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說課稿六篇大綱

有關說課稿六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4K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說課稿六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本單元最後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他們所熟悉的綜合運用簡單機械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機械原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本課教學,可以評價學生綜合運用簡單機械知識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自行車已經很熟悉了,但真正深入去觀察它的構造、研究運動原理還是頭一次。因此,就會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但是學生剛剛對簡單機械有所認識,對發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並加以解釋會較難。

《科學》課教學越來越提倡動態教學,在教學本節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動”起來的。

一、認真分析教材,研究學情,確定“動”因。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幾種常見簡單機械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觀察自行車的結構,運動情況,分析自行車的機械原理,從而提高學生的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而六年級學生幾乎沒有不會騎自行車的,他們大多也愛騎、經常騎,但很少有學生去主動觀察研究。因此,必須想辦法讓課堂“動”起來,才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二、做好課前準備,尋找“動”點。

在分析教材、學情的基礎上,我開始精心準備“教學設計、教具、學具”,爲課堂尋找“動”點。首先在教學設計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盡力減少教師的講解,每個環節都以學生活動爲主,學生分析、討論、交流在前,教師總結在後。其次,在教具準備上,考慮到學生(農村)不容易找到變速車,我就準備了一輛三檔變速自行車,只讓學生分組(8個組)準備一輛小自行車(便於攜帶搬動)。用實物代替圖片,給學生“行動”的支點。

三、解放學生的腦、口、手,讓學生“動”起來。

在科學課堂上,要想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必須解放學生的“腦”、“口”、“手”。

1、解放學生的腦,讓學生的思(路)維活起來。上課一開始,我用談話的形式問學生,“自行車是怎樣動起來的”,這個問題對學生並不難,加上每個小組又準備了一輛自行車。學生很容易聯想到自己騎車的情形,並進行初步的思維加工,有了想說的慾望。再如,在研究鏈條和齒輪前,我向學生提問:“在自行車上的各個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個部分?”用“好奇”兩字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很快在頭腦中思考並搜索自己的騎車經歷或者去主動觀察眼前的自行車。

2、解放學生的口,讓學生敢說能說。本節課我多次讓學生自主地談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給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機會,這不僅爲學生提供了發表個人見解,傾聽他人意見,相互交流相互比較的機會,而且表現了個人的自信,發現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長處,比如在讓學生觀察前後兩個齒輪中,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後記錄,再到全班交流。再如分組觀察自行車上的各個部件,發現“簡單機械”後的小組交流和全班彙報,都是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學習交流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提升。

3、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動手做“科學”。只有讓學生動手做,通過他們的實踐和親身經歷去獲取科學知識,去體驗科學,感受理解科學,才能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本節課安排了3處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第一是研究鏈條和齒輪的運動情況,第二是研究變速車的原理,第三是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每一次探究活動,我都做到保證給學生探究時間,前兩處我重點給予指導,到各小組觀察學生如何動手的,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方法,提示思路,比如有的學生在數齒數時容易數錯,我就提示可以做記號,對於第三處活動,主要以學生相互交流補充爲主。比如有的學生說車把是槓桿機構,我就請學生動手指一指“支點、用力點、阻力點“分別在哪兒。學生就會在找“三點”的過程中,逐漸改變想法。

總之,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理解科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紮實進行“行動”研究,真正處理好讓學生“動”起來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實現讓課堂“動”起來的目標。

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家鄉美》。下面我着重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思路、教學流程這六個方面來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理念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採納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形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此說來要上好美術課,教師就要有創造性運用教材的能力。做到在原有的教材基礎上有選擇、有重點的針對本校學生特點進行教學。

二、說教材

本課屬於美術課程學習領域中的“造型·表現”領域。 教材以表現家鄉美爲情感激發點,讓學生對家鄉的情感融入到繪畫表現、圖案設計和宣傳刊的製作中。

我覺得教材的內容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話題,呈現的信息很難調動學生熱愛家鄉、表現家鄉的情感,因此我決定創造性的運用教材,把《家鄉美》的教學課堂實踐進行了小小的變動:

