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瓦爾登湖讀後感13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9K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瓦爾登湖讀後感13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

我的牀頭放着一盞燈,叫《瓦爾登湖》

那年夏天,盧梭提着一把斧頭,隻身踏進了瓦爾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數個禮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從此在這裏獨自棲居了兩年零兩個月。他身體力行,做了一個人類生態的實驗,並以先知的智慧寫下詩意盎然的《瓦爾登湖》,給世界留下了一部“綠色的聖經”。在這個熙熙攘攘、喧囂浮躁的當今時代,在這個利慾薰心、匆匆忙忙的現代社會,捧着《瓦爾登湖》細細徜徉在盧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駝峯上的沙漠行者看見了綠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憊飛翔的海燕看見了島嶼,實在是一種享受和啓迪。

米黃的書籍一頁頁地翻過,我彷彿是那來到盧梭木屋裏避雨的釣魚者,坐在火爐旁和他對話,每一次傾聽都會讓我受益匪淺。我模糊的眼睛彷彿擦過了晶瑩剔透的雪末兒,瞥見了被人類社會隱藏的真理之光。當我們陶醉於擁有高樓大廈的豪宅時,卻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遠離了我們;當我們操勞忙碌地在險境迭生的職場奮力向上爬時,卻不知道人類原來還可以從容甚至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當我們不惜掏破汗水浸溼的錢袋爲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買單時,卻不知道有種簡樸的生活可以帶來更多的愉快和充實的精神世界。很多人爲物質財富而奮鬥,卻以物質享受爲終點,彷彿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做創造財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質的減法:他們從不知道,生活深層的價值在於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豐富。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瓦爾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觸!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也便擁有了詩意。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容納大自然的美輪美奐,哪怕只是一種清新美好的感覺,我們的生活都會更加寧靜和愉快。捧着這本書,瓦爾登湖便浮現在我的腦海:湖上的潛水鳥浮出水面,肆無忌憚地大笑;鱸魚不時在湖面濺起水花,泛起陣陣漣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樹上互相追逐;土撥鼠在地窖裏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蒼翠欲滴的岸邊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種寧靜而愉快的心情,體會着盧梭坐在湖邊時是多麼寬廣詩意的心境。他取之於大自然,生活於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類的問題的困擾,卻生活得滿足和充實。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勞動,卻沒有農民們換取金錢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誠地享受着神聖而詩意的情懷。有時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東西,擁有太多的物質慾望,生活就會不負重但,更不可能有詩意從容的生活。

“簡樸、簡樸、簡樸。”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銘,然而他並不是主張清貧樂道,無所追求,相反,他主張一種精神充實、內心豐富的深廣的生活,“簡樸”的意義就在於讓渡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過精神生活,提高生命價值。“簡樸”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否定財富。我們並不是非得買把斧頭闖進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們原有的生活裏,學習盧梭生活的態度,在簡樸中創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價值的富足。其實擁有清澈的心境比多餘的手中的'佔有更加重要,其實給自己一個寧靜沉思的角落比無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爲在不爲慾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長和選擇,因爲只有失去了寧靜常常導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們的先人留下了無數智慧,我們身邊的人們有很多可供我們學習的經驗,甚至我們賴以生活的大地也蘊藏着答案,但是隻有恬靜、開闊的心境,只有簡樸冷靜的心態,才能更靈動的接受智慧的啓蒙和迷津中的頓悟。

“大隱隱於市”。讀過《瓦爾登湖》,我想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不論有關緋聞、炒作、安全、道德或娛樂的信息如何橫流,不論社會上生存生活的壓力如何表現,我都會努力保持簡樸的生活態度,都會懷着瓦爾登湖般寬廣安寧的心境,都會不懈堅持自己的追求。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起初,這本書是心理老師建議看的,之前並沒有接觸到。一開始覺得會很枯燥,後來隨着一頁頁翻閱着這本書時,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說的登天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諮詢這樣一個領域又是什麼樣的,它跟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都得到了答案。反覆閱讀,愛不釋手。

