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1

這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但與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而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該文最早見於初唐人編的《藝文類聚》,這本書在選輯作品時,往往是根據不同專題的要求進行摘錄。因此,現在我們讀到的《與朱元思書》,也許並非是吳均與朱元思信的全文,而僅是作者描繪富陽至桐廬一百多裏富春江上雄奇秀麗景緻的一段。

課文中,作者先總敘了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風煙俱盡,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這樣天朗氣清的壯麗背景中展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不僅寫出了江流宛轉,隨山形而變,江上小舟,順流而下,隨流飄蕩的情形,更表現了作者陶醉於美好大自然的閒適隨意心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見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說是本文所寫山光水色的一個總體特點。下文自然就轉入對山之奇,水之異的描寫了。

平靜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見底,游魚細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馬,勢不可擋。誇張比喻中,水之異盡現。兩岸峭壁,皆生寒樹,層巒疊嶂,爭相競高,直入雲天,動態比擬中,山之奇畢呈。然後從聽覺寫泉音、鳥鳴、蟬嘶、猿叫,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交響曲,令人神往。於是,作者不禁觸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最後四句,仍結在寫景上。清幽淡雅,餘音繚繞。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2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爲慢一些纔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纔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說說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3

近日,我在教學過程中,品賞了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駢文《與朱元思書》,我不僅被他那角度多變的手法,靈活精妙的構思,清新流暢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爲他那育人無痕的獨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寵辱皆忘的博大胸懷所傾倒。

作者在文中極言了富春江的奇異美景之後,又設想了追名逐利、熱衷於官場的人到這裏來會引發的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爲什要這樣寫?因何寫這篇文章?爲什麼要把這篇佳作贈送給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帶着種種疑問,查閱了吳均的人生檔案得知:“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出身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羣的才華,所作詩文深受當時行家稱賞,其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爲‘吳均體’。吳均爲人耿直,因私下撰寫《齊春秋》,並如實記錄了齊、樑間的歷史,蕭衍‘惡其實錄’,便焚其書稿,免其官職。不久又奉召撰寫通史,未成而卒。”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難得的山水遊記,更是一篇與友人的書信。細讀文句,品嚐文章中心,聯想作者才華出衆,卻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們不難推想出他作書和贈書的當時情形:作者贈書給朱元思,可以想見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並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則就與吳均難有共同的語言,更不可說是好友和需要贈書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騷多。“自古文人牢騷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與好友吳均相會與吳府,少不了要飲酒暢談。酒過三巡,朱元思微帶酒意,就會有懷才不遇之感,慨嘆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鍼砭時弊,牢騷滿腹。幾杯酒下懷,更是借酒澆愁,頹廢踉蹌,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吳均覺得實在是過意不去,想要勸解,覺得朱元思乃滿腹經綸,與自己旗鼓相當,不知如何開口。沉吟良久,於是心生一計,返回書齋,揮筆寫下了這篇山水遊記。天色漸晚,朱元思告辭回家。臨別時,吳均將所作書信雙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遊富春江,偶有所得,隨作一文,不知妥否?還望兄臺斧正。”朱元思雖醉眼朦朧,但心智尚清,接過書信曰:“豈敢,豈敢。”急切閱讀後說:“妙哉!妙哉!真乃山水遊記上乘之作也。何談斧正,願爲珍藏。歸去自當細細品賞。”吳均曰:“如此甚好。恕不遠送,兄臺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吳均贈書之事,隨挑燈夜讀,更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絕。細一品嚐,頓時恍然大悟。自曰:“好你個吳均,你原是藉此書勸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淪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當面說明,卻要說讓我斧正,實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與吳均相比,自覺慚愧。胸中之氣,全然散盡。

  拜讀名篇,聯想當時情形,自覺得有三點啓示:

  啓示之一:育人需無痕。

結合文章內容,聯想作者身世,推斷贈書目的,我們不得不驚歎吳均勸解友人的獨具匠心。爲了幫助友人改正錯誤,自己用遊記的形式巧妙的讓讀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點痕跡。這種育人無痕的教育藝術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的教師好好學習嗎?

隨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以“學生的發展爲核心理念”的今天,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已經成爲歷史,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經過去。在這樣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師既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又要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背上個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罪名。如果對學生的過錯和違紀違規行爲,置之不理,教師又會背上玩忽職守的罵名。那麼,當今的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既盡職盡責,又不背上罪名和罵名呢?吳均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跡,實施和諧育人。正所謂“轉化學生是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需要果敢的勇氣,還需要運籌帷幄的戰略戰術,而且需要恰當地把握出奇制勝的戰機。”教師要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資源、情景、時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既不傷害學生的身體和自尊心,又能夠達到教育和轉化學生的目的。這纔是高明之舉啊!

  啓示之二:不要盡信書。

課文後一個練習題爲“作者在極言富春江的奇異景色後,爲什麼要說‘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倫世務者,窺谷忘反’?”

參考書中給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寫富春江的奇異景色之後,轉到抒寫身歷其境的內心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說優美的山水,足以使熱心世務、期盼仕途騰達的人產生隱居之想。作者觸景生情,從審美的角度,進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誘人魅力,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嚮往。”

從作者自己悲慘的遭遇、博大的胸懷、巧妙的構思、贈書的行動看,作者的寫作目的遠非於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衆的才華,也不是說明奇異的山水能夠讓人昇華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僅僅是表白自己嚮往大自然的心理。從中很可能是隱含着勵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許是要藉此勉勵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迴歸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們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還有可能是歌頌富春江壯麗的山水,表達自己讚美之情。或者說明自己之所以能夠超凡脫俗,與世無爭、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果我們只按照參考書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全面、準確把握中心。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啓示之三:無需牢騷

人們常說“自古文人牢騷多”。但是吳均自幼好學而才華超羣,像這樣一個爲大文豪,在遭到罷官免職的遭遇之後,他泰然處之,從來沒有半點牢騷,淡泊明志。而且還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懷勸戒自己的朋友忘卻名利,迴歸自然。這難道不足以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嗎?

今天的教師,用古人的準則,大多數充其量不過是“半個文人”,但是就是這“半個文人”當中卻有不少人愛發牢騷,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償失,怨天尤人。如果我們也能像吳均一樣寄情與我們的事業,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在我們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們能夠專心從教,我們就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更沒有必要去發牢騷。我們就能夠專心構建有效課堂,掌握教育藝術,在教育藝術的殿堂裏盡情地享受,我們還有什麼值得牢騷的呢?

總之,我愛這篇課文,因爲她給了我莫大的啓示,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範文4

爲了參加全市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最近我校組織了校內選拔賽,其內容之一就是上課,於是我選擇了上《與朱元思書》這一篇課文。

以前,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我一般是按部就班,按照下列流程來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範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理解內容,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的用時就要佔課堂時間的一大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聽的打瞌睡的也多,無動於衷。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嘗試着一些改變,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成功的喜悅。

我今天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麼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在上這一課之前,我用了一節早讀課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尤其要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基本能夠翻譯課文。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我先範讀了課文,接着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行小組(四人)討論,由組長負責記錄本組的疑難問題,之後進行全班討論,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翻譯課文的時間,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習慣。然後,讓學生齊讀課文,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

2、課文着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

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基本能翻譯了。以前要花兩課時的課文,今天用了一課時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覺這堂課還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今後,我將繼續這樣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