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三試題 > 2016人教版上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考試卷

2016人教版上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考試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2016人教版上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考試卷】

2016人教版上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考試卷

一 閱讀(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7分)

①屠呦呦研究員憑藉青蒿素的抗瘧疾功效,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令許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卻不是來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學上叫“黃花蒿”,植物學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對此名實問題,植物學界和藥學界都曾有人做過考證。

②“物種”這個詞在科學上是有特殊地位的,這是現代研究者儘可能綜合形態、習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證據之後得出的分類和命名,是相對可靠的。,傳統醫學和早期分類學者沒有相關知識工具,所以他們很多時候無法給出可靠的分類和命名,這也給傳統醫學實踐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③成書於西漢末至東漢初的《神農本草經》是後世一切本草書的源頭和基礎,其中已記載了“青蒿”之名,作爲“草蒿”的別名。書中對草蒿的介紹是:“味苦寒……一名青蒿。”東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寒熱諸瘧。屠呦呦就是從這條記載中獲得了提取青蒿素的靈感。唐代蘇敬主編的《唐本草》記載:“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蘇頌主編的《圖經本草》是首部以“青蒿”爲正名的本草書。

④然而,北宋有人發現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態,如寇宗奭《本草衍義》記載:“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與深青色兩種。”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這就爲後世的命名混亂埋下了隱患。

⑤李時珍《本草綱目》在“青蒿”之後新立“黃花蒿”的名目,介紹很簡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等寥寥數句。

⑥這樣一來,北宋人發現的青蒿的兩種形態在本草書中就正式獨立成了兩“種”植物、兩味藥。但本草書的這兩種藥材,在植物學裏都是黃花蒿。

⑦按照《中國植物誌》,黃花蒿和青蒿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黃花蒿是菊科蒿屬學名爲Artemisiaannua的種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屬另一種Artemisia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據上面這些本草書記載中的分佈、花期、氣味等關鍵特徵,完全可以確定中藥裏的“青蒿”和“黃花蒿”都是Artemisiaannua,也就是植物學上的黃花蒿。植物學上的青蒿,其實是名字用錯了地方。

⑧屠呦呦對國內市場所售中藥“青蒿”的原植物進行了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爲植物學上的黃花蒿,而植物學上的青蒿幾不可見。這從民族植物學的角度也證明了民間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強的一致性。屠呦呦斷定古本草書中記載的青蒿是學名爲Artemisiaannua的種無疑。她因此建議把“青蒿”作爲Artemisia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過,她認爲“黃花蒿”是另一種蒿屬植物,具體是哪個種有待另作考證,這個結論卻不正確。菊科分類學專家林有潤考證,《本草綱目》中的“青蒿”和“黃花蒿”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無論宋人所謂“青色與深青色兩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還是李時珍所謂“色綠帶淡黃”,都不過是同種植物在不同生態環境中所產生的變異罷了。

⑨傳統中藥主要使用的那種植物,還是被叫成“青蒿”的場合多,但爲什麼在植物學上,Artemisiaannua這個種的正式中文名卻是“黃花蒿”,而“青蒿”卻用來指Artemisia carvifolia這個沒怎麼入藥的植物呢?

⑩最早誤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紀本草學家小野蘭山的《本草綱目啓蒙》。中國學者賈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國植物圖鑑》中引用了日本學者的記述,將Artemisiaapiacea的中文名定爲“青蒿”。這樣一來,中國曆代所稱的“青蒿”之名就張冠李戴地給了另一個種。同樣令人遺憾的是,林有潤先生在進行系統性的蒿屬分類研究工作時,雖然已經在艾蒿類本草植物的考訂文章中明確指出“從現代藥理與臨牀資料看,藥用青蒿即黃花蒿Artemisiaannua,含青蒿素,可治瘧疾”,但是他考慮到植物學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爲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編著的《中國植物誌》第76卷第2分冊的“蒿屬”中仍把這個種叫做“青蒿”,而Artemisiaannua則採用本草綱目的名字,叫做“黃花蒿”。

