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六年級課件 > 六年級科學課件(精選12篇)

六年級科學課件(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課件,有趣的課件,使得課堂不再枯燥無味。雖然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課件起輔助教學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課件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科學課件,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科學課件(精選12篇)

六年級科學課件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過程與方法

1、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學生查找、收集、整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

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認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學習制定切實可行的節水計劃。

教學難點:

比較科學、準確地測量、統計自己一天的用水量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自制量杯一個(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貼上刻度),用於家中測量用水量。

2、學生收集有關水資源狀況的資料。

3、教師準備一個蘋果,一把水果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實際生活中,你家裏出現過停水的情況嗎?回憶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況給家裏帶來了哪些不便?

學生彙報

(說明:如果在非常活躍的班級授課,不妨現場讓孩子們模擬一下:突然停水時,人們處在那種情境中的語言和情緒,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孩子們的思維創造力和表現力。)

小結:由此可見,淡水是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麼,我們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節課老師佈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認真的測量與統計,下面請幾位同學彙報一下。

二、“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小組組內交流各人測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記錄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組派一代表彙報,本組當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誰?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誰?

3、指名讓一兩個組當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學分別站起來說自己測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結果。

設計說明:這時候要求用水量差距較大的孩子來做方法及結果的介紹,一是看他們的測量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因爲方法的科學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結果的科學性,準確度。而且讓用水量差距較大的孩子來進行比較,實則是爲後面找原因做鋪墊。

注意事項:每個學生代表彙報的數據老師都應及時記錄在黑板上,爲後面的用水量比較提供依據。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直接將學生的記錄表在實物投影儀上呈現。

三、同學之間用水量的比較

1、提問:從同學們彙報的這組數據中,大家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並彙報

小結:從同學們的彙報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同學不僅個人用水量不同,他們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樣,而且有的差距還比較大。

2、提問:爲什麼個人或家庭用水的量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請大家試着分析一下,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學生彙報,老師將孩子們說到的原因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

3、小結:同學分析出來的原因有很多,有同學認爲可能是記錄、統計不準確;也有同學認爲用水特別少同學可能衛生習慣不好,還有同學認爲可能是這些同學的用水習慣不同,才導致了用水量之間這麼大的差距。

4、提問:大家在用水習慣上可能存在哪些差異呢?

學生彙報

四、“刷牙”的對比實驗

1、談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用水習慣確實是不一樣的。書上79頁爲我們設計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用水量對比實驗。

今天,我們就請出兩位有着這兩種不同刷牙習慣的同學在課堂上來做一做這個對比實驗,讓我們看一看一個小小的刷牙習慣的不同會導致用水量多大的差異。

說明:因爲這個實驗要用到水,所以最好能在有水龍頭的實驗室上。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也可以用請另兩名同學在實驗同學刷牙時,在一邊用“漏斗”幫助其模擬刷牙時開着水籠頭的實驗。特別要注意的是,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提出這組對比實驗中的變量控制: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對比實驗只能有一個條件不同。

2、指名上臺做實驗,用量杯比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結論,完成書中填空題。

3、學生髮表實驗後的感言

五、有限的'淡水資源

1、資料收集小組關於我國淡水資源狀況信息的彙報

2、老師演示:切蘋果

據科學家研究調查發現,假如把一個蘋果看做全球的總水量,而真正的可飲用水只相當於十六分之一蘋果片上的一層薄薄的蘋果皮。

3、引出節水標誌,讓孩子們談談對這個圖標的含義是怎樣理解的?

六、節約用水措施的探討

1、談話:偉大的毛主席曾說過:“和浪費都是極大的犯罪”。面對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資源,我們應該樹立起節水意識,採取有效的節水措施,合理開發利用地球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

2、提問:具體怎樣節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議呢?

學生彙報

3、介紹政府積極節水的事例:

上海市政府免費爲居民調換大容量抽水馬桶水箱,節約大量珍貴淡水資源的事例。

說明:宗在讓孩子們意識到:只有當節水意識轉化成爲一種積極的節水行爲,才能真正達到節水的目的。

4、學生討論並制定自己的節水計劃

注意向學生強調:制定節水方案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切實可行,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中。

七、佈置作業:

1、關注身邊人們的用水情況,發現浪費水的行爲及時加以制止。

2、創作一些節水宣傳畫,張貼在用水處。

3、寫一份節水倡議書,張貼到校園和社區的宣傳欄,或在學校廣播站、電視臺進行宣傳,號召全校師生或社區的人們一起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六年級科學課件 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 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 瞭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過程與方法

● 運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意識到環境與生物的密切關係,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知道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教學難點】

瞭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圖片,幻燈片 爲每組準備:2個大小不同的球形燒瓶、2個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很多客人,兩隻青蛙也來湊熱鬧了,(點擊幻燈片1 2只青蛙)一見這麼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誰能幫幫它們找到既安全又舒適的家?(請同學回答並上來貼青蛙圖)

2、你爲什麼要這樣選?

