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分桃子》的說課稿大綱

《分桃子》的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分桃子》的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分桃子》的說課稿

  《分桃子》的說課稿1

  說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單元除法學習的第一課時,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爲今後繼續認識除法做了鋪墊。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說設計理念:

1、把握恰當的教學起點。用怎麼樣的方式和知識點來作爲本節課的切入點,是在設計時考慮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由於學生對童話故事感興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注重操作的層次性。整個新授都是在一個故事中進行。三個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不露痕跡地串成一個美妙的童話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中快樂中學習。

在具體展開新課的時候,我先創設了一個分桃子的情境,從而引出平均分。兩隻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達到結果的公平,那麼也就需要分得一樣多。先出示一個問題,熊大嬸該怎麼分,讓學生嘗試着自己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記學生體驗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區別,從而感覺平均分的特點: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嬸的分法,讓學生感覺平均分中一個一個分的分法,爲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積累經驗。整一個分桃子的過程,都在一個情境裏完成,會激起學生一定的興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時,分完後我讓同桌的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分法,這一活動,主是要爲合作學習作鋪塹的同時對學生巧妙地進行團結友愛、講謙讓的思想教育,體現教書育人。第二個活動主要體現合作學習,通過說一說,進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義及方法。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完成後通過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說一說來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

3、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理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繫,能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過實物操作,再經歷圖畫表徵,有利於把解決問題從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

4、通過變式練習夯實重點。在揭示平均分的意義後,安排了一個判斷的教學環節,下面幾種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來鞏固對於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學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對於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隻小鴨,一邊是五隻,一邊是三隻,學生馬上就能判斷出來是不是平均分,接着通過想一想,怎麼樣才能使它們變成平均分。學生在獨立思考後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來不是平均分的星星變成平均分,這一過程具有多種功效,讓學生在一個練習中,既訓練了平均分的分法,又體驗了平均分的意義,還能鞏固平均分與其他分法的區別。從而也能使本課堂的重點進一步落實。

  《分桃子》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分桃子》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在課本第32頁和33頁,屬於“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是在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及會用2--5的乘法口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平均數”和“分數”的基礎。教材呈現的是三個分層遞進的操作活動:分桃子、分魚、分骨頭。通過這幾個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感知、合作學習、個體反思的認知過程,從中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喜愛童話故事,爲此我將三個活動改編成一個完整的童話故事,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實物操作、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感受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

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

正確理解平均分的意義,能完成從操作水平到表象水平的轉換;並能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餘是本課的難點。

學生能對實物進行平均分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課前需要準備的教具、學具有:電腦課件、圓片、小棒、動物頭像等。

(接下來我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學習活動缺乏有序性和自主性,爲此我主要採用情境創設法、引導探究法和遊戲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自主學習、獲得新知。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讓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共分四個環節進行)

  三、說教學程序

(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

陶行知先生說過:“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體,所以‘樂’與‘學’是不可分離的。”新課伊始,我就利用課件呈現小豬嘟嘟搬新家的情境圖,同時配以童話故事,並適時設下懸念:“這麼多食物該怎麼分呢?”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帶着輕鬆、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並與下一環節自然銜接。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着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就高;沒有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就不高。以這一理論爲指導。爲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漸深的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活動一:分桃子

(1)初步感知“分”的含義,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①首先我出示問題情境:8個桃子,分給2只小猴。讓學生說一說圖意,明確問題:有多少種分法?每種分法中每隻小猴可以分到幾個?

②引導學生用學具代替桃子,全員參與、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③之後全班交流分的過程,彙報分桃的結果及自己的想法,以此讓他們感受分法的多樣性。

(2)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小結平均分的意義

在學生充分操作和交流的基礎上,我適時設問:怎麼分才能讓2只猴子都滿意呢?爲什麼?再讓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樣多;這樣學生就深刻地體會到平均分的必要性及答案的統一性。此時我再小結平均分的意義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像這樣把一些物體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比如:我們剛纔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4個。這就是一個平均分的過程。(用圓片板書,畫圖)

活動二:分小魚引導學生體會“多種分”的過程

喜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貓分魚的遊戲,組織學生扮演小貓(展示頭飾),再用12根小棒代替小魚,讓他們通過遊戲的形式把12條小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這樣設計寓教學內容於遊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得知識,增長才幹。在這個環節中,我不僅重視平均分的結果,更重視讓學生去感悟同一結果的不同分法。

(3)每組派一隻“小貓”到臺前展示他們的分魚過程。他們有的會一條一條地分,3次分完,每隻小貓分得3條;還有的會第一次每隻小貓分2條,剩下的4條再分一次,最後每隻小貓也分到3條小魚……對於不同的分法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果其間有學生能直接運用“三四十二”這句口訣得出每隻小貓分得3條小魚這個結果,我將會對他們大加讚許,讓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悅。

(4)引導學生用畫圖、連線、畫圈的方法表現分魚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學生的認知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的重要過程。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並適時給予示範和指導。

活動三:分骨頭

這一活動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他們可以選擇用小棒代替骨頭分一分,也可以用連線畫圈的方法來分。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習從學生個體出發,經過與老師和同伴的合作,又回到個體的過程。

整個探索過程由一個童話故事貫穿始終,並在故事中逐層深入,以動促思這樣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使新知的脈絡更清晰、完整。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我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課本第33頁的第2、3題。

2、綜合練習:判斷幾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想辦法使它們變成平均分。

3、拓展練習:

①課本第33頁的第4題。

②將課本第33頁的第1題與本課情境相融合進行變式:小兔家來了這麼多客人,現在有16根筷子,每位用一雙夠分嗎?請你分一分。本題着重引導學生跳一跳、摘果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回顧總結評價激勵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採用這種提問的方式,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評價,使教學主題進一步昇華。

板書的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與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