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1

《蟋蟀的住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讚揚了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這篇課文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而寫,先寫發現住宅,再觀察住宅特點,最後寫它的修建過程。本單元的主題是“觀察與發現”,學習課文時要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爲課後的觀察事物、寫觀察日記做準備。所以,教學本課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和觀察順序。

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但從文本理解比較抽象,必須有形象刺激才能打開思維,加深認識。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播放一段介紹蟋蟀住宅的動畫視頻,“你就是這隻聰明能幹的蟋蟀,週末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你準備怎樣給客人介紹住宅呢?”學生自導自演,邊看畫面邊做導遊的形式,介紹這項偉大的工程。聽衆對住宅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提問。這個過程,把蟋蟀的選址、建造,內部結構都一一呈現出來。所以做好這個小導遊,必須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課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悅主動來介紹,知識全面。語言生動,是個合格的建設者和小導遊。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2

教學《蟋蟀的住宅》後,我感觸頗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議。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閱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爲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可以增長課外知識,又可以鍛鍊讀書能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

《蟋蟀的住宅》一文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觀察筆記。在本文學習前,先讓學生認識這位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通過他的小故事引起學生對法布爾文章的好奇感,瞭解法布爾從小的興趣爲他將來成爲“昆蟲學家”鋪下了根基,一個人的愛好只要堅持,將來終有收穫,並摘選《昆蟲記》的選段提出學生閱讀的興趣,以此提升學生延伸閱讀的能力。

在本篇課文中,法布爾詳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按照常規的課堂可以分爲“起因-經過-結果”,可在觀察文裏我們卻不可以分析,於是我選擇了讓學生先自我分析:本篇文章與我們之前學的課文有哪些不同?在本篇課文中作者又應用了哪些寫作手法?由此引起學生的導讀興趣。

同樣我在本文中也採取了教學四步走:

一、導入:

同學們齊讀課文:蟋蟀的住宅

師:住宅指的是什麼?

生:房子、屋子、窩

師:那作者爲什麼不直接說這是蟋蟀的窩呢?

生:因爲蟋蟀與其他昆蟲不一樣。

師:回答的非常對,在過去我們學習過一首古詩,知道古人給蟋蟀騎過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誰記得?

生:促織

師:誰來背一背?

由古詩讓學生加深對蟋蟀的記憶,緊接着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介紹蟋蟀,總起全文。

二、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1)在“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不利用現成的洞穴,靠自己一點點的挖掘”中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和擬人的修辭來吸引大家的閱讀興趣;

(2)隨後,課文通過擬人的手法介紹蟋蟀住宅的結構、特點、屋內佈置,再過渡到“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扮演着······”用“柔軟的工具”與“偉大的工程”做對比,都在進一步的闡述蟋蟀的個性。

(3)作者在本文中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詳細描述了蟋蟀建築住宅的過程,說明作者對蟋蟀的勞動成果表示了極大的讚賞。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想象力豐富,語文風趣,更能體現作者觀察的細心和敬佩之意,同時讓我們瞭解了法布爾是通過長期的觀察思考才爲人類帶來了這一鮮爲人知的祕密。

三、總結感悟:

1、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學會多用腦、勤思考。

2、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的。

四、進一步瞭解“昆蟲中的工程師”, 拓展延伸;

在講解本文後,我並沒有結束課程的引導,而是把身爲“建造師”的萬博文的媽媽張海燕同志請到了學校,選了一節課,讓海燕同志專門跟孩子們分享了“工程師”“設計師”“建造師”的工作重點,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了每一個工種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真正明白工程師的偉大,寫一篇自我感悟。不僅把課文掌握的更牢穩,更提高了寫作的提高。

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從來不覺得是一成不變,只要我們多去引導,孩子們自會創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