1.聯繫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處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因此 B.但是 C.因爲 D.而且

2.第⑥段中加點詞爲什麼要使用引號?請具體說明。(2分)

3.根據①-⑥,概括歷史上植物學界和藥學界關於青蒿和黃花蒿命名混亂的原因。(4分)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分)

5.下列語句是文章的第⑪段,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①爲了名稱的穩定性,我們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將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國植物誌》這樣的權威性志書一出,蒿屬這兩個種的中文名在學界均已得到廣泛應用。

③其實本來有一個可以避免名稱混亂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黃花蒿”中取其一作爲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爲Artemisia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明確認定中藥“青蒿”的來源是“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annua的乾燥地上部分”,事實上相當於承認了黃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實際上回答了兩個讓人困惑的問題。請根據文意,分別用疑問句表述這兩個問題。(4分)

(1)

(2)

(二)閱讀下文,完成7-11題。(19分)

憶江南

方令孺①

①天氣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來了。清寂的廣場上,只有我一個人在走。我買了一根甘蔗,一邊走,一邊吃。鞦韆架下彷彿有一個人在看着我,他是在驚訝麼?

②我也不願意獨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時候的修道士,遇見山川美景,就不敢擡頭,因爲凡是美,都是誘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誘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獨自對月的時候,總是愛飲酒,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酒,真是一個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侶,能把冷寞化成朦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張報紙包起來。因爲有一天,我和友人談心,我說要買一整根甘蔗獨自吃完,這位朋友說:“你要是有那樣的勇氣,我就佩服你。”現在我要把這渣滓留給他看。

④記得廿六年②春天,我忽然想作畫,無意中把這意思說出來了,有一個人說“你纔沒有這耐性呢”,我聽了很不高興。第二天我就動筆畫,發覺自己對於畫大有興趣,在一枝,一葉,一片崖石,一簇樹林之間,極感消魂的迷醉。我畫得一張比一張進步。自己得意極了。後來抗戰事起,我回到故鄉,住在一座小破樓上,夜晚仍抽空作畫;記得曾仿倪雲林的石樹,並臨寫他的題字,裱成冊頁,配鏡框獻給父親,父親把畫掛在書房裏,聽來客評談,自己就拈鬚微笑。自從故鄉遭了敵人的蹂躪,這張畫不知道可還存在人間?而我所最敬愛的老父就在我們遠行之後逝世了!再也不會在藤蘿蕭瑟的庭院裏看見父親雍穆而翛然的風度,再也不會在寒夜的書齋裏看見父親白髮蒼蒼在燈前垂首。故鄉的庭院裏每一片石,每一條徑,每一棵古樹,每一個殘缺濃陰的門,都和父親的風儀連合着,我想到父親,就聯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牽記到父親。現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儀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這樣一位樸素盎然的老人遺棄在這淺陋的坑中。

⑤家裏來信說:敵兵進城,把城裏的房子大半燒掉了,把我們家的凌寒亭也拆毀了。這座亭子共有三間傍着城牆,城牆像一座山,因爲時間的古老,從磚牆縫裏生出許多藤蘿和灌木。亭子的左邊是一片竹林,右邊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牆,就是一個小湖似的池塘,長年聽到浣衣婦的碪杵聲;夏天有很多孩子在裏面游泳,記得有一次在這池塘裏還淹死了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我親眼看見人把他從水裏撈起來,他的母親聽到這消息,就像飛鷹落地一樣,奔撲到這男孩的屍首上號哭,到現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狀,還有些愴惻。亭子的周圍都是古木參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樹,有枝幹夭矯的五穀樹,有雙乾的梧桐,還有父親親手種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樹。這些樹都是我幾個兄弟的小名,父親帶着多少溫良的深意把他們每一個名字都種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樹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風雨的時候,這些木葉響動着,渾和成一片河流似的聲音,或是被風雨激盪,枝條銳鳴得像有人在曠野上號叫,這不正是他擔心着遠處的孩子們,憂心慼慼的時候嗎?還有一片雲石,是父親從園後草叢裏發現出來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誰,鐫刻着“立雲”二字,字體蒼勁,父親歡喜得像發現一件寶物,把石豎起來,砌一座花臺供設着,周圍種着很多的