《登天的感覺》這本書主要是由作者嶽曉鬆編寫,記錄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諮詢師一職中,所接手的的十個典型的案列,並由此指出,對於相應的案列該用怎樣的心理諮詢方法與技巧。具體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學生、同性戀、是否轉學、職業去向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邊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問題,所以讀來並不枯燥,反而隨着來訪者一步步的由哭轉爲笑,彷彿我們也遇到一樣的情境時,也隨之一起困惑苦惱,最後解開心結,一起成長。這也就是這部書開頭時,作者回答小飯館服務員阿靜的答案,心理諮詢不僅是讓人開心,更是讓人成長。也一點點去體會老教授所說的心理諮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覺良好,猶如登天的感覺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說說我讀後的感受或者說了解學習到的知識。

1、心理諮詢室大致的結構,需要放置什麼?就像作者的諮詢室一樣,在林登街5號,裏面有一張大海的油畫、乳白色的沙發、生機勃勃的吊籃等等,能讓人心情平靜的裝飾物。這是想讓來詢者從進門開始,首先能有一個好的環境。那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我覺得我們在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學着和諮詢室佈置一樣,找一些能讓自己心情開朗、平靜的事物,轉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麼是心理諮詢?它和心理治療又有什麼區別?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人們解決一些因爲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像婚姻愛情的失敗、考試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類的,就不再屬於心理諮詢的部分了,也就該屬於心理治療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諮詢具體是怎樣進行的?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每一個個案所用心理諮詢的方法各不相同,當來訪者進入心理諮詢室,你怎樣才能讓他消除防備,對你這樣一個陌生人開懷說出問題,並聽你的忠告。像第一個自卑女學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徵。首先讓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緒,等她冷靜下來,再進行引導。同時你可以說一些自己身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引起共鳴,拉近距離。然後針對該學生自卑的原因,像轉移比較的對象,可以由別人轉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長了,進步了,就是成功,無需太計較別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後給出具體的.解決法案,這一步很重要,因爲你即使幫每一個來詢者打開了心結,但有的問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還是一樣,像後面的同性戀等等一樣。主要運用了現實療法,根據具體困難與挫折解決問題。

4、心理諮詢的意義在哪?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來詢者解決心理問題,使其開心與成長,使自身真正感覺到“猶如登天的感覺”這句話真正的意義。當看着來詢者帶着感激,感謝你爲其解決了長久的困惑時,你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幫助了別人,更是看到了別人在你的幫助下成長。這是一種無法言語的快樂。

5、心理諮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諮詢者不能幫助被諮詢者做決定,你只能引導,建議更好的解決問題辦法。像案列是否轉學和職業去向,你只能建議他去好好比較兩者哪種更是你想要的,坦誠和父母商量等等,堅決不能像我們生活中的直接幫朋友決定,用自己的想法影響來詢者。

總之,這本書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對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反覆閱讀、推敲。也是心裏諮詢者入門的一本推薦的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梭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着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啓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不單指那一片湖,在追求簡單,追尋生活真諦的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只要跟梭羅一樣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祝福未來。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一、 心如北海若

梭羅提到了他農場,又被農場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沒有任何的憤懣不滿,反而有當了一次富人的寬慰。他的慷慨打動了我,這不是經濟上的慷慨,這是精神上寬廣與包容,這是理解力的開闊與幽遠。我因這一個小片段受到了洗禮。不做斤斤計較的人,不苛刻,對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與包容。與人爲善,心有餘香。

作爲一個公平主義愛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權利受到侵害而變得戾氣,在維權時,憤怒而得理不饒人。現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寬容用鐵骨錚錚裝扮,有點可笑。

喜歡梭羅書中的這句話,“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對它具有的權利無可爭辯”,這句話來自英國的詩人庫柏。我也要拿這句話來提溜起我的境界來。

