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虎門銷煙》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提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拒侮的鬥爭精神,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是要讓學生深入到這一歷史事件中,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然後再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來深入瞭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這一課我設計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鴉片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危害,瞭解“虎門銷煙”的起因和經過。體會林則徐與英帝國主義鬥爭的愛國主義精神,瞭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上課一開始,抓住“偉大壯舉”一詞。在教學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首先讓學生們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場景,接着由學生自己讀第二自然段並理解從“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詞語,從而感受到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後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場面;讓學生透過課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擠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員”、“應邀的外國商人”等詞句的理解,指導朗讀。還適時地引導學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壯闊的碧海、壯麗的虎門寨、壯觀的場面”,在朗讀中再現還原,憑藉朗讀讓師生一起走進“偉大壯舉”的“現場”。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描繪了銷煙經過。一羣羣健壯的民工開始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他們先……再……然後……頓時……這樣的場面何其壯觀!”在教師的話語引導下,課文中的插圖不再靜止,它彷彿一幅幅跳躍的畫面,帶領學生們“穿越時空”,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也就自然地讀出了那種激昂的“豪壯”氣勢.

第四自然段描繪述了老百姓對銷煙的強烈反響,從側面反映了虎門銷煙是順乎民意的正義之舉,是顯示中國人民偉大力量的愛國行動。第五自然段教學時,抓住數字“20多天”、“二百多萬斤”和“捲進咆哮的大海”等詞語,指導學生讀懂銷煙持續時間之長,銷煙的數量之多。再次體會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這樣一步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然後從這一壯舉的執行者林則徐入手,適時補充林則徐的愛國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爲重、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又以這一精神爲切入點,拓展了四篇愛國名人故事,達到了一篇帶多篇的教學目標。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老師,您好》是一首抒情詩,讚美了教師事業的崇高和美好,抒發了孩子們對老師感激、熱愛的思想感情。

我滿腔熱情地走進教室。開課了,我從九月十號教師節入手,請學生說說,你想將自己的祝福獻給曾經教過你的哪位老師,爲什麼?你想祝福他什麼呢?我讓學生回憶教師對他成長的幫助,想讓他們在心理上與課文內容、課文情感產生共鳴,爲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情感做好鋪墊。可是學生竟然對老師的奉獻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我這時強忍住心中的不悅往下上。接着是請學生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老師對你的好,你就大聲地讀出來,我們要把這句話,或者這一節獻給你心中最愛的老師我意在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課文中去,使課文如同爲他寫的,加深他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教師的感謝之情。可不少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不高。然後我請學生讀,說說你爲什麼選擇這一句。在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等形式的朗讀訓練中,大部分學生已能背誦。

一堂課下來,我有些難過。書讀得好不好這倒是次要的,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已很難找到。我不知道是因爲我的課不夠精彩還是他們對情的淡漠。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故事性非常強,我認爲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完全掌握和理解課文所有傳達的思想感情,因此開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完生字詞後,就讓學生標段後,把課文分成幾個大部分方便學習,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的課堂其實是很隨意的,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組讀書,學習任務是通過讀書可以瞭解文中的三個故事,並且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明白文章所傳達的感情。

學生自主讀書的過程中,他們有的自己讀、有的和夥伴分角色讀,有的還把對話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來,在活動結束後,我再組織學生全班一起學習課文時,已經從孩子們的朗讀聲中和他們的發言中感受到了他們對課文已經有所感悟。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對於學生讀課文,放手也是一種好方法。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春聯》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課文用精練的語言,生動地說明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春聯的好處.我在教學這課時反思如下:

  優點:

(一)在課文的精讀階段,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反覆品讀春聯,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祕,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分析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的時候,我先帶領學生感知描寫的內容,再讓學生體會從哪裏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這樣學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詞“芳草綠”、“杏花紅”,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同時有加深了對春聯描寫的內容的印象。

