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七年級課件 >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精選10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件。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精選10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1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餘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範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瞭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麼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註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爲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名詞活用爲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爲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爲動詞,認爲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爲衆人”卒:最終。衆: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爲衆人”且:尚且。

10、“固衆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裏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於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衆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於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後,我們明白了作者爲什麼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麼,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啓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後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裏?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麼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後一段作者講了什麼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後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於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爲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衆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着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傑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瞭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啓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爲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爲什麼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爲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即“人的天資”與“後天教育”的關係?假如你認爲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後,有什麼感受和啓發?假如你認爲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後,又有什麼感受和啓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後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課文詳略處理得當的敘述特點。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4.體察、品味課文精當、樸實的語言,積累文言詞彙。

(二)過程和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和翻譯理解課文。

2.培養學生的自學文言文的能力和興趣。

3.疏通字詞,瞭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思想觀點。

4.引導學生寫讀後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掌握有關字詞的讀音或意思,積累一些文言詞彙。

(二)教學難點

1.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生(齊讀):語文大講堂,家家展風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師將此內容提前寫在小黑板上,上課時出示給學生)

師:同學們,今天的語文大講堂節目,老師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王安石的《傷仲》(板書標題)

教學活動前的'準備工作。老師將全班8個小組分成四個“代表隊”。

每聯在一起的兩小組作爲一個“代表隊”。並在課前準備“黃隊”、“紅隊”、“綠隊”和“藍隊”四個標誌牌,將其分別放在各“代表隊”前面。同時把黑板平分四等份,從左至右分別寫上這4個“代表隊”名稱。然後公佈平分細則。即實行積分制,每一關總分以10分記,紀律好加2分,否則扣2分。在有限的時間內內容答對、讀準確、翻譯正確的給滿分。同時教師宣佈自己爲主持人兼評委,記分由學生記。

二、課堂教學五步曲——

(一)走進語文大講堂第一關:過生字詞關。

規則:每隊在規定的時間內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詞,同隊人發現錯誤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改正,改對將不扣分,改錯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餘的音,否則不能給滿分,如其他隊無人回答別隊可搶答。

師:要求每位同學把課本註釋中的注音放回原文,並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詞句。時間2分鐘。(老師隨堂檢查完成情況。〉

(二)走進語文大講堂第二關:過朗讀關。

規則:閱讀聲音洪亮給1分,閱讀整齊給0.5分,本隊的人全讀給1分,如有人沒讀一1

人次將扣0.1分,全部都讀跟着課文走給0.5分,本隊有人說話將扣0.4分,找出其他隊錯誤其他隊所扣分將加入本隊。

師:每個“代表隊”讀一遍課文,教師根據各“代表隊“朗讀的整齊程度,音量強弱,節奏快慢,準確程度進行加分。並公佈在黑板上。(教師點評時及時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走進語文大講臺第三關:過翻譯關。

師:把課文分成四個板塊,然後各“代表隊”派代表抓鬮確定翻譯任務。學生可結合課文註釋、工具書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隊成員的合作來完成翻任務。教師根據各代表隊成員對重點字詞句的翻譯情況進行加分。同時對重點字詞句給予強調。

黃隊代表(本隊可推選或自願):翻譯從文章開頭到“傳一鄉秀才觀之”。

紅隊代表:翻譯第三段。

綠隊代表:翻譯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到第一段末。

藍隊代表:翻譯第二段。

(四)走進語文大講臺第四關:過賞析關。

規則:

1、根據老師給出題目,在規定時間內回答問題,缺一點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聲音小扣0.5分回答時間內同組人可補充,如同組有人說話,擾亂紀律扣1分。

3、不能帶資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資料念讀,只可課餘參考。

4、教師可根據各代表隊的分析情況進行加分。學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總結回答,各隊員也可補充。

師:黃隊研討:課文爲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並歸納):

師:紅隊研討: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每個階段用概述語言總結。)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並歸納):

師:綠隊研討: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的原因是什麼?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並歸納):

師:藍隊研討: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並歸納):