變動一:課題變動 我把《家鄉美》變爲《魅力家鄉》,把學生從遙遠的、廣泛的家鄉拉近到他們的生活。

變動二:教材教學內容的補充與拓展

教材受者空間的限制,無法提供學生需求的營養,我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補充了一些優秀作品,拓展學生思維。

變動三:作業形式的變動 爲了豐富造型表現形式,作品的表現不單依靠繪畫,我還想到了攝影、手工。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依據教材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目標:瞭解、學習風景畫的表現方法。

能力目標:學生在聯繫生活體驗過程中有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歌頌宣傳家鄉的情感。 重點:通過多種表現形式表現家鄉的美景。

難點:構圖的安排和畫面的取捨。

四、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上好這節課我打算這樣教學

①我選擇了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課題《魅力家鄉》,利用安陸豐富的人文傳統和有特色的風景風貌,運用旅遊推介這種新穎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

②、我適時補充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欣賞,從中讓學生了解、學習風景畫的表現方法,突破重難點。

③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五、說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學習風景畫的表現方法和技巧外,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歌頌宣傳家鄉的情感,依據此段學生情感發展規律,我是這樣安排教學流程的:引導發現家鄉美——→探索表現家鄉美的技巧——→作品表現再現家鄉美——→評介昇華家鄉美

(一)、引導發現家鄉美

我是這樣設計:

1、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首先我利用去年我們安陸錢衝舉行了盛大的銀杏節,在中央電視臺都有相關的報道,影視界的一些名人也來參加演出這件事爲背景,創設安陸旅行社要找大家幫忙的情景,希望大家做安陸導遊,介紹安陸,宣傳推介我們安陸美麗風景、鄉土人情,讓更多的中外遊客走進安陸,感受安陸的魅力。學生一聽,這是多熟悉的話題,興趣來了,教師藉機明確學生任務:讓學生扮演導遊,通過速寫、攝影、採訪、網絡查找等方式收集各種資料,在查找的過程中發現安陸美。

2、交流感悟家鄉美

學科具有人文性,在此環節我改變教學形式,讓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有機結合,學生轉變角色,由學生變成導遊,把安陸的風土人情用美術的眼光來欣賞,文學的語言來傳達,深化學生對家鄉熱愛的情感。

①分小組討論交流所獲信息

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安陸的美景是什麼?都是什麼樣的?說說安陸的變化。在小組內交流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有所流露。

②猜景點

老師選安陸的一處風景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讓學生猜此景是哪裏?(問餘何意息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在人間。碧山指哪?在猜景遊戲中學生體會到安陸景色的文學美。

3、扮導遊推介安陸

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教師自制《魅力安陸》藝術再現安陸美景,開闊學生思維,‖學生分組扮演導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暢所欲言推價安陸。學生在優美語言的描述中愛安陸、愛家鄉情感深化了。

(二)、探索表現家鄉美的技巧

1、對比分析總結表現技巧

學生已是情到深處了,他們現在需要的是表現美創造美的技巧。出示一張攝影圖片和三張學生作業,引導學生對比討論分析哪一張較好的突出主景。由此引導學生總結出風景畫表現技巧:①讓學生知道構圖處理中需注意物體的前主後次,前實後虛,前大、多,後小、少。②明白風景畫的內容有房屋、街道、田野、樹木等。③能根據構圖的要求及畫面的美感對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取捨,並能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繪

2、欣賞作品 拓展思維

劉海慄說過:“藝術是薰出來的,優秀作品的欣賞是把學生帶入意境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方法。

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格拉底之死》,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情、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以及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蘇格拉底之死》選自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閱讀部分。主要通過對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及其周圍人的言談舉止,表現了蘇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所表現也來的勇敢、智慧。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此前學生並未接觸過蘇格拉底這位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對他的爲人和思想知之甚少。所以教學中要將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人生軌跡、思想主張向學生作以必要的介紹,以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據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蘇格拉底的人生軌跡和主要學說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在蘇格拉底身上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知其人,聽其言,觀其行,認識蘇格拉底這一偉大形象。

