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

《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

《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1

《我不能忘記祖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寫的是年青的宋慶齡留學美國時,在一次班裏的討論會上,有力地駁斥美國學生關於“亞洲與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的愛國情懷。

我始終認爲: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自我修煉、自我習得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避免繁瑣的分析講解,通過“讀中悟,悟中賞,賞中讀”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語言,提高閱讀質量。

例如:在指導朗讀第7自然段時,先請2——3名學生朗讀,然後評議:他們誰讀得好?爲什麼?接着,教師範讀:和ⅹⅹⅹ相比(剛纔讀得最好的那一個學生),我們誰讀得好?爲什麼?(相機理解“溫文爾雅”和“聲調柔和”)再質疑:宋慶齡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如果是你,心情會怎樣?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好嗎?最後小結:我們讀書,可以讀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根據提示語或者聯繫上下文有感情地朗讀。

再比如:指導朗讀第13自然段時,我先問學生爲什麼那樣讀,宋慶齡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加上動作和神態讀一讀好嗎?(相機理解“無憂無慮”和“自尋煩惱”)然後做了兩個小練習:

(1)當美國學生說時,宋慶齡;當同學說她時,宋慶齡。

(2)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想對宋慶齡說些什麼?

縱觀整節課,目標明確並落到實處。我使用獨特的視角,綜合的方法處理教材,即忠實於文本又不侷限於文本。用精當的提問啓發學生的思維,用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的評價,用靈活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起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認識片面、膚淺,到認識全面、深刻,從而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及價值觀。

與此同時,作爲教師的我,在課堂上善於創設生動活潑的文本現場,營造平等輕鬆的對話氛圍,經營書聲琅琅的激情課堂,引領學生學知,煉能,修德。

《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2

課文記敘了十五歲的宋慶齡到美國留學時,在一次討論歷史方面問題的班會上,以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有力地駁斥一位美國學生關於“……那些所謂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課文故事內容具體、感人,語言優美、生動,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在感受語言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在教《我不能忘記祖國》這篇課文時,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內容之後,我又留了一些時間讓學生美美地把課文讀一讀,特別是重點指導朗讀宋慶齡說的兩段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還特意安排了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體驗整個學習的過程。並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說說你認爲宋慶齡是個怎麼樣的人?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待學生讀完課文後,他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只聽他們有的說:我認爲宋慶齡是個熱愛祖國的人。從他說的那兩段話中可以看出來;有的說宋慶齡是個熱愛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生。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來;還有的說:宋慶齡是個知書達禮,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由於教學節奏較快,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二是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夠。

《我不能忘記祖國》語文教學反思3

本該是一堂公開課,但由於個人原因,只能當成一堂普通課堂來講,但我是按照公開課準備的,所以上完這節課後還是有些反思。下面就是我的個人意見。

課文記敘了15歲的宋慶齡到美國留學時,在一次討論歷史方面問題的班會上,以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有力地駁斥一位美國學生關於“……那些所謂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的未來充滿着信心,充滿着理想和希望。課文故事內容具體、感人,語言優美、生動,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在感受語文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中我通過啓發學生圍繞“宋慶齡的兩段話”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她的熱愛祖國的感情。並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說說你認爲宋慶齡是個怎麼樣的人?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待學生讀完課文後,他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只聽他們有的說:我認爲宋慶齡是個熱愛祖國的人。從他說的那兩段話中可以看出來;有的說宋慶齡是個熱愛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生。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來;還有的說:宋慶齡是個知書達禮,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你看當她聽那位美國學生的回答時,她雖然很不贊同,但還是耐心地聽完了那位同學的發言……聽聽,閱讀教學的確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我想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有各自的特點,每個人的思維也各有千秋。位教師的教學風格雖有不同,但都離不開以學生髮展爲本。因而要讓學生體驗整個學習過程。只有參與其中,有所感悟,纔算學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