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說課稿集錦六篇

有關說課稿集錦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說課稿集錦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體系

這是蘇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從內容和體裁看,它們都是記敘文,文體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可讀性強。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課文是關於“人與動物”的故事,但不僅僅侷限於此,更要以此爲視角反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內涵。

2、教材內容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平衡—失衡—啓迪。具體來說,課文介紹了凱巴伯森林生機勃勃,鹿在林間嬉戲,而狼卻跟在後面,準備下毒手,正因爲如此,當地居民恨透了狼,覺得要去保護弱小者,紛紛去捕殺了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敵,沒有了狼,鹿大量繁殖,他們能吃得到的綠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森林遭到破壞,鹿也逐漸消失,狼和鹿之間的關係介紹得較清楚,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種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但同時在狼與鹿之間的關係背後,也折射出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如:

(1)、人與狼和鹿之間的關係,狼吃鹿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人們去殺狼從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來看消滅更殘忍的動物本因是正確的,但從現狀來看,他們原本正確的行爲卻恰恰是錯誤的,真正這種“不平衡”的製造者是誰呢?就是我們人類;

(2)在狼和鹿之間的關係背後,顯現出人類的傲慢和無知,當然這一點就三年級小學生的認識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因此在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時要把握以下幾點。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會複述課文。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自主閱讀課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1)、理解狼和鹿之間的關係、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必然規律;

(2)、理解人與狼和鹿之間的關係,體會自然界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懂得破壞生態平衡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3)、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避免以後好心做壞事的事情發生。

4、教學重難點:

(1)、理解狼爲什麼會成爲森林中鹿羣的“功臣”,鹿爲什麼成爲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

(2)、懂得狼吃鹿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人們原本“善良”的行爲使森林遭到破壞、鹿羣減少,從而明白人與自然的關係。

5、教學安排: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設想採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把握脈落。細讀課文,深入探究,體會內涵;

第二課時:複述課文,拓展延伸,綜合實踐,提升情感。

  二、說學法、教法:

學法

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會學”,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根據教材和學生認知水平,主要讓學生能學會自讀自悟法、討論探究法,使學生學會讀書,通過學生的說、讀、思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啓迪學生智慧、昇華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生態觀。

教法:

對比法——這篇課文爲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採用了一系列對比的方法:(1)、森林狀態的前後對比,

一是生機勃勃,一是蕭條無比;(2)、鹿羣要死的前後對比,一是活潑美麗健康,二是頻臨滅絕,疾病纏身;三是狼鹿易位的對比,一是對鹿痛恨之極,對鹿愛護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禍首”

緊緊抓住這三處對比,讓學生明白狼和鹿之間的關係,形成保護生態平衡的價值趨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後變化的景色,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由圖入手,看正面說美學圖文結合展開想象,通過學生回憶的描述,深深地體會到凱巴伯森林的前後變化之大,僅僅是因爲狼的消滅嗎?潛移默化地滲透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禍首’。”這句話應該是這篇課文的重點語句,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深入探究爲什麼說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禍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學生在矛盾的情緒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抓住這個重點語句來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朗讀法——抓住課文中的三處對比的描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前後的變化,一喜一悲,人們後悔莫及的心情,促進內化,深深地體會出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紫藤羅瀑布》,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七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影響深遠。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本單元是以“人生”爲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紫藤羅瀑布》就是本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它是以生動而細膩的筆觸,採用多種修辭手法從色、形、態多方面描寫一樹盛開的紫藤羅花,生機勃發,輝煌燦爛,讓人感受到它的繁茂與頑強的生命力,從而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的,進取的。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對於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寫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三、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理解內容。

2、揣摩詞語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3、學習並運用寫景狀物的方法,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4、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體味人生,感悟生命,並能自我反思,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

 四、說重難點

根據學情及本課的內容,我把重點放在揣摩詞語和重點語句的表現力,深化對人生的思索。難點放在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五、說教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採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在教學中,我採用了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文質兼美,適於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引入了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

 六、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髮現真理。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七、說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臘梅、紫藤蘿花的滾動畫面,放一首輕音樂。)

同學們,當你面對美好的大自然時,你會感受到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許多許多。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花草,同樣的花草面對不同的人,可能會喚起不同的審美感受。有人喜歡富貴的牡丹,有人關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還有人讚美臘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卻是丁香、二月蘭、玉簪、木槿、紫藤蘿這樣的花。這些花雖平凡而柔弱,卻有着生命的尊嚴和蓬勃。作者筆下的紫藤蘿有炫人眼目的美麗,有跳躍閃爍的生命。作者從這些小小的生命中發掘出許多美好的品格,並藉此表達對於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讓我們來品味一下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樣傳達了這樣的一種追求。(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

讓學生速讀全文,然後將自己預習中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勾畫圈點出來,共同來解決。解決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據語境推斷。在正音之後對字詞讀一遍。對詞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說話。(重視語言積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運用中積累,而不是死記硬背。)

2、作者簡介

學生自主地介紹在課餘時間蒐集作者及課文的相關資料。所花的時間不要過長,指導學生介紹有價值的、與本課有關的資料。通過查找資料培養了學生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根據校情,學生能在閱覽室、電子圖書館查閱資料而設立的環節。)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範讀,學生在聽讀中思考如下問題。(配樂範讀時,用大屏幕出示如下問題)

a、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補充。

老師進行簡單的歸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樹盛開藤蘿花的生機勃發、輝煌燦爛的景象,抒發自己由焦急、悲憤轉化爲寧靜和喜悅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來藤蘿的變遷史,由藤蘿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長河雖有曲折,但永遠前進。並板書:賞花——如人生的美好熱烈

憶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恆意義

2、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3、抽取兩位同學朗讀自選片斷,老師作簡要評價。

(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研讀與賞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總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讀好這些片段,是對文章內涵的具體把握,也是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學生思考並體味。)

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覆品讀,體會作者由紫藤蘿瀑布而對生命產生了怎樣的感悟?

