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件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件一:雷電頌

【教學思路】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件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要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正確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從而在誦讀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內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鬥志。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徵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戰鬥激情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目標:

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①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朗誦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①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②課前學生藉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瞭解屈原,瞭解郭沫若,並聯系課文P67的參考資料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③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學生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簡介歷史劇《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指出《雷電頌》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最有力的一個音符。

二、整體感知:

(一)課堂範讀:(多媒體)指出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

(二)要求學生自行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並談感受。

(三)明確本文是屈原的內心獨白,在語言表達上要感情澎湃,氣勢雄渾。

(四)要求學生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燬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三、品味語言:

(一)選讀喜愛的句子,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詩人呼喚風,由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燬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二)精讀好句,師生討論、交流。

例如:

1。“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3。“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

明確:對黑暗勢力的不屈不饒,對光明的熱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

明確:熱愛祖國,浩然正氣,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動:

(一)象徵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達凝練(學生討論、交流、朗讀)。

明確:文中屈原藉助於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讚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爲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鬥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鬥。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二)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學生討論、交流、朗讀)

明確:獨白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覆、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白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涌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紅着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麼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白更增強了戰鬥力。

五、欣賞拓展:

(一)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二)對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吳國的伍子胥等,體會屈原的愛國熱情,推薦閱讀小說《紅巖》。

(三)學生討論、交流、朗誦課文前六段。

六、小結:

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是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爲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爲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七、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不同時間段的屈原設計話劇表演。

板書:

獨白 抒情 愛國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件二:雪

【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意韻豐富的散文詩,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從體味詩歌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控制好課文的語速、節奏與感情,以提高朗讀的質量。讓學生在課文的反覆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課文的能力,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促進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養成。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初步瞭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爲一體;品味語言,理解本文語言中的寓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 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朗讀,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語言,理解本文關鍵性語句的寓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以讀品詩。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蒐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瞭解散文詩,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顯示雪的圖片)

這一首《塞北的雪》曾經傳唱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今天聽來仍然分外動人,聽着歌曲,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那飄飄灑灑的漫天飛雪,那雪是冬天的精靈,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結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歲末北京的一場大雪,魯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記裏寫下了“大風吹雪盈空際”這頗富詩情畫意的文字,十七天後,一篇明朗的題爲《雪》的優美散文便誕生了。今天,讓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當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板書課題)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偉人,我們曾在他的文中感受過童年的活潑與可愛。今天,讓我們再來走近這位堅強而又對人生滿懷熱情的偉人。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魯迅先生的瞭解。

二、介紹作者及作品:(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說、雜文等文學作品,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戰鬥姿態,對反動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國主義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們所學習就是選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靜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在蓬勃地發展,可謂春暖花開之際,然而,北方還卻處於一片寒冷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找“革新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散文詩,風格柔婉中又見剛健,美豔中更現壯美,我們要學好一首詩,首先得讀好它,在讀中品味詩歌,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朗讀呢?(老師給大家範讀一段,再請學生互相交流聽後的感受,同時指導學生從語速、語氣、重音、節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談論,並在此簡單介紹散文詩的特點。)

(確定全文的朗讀基調:

江南:婉約、柔和、舒緩,又有雪後消融的無盡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氣勢,具有堅強的戰鬥力。)

2、再請學生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朗讀,讀出感情。(生自由讀書)

3、思考:①作者爲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讀了這篇文章後,你認爲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讀、賞析:

指名生讀課文的南方的雪的畫面,分小組探究相關問題:

(1)用文中的語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現江南雪景滋潤美豔特質的?(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確:(可提示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的品味這一幅江南雪景圖)作者首先概括描寫江南雪的特點——滋潤美豔,接着用兩個比喻讓我們既感受到朦朧的美景,又感受到這雪裏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銀白的背景下,居然點綴着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臘梅,還有冷綠的雜草,這就是江南的雪,這又是多麼絢麗的雪啊!

(3)花叢中紛飛喧騰的蜜蜂給這幅雪景帶來了些什麼?

明確: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着”,“嗡嗡地鬧着”。這一“飛”一“鬧”霎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裏,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彷彿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4)爲什麼要寫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塑雪羅漢的情景?

明確:爲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神、熱鬧、有趣。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於寒夜的襲擊,終於褪盡了胭脂,“成爲不知道算什麼”。這裏,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5)江南的雪蘊蓄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作者特別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爲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着理想的光芒。

板書:南方的雪 美豔 有生機 有活力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挑選《野草》中描寫自然景緻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寫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朗讀課文1—3自然段,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二、精讀課文,揣摩特點:

1、學生讀課文的北方的雪的畫面,分小組探究相關問題:

(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筆下的朔方的雪則是另一番景象,課文怎樣表現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樣的個性精神?

明確:第四自然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並表明朔方的飛雪和滋潤美豔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而且和它們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惡劣的環境下,朔方飛雪並不安於孤獨淒涼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裏作者以熾烈的感情,豪放的語言,剛勁的筆力,描繪朔方飛雪磅礴的氣勢。

最後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係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於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

這一部分突出騰飛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的力量和銳不可當的氣勢,盡現北國飛雪的壯美和獨立張揚的個性精神。

(2)如何理解課文的主旨句?