教學難點是:初步瞭解蘇格拉底的深邃思想。

  五、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將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1.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己會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的能力,提高學生素質。

2.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表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3.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創設教學情景,啓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六、本課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課堂導入: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但面對死亡,仁人志士,大義凜然,爲了追求理想和真理,他們毫不畏懼,中國人如此,西方人亦如此,他們的死重於泰山,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格拉底之死》,去認識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表現出勇敢與智慧的人物——蘇格拉底。(從中西方仁人志士對待死亡的態度談起,意在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蘇格拉底,並出示達維德的'名畫《蘇格拉底之死》,使學生對蘇格拉底的人生經歷及主要思想有初步瞭解,爲理解課文內容作鋪墊。

第三步,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談一談對蘇格拉底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第四步,深入研讀,理解蘇格拉底的偉大形象

1.抓住課文結尾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最準確的評價:最勇敢、也是最智慧、最正直。以此作爲切入口,帶起對課文的解讀。這裏柏拉圖用詞非常嚴密、準確,他強調蘇格拉底是“我們這個時代”,“我所認識的人中”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人。

2.蘇格拉底之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他是西方歷史上(或許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因爲思想和言論而被處死的哲學家。在當時,哲學家這個稱呼意味着今天的思想家、科學家、知識分子之類的角色,所以,也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爲真理而殉道的科學家,或因執着於真理而被處死的知識分子。他本人是述而不做,未留下隻字片墨,這麼一個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資料的人卻能獲得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從容赴死給他帶來了廣泛關注。和一切真正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思想家一樣,蘇格拉底的生活經歷本身是更有力的因素。

3.請學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了蘇格拉底的“最勇敢”,要求學生在文中畫中能表現出蘇格拉底“勇敢”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如:①面對死亡,蘇格拉底在痛苦的同時感到快樂,並且認爲是得到一種至上的幸福。沐浴後容光煥發,主動要求把毒藥端過來。不留戀無意義的生命。

②興致勃勃,沒有慌亂,臉色和表情沒有絲毫改變。目光沉穩,平靜,沒有絲毫厭惡的一口喝光。

告訴別人不要這樣,一個人應該精神鎮定的迎接他的末日。平靜,堅強。

③當提及他的葬禮時,他“優雅”地笑了笑,指出被埋葬的中只是肉體,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埋葬。

蘇格拉底的死亡給他人帶來的巨大痛苦:“會成爲無依無靠的孤兒”。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教者適時點拔。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本文表現蘇格拉底這一人物形象時所運用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除正面描寫之外,還要啓發學生思考:寫周圍人的反應對錶現蘇格拉底的形象,有何意義?從而進一步認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於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緊緊抓住周圍人的“哭泣”來深入體會蘇格拉底的性格特點。爲此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哭泣,蘇格拉底勸說別人不要哭泣,可爲什麼對於典獄官的哭泣他卻說是“慷慨地同我灑淚告別”?從而使學生深入認識蘇格拉底的勇敢。

4.認識蘇格拉底“最智慧”的一面。此處,可以先向學生講述蘇格拉底給以造船爲喻向弟子們告訴弟子們什麼是快樂的故事。

(弟子們到處尋找快樂,他們向老師詢問:快樂到底在哪裏? 蘇格拉底說,你們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弟子們只得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在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49天造好了一條獨木舟。船下水那天,他們把老師請到船上,一起划着船唱着歌。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弟子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說: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爲着一個目標忙得無法顧及其他的時候它就不知不覺地到來了。)

蘇格拉底想要告訴人們:充實的就是快樂的。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面對死亡時,蘇格拉底思考到了快樂與痛苦的關係,二者相生相伴。面對死亡能如此從容,本身也是一種智慧。從而使學生深入地體會蘇格拉底“智慧”之所在。