二、關於讀書

“那件袍子上沒有積下任何灰塵;自從那神明被揭示以來,也沒有任何歲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諭。他們在人類精神的星空永遠熠熠閃光,穿透時光和蒼穹,這種光芒,不會有絲毫的衰減和暗淡。

“年輕時花上一些日子和寶貴的時間去學習一種古代的語言,哪怕只是一些單詞,也是值得的,因爲他們是從老百姓平凡的語言中提煉出來的,成了永恆的激發和激勵。農夫記住並重復他聽到的幾個拉丁詞語,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樂樂聽到我讀莊子的一詞半句,也是大有好處的。這個暑假,和孩子一起讀莊,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再開啓。他和我讀過秋水,熟知河伯與北海若。他問我,如果河伯沒有順流而東行,會遇到北海若(這樣的老師嗎)?會意識到自己的(小)嗎?一個太好的問題了。可能會遇到,一定會遇到。就像媽媽關注了那麼久的渡渡鳥,終於成了知行生,涓涓細流匯入媽媽哲學的`大海。就像媽媽早已知道莊子穿越時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開篇章,終將在知行生的課堂中,日讀一段,堅持打樁。就像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一直被推薦,從未被閱讀;但媽媽已經開始翻起它,因爲它的文字口齒生香。口齒生香的文字摘錄不完,先把那些啓示和心中的對話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類最崇高的思想記錄嗎?他們是唯一不朽的神諭,爲最現代的探詢提供了答案”

老師讓我們打樁,也源於此吧。

“好好讀書,以真正的精神讀真正的書,是一項崇高的活動,會比被它同時代的習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項活動都更需要讀者竭盡心力。讀書需要的訓練是運動員經受的那種訓練,幾乎畢生要向着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

讀書不能隨意,讀書是需要訓練的。訓練的是專注投入與持續。

“文字是最珍貴的紀念物。”

“當目不識丁的也許還是鄙視一切的商人,通過魄力和勤奮,爭得了垂涎已久的閒暇和與世無憂的生活,進入了財富和時尚的圈子以後,最終不可避免的會轉向那更高的然而卻難以企及的知識和才賦的圈子,這時他纔會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殘缺以及他一切財富的空虛無用;於是他不遺餘力的要使子女獲得知識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這方面的不足,從而證明了他的明智;就這樣他成了一個家族的締造者。”

進入了媽媽哲學的知行生體系,我們無需財富與商人相當,已提前感受了知識與才賦的欠缺,何以解匱,唯有學習,這是家學之源。

“閱讀作爲一種高尚的智力活動,他們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無所知,然而從高級意義上說,只有這纔是閱讀,而不是那種像奢侈品一樣使我們寧靜,允許我們較爲高尚的官能處於休眠狀態的閱讀;是我們必須踮起腳尖,將我們最機敏最清醒的時光貢獻給他們的,纔是閱讀。”

“我認爲在識字以後,我們應該閱讀最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不是永遠重複最基本的東西和單音節詞,畢生停留在四五年級,坐在最低年級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5

作爲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環境中的一員,有幸選擇了《瓦爾登湖》作爲本月的自選閱讀書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與躁動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靜。《瓦爾登湖》描寫的是作者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在瓦爾登湖畔獨居的所見、所聞、所思的一系列區別於其他文學作品的獨特風格。是對大自然鉅細靡遺的描摹和引申。從四個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的再現於讀者面前。同時,也看到了譯者極高的語言翻譯能力,爲這部書籍的整體內容增添了新的亮點,下面是我讀這本書後的一些體會:

