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08K 次

  朋友:語文八年級下第二單元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

【教學思路】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創設一種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應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②培養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③能夠進行積累的遷移,培養想象創新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②瞭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託物言志(象徵)手法的運用。

③運用聯想與想像,擴寫、續寫、創寫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④通過自主合作、對比閱讀,來欣賞、感悟《月》。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②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價值的取向。

【教學重、難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②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④通過創寫句子的模式來教讀課文。

【教法】 ①創設情境法 ②疑讀法 ③議讀法

【學法】 ①小組競賽法 ②想象法 ③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瞭解巴金的創作經歷;蒐集有關日月的故事,各準備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並作好簡要分析。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故事導趣。

1、三分鐘講故事比賽:“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學生簡單講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目的:設置情境,引發聯想)

3、是否有所啓發?有何感悟?(目的:學會自主思考,找尋答案)

二、欣賞朗讀:

1、自由朗讀(音準、節奏)

2、同桌朗讀(初步評價感情把握)

3、教師範讀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瞭解文章背景。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2、學生默讀全文,根據歷史背景初步瞭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並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3、分組討論,互相解答問題。

(教師巡堂,適時引導,並蒐集有價值問題或觀點。)

問題如:

(1)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醜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爲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讚美?“夸父逐日,渴死暘谷”,作者爲什麼卻異常的“懷戀”?

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爲了追求光明,爲了一種熱量,而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讚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讚美爲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徵,飛蛾、夸父的行爲是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爲,寫飛蛾和夸父是爲後文“爲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

(3) 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徵意義?

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

(4)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

(5)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爲什麼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淒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傳說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託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麼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麼人呢?

把握:指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着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課時

四、朗讀:

1、各小組派代表感情朗讀;

2、全班感情朗讀;

3、分組朗讀,設置評分等級。(師生共評)

組 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等 級

A.聲音洪亮整齊,咬字準確朗讀流利,無錯讀,有充分感情。

B.聲音洪亮整齊,咬字基本準確,個別誤讀,有感情。

C.聲音較洪亮,不夠整齊,誤讀,感情平淡。

D.聲音較小,不夠整齊,誤讀,錯讀,沒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讀flash:

1、小組討論: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爲着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並且,對飛蛾、夸父這兩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懷念的態度。看來,日球確實讓我們感受那噴薄而出的熱情和希望。

2、請你將巴金對“日”的情感進行延續,自由選擇《日》中任意一段(句),進行擴寫或續寫,也可仿照其進行創寫。(學生完成後將所寫語段讀出,師生共評)

六、播放《月》朗讀flash:

1、月亮在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着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體”,“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這裏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1)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2)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3)月,包含着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麼深一層的理解?

——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纔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爲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爲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寫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散文詩。它散發着作者憂鬱而熾熱的青春氣息。《日》表現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體現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作者讚頌妲娥爲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暘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着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作業:

1、選擇你最鍾愛或最有感觸的物品,仿照《日》,寫一篇託物言志的短文。

2、蒐集帶“日”或“月”的古詩詞,整理歸類,工整地抄寫在《素材本》中。

板書:

日 月

發光、發熱 冰冷、死光

飛蛾撲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轟轟烈烈 寒冷、寂寞

(對光明的強烈追求) (對生者的期望)

  篇二: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

【教學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好似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具備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解讀這首詩時,要根據散文詩的特點加強朗讀,於誦讀中展現海燕的活動空間,緊緊圍繞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欣賞海燕大無畏的精神,體會象徵,對比,擬人等手法的運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初步瞭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②領會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語言激越奔放強烈的特點;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①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通過教師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讓學生把生活感受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

②提問法: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③練習法: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高爾基的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你爲什麼喜歡詩歌?或者你喜歡詩歌的什麼?(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語言優美、情感豐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學對散文是情有獨衷,因爲散文不僅語言優美,情感豐富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們要兩者兼得,怎們辦呢?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爲我們提供了方便,這就是散文詩。今天我們就走進《海燕》一文(板書,出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形象感知,領略海燕風采。(教師出示“海燕形象圖課件”,讓學生認識、感受海燕的形象,讓學生對海燕有初步的認識。)

2.熟悉背景,把握時代脈博。(讓學生知道高爾基爲什麼要對海燕進行歌頌)

(1)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師總結(出示幻燈片):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也是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木匠家庭,四歲喪父,十歲就爲生活所迫,走向社會,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等,備嘗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這爲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他第一次投稿時具名爲馬克西姆高爾基(俄文意爲“苦難”)。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的革命運動正不斷高漲。高爾基參加了種種反沙皇統治的鬥爭,發表了尖銳抨擊沙皇的演說。他根據自己的鬥爭經歷,寫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又譯爲《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發表具有極大的宣傳性和號召力,受到了列寧的高度重視和稱讚。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範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屏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提問: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哪些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理出文章中表現的主要形象。)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畫出文中描寫海燕的句子。

提問:用一個詞語概括海燕的精神內涵。(答案可能有:臨危不懼、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感情強烈的抒情散文詩,也好似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請同學們思考海燕在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活動,在這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海燕又有什麼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博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以時間爲序,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爲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

2.學生細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本文中正面描寫海燕形象的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作用,具體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賞析:這一句從兩方面來寫。一是從形狀、顏色角度寫,既表現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現出一點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從行動角度寫,表現出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賞析:先承接前面的“飛翔”而來,以瞬息交替的動作,寫海燕的勇敢低飛,又迅疾高翔的矯健雄姿。而後從聲音角度寫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後三段。

賞析:這是寫海燕的呼喊,寫它的兩次大聲疾呼,表達了海燕作爲報訊者的歡快之情,作爲勝利預言家的豪邁情懷。

海燕的形象終於隨着暴風雨的漸次迫近而更加鮮明、完整。

4.課文還描寫了其他的動物,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其他動物的句子,用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提示:海鷗、海鴨、企鵝;恐懼。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