3、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嗎?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與留

(1)、師:提及青蛙呀,我有個問題一直搞不清楚,爲什麼不同地方青蛙的顏色不一樣呢?請同學們藉助P84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說明,找找原因,並把你的研究發現在小組裏交流一下,然後派代表把你們組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告訴我,行嗎?

(2)學生回答上述問題。(隨機出示第2張幻燈片 青蛙變化圖)

2、大自然選擇了它們

(1)導語:剛纔我們瞭解到黃青蛙和綠青蛙是因環境發生變化而出現的。

我這裏有一組狐狸的照片,同學們你們瞭解這幾種狐狸嗎?(出示幻燈片3 狐狸)

(2)觀察圖中這幾種狐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的特徵?

(3)、這三隻狐狸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猜測一下,它們各生活在怎樣的環境?

(4)、三種狐狸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5)、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看資料(依次出示五帶圖—紅狐—五帶圖—

灰狐—五帶圖—北極狐)期間請三個同學讀三隻狐狸的資料。

(6)、剛纔我們也看出來,北極狐的耳朵比其他兩種狐狸小,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點擊出示幻燈片生物學家 文字敘述部分)

(7)、爲什麼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體型特徵呢?

(再次出示五帶圖)

(8)小組討論交流一下,並彙報。

(9)、同學們都認爲狐狸體形與它們所適應的生活環境的溫度有關,北極狐的體型最有利於保溫。那麼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證明一下怎麼樣?

老師爲大家準備了一大一小兩個瓶子,代表體形不同的兩種狐狸。大的就代表(北極狐),小的就代表(紅狐),這個實驗該怎樣做?

六年級科學課件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爲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瞭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

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彙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啓後)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老師這裏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衝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纔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並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杆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教學後記:

課堂活動:分兩大活動陣地進行探究。其一,我們用過什麼工具。在這活動中我安排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曾經使用過的工具,以調查表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後是統計自己組的同學共用過多少種工具。課堂氛圍很活躍!學生統計的工具還真不少,應該說我們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經驗的。例舉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鉗、錘子、鑷子、螺絲刀、斧子、開瓶器等等。

其二,分組活動,每組發了較多的工具和一塊木板,木板上面釘着不同的釘子,要求先觀察選用什麼工具好。

然後讓學生用工具,把釘在木版裏的鐵釘、圖釘和螺絲釘弄出來,並做比較:哪種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並做好記錄。目的爲了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認識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樣的事情,使用恰當的工具能給我們帶來方便和省力。最後對教科書上的幾項工作進行探討,選擇使用滑輪、斜面、槓桿,讓學生對工具進行再一次的觀察。

整堂課下來學生興趣高漲,熱熱鬧鬧的,可到最後總結以上活動,引出“簡單機械”時,學生還是犯迷糊。關於機械的定義,書上的定義給我模棱兩可的感覺,書上是這樣闡述的: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做機械。我們都知道這個“省力”是針對力學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對省力的外延無限地擴大化;還有對其另一箇中心詞“方便”,孩子對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義擴大化,於是他們想到“電飯鍋”、“鉛筆”、“電火爐”等。

六年級科學課件 4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製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小學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爲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製作地球構造的模型並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捲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麼?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告訴大家你們瞭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瞭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瞭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瞭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瞭解的還真不少。關於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爲大家蒐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後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瞭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閱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地幔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麼?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說說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麼,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瞭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岩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蘊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祕密。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捲盒,裏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鑽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纔的遊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爲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祕密的。

四、製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製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製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釐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釐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後捏一個直徑約2.2釐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後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迴指導。(播放音樂,製作完成後,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乾淨)

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能多蒐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並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六年級科學課件 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瞭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鏽鐵、鐵鏽、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製物品被鏽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鏽就要了解鐵鏽。

二、觀察鐵鏽,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瞭探究任務:鐵鏽是從鐵變來的,那麼鐵鏽是鐵麼?生答。怎樣證明鐵鏽是不同於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鏽鐵、鐵鏽(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鏽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鏽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鑑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

鏽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麼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鏽的關鍵。

三、探索鐵鏽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爲什麼生鏽?鐵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週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鏽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穫,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鏽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爲什麼會生鏽

六年級科學課件 6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鳳仙花的根、莖、葉的外形特點。

2、瞭解植物根、莖、葉形態的多樣性。

科學探究:

1、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和藉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

2、能夠運用數據、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和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科學態度:

1、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並能相互交流。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能夠體會到植物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2、能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放大鏡、油、錐形瓶、橡皮泥、紅色色素水

學生準備:鳳仙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一、情景引入、聚集問題(6分鐘)

出示長大的鳳仙花圖片

1、提問:鳳仙花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學生參照記錄手冊彙報觀察、記錄情況。

2、教師強調鳳仙花根、莖、葉結構,特別是鳳仙花的枝條和主幹都叫做莖。

引導學生回憶,鳳仙花的生長,明確根、莖、葉的結構。

二、探索(30分鐘)

(1)、活動一: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結構(10min)

1、提問:我們從哪些方面觀察的?

如何觀察?