5.認識蘇格拉底“最正直”的特點:當有朋友勸他逃走時,蘇格拉底從尊重法律的角度出發,不肯背叛他的信念,泰然領死。

這樣,通過對蘇格拉底“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三個方面特點的剖析,學生充分理解蘇格拉底這一偉大形象,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重點。

6.探究臨死前囑託克里託還給阿斯克勒皮俄斯一隻公雞。

此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討論使學生初步瞭解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本文作者通過寫蘇格拉底安靜之死,塑造出了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哲人形象。生動圓滿地詮釋了“修養道德,尋求智慧”的主旨。

作業是讓學生課後蒐集並積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名言。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內容:

足球:頭頂球 主教材:原地正面頭頂球 輔助教材:原地跳起頭頂球

二、教材分析:

頭頂球技術作爲足球基本技術之一,在比賽中得到廣泛應用。它是高空進攻和防守高空球的主要手段,良好的頭頂球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和改善防守質量,還可以豐富進攻套路,提高整體戰術效果。而對高一學生來講,由於是初學頭頂球,可能會出現恐懼心理(尤其是不怎麼踢足球的女同學):閉眼、縮脖,不敢主動迎球,甚至低頭等球落在頭上,所以在教學上教師應注意解決 4 個問題:1、學生對頭頂球恐懼感的消除,敢主動頂球並且敢睜着眼睛主動頂球;2、學生能用正確的部位頂球;3、學生對來球方向的及時判斷與選位(時機的掌握);4、學生對蹬地和上體擺動技術的使用。

由於是初次上課,本次課的重點是:1、用前額正面主動頂球;2、頂球時機的把握;3、蹬地和上體擺動協調發力。難點是:用正確的部位(額頭正面)在合適的時機頂球。

三、教學目標:

1.運動參與: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本次課的練習中來,初步瞭解足球頭頂球動作的基本原理,並能在平時參與足球運動時使用這一技術。

2.運動技能:學生通過本次課的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敢頂球,絕大部分男生和一半以上的女生每次都能頂得到並且能頂出一定距離,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頂球部位準確,並且能主動利用腰腹或腳蹬地發力。少部分同學,頭頂球動作優美協調,時機掌握準確,還能偶爾跳起頂球或行進間頂球。

3.身體健康: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提高全身協調用力能力,提高身體各系統的代謝水平,促進身體健康發展。

4.心理健康:學生對頭頂球不恐懼,在練習過程中產生頸部痠痛等問題時能努力克服,在教師安排的練習和遊戲中能體驗到足球運動的快樂。

5.社會適應:二人練習時注重二人的默契配合,隊間競賽時,合理安排隊員,全隊通力配合,爭取勝利。同學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

四、教學設想:課的理念: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層面、多功能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能力。那就是給學生多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給學生多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多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教育爲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爲主體的新教學理念,真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學的流程爲:

導入內容提出問題 帶着問題自主探索練習(兩人一組“拋——頂”練習,摸索頭頂球的有效、高效方法) 師生探討解決問題(根據剛剛的練習情況總結歸納正確有效的方法) 教師指導下自主進行完善練習(兩人一組“拋——頂”練習,把剛剛總結的動作方法運用起來,並在練習中體會時機的把握) 教師指導下自主進行進階練習(跪頂球,體會身體後仰發力和腰腹用力) 教師指導下進行鞏固提高練習(頭頂球小遊戲,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鞏固學到的知識) 教師指導下進行分隊競賽(團隊合作,隊員配合)

課的特點:

本次課採用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引導和帶動,師生互動教學,並且用設疑、啓發、引導、示範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思考中學習,而不是單純的接受灌輸。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進行學習。練習的方法形式多樣,避免了枯燥的練習形式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和練習的興趣。練習評價注重男女生的評價差異,不同身體條件和運動技能的學生的評價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起點和展示空間。

五、學習狀況預計:

平均心率:105-110 次/分 練習密度:50%-53%

心理預計:使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輕鬆有趣,願意參與到練習中來,練習時以學生自己爲主,體現個性教學,避免抵制情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學習內容。

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西師版第5冊的課文《可愛的大能貓》的第二課時,這篇課文以大能貓的外表談到它的貪吃,再談到它的好喝,以自然化、人性化爲切入點,抓住兒童的興趣指向,引領孩子滿懷嚮往地去探索大熊貓王國裏的趣事,文章用淺顯易懂,俏皮的語言將肥胖、慵懶、憨厚、可愛的大熊貓形象活脫脫地展示在讀者眼前,使孩子對它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能貓貪吃好喝的生活習慣,產生對大能貓的喜愛之情。

技能目標:主動積累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讀中感悟,把句子寫具體的方法。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懂得如何去關愛大熊貓,保護大熊貓,進而關愛動物。

教學重點:體會大熊貓貪吃好喝的生活習慣,產生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通過感受大熊貓的可愛懂得如何去關愛、保護動物。

二、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儘量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的方法去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通過勾畫想象等方式去感悟大熊貓的慵懶、憨態與可愛。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主張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理解課文,發散思維;在合作學習中,學會解決難題,獲取知識。

三、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爲學生營造了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爲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1、 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所以我利用謎語進行導入。首先,我說:"同學們,有一種動物,它身穿黑白袍子,足蹬黑色靴子,戴副黑邊鏡子,愛吃嫩綠竹子。你能猜出它是誰嗎?"學生們興致勃勃的來猜謎底。最後猜出是大熊貓。隨機我出示課件(一張大熊貓的圖片),並揭示課題《可愛的大熊貓》。

通過播放課件,從形象的大熊貓生活片斷吸引學生,使他們的思維處於一種張開的狀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感受到大熊貓憨態可掬,非常惹人喜愛,知道可愛是題眼,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爲他們理解課題及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2、自主釋疑,知識反饋

在學生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瞭解大能貓惹人喜愛的原因,想想課文五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內容,勾畫出描寫相應內容的語句,邊讀邊想象大熊貓的生活習慣特點,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每個自然段的首句是本段的內容,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主動地歸納、概括出課文介紹了大熊貓的外表、習性及其性情,《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應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經過有目的地觀察和有意識地思考,有針對性去討論,對問題產生獨特的想法後,才能充分、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弄明白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後邊幾句是怎樣圍繞這一句寫具體的。討論中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引導學生有序地發言,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露,使課堂討論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

3、細緻讀文,深入理解。

解決了生字的難題,部分學生已經能流利的讀文,再此基礎上進行聽讀評價練習,既有助學生正確流利的讀文,又鍛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爲學生理解課文做好鋪墊。隨後,運用"關於大熊貓你有哪些瞭解?"這樣的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答案可能是生活中積累的,也可能是文中剛瞭解到的,由於學生年齡小,他們的答案不會很全面。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使學生對大熊貓的特點有了全面的掌握。並帶着對大熊貓的瞭解,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有關大熊貓外貌及生活習性的語段。

接着,我出示一段熊貓寶寶的錄像,使學生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對大熊貓流露出更加喜愛的情感。並引導學生帶着這種情感在讀課文,讀出大熊貓的可愛,讀出自己對大熊貓的喜愛。其中,重點對描寫大熊貓的習性和外貌特徵的詞句進行朗讀體會。如:"身子胖","尾巴短","毛茸茸"和"爬上爬下","呼呼大睡"等。在這裏教師適時的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這麼可愛的大熊貓只有我們國家纔有。所以,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咱們要珍惜它、愛護它!