(二)另外對寫春聯的對仗、聲律等知識的學習方面,我也作了靈活處理,讓學生通過自學來給大家介紹春聯的寫法,瞭解對仗,然後歸納出八個字:字數相等、詞類相當。並指導學生用所瞭解的寫法來分辨幾副混亂的春聯,補充不完整的春聯。這一活動是漸趨漸進的,課堂中整個教學的大步驟層次感是非常明瞭。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綜合性及文化性。

  缺點:

(一)白板技術不夠熟練。我在操作白板時,有幾次速度較慢,直接影響了教學的緊湊性,導致拖堂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這還是歸結於平時操作的機會少了,不能很好地駕馭白板課件。

(二)板書不夠及時。例如學生在說出春聯內容特點的時候,我沒能及時書寫在黑板上,而是事後找機會補上的。從中也能看出我備課還不熟,準備的不夠充分。

(三)講課內容存在錯誤。課堂練習時,我在讓學生配對上下聯,最後一幅對聯學生說反了,我開始並沒有發現,後來帶大家讀的時候才發現錯誤。說明我當時在備課的時候沒有留意細節部分,較粗心,以後要吸取經驗,避免再出現類似情況。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在教學過程中,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慾。

爲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爲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爲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爲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

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

⑵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爲什麼那麼激動?

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着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爲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爲“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爲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爲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爲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採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課文中的好詞句,瞭解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課文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九寨溝神奇的自然風光,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知道美麗和諧的自然是建立在人們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基礎上。

教學重點:感受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滲透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受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體會風光描寫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九寨溝風景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情,揭示課題

在很久以前,一個叫達戈的男神,熱戀着美麗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達戈用風月磨成一面寶鏡送給心愛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寶鏡,寶鏡的碎片散落人間,變成了114個晶瑩的海子,像寶石一樣鑲嵌在山谷幽林之中。從此,人間便有了這處童話般的夢幻仙境———九寨溝。(齊讀課題:九寨溝)

讀了課題後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生問略)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來學課文。

二、初步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一邊聽一邊思考上述問題。

2、讀後交流。

(1)九寨溝在哪兒?

(2)它的名字是怎樣來的?解釋“九寨”、“溝”。

(3)它爲什麼能成爲著名的旅遊勝地?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板書:童話世界)

三、教學生字、詞。

過渡:剛纔大家通過大家之間的交流大致課文的主要內容。爲了更好地閱讀課文,請同學們認真地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1、檢查交流。

生詞拼讀:九寨溝三縣圖畫恰似繼續逃竄若無其事敏捷異獸珍禽

四字詞語:清澈見底色彩斑斕銀花四濺高低錯落蔚爲壯觀林深葉茂憨態可掬古木參天詩情畫意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你覺得哪些難讀句子,你能讀好它嗎?指名分節讀課文:師生共同評議。

4、通過剛纔我們反覆的讀,九寨溝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的是什麼?

5、找出課文概括九寨溝特點的兩句話(齊讀最後一段話)這句話中寫到了九寨溝的哪些景物?(板書:雪峯插雲,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找找課文中哪個自然段分別描寫了這些景色?

4、過渡:俗話說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只有入得深,方可知其妙。”這節課,我們將再次走進九寨,透過文字去聆聽九寨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九寨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

四、走進九寨,感受詩情

1、指導學生閱讀:請同學們用邊讀邊想邊做記號的讀書方法來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①回憶學過的閱讀時做記號的.方法。(板貼寫有這些閱讀方法的4條卡片: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詞下畫“——”;關鍵詞語下加“.”;精彩的語句下加“。”;有疑問的地方下加“?”)

②你最喜歡九寨溝哪兒的美景,用重點號標出,可以是一處或是兩處。

③這些美景都美在哪兒,找到句子用波浪線劃下來!

2、你覺得九寨溝美在哪?你喜歡什麼景物?

(1)雪峯(出示雪峯圖片及相關語句:一座座雪峯插入雲霄,峯頂銀光閃閃。)你爲什麼喜歡雪峯,作者用的哪些詞吸引了你?在這句話中你是怎樣做記號的?“插入雲霄”“銀光閃閃”(雪峯的特點:高、美),指導朗讀

(2)湖泊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出湖泊的美的?你在這段中又是怎樣做記號的?

