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演講稿是作爲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現在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首先我認爲處於逆境之中未必是件壞事,在逆境中生存,是上天要磨練你的心志。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挫折與磨難都只是成功的開始。韓信便是如此。

韓信早年身處逆境,經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和冷落,甚至還受過胯下之辱。有一次,一羣惡少當衆羞辱韓信,其中的一個屠夫讓韓信從他的褲襠下鑽過去,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爲了不惹事,便只好當着衆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過去了。過了幾年之後,韓信當官了,但他卻沒有去報復那個蠻橫無理的屠夫,只是告誡他,以後要懂得尊重他人。

這不就是鐵的事實嗎?韓信儘管身處逆境之中,但他卻在逆境之中,開創了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這靠的'是什麼?是信念,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是努力,是一種不懈的努力!如果你經受住了上天對你的考驗,那麼你就會俯視挫折,它只是成功的一塊墊腳石。

再反觀那些"溫室裏的花朵",沉浸安樂,卻也死於安樂。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美國政府爲了保護當地瀕危的鹿,把黃石公園的狼捕殺得精光。結果沒想到過度繁衍的鹿羣大肆吞食青草和樹葉,對森林和草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太過安逸,也讓鹿過於肥胖,反而遭遇滅絕危機。

這不都是些鐵錚錚的證明嗎?我們的人生如果像這樣有什麼滋味呢?一定要像韓信那樣,才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同學們,加油吧,去在逆境中戰勝困難!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扔進滾燙的沸水裏,青蛙能一躍脫離險境,然後又把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升溫的水中,開始時,感到舒服愜意,等到危險來臨時卻無力逃脫,最終葬生水中。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應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應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人也亦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坐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體現。

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伺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爲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爲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

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而“死於憂患”。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洪秀全攻入北京,以爲天下已定,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樂,當清兵入關時,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了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險情環生時,人們可以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爲夷;安逸享樂時,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此之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要演講的內容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此句譯爲: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會使人死亡。現實也確實如此。

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就是一個“生於憂患”的例子。勾踐被夫差打敗並俘虜,爲我要演講的內容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此句譯爲: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會使人死亡。現實也確實如此。

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就是一個“生於憂患”的例子。勾踐被夫差打敗並俘虜,爲此他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飽受侮辱,受盡折磨,他卻並未消沉。後來,夫差見勾踐表現好,便將他放回國。勾踐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所以他訓練軍隊,任用賢才,且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還要嘗一口苦膽,以誡自己,後來終於滅掉吳國。這是名傳至今的“臥薪嚐膽”,但卻於“生於憂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至於“死於安樂”便可把視線放廣些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大部分的朝代不都是“死於安樂”嗎?正像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唐朝。這是歷史上一個極其強盛的朝代,但也終究難逃“死於安樂”。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但他的後半生都在“安樂”中度過。他不顧朝政,貪圖享樂,這也造就了大唐的滅亡。

我們常聽家長,老師說“一刻都不要鬆懈學習”,在學習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於憂患”,每個人的'成績都是好不容易,而成功與否就在於,誰會繼續前行,誰會停下欣賞自己的那點成績,不思進取,後者總會惹得自己一落千丈。只有不斷知難而進,不輕易言棄,磨鍊自己的意志,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但也不要因爲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自傲自大,最後失敗於自己所享受的“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從古至今,許多偉人之所以成爲偉人便是如此。

孫臏曾與龐涓爲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成爲了魏惠王將軍,卻因爲嫉賢妒能,害怕孫臏替代他的位置,而騙孫臏到魏國以莫須有的罪名施髕刑于他,挖去他的膝蓋骨,使他雙腿殘疾,“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齊國君主十分欣賞孫臏的兵法韜略,於是派使者將他偷偷救回齊國任齊國軍師。在馬陵之戰中,孫臏出計打敗魏軍,最後寫成《孫子兵法》,此書流傳千古。

孫臏生於憂患之中,憂患不僅沒有使他的人生走向滅亡,而且使他爲齊國做出巨大貢獻,也爲後來的軍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前有孫臏舉於髕刑之後,後有海倫·凱勒作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因病喪失了聽力與視力,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因此向命運低頭,在沙莉文老師的教育與幫助下,她學會讀書,寫字,說話。寫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著作,成爲了美國著名的慈善家與教育家。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孫臏與海倫·凱勒身殘志艱,終成大器。沒有經受過困難的人想要成功,就如溫室中的'花朵,不堪一擊。

憂愁患害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孟子云:“入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恆亡。”國家如此,沙丁魚亦是如此,活着的沙丁魚比死去的價格高很多,但沙丁魚不愛動,在運輸過程中會因缺氧而死,於是海民將鮎魚裝進沙丁魚的魚槽中,沙丁魚想要避免被吃,就必然在魚槽中游動,沙丁魚因此被成功活着運輸到目的地。

沙丁魚會因貪圖安樂而不動導致缺氧而亡,人亦會因貪圖安樂而過度放鬆、閒適,導致這個人走向滅亡。

我們要學會在憂患之中成長,在憂患之中培養憂患意識,不讓自己沉迷於安樂之中。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才能生存,才能成爲你想成爲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