在說明科學真理的同時,能不能不破壞這個童話的情趣呢?讓它自然地出現併爲學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說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課後,一位一同聽課的`老教師說的話簡直一針見血:爲什麼要破壞這麼好的童話情境呢?教師可來個順水推舟嘛!因爲小燕子刻苦學習,搭的窩又暖和又結實。而貓頭鷹、麻雀、烏鴉他們因爲懶惰,沒有學會搭窩,至今還沒有窩呢!你知道他們現在住在哪裏嗎?你見到他們會對他們說什麼?這不就很自然地把其它鳥的棲息地給說出來了嗎。難道這不比一本正經地告訴孩子:其實這些鳥是用不着搭窩的,你知道他們住哪裏嗎?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學生所接受嗎?你看,話一轉,稍做改變,照樣能說明科學知識,照樣能告訴孩子多看書能掌握更多知識的道理。聽了老教師的點評,我暗暗叫絕!

新課改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無論如何,應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確處理好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係,仍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這節課的教學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的思索卻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課前就以遊戲的形式複習字詞,並給學生創造展示蒐集資料的機會,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課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們展現了海水的五光十色和珊瑚的各種各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閱讀中。課後又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出中心句,讓全班學生嘗試把這句話表達具體,學生很有成就感,都想當個小老師考一考別人。這樣,處處創設情境,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被調動起來,學生也就真正有了主動學習的慾望。

二、鞏固生字、正確讀文、在讀中熟悉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在課前以闖關遊戲的形式,檢查學生生字的認讀、四字詞語的積累以及“參、劃”兩個多音字的區分情況,並在學生讀文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從而讓學生在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字詞的意思,最終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遷移寫法、讀寫結合

本課在寫法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怎樣把中心句寫具體。在前面學過課文《趙州橋》《秋天的雨》中,學生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中心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此基礎上,由體會全篇中心句的寫法到了解段落中心句的寫法,由課文的理解到閱讀資料的分析,由教師舉出的例句再到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舉出例子,一環扣一環,教師由扶到放,雖然看似難度逐漸加大,但是學生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已經能很輕鬆地把句子寫具體。我覺得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大亮點。

四、質疑問難,培養思維能力

宋代朱熹說:“讀書無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爲長進。”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總是善於質疑,讀書有所疑纔能有所思,繼而纔能有所得。質疑已成爲現代化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在本課教學中就重視了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在自主讀文時,就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想辦法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新的閱讀能力。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羣島》教學反思四

這篇精讀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學生喜歡讀,課文內容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學習目標提升到:

①再讀課文,深入體會西沙羣島的景色優美、物產豐富。

②學習用課文的寫作方法(總——分——總或圍繞一箇中心句來寫)寫一段話。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方面,我始終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積極性,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參與自主學習目標的制定;通過組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啓發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交流,促進學生自評自結,整合知識體系,掌握學習方法。第二方面,我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做到了七個“讓”:即課文讓學生自學,字詞讓學生自己掌握,段意讓學生概括,問題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尋找,重點讓學生思索,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全過程。這樣,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生在寫一段話時,大多學生學會了本課的寫作方法,能夠圍繞一箇中心句,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把一段話寫通順、具體、生動。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如能用配樂配畫就會激起學習的興趣;又如讀 “蠕動的海蔘、威武的大龍蝦、色彩鮮豔的和外形奇特的魚”時,如能邊朗讀邊伴有動作,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就會更深,背誦課文就會更快。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充滿了濃郁人文氛圍的課文,講述了一個讓人怦然心動的故事,儘管課文說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卻闡述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滲透培養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保護弱小。

本節課比較好的地方:

(1)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符合語文教學特點,過程清晰,重點把握準確。

(2)過度清晰自然,有利於啓發學生思考。

(3)將品德教育融入到語文課堂中,讓孩子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不足之處在於:

(1)問題提法過多過碎,不僅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散,而且讓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2)將理解融入到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但讀的太少,所以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