湖泊的特點:(湖泊多、湖水清、湖底石塊色彩斑斕)抓住“大大小小”“顆顆寶石”“綵帶般的溝谷”“清澈見底”“五彩繽紛的圖畫”等詞語體會,指導朗讀。

(3)介紹原始森林的情況。

原始森林的特點:(多、廣)抓住“遍佈”體會,(出示圖片)

(4)瀑布

瀑布的特點:氣勢磅礴多姿多彩抓住“高低錯落白練騰空銀花四濺蔚爲壯觀”等詞語

指導朗讀,讀出瀑布的磅礴氣勢。

(5)學到這裏,九寨溝的雪峯、翠海、彩林、疊瀑這四絕一定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腦海中,就讓我們用朗讀的方式把這人間仙境留在記憶裏吧。(齊讀第三自然段)(板書:人間仙境)

五:知識拓展,創作小詩:

同學們,九寨溝的山美、樹美、水也美,能用書本中的相關語句來描述嗎?

這是一個()的童話世界:

這裏有一座座(銀光閃閃)的雪峯,

這裏有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湖泊,

這裏有一片片(古木參天/五彩繽紛)的森林,

這裏有一道道(高低錯落/層層疊疊)的瀑布。

九寨溝真是個()!

板書:9九寨溝

雪峯插雲

古木參天

童話世界人間仙境

平湖飛瀑

異獸珍

《九寨溝》的課後反思

這是我在學校參加一年一度的資深教師教學公開課,爲了真實反映學生學習的課堂狀態,還原於一種常態的課堂教學,也想把我平時對教材的研讀成果做一次系統的展示。也想爲本學期的教學定位做一次自我評估。所以在選擇文本時就摒棄了故事性強含義深刻的方案,即選擇一篇寫景文章《九寨溝》。本次課爲《九寨溝》第一課時,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更多的是考慮結合自己班級現狀特點出發,從目前班級的學情來看,班級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後進生,他們對文本的具體景物描繪中語言文字,他們的感悟是嚴重滯後。因此,在設計能力目標爲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課文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我把目標要求放的很底,只是想保底。在實際的課堂上大家可以看到我讓學生整體感知時採用了老師範讀學生聽讀方式,從一上課就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心思,讓學生對九寨溝產生一種嚮往,引發他們學習課文、探究知識的興趣。

其次,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自讀。看似很平常的自讀環節,學生讀得很投入但卻用去相當長的時間,剛開始會有自讀變成齊讀,這個現象在平時上課沒有的,我想其真正原因在於學生對自讀訓練還有待提高,及學生回家預習的效果不好,對課文不完全熟悉,更談不上理解與體驗了。這讓我想起某一個教研員曾經講過:“每篇課文不通讀五遍不開講。”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熟悉文本。

我本人將整個教學流程爲:以傳說故事引題——教師範讀整體感知課文——用邊讀邊做筆記的方法精讀第三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來體會描繪景物描寫的表達方式——指導朗讀,提升情感體驗。目的就是想讓學生靜下心讀一讀文本,用自己方式感受九寨溝的神奇的自然風光,同時積累文本中的好詞佳句。

這節課的亮點:1、藉助文本指導學生採用“讀書做記號”的方式獨立理解文本,正確指導學生學用抓住關鍵詞體味描寫景物的方法。從而指導學生在讀課外讀物時,學生也採用做記號方式積累好詞佳句。2、注重讀寫短線與長線相結合,因爲四年級習作要求不僅要把句子寫明白做到文從字順,還有新鮮的詞語。本次通過課後創作小詩,恰到好處的把文本中的四字詞語進行積累和運用。3、在設計第一課時,能根據本班學情預設保底的“雙基”的知識的教學的內容,花一定時間讓學生自由地讀文本,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紮紮實實地將讀落在實處。