一、作者的寧靜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迴歸自然地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瓦爾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處看是綠色的,但在遠處看則藍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夠將它與其他的白冰或者某個在四分之一英里開外的湖泊的綠冰區分開來。書中涉及了多達上千種的動物與植物,但讀者並沒有感到枯燥無味,而是充滿了閱讀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並沒有在兩年的獨居生活中將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與環境的和諧與寧靜分開。他充分的.體現了寧靜給他帶來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對美國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做出了批判,同時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隱身獨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議。在瓦爾登湖期間,作者看到了兩三株矮小的楓葉已經變紅,在湖的對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頂點,緊鄰着湖水……它們的顏色、形態乃至變化的姿態訴說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獨居的那些日子裏,每次望向屋外的瓦爾登湖時:我總覺得它像是山峯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遠遠高於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時分,我看見這湖漸漸脫掉夜間的霧衣。細紋盪漾或波平如鏡的湖面慢慢的露出來,鬼魂般的迷霧則悄然從四面八方退入樹林,彷彿他們的祕密聚會終於散場。而朝露則懸掛在枝葉上久久不肯離去,羣山兩側也溼漉漉的滿是露水……在書中,梭羅“無微不至”的描述兩年多的湖畔獨居生活,目的在於通過這次親力親爲的實驗向讀者證明,其實生活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住豪華的邸宅,穿昂貴的服裝或者吃豐盛的大餐,照樣能夠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夠快快樂樂的活着。因此,信念與經驗讓我們深深的相信,只要樸素地、明智地生活,在這世間謀生並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樂的一種娛樂。在這裏作者充分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他寫道:每天鋤草或讀書寫作過後,時間還沒有正午,我通常會到湖裏洗澡,和濱鷸在淺灣裏共遊,洗去身上因勞動而染上的灰塵,或者撫平因學習而造成的皺紋,這樣下午才能感到絕對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爾登湖》雖然是作者在郊外獨居時所寫,但是,他並沒有侷限於日常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對美國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羅不反對一些新鮮的社會現象,但他特別擔憂客觀條件的改善無法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甚至會導致人們忘記生活的意義,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就像他講的那樣: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意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願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遙離去。正是這些散見於全書的對美國現實的批判,給《瓦爾登湖》染上了濃厚美國色彩。

最後,我將看到的是作者積極地在體驗一種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整體給我的感覺是如果一個人有信仰,那麼他走到哪裏都會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沒有信仰,無論他處在哪些人中,他都會繼續過着渾渾噩噩的日子。“合作”,無論是何種意義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這本書給了讀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並且自然體會到心靈的純淨和精神的昇華。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我從《瓦爾登湖》中深深體會到,我們應該順其自然,從大自然中迴歸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們的農夫在砍伐一個森林的時候,能夠感覺的那種敬畏,就像古羅馬人在一個聖林裏間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敬畏一樣,因爲他們覺得這個森林是屬於一些神靈的。”

“有一千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卻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惡之根。”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其實什麼是安靜,可能我的理解會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覺得安靜更想一種禪,生活禪。雖然孤獨但是充實,生活不是單調,也不是無聊,因爲在安靜中總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

我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種感覺,一種能讓自己安定的感覺,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漸漸明白我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總是在午夜那種安靜的'氣氛中表現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靜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總是緩慢的流走,不帶有一點聲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帶來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這種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還是走到了復讀的門口,高考的失利象一個巨大的石頭壓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點睡覺,成績無情的下滑,終於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數第一。老師的勸退命令在我的耳邊一次又一次的響起。我似乎無路可退,象一個垂死的人在懸崖邊做苦苦掙扎。記得那天,在絕望中我安靜的坐在書桌前,突然很喜歡這種安靜的感覺,什麼都可以不想,但是什麼都可以想。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生活。終於我明白了,從此沒有悲傷,只有安靜,在安靜中,我走到了大學門口。

上了大學後,我的第一個感受是我們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當中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涯。曾經做了一個調查,問大學生對於大學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說沒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說只是爲了混一張大學文憑,而經歷了那麼多我終於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強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裏的一種感覺,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去做的話,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後悔,後悔了那你做的就沒有了意義。時時刻刻保持一種安靜的感覺,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務,走向自我。

其實什麼是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我的解釋是在安靜中走向自我。

最後還是讓我們在仔細的聆聽那發自梭羅心中的吶喊吧:

“我引以爲容的是,有一來客用黃色胡桃葉當作名片,並在上面寫下了幾首斯賓塞的詩,我把它當做我的陋室銘:

人們來到這裏,充實了小屋,

不需要多餘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梭羅的樣貌: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愛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刻。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這兩年多的時刻裏,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就應親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着一個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禮貌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好處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職責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取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剩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就應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好處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刻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好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處。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啓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務必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最後行動”。堅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瓦爾登湖》的品讀,總覺得地點不夠好,每次翻閱,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似有一堵牆,讓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卻又覺得如此得體,這一種感覺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從樹上掉下來,爛透了!直到有一次,與朋友爭執被騙,躲在窩裏再次翻閱,只覺每種生命都是一個悠哉的精靈,暢快與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書自然有寂寞的讀法,也許只有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讀出這本書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覺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爾登式生活,天作棋盤星作子,地爲琵琶路爲弦,或許作者不感到寂寞,因爲他可以舉杯邀明月,飛鳥相與還,大自然就是他的無窮無盡良友,清風作伴,任爾春水東流。只是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許恐怖了,終日難見人影,就是“辟穀”也受不了這麼長時間的孤寂,人終究是一種羣居動物,或許人們可以有魯濱遜的堅毅,但極少能忍受閉關鎖國的“百年孤獨”。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作者在這一寂寞中尋找自然的弦律,書中那個留下痕跡的小動物描寫令我神往,晨曦出黃昏歸,卻發現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問候,何等愜意與滿足?恐怕陶淵明知道了也非得羨慕不可。

正是這份寂寞,給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覺與美好的想像,縱然雨中漫步,四處飛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說作者甚至可能將一個水分子幻想成一個水精靈,傾聽着它們在和風細雨中的律動與笑聲。這種極端的聯想令作者深深愛上了自然,因爲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並且仁愛有情,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託了。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樂飢”之下,一切煩惱皆煙銷雲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場夢,只不過每個人的陷入深淺不同,作者以夢視人生,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由幻想,這是一種對世俗的妥協與退避,這也是多少隱歸山林之人的想法,當一個人面對一個社會的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在當時又是無可厚非的時候,他沒有凌駕規則之上的實力,卻又不願在規則下低頭,就只好跳出這個規則,那就只有跳出這個社會了,聽起來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風道骨,只可惜卻帶着滿腔的憤懣。

作者跳了出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表明,跳出來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視了自己的品質,還是高估了社會的品質,他的書並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沒被標榜,或許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發寂寞時,看一下他的書,之後驚歎:呀,這種生活真好。之後,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書櫃中封存了。作者筆下的動物即使再生動,大多數人也無非說一句:寫得真好。罷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規則的,即使窮一生之力,畢其功於一役,也還是想抓住規則。

作者倒也給了人們另一種規則:自然規則,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閒,撫月吟夜雨、隨日蕩清波的自在,這的確是一種好規則,唯一的缺點就是孤寞——人少。可萬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過,再完美的規則也抵不住人多,這就是一個悖論,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濃愈香,只是讀者偶爾才能從書中呷上一口,雖回味悠長,卻無可奈何,無法貯釀,但就是這麼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簡的詩句,令人終生難忘。

就是這麼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嚐。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9

當夜幕籠罩大地,遠處燈光依稀,閃爍在建築工地,我的心靈也隨之漸漸超凡脫俗於喧囂的世俗,迴歸於一片沉寂。無論白天的事物多麼紛繁難解,它們都會沉積,鋪在瓦爾登湖之底。每個人心底都可以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爾登湖》帶給我的是這種心境,一種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將實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爾登湖》不是小說,沒有故事情節,有的是自然的事實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細細思讀,理解出自己的哲學體系。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凝結了作者的感悟與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樣。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美好,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恆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願,來到這裏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爲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並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啓迪。

