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4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4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1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這節課時,我按一貫的步驟進行教學:導入新課,檢查預習;細讀課文,深入理解;再讀課文,質疑解惑的步驟進行着。只要完成最後一個問題“談談學了這課後的感想”,這節課就順利結束了。

當我拋出問題後,一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爲蟋蟀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有個地方住不就行了!一個小小的洞,竟從初冬忙到初春。看來不肯隨遇而安並不好”。他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似開了鍋。極力反對這個觀點的、同意這個看法的各說不一,有些好爭議的學生臉都爭紅了……

一節原本設計好了的、即將結束的“正常”課,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看着這場面,簡直叫“亂堂”了。是壓制學生的發言,按原計劃結束本課,還是藉此給學生一個空間,來個“自由”談?看着這課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學生靜下來,說:同學們,有想法、有感受這是好事,但如此“以聲壓人”,既解決不了問題,別人也難以聽到你的高見。這樣吧:如果想繼續談論,我們可分成三方:認爲隨遇而安“好”的爲一方;認爲隨遇而安“不好”的爲一方;中立者爲一方,發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據。行不行?

學生當然是擁護的。三方學生各舉了不少了例子:什麼麻雀的、喜鵲的、寒號鳥的、燕子的,甚至有學生還說到了“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總之都大談闊論、直抒胸臆。

這是自我教學這篇課文以來從沒出現的一種局面。聽着他們的辯論,我也在重新思考:我應該給學生一個怎樣滿意而正確的答案?我難以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這時,我突然從他們的爭議想起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比較、做結論會怎麼樣?我決定馬上開講:

同學們,生活中的許多事,往往難以用一個‘好’與‘不好’去評判,我就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聽完後你們再去評判‘蟋蟀’吧。

記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學校的一名老師乘船去大連學習,爲了給學校節省開支,我們沒買臥鋪票只買了便宜的座號。當時船艙裏有許多空座號,那位老師吃好喝好後就着相鄰的兩個椅子,頭枕提包蜷縮而睡。兩三個小時過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連了,我叫醒她,她起來後精神飽滿,而我因難以適應這樣的“臥室和牀”,在晃盪的船上硬坐了六、七個小時,感到頭昏腦脹,非常勞累。我對她說:真羨慕你,這樣的環境下都能睡上一覺。她說:這算什麼,去年我們幾個去西安,火車上擠得要命,我在別人的座椅下鋪上一張報紙,美美地睡了一覺,下火車後,同去的人個個喊腰痠腿脹,而我精神飽滿的按自己的計劃去遊覽……

老師講這個親身體會,是想讓你們思考: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困難,應持不同的看法,正確看待、理解,並做到“不肯隨遇而安”而又能夠“隨遇而安”,讓我們樹立一種既是積極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觀。

教室裏立即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想:從自發的掌聲中判斷,學生聽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這是一節“打亂”了“常規”的課,然而我感謝孩子們,是他們那沒有“禁錮”的思想,轉變了我“固有”的教學思路,讓我的教學從今後“多出一條”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勞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們學習,但怎樣辯證的看待“不肯隨遇而安”與“隨遇而安”?我們是否一定要讓學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隨遇而安”的人生啓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教材只能作爲一個範本,一個例子,而教學引用的“教材”應該是多樣、豐富、寬泛、靈活的。對於類似的問題,我們完全可採用與學生進行一分爲二的探討,引導他們樹立辯證看問題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做到:是以“人”爲本的教育,關注的是“人”,而不是讓教與學去適應教材。閱讀的開放,學生就會有多元的閱讀、多元的思考,伴隨着情境性問題的產生,學生往往會持不同的觀點,會有難以解決的“衝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在認真傾聽他們的基礎上,給他們一個引導、判定、建議和解決的思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假如我們僅僅把知識侷限在這個教科書中,課堂教學將會成爲脫離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適應生活,不能被生活所應用的一種“空洞”的教育。在對於學科知識的傳授中,一名教師萬萬不能把“知識”與“現實生活”;“科學”與“人文關懷”相脫離。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2

《蟋蟀的住宅》選自小學課標人教版第七冊的第二單元,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課文主要介紹了作者觀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點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課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當作人,把它的巢穴當作人的住宅,語言十分風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之前,我查找課件,尋找相關資料,準備教學流程,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充滿了期盼,卻忽略了我最應該關注的羣體——學生。上完之後,效果卻令我非常失望,因爲整個課堂氣氛太過沉悶。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面對此種結果,我靜下心來尋找根由。哦,我沒有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這節課,留給我的啓示很多很多:

