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探討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探討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解決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難題,必須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財政投入;端正辦學思想;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教師培訓;辦好家長學校,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探討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面臨多種挑戰。

一、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問題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城鄉貧富差距拉大,造成城鄉教育的嚴重差距。其直接反映就是農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貧乏。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但是,據有關專家調查分析預測,當前教育經費投入又一次呈明顯下降趨勢,農村教育經費短缺約100億元。經費嚴重短缺直接阻礙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央的有關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經費運行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農村教育已經負債累累,教師幾乎沒有福利、獎金,基礎設施建設受限,公用經費入不敷出。稅費改革後,尤其是實行一費制之後,有些學校幾乎沒有經費來源,學校正常辦公經費無法開銷,加上財政應撥的辦公經費不能及時到位,學校運轉更加困難。

(二)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擴大

我國農村教育條件無法與城市比,先進的教育手段、教學設施、教學器材、教學條件無從談起;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相差越來越懸殊,致使農村的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同時,由於城鄉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不少農村家庭將子女送到城市學校就讀,既減少了農村生源,又降低了生源質量。

(三)師資問題

一方面,農村教師不配套現象嚴重,不少學校聘請臨時代課教師,無法保障正常開課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由於一批學歷低、素質較差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導致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爲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於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能力、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四)留守兒童對農村基礎教育提出嚴峻挑戰

近年大量農民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顯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留守兒童大約有2000萬。留守兒童由於平時缺乏父母管教,加之老人溺愛,極易出現學習困難、缺課、逃課甚至輟學傾向。

(五)“城市取向”的課程不適應農村基礎教育

新課程標準主要是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爲依據的,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農村學生來說不切實際和偏難,致使部分農村學生難以勝任,成爲學業的失敗者,最終失去學習興趣而被迫輟學。

(六)農村基礎教育不能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

由於條件所限制,面向升學仍然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取向。農村基礎教育偏向優秀學生,忽視大部分學生,同時也沒有辦法把辦學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身上。

(七)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盛行

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擡頭。農民送子女上學目的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即考大學,找一份好工作。而目前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學費增長速度快,相對居民收入標準太高。而且,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由於缺少有關社會關係,更不容易找到工作,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農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與其到時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還不如不上學早點去打工掙錢,這是一般農民的普通心理。

二、對策

(一)解決經費難題,改善辦學條件

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調整轉移支付機制。農村稅費改革後,政府加大了農村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但目前一些地方農村教育經費仍存在不小的缺口。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不同地區中央、省、地 、縣幾級政府的財政分擔比例,保證教育經費按時、按量落到實處;其次要建立教師工資由中央、省、地、縣幾級政府分擔的機制,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另外,對於中西部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國家可以在資金投入方面採取特殊措施,創造條件更早實現義務教育“免費制”,切實保障貧困地區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1. 爲農村教師提供培訓機會,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改善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保證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解決好代課老師工資待遇低的問題。

2. 利用有關鼓勵大學生支教、師範生免費教育的有關政策來帶動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

3. 加強城鄉教師交流。安排城市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定期到農村學校任教,特別到貧困地區學校任教,幫助農村教師儘快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實現教育理念、教師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評價的全面轉變。

(三)端正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思想

農村基礎教育要轉變觀念,必須面向全體農村,注重培養全體學生,不應把爲高等學府輸送人才作爲農村基礎教育的唯一目標。要端正農村教育的辦學思想,真正把農村教育的重點轉移到素質教育上來,轉移到爲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軌道上來,使各級各類學校的畢業生都能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需要。

(四)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在教育經費投入上,應當特別注重對區域內部薄弱農村學校的扶持,通過設立薄弱學校建設專項資金,使薄弱學校建設資金優先安排、重點保證,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通過建立“城鄉教育共同體”,使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建立起相互對應、相對固定的實體,促進城鄉學校之間的聯手合作,實現城市和鄉村優質資源共享。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的監督評估,有效規範中小學的辦學行爲,使義務教育學校的校舍、設備和師資等條件大體相當。

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建立完善政府問責制度,加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監測制度,定期對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校間的差距進行監測和分析。逐步建立規範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的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和教學指導體系,逐步開展學生綜合素質的試點工作,不斷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

(五)辦好家長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學生的教育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社會和學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資源辦好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向社會廣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觀念,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重點在農村,突破口也在農村”,這是崔琳委員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提出的。農村活,全局活,而教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要切實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就必須正確認識“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農民的生活水平問題,要千方百計使農民富裕起來。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講,不提高大多數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情況,整個社會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和諧。和諧社會強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權的平等和對生命的珍視,民主、平等、和平、發展,等等,這些都應以每一個公民最基礎的教育爲前提。因此,我們應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爲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參考文獻:

①劉華林,謝荷生.關於加強農村初中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C].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257~259.

②教育部財務司,國家統計局人口與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③王 菲.論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中國農學通報,2006,2:456~458.

④文家庭.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困境[OL].中國網,200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