3、拓展延伸,聯繫實際

學完全文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出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並蒐集有關大熊貓的其他故事,寫成讀書筆記講給小朋友們聽,引起全人類保護動物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便於讀後把握課文內容。

外表--黑白相間

習性--貪吃好喝

可愛的大熊貓 憨態可掬,

溫和淘氣 惹人喜愛

性情-- 穩重好靜

靈活敏捷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設計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鏡》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1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學生對放大鏡並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着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但是他們對人類發明放大鏡的意義以及放大鏡的結構和功能並不是很瞭解。本課鼓勵學生在帶着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同時學習和了解一些關於放大鏡的簡單光學知識。《放大鏡》一課作爲“微小世界”單元的起始課,對激發學生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領悟觀察工具的發展帶來的好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爲後續的學習奠定興趣基礎和認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放大鏡是凸透鏡,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凸起;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過程與方法:對比能放大圖像的物體的共同點,探究放大鏡鏡片的特點;對比肉眼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發現更多細節。

3、情感目標: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到物體的更多細節,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三)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探究式教學法,組織學生經科學探究過程,並綜合運用比較法、發現法,在學生充分探究的同時運用講解、點撥、啓發、評價等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源動力。

2、學法:爲了積極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爲一體。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讓學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學概念,經歷過程。

(四)教學策略與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發展、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了調整,使教學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吸引學生不斷探究,使學習流程更流暢、自然。我把教學過程分爲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導入激趣。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熱身活動:視力大考驗。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及卡片等,讓孩子們辨認圖片或文字,激發學生的興趣。微雕石的出現,使學生經歷了“不可能”的任務,從而將學生思維引向本課的教學內容,明確了這節課的探究主題。

第二個環節:探究活動:尋找放大工具。

從“想看得清更小的物體,怎麼辦?”到“如果沒有放大鏡,你能用我們現有的物品解決同樣的問題嗎?”,兩個緊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處,從而開始了本課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工具。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沒有直接發給學生放大鏡,而是給了裝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種物品讓學生進行探究,發現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備。通過能放大圖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與放大鏡對比,發現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鏡的共同特點是:透明、中間凸起。從而理解爲什麼放大鏡又叫凸透鏡。把這一活動安排在前,也期使學生經歷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這一偉大進程,瞭解到放大鏡發明的歷史,體驗到利用工具來幫助突破人體侷限的樂趣。

第三個環節:探究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發現更多的細節,是人類發明放大鏡之後的“意外收穫”。學生們經過用放大鏡來觀察圖片、紙巾等材料,發現了原來用肉眼觀察時看不到的細節。使學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鏡的作用不僅僅是放大圖像的同時,理解放大鏡在人類探究微小世界領域的重要作用。在這個環節的活動中,我以一張“放大鏡下的紙巾”圖片作“導火索”,讓學生猜猜圖片上的是什麼,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通過眼睛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相互對比、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對比觀察,學生們在發現細節的同時,又感受到工具改進帶來的新的認識。視頻“放大鏡的作用”,在學生充分探究後,起到了深化認識、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四個環節:總結延伸。

《放大鏡》一課是“微小世界”單元的起始課,因此在課的最後環節中,以開放式問題“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麼?你還希望使用什麼工具觀察更微小的東西?”拓開學生思維,引發他們對後續課程的關注和期待。

(五)教學板書:

遵循“清晰、突出重點”的原則,本課的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1、放大鏡

透明、中間凸起

放大圖像→看清細節

  二、教學反思

本課以“引導學生經歷放大鏡發明、使用的歷程,理解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爲教學線索,略去了教材中“爲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這一活動,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了兩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鏡”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在活動順序安排上,特意將“尋找放大鏡”作爲第一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嚐試放大物體圖像的活動,來體驗前人發明放大鏡的過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鏡透明、中間凸起的特點。放大鏡發明之後,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原來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信息,從此打開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門。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主要通過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來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將“學生爲主體,探究爲核心”的理念作爲授課的根本,以趣味遊戲調動學生積極性,特意設疑引發學生興趣。兩個活動的環節緊湊,時間安排較合理,充分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教師努力創設輕鬆、和諧和積極的探究氛圍,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及時的點撥、指導、評價等,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開展活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對各小組的指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對一些學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應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