不足之處:教師在設計課堂語言時,文本的語言不夠潤色,沒有積極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體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今後對本班學生的語言表達上多下工夫,改變學生欲言又止的現狀。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泉城》一課,位於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的第二單元。課文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並以優美的筆調,讚美了濟南泉水的奇麗。

本文介紹的是第一課時中對第一段的教學思考,教例如下:

說起濟南,自然會想起濟南的七十二泉。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象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該段共三句,第一句點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從形態,聲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濟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點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負盛名的。

在讀過教材後,我落筆寫教案,卻發現久難下筆,心中一直纏繞着這麼幾個問題:

1、語文課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僅僅是領着學生在課文內容上糾纏不清嗎?實驗部接受課程改革後,每週僅安排8節語文課。去掉一節寫字課,一節作文課後,閱讀課也就所剩無幾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恐怕在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捨。

2、“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話說得沒錯。但是,沒有足夠思維活動的讀,是否有效?讀的外顯形式僅僅是照文出聲地朗讀嗎?是否應該增加說、演、畫等讀的其它外顯形式?

3、綜觀《泉城》一課,語言美則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體驗與眼光抒發的美,三年級的孩子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這份美嗎?我們怎樣把課文語言轉化得更爲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呢?

4、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要求我們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貫強調: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但是細看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或許是爲了追求過程的流暢,形式的完美,能尊重學生思維方式,允許學生當堂提出問題的,微乎其微!我們怎樣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鑑於以上考慮,根據教材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讀中有思,引導提問,讀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構段方式,觀察課外活動場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寫話。

在實施該目標時,我作如下教學操作:

1、讀中仿句,幫助積累句式。

在讀過第一句後,我出示如下句式讓學生仿說:

說起無錫,自然會。

說起北京,自然會。

說起杭州,自然會。

說起,自然會。

這不僅幫助學生積累句式、擴充知識,還對活躍課堂氣氛有一定幫助。

2、讀中有思,培養質疑解疑能力。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創新質疑則是創新的先導。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因此,在讀準第二句後,我鼓勵學生:“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此時,往往是課堂上最活躍的時候,學生在提問與解疑的過程中,盡享學習樂趣:他們提出:“白浪翻滾”一詞不懂,我引導學生聯繫“銀花盛開”配上動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瑩剔透”一詞不懂,我以實物演示;還有同學提出“虎嘯獅吼”“秋雨瀟瀟”不明白,我領着學生在擬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後,學生再進行感情朗讀,學生便顯得勁頭十足。

3、讀中有悟,發現句式特徵。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要理解詞義,能感情朗讀,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必定僵化。這一次,我讓學生再仔細讀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麼相同之處。學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個“有的……”。⑵前兩個“有的……”是講泉的形態,後兩個“有的……”是描述泉的聲音。⑶每一個“有的……”都是先講看到或聽到的情景,再講作者的想象。

4、讀中仿說,完成遷移練習。

幫助學生悟透句式特徵之後,我引導學生“將目光轉移到歡騰的操場上”,仔細看看同學們開展了哪些活動,是怎麼開展的?又採用先扶後放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說說第一個“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學的鋪墊,學生還是很願意說的,請聽:“同學們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學凌空一腳,那球像長了翅膀一樣,直向球門飛去,守門員來個‘猛虎撲食’,把球牢牢抱住。”此時,我又引導學生拓展思路———————既能對運動器材展開想象,又能對運動時的動作展開想象,觀察其它運動項目,用四個“有的……”說話、寫話。

這樣的教學活動,也許過程不夠完美。但是,學生確實樂意投身其間,讀、思、說、寫合一,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今天聽了張丹君老師的《泉城》一課,想法頗多。張老師能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語感,但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

1。恰當發揮範讀的作用。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範讀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範讀時機的選擇也要恰當,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就範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麼時候範讀依具體情況而定,可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範讀,在學生要求範讀時再範讀,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爲學生起到示範作用。範讀的內容:依具體情況而定,爲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範讀全文,爲解決難點可範讀一些重點句段,範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係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範讀時可以由教師範讀,也可以找領悟快、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範讀。

