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韓愈的代表作《師說》講析

韓愈的代表作《師說》講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下面是韓愈的代表作《師說》講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韓愈的代表作《師說》講析

  師 說

韓 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那些成爲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跟從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跟從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爲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類人,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羣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地位低,就覺得羞恥,官職高,就近乎諂媚了。”唉!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師說》的重要性

第一, 中國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覺性,要想達到終極的狀態,不是通過所謂的信仰,而是通過學習。無論是《勸學》還是《師說》都說明了一個人需要學習,通過學習可以達到聖賢(最高人格的代稱)的可能與現實。

第二, 韓愈所處的時代,是佛教和道教比較興盛的時候,這個時候儒家非常衰弱。韓愈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學習的情況,提出了“古之學者必有師”的重要命題,希望改變大家天天風花雪月,吟詩作對而不好好讀書學習的壞毛病。

第三, 韓愈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是重建師道尊嚴,我們現在常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話就是出自《師說》。師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文化不是靠傳教士宣傳的,而是靠我們的老師言傳身教,傳教士注重信徒關係,老師注重學生關係,老師至少要教給我們知識,還有道德的'規範,用韓愈的話就是傳到授業解惑,一言以蔽之,就是成人之學。但是傳教士所宣揚的就不必以知識或真理爲核心了,主要是要你信仰和服從於一個外在的權威。古代中國的價值格局是天地君親師,韓愈用一篇文章就把師道尊嚴建立起來了。有人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這種讚譽並非虛言。

第四, 當然韓愈所謂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裏的道,主要是儒家之道。韓愈曾經說過,“仁與義爲定名,道與德爲虛位”,這句話啥意思呢?韓愈說,這個世界,佛教有佛教之道,道教有道教之道,然而都說自己是道,但是道與道還是非常不同的。只有儒家的道纔是最爲真實的,因爲儒家講了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他所說的仁與義爲定名的意思。當然,我們現在來看,韓愈的觀點是非常偏頗的,就連他自己的《師說》都講“聖人無常師”。而從歷史上看,韓愈確實爲他的狹隘付了學費。我們知道,唐代是非常開放的大氣的王朝,唐代的皇帝甚至有“天可汗”之稱,根本不可能排斥外來文化的,然而韓愈對於佛教很有偏見,寫了《諫迎佛骨表》,反對皇帝崇拜舍利,這個舍利在今天的法門寺地宮還可以看到,皇帝看了韓愈的奏章非常生氣,就把韓愈貶到邊遠的地方,爲此韓愈還寫了一首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裏面的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是韓愈的侄子,關於這首詩有個有趣的故事。有興趣的書友可以查查,今天不講了,不然跑題了。

第五, 總之,韓愈的《師說》,不是那麼開放,但是今天人們理解的時候就不這麼看待了,只是拿來用用,表達好學尊師的精神。

  【簡析】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是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