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武則天的重農精神文言文及翻譯

武則天的重農精神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624―705)是於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高宗立爲皇后的,與高宗並稱“二聖”。載初元年(公元690年),她廢睿宗李旦爲皇嗣,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史稱武周。如果從公元655年她以皇后身份參政算起,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退位,其統治中國達半個世紀之久。在這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武則天繼承了唐太宗的重農精神,十分重視國計民生,將抓農業經濟作爲國家發展的`根本大計。

武則天的重農精神文言文及翻譯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親自撰寫《臣軌》[1]一書,頒行全國,“令貢舉者爲業”。此書繼承了唐太宗“人以衣食爲本”的思想(即“農本”思想)。其《利人章》裏說:“然俱王天下者,必國富而粟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勸農之急,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則無遊食;人無遊食則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故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家足人足,則國安自安焉。”在武則天看來,務農是國強民富的根本途徑。要使大家務農,就必須教育官吏,“勸導”人們瞭解務農的重要,反對“末作”。這裏所說的“末作”,是指專供貴族豪富享用的裝飾品和奢侈品的生產。如果棄本逐末,“爲害實深”,因此,作爲一個好官吏必須“除害興利”。

由於武則天長期廣泛地實行與民休息、獎勵農桑政策,全國糧食連年豐收,倉儲一直充足。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大臣楊齊哲說:“神都帑藏儲粟,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行。”[2]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陽發現了一個隋唐時期的糧倉――含嘉倉。該倉擁有倉窖四百多個,大窖可藏糧一萬餘石(唐朝每石約合今六十公斤),小窖可藏數千石。據記載,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含嘉倉儲糧達五百八十萬三千四百餘石。在該倉的第一百六十號糧窖,發現有已炭化的稻穀二十五萬公斤。在該倉的“刻銘磚”上,發現調露、天授、長壽、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這說明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含嘉倉的糧食儲納最多。

註釋:

[1]關於《臣軌》一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衆口不一。這裏採用趙文潤、王雙懷《武則天評傳》引王雙懷《的作者、年代和價值》(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裏的考證結論。另,《全唐文》卷九十七載有武則天《臣軌序》一文,中有云:“近以暇辰,遊心文府,聊因煒管,用寫虛襟。故綴敘所聞,以爲《臣軌》一部。”這已明確交代了武則天確爲《臣軌》一書的獨立作者。有人以爲武則天乃在上官婉兒的幫助下,組織北門學士編寫《臣軌》,不確。

[2]《唐會要》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