(五)走進語文大講臺第五關:過體會關。

師:每個代表隊分別派一位代表談一談學這篇課文的收穫。角度新穎,內容具體,表達流暢。同時給各代表隊相應加分。

黃隊代表發言:(略)

紅隊代表發言:(略)

綠隊代表發言:(略)

藍隊代表發言:(略)

教師總評。將4個代表隊過每一關所得分加起來,得最高分的代表隊爲本節語文大講堂的“冠軍隊”,並要求全班同學舉起雙手,給“冠軍隊”一個掌聲作獎勵,課堂教學活動在愉快熱烈的掌聲中宣告結束。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3

一、教材分析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神童”因“不使學”而最後“泯然衆人”的故事,並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強調後天教育對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學本文,在指導學生掌握了重點文言字詞句之外,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方仲永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可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能夠順暢朗讀課文直至成誦,並能準確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的方法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採用朗讀貫徹文言文教學過程始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學習。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探究質疑法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述故事導入

(學生回答前明確複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

(二)溫習文本,深入探究

過渡: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衆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那麼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呢?我們這節課就來探討一下。首先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1、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最終的“泯然衆人”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明確: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世隸耕”“未嘗識書具”卻能在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爲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衆無異,“泯然衆人矣”。

2、那麼,方仲永最終“泯然衆人”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爲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爲衆人”,是因爲“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

明確:這裏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爲,二者之間,後者更爲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纔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爲“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並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瞭“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三)閱讀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啓示,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麼樣?(提示: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啊!你最終成了“泯然衆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示例: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後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你。

示例: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羣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爲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爲,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於“環謁於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爲真正的天才。

2、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麼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四)課文小結

是的,正像偉大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說的那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麼,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說來聽聽。

(學生舉手發言,教師予以大屏幕展示有關名言警句,並令學生作簡要摘抄,結束本文。)

(五)作業設計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至少5條。

2、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後感。

七、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衆無異,“泯然衆人矣”

原因:受於人者不至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礎的夯實、字詞的讀音、詞語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挖掘、語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啓發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教學效果較理想。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掌握它們的音、形、義;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3、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課文結構;

4、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能力目標:

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課下注釋,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讓學生明白成才與後天努力學習之間的關係,培養勤奮好學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朗讀背誦這篇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三、教學方法:

朗讀——理解——討論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展示《古希臘演說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課題。

2、出示課題,明確課題中的.“傷”的含義,“傷”——“爲……哀傷”或“感傷、嘆惜”

3、課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簡介)

4、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聽清節奏。

5、課件展示重要字詞,讓學生認讀,並抄寫。

6、課件展示幾個重點句子的節奏劃分,老師強調並讓學生反覆讀。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把握句讀,整體感知內容。

7、檢查朗讀情況,糾錯、評價,再分組讀、齊讀課文。

8、課件展示課文內容(無標點),分組抽學生代表來讀,小組之間互相評判。

9、要求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口譯課文,遇到譯不通的地方,可以請同學幫助,也可以請老師幫助。之後老師檢查最後一段的翻譯情況。

10、課件展示練習題,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情況。

11、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理清本文的結構:

(1)依據表達方式,如何把課文分成兩大部分?

(2)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3)作者的議論說明了什麼道理?

以上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回答的同時,課件分步展示如下內容:

仲永變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詩立就

第一個階段

敘仲永變化的——(十二三)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二個階段

仲永變化的——(又七年)泯然衆人

第三個階段

議: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議一議,說一說: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學的故事。

13、課件展示幾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學故事舉例。

14、作業:熟背課文。

15、結束這節課。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5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新課程標準》指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 "泯然衆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我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爲主體並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瞭解。基於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語,瞭解一些文言句式。

2、認識後天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2、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輓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我採用了誦讀法、情境教學法、競賽法、分組討論法及分層教學法。這些方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依據"三有利"原則。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確定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複習導入----新舊聯繫,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具體教學環節是: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談到學習時,有人打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方: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頂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撐,會是怎樣的結果啊?當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論語》中諄諄告誡我們,要"敏而好學","學而不厭".可是就有人不明白這道理,做出一些讓人感到悲傷,惋惜的事來。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 ,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爲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瞭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鍊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範朗讀課文,指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於瞭解字音、字形、字義,對課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鍊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爲何"泯然衆人"?你得到什麼啓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羣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衆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啓示我們:後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通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