2。朗讀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朗讀作爲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不是少數學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除了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以外,教師一定要當好朗讀活動的組織者、調控員,多抓學生閃光點,多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讀要與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葉聖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4、要處理好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關係。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都屬於閱讀教學的範疇,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進行感情朗讀,它們不能孤立地進行,也無法孤立地進行。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已經悟出了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還能說學生對課文不理解嗎?沒有自己的感悟嗎?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學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總之,朗讀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設計,使朗讀成爲培養語感,學習語言,陶冶情操的藝術創造,藝術享受,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琅琅的讀書聲。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教學完了《九色鹿》,我讓學生自由分好六人小組,自編自導自演,發揮想象,把所有的故事編成對話,進行課本劇表演。第二天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給孩子們表演了課本劇《九色鹿》,笑得我撫着肚子叫疼。真是想不到,那個壞人調達也成了個十分搶手的角色,大家都要演;甚至有一組是男生演王妃的。他們上場時,我就“撲哧”笑出了聲,演王妃的男生肩上披着女同學借給他的頭巾,頭上還扎着一根紅絲帶,一扭一扭地上場了。當求國王去捉拿九色鹿的時候,王妃是使盡了媚功,嬌滴滴地語氣也出來了。這可都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詞:

扮演國王的不知道去哪裏得來一塊紅布批在肩上,男孩扮演的王妃說:“陛下,我穿上了九色鹿的皮毛,就美若天仙了。”

國王不同意,王妃就說:“陛下,難道我在你的心目中還比不上一頭鹿嗎?難道你不愛我了嗎?而且我穿得美了,你臉上也有光啊!”

國王說:“怎麼能爲了你的一件衣服去殘害無辜呢?”

這時候王妃突然拿起一把尺對準自己的脖子捏着嗓子說:“儘管你弓箭嫺熟,百發百中,儘管你是一國之主,威震天下,但是,你獵取的都是一些粗俗難看、不能令人欣喜的野獸。你難道就沒有能耐爲我尋求那隻夢中的九色鹿嗎?我將用它的皮作我的衣服,我要用它的角裝飾我的脖子和耳朵。陛下,你的妻子將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溫柔的女人。我求你,答應我吧!否則我將會憔悴下去,如果你拒絕我的要求,我將爲此心碎而死。(原來這把尺是做刀的道具,這幫小孩子真是想得出。)表演調達的孩子也是演得惟妙惟肖,把調達那種見利忘義、恩將仇報、見錢眼開的樣子演出來。這是其中一個孩子在看到皇榜後說的話:“九色鹿!只有我知道它的行蹤,終身的富貴就這樣從天而降!嗯!它是一隻好鹿,不過好鹿畢竟還是個畜牲,畜牲算什麼呢?它的存在不就是爲了人們的享受和獵取嗎?我得到它,就能獲得全國人們都羨慕的富貴和地位,這同獵人獵取虎豹換取衣食一樣,有什麼不可以呢!一個畜牲的的死活又有什麼夠得上良心的譴責呢。什麼約定讓它見鬼去吧,金錢纔是最重要的,有錢能使鬼推磨。”

表演完一組,我就評價一組,提出缺點,節目越來越精彩。在旁邊看着他們表演,我不停地笑,因爲每一組的表演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但下課鈴響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因爲沒有參加表演,竟然流出了眼淚。爲了滿足孩子的表演慾望,我就另外爲他指派了幾個剛纔評出來的最佳演員。這兩節課孩子們的表演真是精彩,我在旁邊一邊看一邊指點,快樂無比,是不是鼓掌大笑。總之同學們在這兩節課中過得非常快樂。同時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這篇課文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我在這一課時主要是通過讀課文來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爲第二課時的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在這裏我主要是培養學生利用好工具書和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並在讀課文時對自己有感受的部分進行交流。從這節課來看,學生對工具書用的並不太好,有很多同學手裏沒有字、詞典,而有的同學卻很會利用字、詞典,對詞語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得進一步指導學生用好工具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通過讀課文同學們都對課文感受很深的段落進行了標記,有的同學畫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談的也不錯,這說明通過讀課文有的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了。但還有部分同學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節課當中應帶領學生再進一步的理解課文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臺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