明確:北方的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他們決不粘連,在文中還表現爲死掉的雨,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昇華,北方的雪完成昇華是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爲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願將最寶貴的生命都獻給鬥爭,這是最完全的獻身,有向死而生的氣概,突現了作者無私無畏、頑強不懈鬥爭的精神。

(3)北方的雪蘊蓄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裏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鬥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鬥的倔強精神。

(4)南方的雪與北方的雪各有什麼含義?作者將南北雪景對照描寫有何目的?

明確:“南方的雪”,它是一種美的象徵,是作者嚮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雖然孤獨,不被理解,但有一種戰鬥的豪情,一種澎湃激昂的鬥志,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着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綜觀全文及我們對先生的瞭解,作者的感情更傾向於哪一方的雪?從哪裏可以看出?

明確: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讚頌表現出來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獨寂寞之中譜寫了一曲最爲動人的樂章。而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讓人歡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在孤獨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體現了魯迅看重的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

朔方飛雪奮飛之際,更見魯迅先生的特質精神:甘於不被理解,義無反顧,決意向死而生,“直面慘淡的人生”“從無所希望中得救”。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鬥者,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便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奮飛的情景,抒寫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艱險,渴望戰鬥的豪情。

板書:南方的雪 美豔 有生機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

對比

北方的雪 孤獨 雨的精魂(充滿鬥爭精神)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件三:海燕

【教學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好似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具備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解讀這首詩時,要根據散文詩的特點加強朗讀,於誦讀中展現海燕的活動空間,緊緊圍繞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欣賞海燕大無畏的精神,體會象徵,對比,擬人等手法的運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初步瞭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②領會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語言激越奔放強烈的特點;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①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通過教師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讓學生把生活感受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

②提問法: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③練習法: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高爾基的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你爲什麼喜歡詩歌?或者你喜歡詩歌的什麼?(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語言優美、情感豐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學對散文是情有獨衷,因爲散文不僅語言優美,情感豐富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們要兩者兼得,怎們辦呢?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爲我們提供了方便,這就是散文詩。今天我們就走進《海燕》一文(板書,出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形象感知,領略海燕風采。(教師出示“海燕形象圖課件”,讓學生認識、感受海燕的形象,讓學生對海燕有初步的認識。)

2、熟悉背景,把握時代脈博。(讓學生知道高爾基爲什麼要對海燕進行歌頌)

(1)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師總結(出示幻燈片):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也是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木匠家庭,四歲喪父,十歲就爲生活所迫,走向社會,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等,備嘗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這爲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他第一次投稿時具名爲馬克西姆高爾基(俄文意爲“苦難”)。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的革命運動正不斷高漲。高爾基參加了種種反沙皇統治的鬥爭,發表了尖銳抨擊沙皇的演說。他根據自己的鬥爭經歷,寫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又譯爲《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發表具有極大的宣傳性和號召力,受到了列寧的高度重視和稱讚。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範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屏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提問: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哪些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理出文章中表現的主要形象。)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畫出文中描寫海燕的句子。

提問:用一個詞語概括海燕的精神內涵。(答案可能有:臨危不懼、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感情強烈的抒情散文詩,也好似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請同學們思考海燕在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活動,在這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海燕又有什麼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博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以時間爲序,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爲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

2、學生細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本文中正面描寫海燕形象的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作用,具體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賞析:這一句從兩方面來寫。一是從形狀、顏色角度寫,既表現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現出一點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從行動角度寫,表現出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賞析:先承接前面的“飛翔”而來,以瞬息交替的動作,寫海燕的勇敢低飛,又迅疾高翔的矯健雄姿。而後從聲音角度寫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後三段。

賞析:這是寫海燕的呼喊,寫它的兩次大聲疾呼,表達了海燕作爲報訊者的歡快之情,作爲勝利預言家的豪邁情懷。

海燕的形象終於隨着暴風雨的漸次迫近而更加鮮明、完整。

4、課文還描寫了其他的動物,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其他動物的句子,用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提示:海鷗、海鴨、企鵝;恐懼。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

企鵝

5、在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爲什麼還要寫到其他三種動物呢?面對什麼表現出來的?

提示:對比;暴風雨

五、歸納總結海燕形象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的形象描寫,再現了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上節課,我們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海燕的,那麼作爲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

二、課文研討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激情雄渾的氣勢。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的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即象徵是“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

問:本文的“大海”、“烏雲”、“閃電”等事物以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呢?

(2)以小組爲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它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寫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呻吟”“嚇壞”,企鵝“膽怯”“躲藏”的驚恐萬狀的醜態,正是爲了與海燕“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堅強、樂觀自信的形象,作者對它們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反革命的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爲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此外,本文還兩次寫到大海與風、雲、雷、電展開了殊死搏鬥,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與反革命鬥爭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終戰勝烏雲、閃電,象徵了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前途。

3、問題討論,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下列兩組問題,學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結尾,海燕爲什麼像“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爲什麼海燕對暴風雨充滿了渴望?海燕的兩次大聲疾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綜全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

三、歸納總結本文

作者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讚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雲、狂風”爲代表的反革命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拓展訓練

請你仿照句子說一段話。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說(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爲(生命本身不同尋常,所以不僅要善於享受生活中的陽光,也要敢於承受生活中的風雨,這樣的人生纔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將對( )說( ),因爲( )。

五、作業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的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樣做呢?試就這個話題,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書:

(不革命者)

高傲 (革命先驅) 暴 海鷗

勇敢 海燕 風 海鴨 恐懼

敏感 雨 企鵝

(革命風暴)

對 比 象 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