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五、說板書設計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依據本文內容,結合數學座標的知識精心設計了下面的板書設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滲透的新理念。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衆人矣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6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 文學常識。

⑵ 文言實詞含義。

2、能力訓練點:

⑴ 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⑵ 對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來的進步意義。

3、德育訓練點:

使學生認識到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的讀音及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結合註釋自行串講,教師訂正,明確重點實詞)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指出,仲永非主觀上不願學,是父親貪利。

(通過分析故事情節來把握)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明確字、詞的正確讀音。

2、結合註釋,分組串講文章。

3、通過分析故事情節,聞一見一聞,在對比中明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人得到一顆非常珍貴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以後,會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會結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幾年以後,他的朋友都以爲它已枝粗葉茂,開花結果了,紛紛前來向他要這顆果樹的種子,誰知道,他連那顆種子都還沒有種下去呢。

“你爲什麼不種下去呢?”朋友們詫異了。“我怕種下去會曬死。”那人回答說。

“可以早晚澆點水嘛。”

“我怕澆水會把它泡爛。”

“那可以開溝排水呀!”朋友們指點着。

“啊,這麼珍貴的種子,不怕被飛鳥啄掉嗎?我捨不得播下去呢!”

請大家都想想說說:這顆種子的結局怎樣?

種子乾癟了,死了,再也不能開世上最美的花,結世上最甜的果。

沒了大地的營養,沒了風雨的磨鍊,少了後天的培養,種子再好也不可能體現它的`價值。

種子如此,那先天聰明優秀的人呢?不經過後天的努力學習,他(她)會怎樣?讓我們來看方仲永吧,聽聽他的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第5課《傷仲永》。

二、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

2、文言實詞,直譯文章。(重點)

3、辯證地看文章,明確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三、整體感知

1、文學常識:

(請學生問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學生朗讀文章(教師先範讀),讀準下列字音:

扳 pān 謁 yè 邑 yì 稱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準備:

學生依照註釋翻譯文章,分四組,第一組,文章開頭至“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組,“邑人奇之”至“不使學”;第三組,準備第二自然段;第四組,準備第三自然段。

鼓勵能力強的同學多譯多準備。

2、串講:

每組請一同學起來講,其餘同學補充。教師給予訂正,並評議每組完成情況,做得好的給予鼓勵。

3、教師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確重點實詞的詞義,學生識記:

隸──屬於 旁近──鄰居 與──給

就──完成 泯然──消失 賓客──以……爲賓客

丐──求取 一鄉──全鄉 扳──同攀,拉、牽

謁──拜見 稱──相當 邑人──同縣的人

固──本來 傷──哀傷 利──以……爲利

聞──名聲

4、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分析文章結構:

⑴ 本文的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3個片斷依次分寫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階段,請學生排出這個片斷,並各用一字歸納。

聞──見──問

⑵ 本文先揚後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後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後互爲反襯,對比鮮明,顯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變爲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警醒、惋惜、傷嘆,爲仲永感到哀傷、爲他惋惜。

⑶ 本文先敘事後議論,敘爲議服務。議點明瞭文章的主旨,體現了作者的人才觀。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之人”的錯誤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認爲人的纔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表現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五、總結、擴展

“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說,那麼,我們呢?我們這一羣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纔來“傷仲永”,“傷你傷我們”!