書帶草,細長的葉子,因爲多年的生長,像獅子一樣蹲伏在石下。這地方四時都有各種奇怪的鳥雀,啄木鳥的剝啄聲,夜晚貓頭鷹的顫叫;還有彩色的錦雞,在竹林裏穿飛。我小的時候,常常擔心那華麗的長尾巴,會在竹林裏碰斷。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個松果坐在窗臺上玩耍。這地方是我們小時候的樂園,現在提起來,還有無限的親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覺。亭子裏父親收藏了一些書畫碑帖。這是我們看作聖壇不敢瀆犯的所在,這次也被敵人掃蕩完了!家裏人又告訴我:當敵兵退出這城以後,父親從山中歸來,看見這樣殘破,並不十分痛惜。只因滿地殘書斷帖,父親一一拾起來,偶然有一兩部還可以湊成完整的時候,就大喜過

望。我寫到這裏,心上涌起一陣泉水似悲涼,想父親一生愛書如命,平時再也不許我們隨意翻動,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親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爲一般廣大的喪亡,比起個人的損失又算得什麼?可悲痛的有比這更大,更大的事,父親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爲看見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誘我這許多的沉思。如果回憶只給我枉然的磨折,

以後該學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擡頭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鄉安徽桐城屬廣義上的江南。本文寫於1941年前後。②廿六年:指民國二十六年,即1938年。

7.賞析第①段中加點詞“浮”的精妙之處。(3分)

8.第②段中作者寫到古人飲酒,有何用意?(4分)

9.請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關於文中的“父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由學畫引出看畫的父親,巧妙自然。

B.父親手植之樹,寄託着他對兒女的希冀。

C.江南之憶或因父親而起,或因父親而收。

D.父親是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性格內斂。

11.本文正文根本沒有提到“江南”,但作者爲什麼以“憶江南”作爲題目?(5分)

(三)默寫。(6分)

【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2. (1)_ ,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

(2)____________,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記》)

(4)______ ___,盡西風,季鷹歸未?(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5)不義而富且貴, 。(《<論語>七則》)

(6)何方可化身千億? 。(陸游《梅花絕句》)

(7)今夕爲何夕,_______________。(袁凱《客中除夕》)

(8)仰觀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王羲之《蘭亭集序》)

(四)閱讀下面蘇軾的兩首詩,完成第12—14題。(8分)

(1)吉祥寺花將落而述古①不至

今歲東風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來。

對花無信花應恨,

直恐明年便不開。

(2)述古聞之明日即來坐上覆用前韻同賦

仙衣不用剪刀裁,

國色初酣卯酒②來。

太守問花花有語,

爲君零落爲君開。

【注】①述古:姓陳名襄,字述古。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陳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間喝的酒。

13.第二首詩標題中的“前韻”是指哪幾個字?答:指 。(1分)

14.對以上兩首詩解釋或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由“東風”可以推知當時應爲初春時節。

B. “含情”也包含作者對陳襄到來的期待。

C.“仙衣”寫出吉祥寺之花開得不同凡響。

D. 由“國色”可知詩中所寫的當是牡丹花。

15.請結合這兩首詩的第三、四句,分析兩首詩在寫法上的相同點及內容上的關聯。(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16—20題。(19分)

①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爲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爲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②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爲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爲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爲客卿,與謀伐諸侯。

③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爲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爲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16.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子始與蘇秦善 (2)因而數讓之

