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農村教育生源流失問題探討大綱

農村教育生源流失問題探討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2K 次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問題是全國實現小康的關鍵,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如今,農村教育狀況雖然已經得到顯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重點探討生源流失問題。

農村教育生源流失問題探討

一、學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經濟整體水平低下,農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學的費用可謂一大開支,經調查表明,經濟原因是導致學生失學的第一因素。

2、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賴以生存和依附的經濟實體,是與社會發生交換、收入、支出關係的最基本的經濟單位,家庭在學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費用的能力及這種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員(主要是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對兒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決定作用。

3、打工潮流的干擾。由於國家允許並鼓勵個體勞動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私營經濟的發展對打工人員需求增多,再加上讀書回報週期過長的影響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學生紛紛擁入打工仔行列。

4、人口壓力。一般農村家庭平均有2.3個孩子,家庭規模大,子女多,要同時供養幾個學齡兒童,往往造成家庭經濟負擔過重,一般家庭難以承受,從而影響子女的入學。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

1、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雖然國家已經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已有了質的飛躍,但相對於城鎮及發達地區,仍然普遍偏低,辦學條件在不同地區的農村也不平衡。

2、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素質偏低。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有一支待遇較優,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由於我國農村基礎教育長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隨着辦學條件差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教師待遇偏低、隊伍不穩;教師工資雖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貧困縣市卻經常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民辦教師是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待遇總體不高。因此,教師隊伍流失嚴重。

3、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作爲一種辦學傾向已偏離了我國基礎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教育這一正確軌道。雖然“減負”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但現實中中小學生的作業量仍有待減輕。

4、單一的課程體系。由於課程多以升學爲主要目標,因此課程缺乏多樣性、靈活性和實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學無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無術。

失學問題不僅造成了本來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還嚴重影響了我國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和阻滯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因而我們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儘快解決。

二、學生流失問題的對策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堅持。

人類社會進入“地球村”時代後,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各種競爭變成了面對面的軍事競爭、經濟競爭、科技競爭、教育競爭……各類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教育的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科學報告》指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是“知識差距”。強大的科技實力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積累爲基礎的。作爲一個農業大國,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是實現科教興國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教育積累是以教育投入爲基礎的,投入越多,回報就越豐厚;反之則越少。

(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

我國普及農村基礎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不盡合理。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設施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重點關注農村欠發達地區和弱勢人羣。

教育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就地區而言,西部比東部、中部嚴重;就城鄉而言,農村比城鎮嚴重;所以要實行傾斜政策,向不發達的農村傾斜,同時向弱勢人羣傾斜,向女童傾斜。因爲農村還存在重男輕女的傾向,所以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破除舊的傳統習俗;優化社會環境,綜合治理;家長培訓,雙向交流,優化家庭環境;實行傾斜政策,爲適齡學童提供經濟補助確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認識,依法治教。

1、提高全體農村公民對義務教育的認識。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和靈活性,由於義務教育不同於以往的教育,其義務性和強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沒有的,因此在農村要加強人們對其認識和理解的宣傳教育。

2、依法治教。義務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強迫教育。事實說明,僅僅依靠說服教育是難以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的。因此,在義務教育過程中,必須善於運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我國自1986年頒佈了《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並且各地區也頒佈了相應的實施細則。應該說,從立法角度看,我們的義務教育立法體系還是比較完整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屢屢出現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因此,強化法制觀念,加強執法,嚴格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是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五)大力推廣素質教育。

1、繼續加大推廣素質教育的力度。素質教育是以培養提高全體公民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的教育體制或教學模式,是屬於全面發展教育和個性教育和諧統一的現代教育的範疇。素質教育是一種以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爲前提、主張全面發展的教育,追求教育的長期效益,不片面追求升學率,而且具有實踐性。

2、從根本上治理“片追”現象,大幅度地提高初中升學率。比如改革或取消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儘管這項工作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有調查顯示,這一舉措對於調動初中和小學辦學的積極性,促使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端正辦學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3、深化教育改革,改革單一的課程體系。減輕學生負擔,課程是教育體制或教育模式的核心,任何一種教育思想、目標的實現,都必須通過相應的教育體系。因此,農村教育體系要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就必須對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單一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

(六)動員全社會力量。

學生流失問題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影響面極寬的社會問題。應當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失學問題宣傳的力度,以喚起全社會的危機感、使命感,使其得到全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從而爲流失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比如現在“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救助失學女童)都已經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