一、課前預習必須到位,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爲我認爲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叫黃老師交代學生預習。結果,上課時,我用(課件出示)蟋蟀的住宅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再讀課文5-6自然段。用“—”畫下有關句子,並把每一個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寫在句子後面。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派代表彙報。我去巡視時,發現學生並沒有找到並概括出蟋蟀的特點。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教師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課上到此,我像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二、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

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這堂課中,我利用課件出示思考題,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說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先要求學生進行自由讀課文,畫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並概括,然後小組交流,後來進行彙報。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這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三、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閱讀成爲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爲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爲一種習慣。在教學這篇課文,爲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採用另外一些閱讀形式,如: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扮演蟋蟀向大家介紹如何建築住宅及住宅的特點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總之,整節課,我講的多,沒有讓學生 “以讀爲本,讀中悟情;沒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興趣,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沒能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的互涵共振。教學策略不到位,雖然安排了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的合作學習,但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啓發,共同探究所得成果不大,共同交流的時間相對還是有些少,尤其是學困生,他們在課堂上還習慣於充當“觀衆”被動接受。這一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小組合作時還加強指導,真正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以“新課標”中對“讀”的要求爲行動指南,遵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原則,堅持“以讀爲本,讀中悟情,以讀代講”這一主線,讓課堂成爲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

《蟋蟀的住宅》一文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觀察筆記。在本文學習前,先讓學生認識這位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通過他的小故事引起學生對法布爾文章的好奇感,瞭解法布爾從小的興趣爲他將來成爲“昆蟲學家”鋪下了根基,一個人的愛好只要堅持,將來終有收穫,並摘選《昆蟲記》的選段提出學生閱讀的興趣,以此提升學生延伸閱讀的能力。

在本篇課文中,法布爾詳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按照常規的課堂可以分爲“起因-經過-結果”,可在觀察文裏我們卻不可以分析,於是我選擇了讓學生先自我分析:本篇文章與我們之前學的課文有哪些不同?在本篇課文中作者又應用了哪些寫作手法?由此引起學生的導讀興趣。

同樣我在本文中也採取了教學四步走:

一、導入:

同學們齊讀課文:蟋蟀的住宅

師:住宅指的是什麼?

生:房子、屋子、窩

師:那作者爲什麼不直接說這是蟋蟀的窩呢?

生:因爲蟋蟀與其他昆蟲不一樣。

師:回答的非常對,在過去我們學習過一首古詩,知道古人給蟋蟀騎過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誰記得?

生:促織

師:誰來背一背?

由古詩讓學生加深對蟋蟀的記憶,緊接着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介紹蟋蟀,總起全文。

二、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1)在“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不利用現成的洞穴,靠自己一點點的挖掘”中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和擬人的修辭來吸引大家的閱讀興趣;

(2)隨後,課文通過擬人的手法介紹蟋蟀住宅的結構、特點、屋內佈置,再過渡到“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扮演着······”用“柔軟的工具”與“偉大的工程”做對比,都在進一步的闡述蟋蟀的個性。

(3)作者在本文中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詳細描述了蟋蟀建築住宅的過程,說明作者對蟋蟀的勞動成果表示了極大的讚賞。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想象力豐富,語文風趣,更能體現作者觀察的細心和敬佩之意,同時讓我們瞭解了法布爾是通過長期的觀察思考才爲人類帶來了這一鮮爲人知的祕密。

三、總結感悟:

1、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學會多用腦、勤思考。

2、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的。

四、進一步瞭解“昆蟲中的工程師”, 拓展延伸;

在講解本文後,我並沒有結束課程的引導,而是把身爲“建造師”的萬博文的媽媽張海燕同志請到了學校,選了一節課,讓海燕同志專門跟孩子們分享了“工程師”“設計師”“建造師”的工作重點,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了每一個工種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真正明白工程師的偉大,寫一篇自我感悟。不僅把課文掌握的更牢穩,更提高了寫作的提高。

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從來不覺得是一成不變,只要我們多去引導,孩子們自會創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4

《蟋蟀的住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讚揚了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這篇課文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而寫,先寫發現住宅,再觀察住宅特點,最後寫它的修建過程。本單元的主題是“觀察與發現”,學習課文時要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爲課後的觀察事物、寫觀察日記做準備。所以,教學本課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和觀察順序。

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但從文本理解比較抽象,必須有形象刺激才能打開思維,加深認識。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播放一段介紹蟋蟀住宅的動畫視頻,“你就是這隻聰明能幹的蟋蟀,週末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你準備怎樣給客人介紹住宅呢?”學生自導自演,邊看畫面邊做導遊的形式,介紹這項偉大的工程。聽衆對住宅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提問。這個過程,把蟋蟀的選址、建造,內部結構都一一呈現出來。所以做好這個小導遊,必須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課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悅主動來介紹,知識全面。語言生動,是個合格的建設者和小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