(3)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 (4)使人微隨張儀

17.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古今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B.念莫可使用於秦者

C.與同宿舍 D.方且報德

18.把文中的畫直線句譯成現代漢語。(5分)

19.第③段中畫波浪線的兩句話分別反映了張儀當時□□□□和□□□□的心理狀態。(2分)

20.蘇秦先召辱張儀後“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麼?(5分)

(六)閱讀下文,完成21—25題。(11分)

①《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禮也。御孫諫曰:‘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共”字,《經典釋文》無音,而世人乃並讀爲“恭”。餘竊以爲非。或有疑之者,餘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雲“以不丹楹刻桷①爲共”,蓋言世之諸侯,無丹楹刻桷者,故云“共”也。若讀爲“恭”,則其義不可通矣。況《釋文》無音,果何所據而平讀?後見司馬公《傳家集·訓儉篇》雲:“御孫雲:‘儉,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觀此,可以證餘之說矣。

②近讀顧仲恭《炳燭齋隨筆》,而“共”之義益明。其言云:“共之爲義,蓋言諸德共出於儉,儉一失,則諸德皆失矣。今請得申其說,假如爲人上者而知儉,則樽節②愛養,自不傷財害民,是儉有當於仁也;爲人下者而知儉,則制節謹度,自不至納賄竊帑,是儉有當於忠也。就士庶論,不儉者,必多方奔走以謀生,儉則身常閒而心常逸,豈非善自爲謀,是儉有當於智也。不儉者,或多方諂媚以規利;儉則閉門無事,恥辱自遠,是儉有當於義也。謹服先疇,菽水可以盡歡,是儉有當於孝也。有遺業可以處子孫,且有遺法可以教子孫,是儉有當於慈也。衣食所餘,可以濟親友之急困者,是儉有當於睦姻任恤也。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須儉以成者,謂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注】①丹楹刻桷:漆紅的柱子和雕刻精美的椽子。形容建築物的精美壯觀。②樽節:節省。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1分)

A.哉 B.乎 C.歟 D.也

22.第①段中的“司馬公”指的是 (填寫人物姓名)。(1分)

23.對第①段畫線句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句話引經據典,增加了論證的權威性。

B.這句話自然交待了作者所要批駁的靶子。

C.這句話的內容是本文所探討問題的出處。

D.這句話開宗明義,突出文章節儉的主旨。

24.作者認爲“德之共”之“共”應讀ɡònɡ而不讀“恭”(ɡōnɡ)的依據是什麼?請逐條概括。(3分)

25.第②段所引顧仲恭《炳燭齋隨筆》的一段話,可單獨成文看。請簡要評析這段文字的論證特色。(3分)

二 寫作(70分)

26.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有人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纔是財富。”

  答案

一 閱讀(80分)

(一)(17分)

1.(2分)B

2.(2分)此處引號表示特殊含義,這裏的“種”,既作一般量詞,又表示兩個不同的物種(種屬)。

3.(4分)傳統醫學和早期分類學者沒有相關知識工具,大多無法給出可靠的分類和命名(2分)。北宋相關記載中青蒿具有的不同形態,爲後世命名混亂埋下隱患(1分);《本草綱目》在“青蒿”之後新立“黃花蒿”的名目(1分)。

4.(2分)民間使用的青蒿以植物學上的黃花蒿爲主。(如果答“民間使用的青蒿是黃花蒿”,給1分)

5.(3分)A

6.(4分)(1)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黃花蒿而不是青蒿,爲什麼取名爲青蒿素?

