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幼兒園案例反思

幼兒園案例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幼兒園案例反思:摺疊衣服

幼兒園案例反思

實錄描述:

天氣逐漸轉涼,我們小班幼兒開始在午睡中要學習疊衣服了,孩子們陸續地將衣服脫下,只見他們拿着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動物,有的則把衣服團成一團,塞在牀底下,有的一個勁的叫:“老師,我不會,你來幫幫我呀。”還有的乾脆一動不動地坐在牀上等着我……,看着孩子無奈的樣子,我也有種說不出的味道。心想:還是要讓幼兒自己先來嘗試探索摺疊衣服的方法,鼓勵幼兒自己先折折看,其次還要想辦法用兒歌的形式來幫助孩子學習摺疊衣服的方法,怎樣的兒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呢?於是在孩子午睡中,我在腦海裏醞釀了這樣一首兒歌:“彎彎彎,彎左手,彎彎彎,彎右手,點點頭呀彎彎腰,咕嚕咕嚕變枕頭。”過了一天,孩子們一邊念着兒歌一邊折着衣服,興致很高。等兒歌唸完,他們也就鑽進被窩裏睡覺了。

 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都較欠缺。而折衣服這本來就是一個生活活動,,午睡前的場景正好是孩子學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而且在組織形式上可以更加自然、更隨意一些。對於小班孩子,生動形象有趣兒歌易被幼兒吸引和接受,大大激發了孩子的興趣,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因爲摺疊衣服對孩子來說是天天重複的勞動,養成習慣需要孩子的一貫堅持。在積累摺疊毛衣的經驗基礎上,給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如讓孩子探索折開衫、折帶有帽兜的衣服、折厚外衣、折揹帶褲方法等。學折衣服不是活動的結束,更不是目的所在,通過幼兒的動手,提供給孩子積累大量生活經驗的機會,同時讓孩子在積極探索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自信才能擺脫依賴,自信才能讓孩子走向獨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實現“學會生活”。

反思與教育策略:

1、要正確看待生活課程。生活課程,其實是生活與教育的有機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們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滲透教育的因素,從另一方面,也要求這類教育體現生活的特點,如隨機地自然地在相應的生活環節中開展。

2、生活活動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開展。歷來,生活教育往往以傳遞的方式進行,大的傳小的,經驗豐富的傳經驗淺薄的。爲引發孩子主動學習,讓孩子真正成爲自己生活的主人,生活活動也需要同時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開展。鼓勵支持幼兒先嚐試操作,讓不同折衣方法的幾名孩子來演示,大家觀察討論哪種折法最平整最不會鬆開,這種學習就是一種自我探究的過程,自然有益於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3、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除自我學習能力外,在生活活動中還有挖掘更多的教育價值。如因爲生活活動是一種日復一日的重複活動,因此可以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自己解決生活問題能力、促進幼兒動作技能發展、特別是手的精細動作發展、感受勞動的快樂等等。

 幼兒園教學案例反思:豆芽是從哪裏來的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我讓幼兒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佈置我們的自然角,幼兒興致特別高,第二天紛紛收集玉米、大豆、高粱、黃豆、花生、綠豆等投放在自然角,有一天午飯的時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靜的吃飯,東北角上的幾個小朋友卻在竊竊私語,爭論不休,聲音漸漸大起來,我聽到露露說“豆芽是從地裏長出來的”,珂珂說,“不對,是從豆子裏冒出來的”,程程說,“可是豆子硬梆梆的怎麼能長出芽來呢?”。。。。。。我走過去,孩子們馬上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我,我沒告訴他們答案,只是說,“小朋友趕緊吃飯,吃完了,我們來做個實驗,你們就知道了”,孩子們的興致特別高,一會兒功夫,飯都吃完了,我讓每個孩子到活動區域拿個一次性紙杯,再拿幾粒黃豆裝在杯子裏,然後蓋上一塊浸滿水的海綿,把紙杯放在活動區域,並交代他們要耐心等待幾天,就會發現答案了。接下來的幾天,我發現時時都有孩子忍不住偷偷去掀開海綿看。。。。。。

反思:

新《綱要》強調“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在生活中,幼兒發現了問題並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問題的答案,作爲教師應該善於觀察孩子,洞察他們的直接經驗需要,爲他們提供探索的平臺,“豆芽是從哪裏來的”其實是教師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契機,而設計成的,“思啓無疑,無疑則無思”,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思考,其思維是被動的發展。而這次活動中的問題是幼兒自己提出來,問題來源於幼兒本身,是孩子感興趣的,教師再讓幼兒用小實驗自己探索問題的結論,這就極大的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僅僅是個引導者,支持者,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幼兒園遊戲案例反思七則

案例一:

“你知道嗎?我昨天在馬路上看到一輛很靈的車!”

“是嗎?什麼車啊?”

“我爸爸告訴我說是奔馳的,你知道挖?”