限於人生閱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說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內容。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不過理解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閱讀的,並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寫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於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並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佔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願,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因爲貞潔,以至於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爲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於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可以是富有,勞動可以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可以是高尚,聰明可以是愚蠢,購買可以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複雜也可以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迴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峯。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0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品讀了《瓦爾登湖》這本名著,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着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污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爲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物質生活確實很誘人,有了錢財便好象可以爲所欲爲,有華麗的別墅,有高級的私家車,有豐盛的飯菜,有奪目的衣裳和珠寶等等等等,於是人們都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着財富,有了可觀的錢財後還想得到的更多,永無止境,直到他老之將至之時,他纔會意識到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充當的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漁夫整日以打漁爲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夠吃一天的魚便在海邊悠閒地曬太陽,一天一個有錢人見到他在懶洋洋地曬太陽便過去批評漁夫好吃懶做,有錢人說:“你怎麼不去搞水產養殖?過幾年那可以賺多少錢啊!”漁夫說:“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有錢人說:“這樣的話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漁了!”漁夫問:“不出海打漁了那我每天干什麼?”有錢人顯得很驕傲的說:“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閒的曬太陽了!”漁夫說:“我現在不就在很悠閒的.曬太陽麼?”有錢人語塞。

一般而言,我認爲能願意這樣過隱逸生活的只能是東方人,而且現在我甚至懷疑現在的東方還有沒有這樣的隱士存在,彷彿這樣的人物只能活在遙遠的古代,時常的我就這樣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願意過那種山林生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羣山蔥蔥,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讓人心醉!可是,能無憂無慮地過這種生活的人真能存在麼?古代那些隱士大多是在官場不得志的士大夫,尋常百姓哪會有這份閒心,家有老小,能夠拋開他們由着自己的性情去遊歷江湖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今要想過不問世事的隱逸生活還真是不切實際的,《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衛梭羅也只是過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這段經歷也是彌足珍貴,試問有誰能花三年的光陰來嘗試這種簡樸生活並能夠富有情趣地刻錄下來自己的心跡?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1845年7月4日,梭羅爲一項試驗移居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自耕自足兩年有餘的時間裏,他體會到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簡樸而又原始。在他離開之後,就將兩年來的感悟寫成了這本傳世的佳作《瓦爾登湖》。

這本書不僅能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愛與瑰麗,更能從嘈雜的現實生活中解放靈魂,感受心靈的寧靜與欣慰。就好像一絲清泉傾瀉而下,冰冰涼打在頭上便撩得你一個激靈,輕輕柔沁入皮膚觸碰你每寸神經,最後匯聚到脊髓之中成爲你身體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讀過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寫道: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這首《梭羅這人有腦子》,生動地表現出梭羅所傾注在文字中的自熱之愛,唯美的筆法真實地勾勒出大自然的靈動,帶着強大的衝擊力撲面而來,使人毫無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審視周圍,嗅到野芳發而幽香,見到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而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達到坐忘。

於是,梭羅的智慧與老子的哲學其驚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們都認爲一切都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納萬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質生活應該降到最低,自給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詩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靜、恬淡、寂寞、無爲。由此可見,這二者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書中梭羅看到了他的同鄉們,不幸繼承了農舍、房屋、穀倉、牛羣、以及農具,繼承了這些得來容易擺脫難的東西。他疑惑是誰使他們成了土地的奴隸,疑惑他們爲什麼一出生就開始挖掘自己的墳墓。他們不得不度過別人的一生,推着所有這些東西往前,儘自己所能過得好一些。

