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活化石教學反思

活化石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爲專題編排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化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活化石教學反思

  活化石教學反思1

上這課之前我就清楚,這樣的課文學生會喜歡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級的《火車的故事》。但他們所喜歡並非朗讀和思索,而是在課堂上等待着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而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如何讓常識性文章上出語文味,是我在這節課的小小探索。

1、詞教學常識性課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上成語文課,就得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形成聽說讀寫能力。《活化石》一文語言簡練、準確。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簡單的詞語,卻極其形象地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讓孩子們思索:爲何不能換成“一把”、“一片”?這寫出了銀杏樹的什麼特點?讓孩子們明白,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後卻包含着這麼多深意,真是妙哉!

2、讀常識性課文不象其他文體一樣富有情感,對這類文章進行有感情朗讀則顯得很牽強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課的朗讀指導,我重點抓住每種化石的特點,讓孩子通過朗讀去表現出每種化石的不同之處。如:中華鱘的特點是“怪怪的”,體重很“重”;大熊貓的特點是“可愛”,銀杏樹的特點是“生長緩慢”;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珍貴”。如何通過突出主要詞語的朗讀去表達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這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3、寫科普說明文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每種“活化石”的介紹分一小節,讓人感覺段落清晰,一目瞭然。這些,我都在課堂上進行了些許滲透。另外,課文在介紹“中華鱘”的樣子時,用了一些深入描寫,使中華鱘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展現;介紹“銀杏樹”時則說“它的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課文卻沒有詳細地介紹大熊貓的可愛。也許是我們都太熟悉大熊貓了吧?但能不能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這這節課上我進行了嘗試。爲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句子: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 ),一雙大眼睛( )。孩子們看着圖片上憨態可拘的大熊貓,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條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雙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長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圓圓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愛的要數它的眼睛,好象沒睡好長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學生結合了“大熊貓爲什麼半黑半白”的科學知識爲大家做了介紹。課堂的語文味驟然濃重了起來。

4、說這樣的科普文,讓孩子們複述是定要的。在本課,我讓孩子們勇敢地當一回介紹員,爲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活化石”。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平空複述總還是有難度。我便讓他們在充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後爲他們先出示提示話語,如:中華鱘有( )的歷史。它的樣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張大嘴( )。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長到( )重。再讓他們看黑板板書介紹,最後再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充分體現了說的“層次性”,也照顧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另外爲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情境創設上動了一番腦筋,伴着音樂讓孩子來複述介紹“活化石”,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而讓人覺得很突然,顯得很不和諧。我們能否讓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騰,隻言片語就能融會貫通。

5、語文味,也別忘了科學性。牢記語文要姓“語”,但也不能忘記這篇課文的特點。常識性文章不可不顧文章蘊涵的科學與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在學完課文後,我位學生講解了動物們爲什麼會滅亡的原因,併爲他們介紹了其它的“活化石”,並讓他們回家查找資料。雖說查找資料這一環節的反饋結果並不是特別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學生查找了資料卻根本無法表述,但我想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想要清楚地表達這麼複雜的科學文字總歸還是有難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嘗試,並要求他們提高。

  活化石教學反思2

《活化石》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銀杏樹”、我國國寶“大熊貓”、水中元老“中華鱘”,這些古生物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生存到今天,被人們稱爲“活化石”。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科普氣息,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在思想上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習本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一、緊扣題目,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化石並不陌生,因爲我班學生上學期去科技館參觀曾經見過。講課前,我板書“化石”二字並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化石圖片,談一談自己對化石的瞭解。結合學生了解的知識我強調化石的“古老”,補充板書課題,在“化石”前加“活”,問:“課題怎麼多了一個字‘活’?你們有什麼問題嗎?”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戶”,是學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層內容的第一級臺階。這樣的設計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開心中的疑問。興趣有了,於是順勢引導,讓學生帶着疑問,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去學習,去思考。

  二、先扶後放,培養自學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適合自主學習,所以我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習“銀杏樹”,滲透學法指導。在老師的引導下,抓住重點句子,學生很快發現銀杏樹的“奇異”之處表現爲“古老、珍貴”、“葉子奇特”、“生長速度慢”等特點。教師總結:“原來銀杏樹是因爲這些原因被稱爲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爲什麼被稱爲活化石的,它們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學生先自學,後在小組裏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因爲有了前面的學法指導,學生的自學效果較好。

  三、抓結尾句,昇華情感教育。

課文最後一段只有一句話“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圍繞爲什麼說“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這句話,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到的各種活化石的資料拿出來,分小組交流資料,並交流閱讀資料的體會。教師適當補充資料,根據交流,啓發學生編寫關於保護珍稀生物的兒歌或廣告詞。此環節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本課的教學總的感覺效果還不錯,但也有一些遺憾,比如本來還設計了讓學生轉換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紹“活化石”的特點,由於時間關係,捨棄了;還感覺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抓的還不夠,訓練不太紮實。如果把本課設計三課時,這些遺憾應該就可以彌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