六、佈置作業

1、結合練習一,熟讀課文。

2、獨立完成練習三。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7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後天教育重要性。

【課前準備】

1、學生:

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課文大意。組織參辯人員,準備辯辭。

2、教師:

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掌握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什麼是人才?怎樣才能成爲人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於積累”等等。現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誡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二、掌握字詞句

1、默讀課文:

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小聲默讀課文,對照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要求學生在書上做出標記。

2、學生提問:

互動、學問。

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在課堂上提出來。同學們能幫助解答的,隨時解答。難點問題,教師指點。

教師備案:

字:邑 扳 謁 稱 泯 耶

詞句:傷仲永:哀傷,爲……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爲其名:題寫。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與今“稍微”不同)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爲……有利可圖。然,這樣。(指上文“或以錢幣乞之”)

餘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只讓學生知道無實在意義即可。)

從先人還家:已經去世的。(多飾前輩。如“先父”等)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賢於材人遠矣:於,比。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受,同“授”。於,被。卒之爲衆人:最終。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內容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學生文言基礎薄弱,要多花點時間訓練。一是爲了更深入地瞭解課文內容,二是爲了積累文言詞語,打好文言基礎。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通過朗讀幫助理解。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細心揣摩語意。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借旁所/與之 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餘聞之也/久 賢於材人/遠矣

2、討論思考:

⑴ 全文可分爲幾部分?劃分標準是什麼?

⑵ 仲永的變化可分爲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⑶ 最後一段講了什麼道理?

⑷ 作者對仲永的態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課堂發言。問題難度不大,教師儘可能的讓那些學習基礎稍差一些的同學來回答,大家互相補充指正。

四、朗讀背誦

教師指導:在大體瞭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個人背,再集體背;男生照書讀,女同學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書,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每句打頭的字,幫助學生記憶,一邊背,一邊逐漸擦掉,直到背過。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準備課堂辯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借事說理的寫法,認識後天教育的意義;課堂辯論。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重點檢查字、詞、句和背誦情況。

二、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閱讀,並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思考題:

1、課文的兩部分有什麼聯繫?重點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衆人矣”的原因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3、敘事部分有詳有略,爲什麼對仲永的才能初露寫得這樣詳細?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教師在同學們討論期間,巡視學情,啓發那些拙於言表的同學發言。

明確:

1、本文采用了借事說理的寫法。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說理,兩部分是證明和被證明的關係。重點是在第二部分的議論。

2、是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使學”造成的。說明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爲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爲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後來的“泯然衆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這一結果是他父親“不使學”一手造成的,從而更好地突出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語言簡練而精當。一“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只三個詞,便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寫仲永的變化與結局,僅用“見”“聞”“問”概括,便清楚明瞭了,議論部分更是言簡意賅。

三、體驗與反思

☆ 方案一: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1、辯題:

⑴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⑵ 反方:後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2、要求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聯繫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⑴ 天賦與後天教育的關係。

⑵ 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辯論中抓住辯題的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表達要條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辯論秩序。同時要引導學生揚己之長,克敵之短,充分展示辯才。

3、評價:

⑴ 評價方式:聽衆評價、辯論雙方自評,互評、教師評價。

⑵ 評價內容:辯論內容和辯論技巧,指出優缺點。

☆ 方案二:

學習論談:成才的關鍵

引導學生就以上主題展開課堂討論。啓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深入實際,採用漫談的形式進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學們圍繞中心,有理有據,允許同學們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但教師要正確引導。教師可提供討論話題:

出示相關話題:

1、後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2、天賦是成才的關鍵。

3、天賦有利於成才。

4、天賦不足,後天可以補嘗。

5、沒有天賦,不能成才。

引導學生進行綜合闡述。可以敘述,也可以議論;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時也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討論之後,教師要將討論內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並據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爲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過課堂辯論,大家明確了天賦與後天教育的關係。天資聰慧對成纔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後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可能成才。我們注意到,本文是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啓發。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嚴格的教育,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四。

2、將敘事部分改編成故事,題目爲《仲永才盡》。保持原有情節線索,通過聯想和想像,大膽地進行創作,內容生動有趣,並表現鮮明的主題。500字左右。

【點評】

本教學方案,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重點難點突出。在教學設計方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符合現階段學生實際需求。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師能很好地加以指導,且生動活潑,能激發興趣。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問題,要求學生獨立解決,難點問題合作探究,有層次性,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內容方面,重點讓學生領會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了對接受教育的認識。“體驗與反思”採用一、二兩個方案,給教師提供了選擇的餘地。尤其是課堂辯論,設計有獨創性,不僅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而且從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作業的設計,突破了教材的侷限,擴大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8

【教學目標】

(1)熟讀、朗誦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

(3)感悟文意,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難點:

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具準備】

準備歌曲《愛拼纔會贏》,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誦讀品味、談話啓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後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後發表看法。(根據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過讀文與聽故事你肯定認識了仲永這個人,那麼你認識到了一個的方仲永呢?