而在現實中,我們也遇到了多少可憐的、不朽的人啊。他們幾乎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們是房子的奴隸,車子的奴隸,更是金錢的奴隸。西班牙《世界報》上有這樣對中國房價的評論“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爲中年人,爲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可見,儘管時代浮躁奴隸層出,但是如果人始終在一種錯誤下勞作,那麼很快就會成爲後繼者開墾荒原時不得不清理的阻礙,而他的大部分也終將會被犁入泥土成爲肥料。對於我們,二十歲的經年裏放大了什麼,什麼又是這個年齡段所不該承受,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內心真實親切的.期盼?僅僅由於無知和錯誤,被生活中人爲的煩惱和過於粗重的勞作擠得滿滿的,以致無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實。難道是我們的手指因過度勞作也變得太笨拙、顫抖得太厲害而做不到這一點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大學本應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階段,沒有高考的殘酷競爭,沒有老闆的苛刻要求。我們理應能夠順從我們的渴望,不要急着給自己戴上考研、出國的枷鎖,去追逐理想,去鑽研學術,去賞玩山水。更何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當夕陽西沉時,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漿果;在溫和的黃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鱸魚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零亂地散佈着破碎的森林。聽聽梟鳥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鳥雀發出尖厲的嘯聲。銜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黃金時代裏,有多少山林水澤的精靈曾經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羅的心之所棲,是世界上唯一的瓦爾登湖。而我們,只要同樣拋去繁雜,此身所在,便是瓦爾登天堂。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衆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

同時,也刺激着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爲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斂財富成爲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

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污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本書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幾經循環,直到最終實現爲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盡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一:東施效顰式的“瓦爾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經有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寫了一篇自己看完《瓦爾登湖》後、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了幾個月“瓦爾登湖”式生活的經歷:

首先—努力工作同時省吃儉用,準備了幾個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錢;

其次—在城郊結合部住了一個非常便宜的房子,開始自己所謂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然後—在享受了家庭睡覺睡到自然醒、不用趕着時間打卡上班的日子後,感到無事可做的空虛,於是把自己喜歡的武俠小說看個遍……

接着—接着就感覺空虛、寂寞、無聊,每天無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攤逛來逛去……

最後—最後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經逃離的—文明社會,並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這篇文章的結尾我記得是這樣的:

說他回到曾經的學校,準備複習考研,在宿舍裏上鋪的一個學弟在聚精會神的看一本書,他問這位學弟看的什麼書,學弟告訴他:看的是《瓦爾登湖》。然後他開心地笑了起來……

那種笑似乎笑這個學弟和自己過去幼稚一樣。

二:看到這裏,我也笑了

看到這裏,我也笑了,爲這種所謂東施效顰式的“瓦爾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羅要是看到了也會笑了,因爲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樣的生活;

梭羅走進森林,不是爲了逃避現在的文明生活,而是爲了更好的生活;

梭羅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懶,而是讓自己變得閒適,梭羅在森林裏並沒有感到空虛、寂寞、無聊,相反梭羅在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卻是比在人羣中的生活更加豐富、豐盛、精彩……

至於“那些獲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勞動的人,得到的只不過是可恥和無益的悠閒,而使悠閒結成碩果的經驗,他卻沒有學到。”

而我們這位年輕人純粹是爲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勞動”,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又沒有“使悠閒結成碩果的經驗”,自然會覺得空虛、寂寞、無聊、度日如年,最後灰溜溜的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所以,我懷疑這位年輕人到底有沒有把《瓦爾登湖》這本書讀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裏那位教授一樣,只是自以爲是的讀懂了這本書。

再往大一點說:今天國人的“悠閒和休息”可以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好一樣,但國人有了這麼多的“悠閒和休息”而能“結成碩果”的'又有幾個?是不是相反,反而覺得更加地無聊、寂寞、糾結、不知所措……

而《瓦爾登湖》這本書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過“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結成碩果”的一本書。

三: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於你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說什麼是當下人眼裏成功的生活?

開豪車、住豪宅、美女相伴、掌聲鮮花閃光燈……這是不是一種成功生活,是!但“人們稱讚並視爲成功的那種生活,其實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我們爲什麼要誇大一種生活,而去貶低別的生活呢?”

因爲“從一個圓心向外能夠畫出多少半徑,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們不需要採用、模仿別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羅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羅在書裏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採用我的生活方式,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因爲還沒等他學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爲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現代許多人追求所謂流行、時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爲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萬變的呀)。我希望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維希望每個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並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親、母親、或鄰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羅在《瓦爾登湖》裏告訴我們的不是要我們去東施效顰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們要勇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