(2)傳統中藥主要使用的植物多叫青蒿,爲什麼植物學卻命名爲黃花蒿(,卻用青蒿指另一種不怎麼入藥的植物)?(答案必須含令人困惑的因素)

(二)(19分)

7.(3分)“浮”字以動寫靜,生動地寫出山川在朦朧的月光下若隱若現的情景。

8.(4分)古人獨自對月愛飲酒,酒是寂寞人的伴侶,能消解冷寞;本文作者此時也是獨自對月,寂寞悲哀,寫酒表明其所吃的甘蔗是酒的替代品。

9.(4)開篇寫“山川之美”,美景觸發哀情,自然引出正遭受日寇踐踏的江南之憶。結尾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嚴謹,同時寫作者不再看“山川之美”,表達出深深的江南之憂。

10.(3分)C

11.(5分)作者的家鄉在江南,正遭受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家鄉是整個江南的縮影,無數人的家鄉和作者一樣正遭受蹂躪,以“憶江南”爲題,以點帶面,能引起強烈共鳴。

提到“憶江南”,讀者會馬上想起白居易的膾炙人口的《憶江南》,而白居易筆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好江南如今正遭受戰火,同爲“憶江南”,悲喜兩重天,令人唏噓,也令人憤慨。

(三)(6分)(每小題1分)

12.(1)草木有本心 (2)橫看成嶺側成峯

(3)水尤清冽 (4)休說鱸魚堪膾

(5)於我如浮雲 (6)一樹梅前一放翁

(7)他鄉說故鄉 (8)俯察品類之盛

(四)(8分)

13.(1分)裁、來、開(必須寫全,否則不給分)

14.(3分)A

15.(4分)寫法上的相同點:第一首詩寫花因“恨”而不開,第二首詩太守問花花“有語”,均採用了擬人的手法。(2分)

內容上的關聯:第一首詩寫陳述古對花無信,花因恨而來年可能不再開放,從第二首詩第四句花回答“爲君零落爲君開”可以推知,陳述古所問正是花來年是否開放的問題。

(五)(19分)

16.(4分)(1)交好 (2)責備 (3)如願,實現 (4)暗暗地

17.(3分)D

18.(5分)蘇君擔心秦國進攻趙國使合縱的約定失敗,認爲除了您沒有人能取得秦國大權,因此激怒您,讓我暗中送給您錢財,這全是蘇君的計謀。(3分)現在您已被重用,請允許我回去告知蘇君。(2分)(本題兩句話各爲一評分單位,分別是3分和2分。第一句得分點爲:“敗”,“從”,“莫”,“秦柄”,“陰”,“奉”,判斷句;第二句得分點爲:“請”,被動句。得分點錯1處扣1分,把所屬評分單位分數扣完爲止)

19.(2分)大惑不解(或疑惑不解等);如夢初醒(或恍然大悟等)

20.(5分)蘇秦擔心秦國攻打趙國導致合縱失敗(1分,這一點不答扣1分),深知只有張儀能得“秦柄”,而自己才能不及張儀(1分),故先召辱激怒張儀,堅定其入秦的決心(1分);又深知張儀家貧不能如願,暗中資助使他得償所願(1分),張儀因感恩蘇秦而不攻打趙國(1分,這一點不答扣1分)。

(六)(11分)

21.(1分)B

22.(1分)司馬光

23.(3分)C

24.(3分)(1)讀“恭”則“以不丹楹刻桷爲共”解釋不通。

(2)司馬光《傳家訓》解釋“共”爲“同”。

(3)顧仲恭《炳燭齋隨筆》認爲“共”指“諸德共出於儉”。

25.(3分)這段文字分別把“儉”與“仁”、“忠”、“智”、“義”、“孝”、“慈”以及“睦姻任恤”等美好品德相提並論,由大到小,涉及人生百行(2分)令人信服;運用對比增強了說服力,運用排比增加了感染力(答出任意一點,即可給1分)。


1.2016人教版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卷及答案

2.2016高三語文期末考試卷上學期及答案

3.2016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4.2016高三語文名校聯考試卷

5.2016高三上學期語文期中聯考試卷

6.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卷

7.2016高三語文期中考試卷(上學期)

8.2016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

9.2016-2017高三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及答案

10.2016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