5.請大家再細讀課文,思考仲永的變化可以分爲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學生小組分析,教師明確:

(1)階段:“仲永生五年……可觀者。”寫方仲永天資過人、才能出衆;

(2)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3)階段“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寫仲永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後一段)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爲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於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三、鞏固訓練,交流感悟

1.朗讀全文,深入感悟。

2.學生交流自己讀文所感。

四、小結

先天與後天有什麼關係?一句話總結本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書設計】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紹:王安石

二、解題:“傷”悲傷,文中是“爲……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點字詞翻譯。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9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後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爲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後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學建議】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瞭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瞭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衆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並非一成不變,後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

天才,什麼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譽爲“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這些話語都講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爲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爲何“傷”仲永呢?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爲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曆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章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並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字: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⑶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⑹餘聞之也/久。

3、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第二輪:認讀課文。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⑴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⑶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明確:

⑴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少年時天資聰明,以“聞”的形式;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言。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爲從人”,是因爲“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並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爲“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着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教育、學習。

生2:僅有後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

生3:我們應該爲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於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後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正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的程度如何。……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後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徵: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是議的依託,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爲方仲永和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後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衝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爲本文增色不少。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衰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並茂。剛纔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爲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範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於勤,善求於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動畫課件)

【教學反饋】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測

幻燈顯示:

1、解釋帶下劃線的字:

⑴世隸耕

⑵未嘗識書具

⑶並自爲其名

⑷指物作詩立就

⑸稍稍賓客其父

⑹或以錢幣求之

⑺環謁於邑人

⑻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泯然衆人矣

⑽受之於天

⑾賢於材人遠矣

⑿得爲衆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環謁於邑人

於舅家見之

賢於材人遠矣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餘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⑵得爲衆人而已耶?

二、檢測方式建議

每道測試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參考答案〗

1、⑴屬於

⑵曾經

⑶題上

⑷完成

⑸漸漸

⑹有的(人)

⑺四處拜訪

⑻相當

⑼完全

⑽承受

⑾勝過

⑿能夠

2、其:⑴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代方仲永寫的詩

⑶這樣

⑷他

⑸他的

⑹他

之:⑴代“節具”

⑵代“仲永”

⑶代“仲永寫的詩”

⑷代“仲永的詩”

⑸代“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⑹結構助詞“的”

⑺代“通悟”

於:⑴引出對象

⑵在

⑶表示比較

⑷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爲……有利

傷:爲……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本檢測題檢測學生把握緊要字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文章的知識。建議採用搶答法。

【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過後,本人感觸頗深:

1、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

2、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思考,發散的餘地大,爲學生製造"爲學生製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與熱情。

3、一節課學生多次讀課文和有組織的小組討論,圍繞仲永的各種境遇展開討論。但卻不是各自爲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後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着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鬆,若有所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 10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爲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曆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並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衆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第二段敘事極爲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瞭解“之”“於”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注意文本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

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②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明白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之”“於”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爲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爲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通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纔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採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爲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註》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校正字詞的讀音

①字詞:隸、扳、謁、稱、耶

②聆聽配樂朗誦《傷仲永》

4、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節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奏,並用‘/’劃出來”然後“指名讀,評價”,爲進一步爲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並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後,指名學生複述故事,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

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後,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板書設計:

年時期:指物作詩立就天才

少年時期:不能稱前時之聞 衰退

青年時期:泯然衆人矣平庸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通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後天教育的道理

10、課外延伸,佈置作業

1、以《一個神童》爲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並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