預設:觀察形狀、顏色、高度、氣味、

粗細等。

觀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鏡、

尺子等。

2、總結方法及注意事項,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並完善本節課記錄手冊第一部分。

3、小組分享,總結根、莖、葉的特點。

(2)、活動二:比較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莖、葉(5min)

1、提問:其他植物的葉和鳳仙花的葉一樣嗎?舉例說明。

預設:學生回憶低年級所學進行總結,植物葉在形狀、顏色、大小、葉邊緣等方面均不同。

2、提問:其他植物的莖呢?舉例說明。

預設:大樹的莖、葡萄的莖、草莓的莖等。

教師展示不同類型莖的圖片。

3、提問:其他植物的根呢?舉例說明。

預設:大樹的根、大蔥的根等。

教師展示不同類型的根的圖片。

總結:植物的根、莖、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根在形態上有直根和鬚根,莖有木質莖和草質莖,葉的形狀多種多樣。

(3)、活動三:根和莖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莖、葉多種多樣,這些器官有什麼作用呢?

預設:學生猜想運輸水分、養分、儲存營養等。

2、對於根,真的能夠幫助獲取水分嗎?

能否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預設:學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夠獲取水分,並根據猜想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

注意:分析實驗科學性、可操作性、嚴謹性,尤其是控制變量法的滲入。

強調實驗規則:

①將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後倒入少許油將水面密封;

②記錄此時的水面位置;

③一段時間後,觀察水位的變化。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並完成記錄單第二部分。

學生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

(此實驗需要時間較長,教師可以提前進行實驗,做好標記,展示給學生結果再引導學生課後繼續觀察自己的實驗結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運輸的呢?能否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預設:學生猜想植物的莖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到植物的其他各個部分,並根據猜想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

注意:注意分析實驗科學性、可操作性、嚴謹性,尤其是控制變量法的滲入。

強調實驗規則:

①將植物的'根去掉,將莖浸入有顏色的水中,並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②一段時間後,觀察植物莖和葉的顏色變化;

③對植物的莖進行簡單解剖,觀察莖內部的顏色變化。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並完成記錄單第二部分。

學生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莖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4、總結:通過實驗證明了根從土壤中吸收水;莖把水運輸到葉。對於剛纔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證據嗎?

預設: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發生;植物的莖可以延伸長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師展示根和莖的其他作用圖示,並總結:根和莖可以幫助植物獲取水分,還有固定功能、營養功能,莖還有繁殖功能和營養功能等。希望課後繼續觀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過討論,明確科學的觀察方法及注意事項,綜合運用感官和藉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對比觀察、比較植物的根、莖、葉,從而體會植物根、莖、葉的多樣性。發散學生思維,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爲接下來具體探究實驗做鋪墊。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蒐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這一完整流程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目標。拓展學生思維,明確植物的根和莖還有其他作用,並培養學生建立證據與結論意識。

三、拓展(4分鐘)

1、展示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線圖,觀察並說一說說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2、說一說綠色植物對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利用本節課所學進一步延伸,體會到植物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建立人與應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六年級科學課件 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瞭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於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關於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採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着什麼?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於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緻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現:從整體看,蘑菇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麼特點,我有什麼重大發現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並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於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麼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特點、獲取營養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於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瞭解它的主要營養成分等。

第二課時

1.瞭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麼?說一說:你爲什麼這麼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後有什麼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爲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麼之後,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爲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爲微生物。現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製作食用菌名片。(爲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六年級科學課件 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裏、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裏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彙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爲什麼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着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六年級科學課件 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

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爲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

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爲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裏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麼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幹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 結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裏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幹、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六年級科學課件 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祕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

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爲生命體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

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着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着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爲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祕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六年級科學課件 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葉是多種多樣,同一種樹葉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徵。

植物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統計撿到樹葉數量和樹葉種數;根據一定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樹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樹葉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

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

同一種植物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計收集到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麼收集樹葉。是呀,樹木是我們朋友,他們是有生命,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現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統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裏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主要特徵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麼相同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生命特徵

1、觀察:比較新鮮葉與落葉,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新鮮葉與落葉最大不同表現在哪裏?是呀,新鮮葉是活,而落葉是死。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生長階段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葉、老葉、將枯葉等)能從幾張葉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生長過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它從葉芽長成小小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完整過程。

六年級科學課件 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變化是生命體特徵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方法比較葉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

觀察記錄描述植物變化。

教學難點

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

一些樹木四季變化圖片,帶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季節,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裏,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裏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可結合第2課課外作業及學生精彩發現激發學生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幹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幹同一高度連續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數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幹變化呢?

數數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花苞長得怎麼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果實又是怎樣變化呢?

二、觀察葉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葉子長度或寬度,並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後它們分別有什麼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其他變化。

從一棵樹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從一片樹葉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麼?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莖、葉

1、活動:根據討論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彙報我們觀察數據,思考這些數據能說明什麼問題?

落葉數量說明什麼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樹葉,說明什麼問題?如果以後測量得到數據變化很大,說明什麼?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田野、路邊和家裏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