在本節課的一開始時,初讀課文我覺得用列表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較好,這個環節的確不錯,因爲這篇課文的條理清楚,講述具體,語言風趣,吸引力強。落實初讀時,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讀通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爲了形象生動說明電腦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課文運用了想象和聯想,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同時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選詞有一定的開放性,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係,這一練習爲下一個教學環節提供了語言積累。課中開展了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合作表演,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紹電腦住宅,推選講解員。講解時允許學生使用課本語言,激勵學生重新組織語言,實現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協調發展,這是這節課的高潮部分,是一些優生大顯身手的時刻,但是也有不足之處,成績差一些的學生只能作爲聽衆了,也就自然充當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給他們作爲“評委”來評價表演的同學,他們也顯得有些困難。

最後,用“說一說、議一議”的形式作爲作業,這樣既教給了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又培養了他們愛科學的情感,實現聽、讀、說、寫的互動遷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於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願的情懷。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佈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後,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後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麼?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後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裏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麼?這樣就把蘇軾那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於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覆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後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繫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後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覆深情誦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後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繫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這首詩歌,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在作者筆下,蘋果姐姐會因爲天氣涼了,嚷着要披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些富有童真童趣的詩句,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由總到分,再從分到總的方法。開始我主要通過反覆朗讀,先讓學生找出作者在文中主要寫秋天的哪些景物,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概括出板書:

秋風秋陽秋實求香秋色

再讓學生在文中具體找出這些句子朗讀,概括出各自的特點。讓後把重點放在最後兩段上,特別理解“汗珠”的意思和珍藏樹葉,等詞語再總結出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學生通過這種方法很快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在回答補充習題上的作業時也能遊刃有餘。如:爲什麼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空氣更甜更好?我根據本文是詩歌的特點,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帶學生走進課文的優美意境中,只有反覆朗讀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裏。在品秋這一環節中,我將詩歌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並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

課後,我還讓孩子到校園裏,到公園裏,村子裏尋找秋天的足跡。這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針對這樣一篇需要學生積累背誦的美文,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感悟和品讀兩個方面,所以我決定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以下幾個亮點:

1、四年級是個比較特殊的年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比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爲了突出四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努力做到目標的整合。比如在教學設計時我從課後3的八個描寫泉水的詞語抓起,先讀準字音,接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總的描寫濟南衆多泉水形態各異、聲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對四個名泉的整體感知,在這種整體感知中也感知了課文的結構。

2、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和寫法也很相似。介紹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描繪。所以我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位置,名字由來和特點。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其中有幾處細節,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第一,上課時我比較緊張,這就讓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氣不是很足。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後,要求學生先自讀第二小節找出珍珠泉的特點,這問題並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太理想化。說明我當時準備不夠充分。第三,學生感悟的不夠多,沒有真正的從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內化成朗讀了,學生的感情沒有得到昇華。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教師在上課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們首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教材這一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其次要充滿智慧地深度開發教材的教育資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資源,最後在具體的教學中動態生成最適應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我在教學《霧凇》這一課時,知道學生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所以,課堂中必須提供豐富多彩的圖片,營造寬鬆優美的情境,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感悟霧凇的獨特美麗。

感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需要一個反覆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一定的思維空間裏,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再讓學生找找關鍵的詞句,在文中劃一劃,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句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原因。緊接着,我出示重點句子,問學生:從這些句子裏,你發現了什麼?你認爲哪些詞語用得準確?引導學生把帶有“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的句子和不帶有這些詞語的句子對比讀一讀,放手讓學生自己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漸漸地”、“慢慢”、“輕輕地”寫出了霧氣越來越濃、霧凇的形成是逐步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讀好“最初……逐漸……最後……”,留下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鬆雪柳”的感性認識,通過讀說結合、合作探究,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