“奔馳我知道的,我爸爸也很喜歡的,以前我坐過的……”

在一次角色遊戲中,聰聰和張翔雲兩人反坐在兩把小椅子上談論着。

“我們也來搭一輛車好嗎?我們開出租車。”

說着,聰聰用兩把小椅子一前一後地拼搭成了一輛小汽車。兩個人繞有興致地開起了出租車。聰聰坐在前面,張翔雲坐在後面。聰聰把小椅子往前搬動一下,張翔雲就跟着想前挪動一下。

就這樣,兩個人雖費力但快樂地開着他們的“出租車”……

反思:

和孩子們閒聊時發現他們對車子有着濃厚的興趣。不但知道許多車子的名稱,還了解不少有關車子的配置等。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獲取他們所需要的。陳鶴琴先生也曾說過:“從書本上能吸收的知識是死的,是間接的;而從大自然與大社會獲得的知識是活的和直接的。”從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結合二期課改的活動內容,我們走進了新教材的主題活動——在馬路上。由此,我們展開了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活動。孩子們去消防隊參觀了消防車;去馬路上尋找各種車子;在教室裏建造起了馬路和高架;還收集了大量關於車的書籍。

經過這樣一場車輛大革命,孩子們的興趣完全投入到了主題活動中 ……

案例二:

盛盛、辰辰、聰聰等人翻閱着其他孩子帶來的有關車輛的書籍,不停地感嘆着:“你看,這輛車很靈的!”辰辰說:“我們也來做一輛吧!”聰聰問:“我們就是用小椅子搭出來的,可是一點也不方便的……”辰辰說:“我看到的小汽車都是前面兩個位置,後面三個位置的,像你這樣一前一後的,不對的!”於是,大家忙着搬椅子,前面放兩把,後面放三把。不一會兒,辰辰所形容的車就造了出來。正巧5個孩子都坐了上去,大家很是高興。都爭着說要開去什麼地方。這時,娃娃家裏的媽媽——嘟嘟大喊:“下雨啦!快收衣服啊!”做在副駕駛上的張翔雲說:“下雨了!快開雨刮器!”駕駛員聰聰說:“沒有雨刮器的!擋風玻璃也沒有!”這時,盛盛說:“走!我們去材料箱找找看,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做的。”

反思:

孩子們能想到運用其他材料來自制車子的創意非常不錯,可是無奈,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這時,我在思考: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我要把材料直接推薦給他們嗎?還是多放一些在材料箱裏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呢?如果我想讓他們選擇的材料他們沒有運用怎麼辦?這時,“活教育”啓發了我,讓我在猶豫中決定:在材料角中投放多種材料,不過我所準備的只是教師自己的預備,而不能替他們件件都準備停當,因爲兒童是可以不假思索的來享受的。我們在投放遊戲材料時,必須要考慮幼兒駕御遊戲材料的自由度,以及幼兒在遊戲中作用於材料的方式。於是,我在材料角中投放了布、罐頭、箱子、積木等多種材料。

案例三:

角色遊戲一開始,龍龍、辰辰、聰聰、張翔雲就圍在材料箱旁尋找着,聰聰說:“布頭好象有用的……可以擋在前面的!”龍龍一聲不響地拿了很多積木塊;辰辰拿了一塊紙板,他們各取所需。等他們各自拿完材料後,一起來到了教室最空的地方,把材料放了下來。聰聰首先問:“我們該怎麼搭呢?”……大家想了幾秒鐘後,龍龍說:“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用小椅子的,把椅子先搭好!”“對!”大家都同意後,紛紛搬來了椅子,前面兩個,後面三個。可是聰聰拿來的布該怎麼放呢?本來說要擋在前面的,可是根本沒辦法撐起來。聰聰、辰辰和龍龍嘗試了很多次,可是都失敗了。其他的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來用他們的材料。這時,我走近他們,問一句:“昨天你們不是說要有雨刮器的嗎?”張翔雲連忙說:“對的!”我接着說:“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有個頂啊?”聰聰經我這麼一提醒,笑笑說:“是的,我們怎麼沒想到啊!張翔雲,我們去那個箱子來!”

反思:

在我的啓發下,孩子們開始有了一些頭緒。他們開始想到要用合適並且合理的東西來完成他們的計劃。對我來說,在幼兒遊戲時,教師的介入一直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什麼時候介入,以何種方式介入,一直是我思考的。怎麼來把握這個度呢?幼兒遊戲無時無刻不在“嘗試錯誤”中獲得經驗,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在嘗試中獲得情感與智慧的平衡,這就是遊戲的本質。所以,我就找了一個切入點,在他們要放棄之前和他們進行了一次交流,給予適度的支持和幫助。

案例四:

自從選擇了用箱子來做主要材料後,孩子們似乎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他們在材料箱裏找了一張塑封紙做擋風玻璃;把兩根長長的積木當作雨刮器;找了兩個小盒子,粘在車頭的兩邊,說是後視鏡;他們用筆在車頭上寫了一串數字,聰聰說這是車牌。做完這些,聰聰和張翔雲得意揚揚地做進了他們的車,準備玩起來。突然張翔雲叫了起來:“怎麼沒有方向盤的啦?”聰聰不假思索的說:“我來畫一個!”“還要在旁邊畫個空調和一個可以放音樂的喇叭!”兩個人商量着,最後聰聰在箱子的裏面畫上了這些東西。

反思:

孩子們越來越會找合適的材料來進行代替,他們在遊戲中自我滿足着,欣賞着自己的作品。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已經很有成就感了,因爲急需看到結果,所以他們認爲他們所造的車子已經成功了,已經不需要再加以修飾了。所以,根據陳先生對於課程組織的分析,我把他們現在所造的車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小結,對他們進行了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的興趣繼續維持。並再進一步的對他們引導,此時,我把談話式的引導改成了觀察事物的引導。我帶孩子們再次來到了馬路上,讓他們看看馬路上的車和我們造的車又什麼不一樣。結果,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發現了很多東西!我想,這就是源自幼兒真實生活中的課程,更能夠揭示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意義。

案例五:

從馬路上回來後,孩子們採取了大規模的行動,他們覺得我們的車也應該有顏色,於是我們給他們提供了顏料和刷子,他們樂此不疲地做着粉刷匠;他們覺得我們的車也應該有牌子,於是他們討論並一致決定要給我們的車裝上寶馬的牌子;他們覺得我們的寶馬車也應該有天窗,於是他們自己在車頂畫了一個長方形,挖了一個洞;他們覺得我們的車裏也應該有安全帶和排擋,於是他們找來了繩子和積木……

雖然大家一致同意要把它變成寶馬車,但是寶馬的標誌怎麼畫呢?聰聰能大致說出一點:“好象是……”張翔雲說:“我也忘記了!”聰聰連忙想到來問我:“袁老師,寶馬車的標誌怎麼畫的啊?”我裝傻笑笑說:“呵呵,我不知道呀!你們查查資料吧!”我的一句話提醒了他,他來到了圖書角開始翻書(收集了很多有關車的書籍),可是怎麼找也沒找到寶馬車的圖片,孩子們有些失望了。此時,我悄悄的把動動叫到身邊,讓她把她帶來的那輛寶馬的模型車去拿給聰聰他們。當聰聰,張翔雲,盛盛看到模型車後興奮的叫了起來:“對啊!我們怎麼沒有想到呢!”他們圍在一起畫下了他們的寶馬標誌……

案例六:

隨着一步步對車的細緻化創作,他們對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開始想到要有引擎和排氣管;剎車和油門。他們找來了奶粉罐頭和卷桶紙的芯子,把它們一個個的接起來,一直從車頭接到車尾;當他們正享受着自己的傑作時,他們發現先前做的後視鏡不能反光,看不到後面,於是他們找來了大大的扇貝殼;當他們想5個人一起坐進去的時候,他們發現後排的空間太小,擠不下;當他們想把玻璃窗變成自動上下開關時,他們發現自己造的門很容易壞……

反思:

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直是我在遊戲中提倡的。我間接的幫助他們,不讓他們失去信心,鼓勵他們自己動腦、動手,在“做中學”,重視“做”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陳鶴琴認爲“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做,是與理論相結合的做,做更能使學生學得紮實,學得有用。

案例七:

反覆改造了這輛寶馬後,孩子們對自己的傑作相當滿意。因爲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參與這個遊戲,但又考慮到遊戲的效果,同時遊戲時的人數不易太多,所以大家決定在造一輛一樣的車。可是,之前沒有參與制作的天天、馮匯一等孩子遇到了和聰聰、張翔雲等孩子剛開始時遇到的相同的問題——不知從何下手。而聰聰、張翔雲、辰辰又在忙於自己的工作,不能一直幫助他們。怎麼辦呢?這時,天天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你們把它畫出來吧!我們看了就知道了!”此時的聰聰和張翔雲他們很有成就感,他們一口答應了,每個人都去拿了一張畫紙,認認真真地畫起了製造圖紙,做起了記錄。

反思:

幼兒在遊戲中做也做了,學也學了,他們下意識的開始了他們的記錄工作。這對他們來說是個經驗的回顧、整理和總結。在記錄的時候,雖然天天、馮匯一這些孩子只需要一張圖紙,但聰聰、張翔雲、盛盛、龍龍每個人都畫了一張,這,我是贊成的。在同一遊戲中,有許多活動要幾個人合作的,但也有許多活動需要平行操作,個體獨立進行的,在他們這個遊戲羣體中可以有個別幼兒做領袖,也可以所有的幼兒都是領袖。

此時,孩子們對他們的車的熱愛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案例反思:讓孩子們在自然角中獲得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