老師提示:需結合作者的簡介來感悟。可以各抒己見,結合自己的理解,展開思考。

(這個問題學生能夠漂亮地作答,要求他們首先進行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

2、互動平臺

交流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感觸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出來並說出感悟出了什麼?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允許思維發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小結]作者在回顧了花和人的命運後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也就是說,遭遇到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不讓悲痛長壓心頭,要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事業中去。其實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國家命運的寫照。作者對人生有了感情上的變化和徹悟。由此作者發出了“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的感慨,我們也由此感到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在這一環節中,老師首先投影出示朗讀方法:重音、節奏及停頓,注重內化和感情。佳詞妙句細品味,內容中心都理清。在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片斷時,老師要參與學生的互評活動中,進行誦讀指導。

(朗讀方法的指導,學生的朗讀與研討,重視了語文全面素養提高的措施,而不把語文當作純粹的技能訓練,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

(“互動平臺”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要求學生在對文章整體感悟後,在瞭解作者生平的基礎上,通過對賞花、憶花、悟花三個部分內容賞析,讓學生對生命、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認識,談談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從而陶冶自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其健康個性。

重點研讀“手足情、生死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兩部分,讓學生在“憶花”的部分中去感受時代給予人的感受;“憶花”部分重點在於對人的感情的昇華,而這種時代氣息和人文精神又是潛移默化的自然的滲透,使學生從優美的文章中崇尚生命、珍惜生活、珍愛人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把人文教育放在顯著地位。富有時代氣息,加強人文教育。)

3、合作探究

通過合作、探究,進一步品味文章的寫景妙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這是本課的難點,再加上學生是七年級的學生特點,所以老師可先舉一例子,隨後同方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語句,體會寫景之妙。

“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這是用帆和船艙作比喻,細緻地描繪了紫藤蘿花盛開的狀態,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愛的感覺,也抒發了喜悅之情。

學生可以找出多處,從內容上、從寫作特點上去理解、品味、鑑賞、把握。

學生談到花的特點時,適時板書:

花形——猶如瀑布

花色——熱烈沉靜

花香——懵龍長久

(此環節突破了教學難點,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有利於理解本文主旨,感悟生命)

 (五)拓展延伸

請學生觀察大屏幕上的畫面(可出示一組花木的畫面,如:菊、梅、荷、松樹、牡丹等等),讓學生現場觀察,進行聯想,做口頭作文:《我看()花》。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延伸了教學難點)

 (六)教師總結

紫藤蘿瀑布爲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畫卷:藤蘿不與羣芳爭,獨自開在花謝時,踏春無人戀,蜂蝶亦不顧,而它們卻盡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驕傲自信地爲自己美麗生命而歡騰嬉鬧。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慮和悲痛”又會令人感受到一種沉重,一種悲哀。仔細品味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纔會珍惜生活,珍愛生命,正如宗璞所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每個人都應當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讓生命更加絢麗多彩。

 (七)延伸作業

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的作業:

人們往往賦予一些花木以某種象徵意義,回去後可以蒐集一些有關花木的文章,與同學進行交流,並提出自己新的聯想和見解。並進行實地觀察,寫一篇觀察日記,題目自擬。

(八)板書設計

紫藤羅瀑布

宗璞

花形——猶如瀑布 賞花——如人生的美好熱烈

花色——熱烈沉靜 憶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懵龍長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恆意義

(如果說練習是教學檢測,那麼板書則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本課板書設計遵循簡明精練,突出重點,形象美觀原則。)

我的整個教學流程順暢,可操作性強,既重視了人文精神,又不忽視語文素養的提高;使語文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統一,也使學生提高了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是文化藝術方面的,要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

二、教學目標

坐在劇場,你現場觀看來自西北漢子的腰鼓,也許都無法用語言來清晰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可讀了本篇文章後,卻發現作者成功地爲我們描述了現場的氣氛:有畫面,有聲音,有動作,有神情,有思想。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所以學習本文最重要的是學到作者的以下幾點:

(一) 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西北特有的藝術奇葩:

運用比喻,使看不到、聽不到的舞蹈動作、音樂聲音,以熟悉的形式呈現於我們眼前;

運用排比,使那茂騰騰的舞動後生如在眼前,使那充滿生命力的鼓聲猶在耳邊;

運用短句,使語言變得鏗鏘有力,使文章要表達的強大的生命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二) 通過對文章語言的把握,體會文章中呈現的陽剛之氣,感受生命的律動。

(三) 通過對全文的把握瞭解文章要表達的內容。

真正體會到本文的語言美,對教學目標的其他兩點也自然而然可以把握住。

三、教學重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2、自主學習,師生互動,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四、教學難點

理解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及運用。

五、學情分析

針對我校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的特點,使用分組研討式教學,或完全依靠學生自己的探究來達到教學目標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仍是不可或缺的。

六、教學過程

本課內容豐富,需2—3個課時才能完成。

第一課時(40分鐘)

第一步:(5—10分鐘)

欣賞“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對其有個直觀的印象,看完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觀看安塞腰鼓時的感受。

第二步:(10—15分鐘)

閱讀這篇課文處理陌生字詞,並同時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場景。讓學生來描述,看完文章後在他腦中形成怎樣的畫面,可以藉助課本中的原句,同學間相互補充說明。對比,與自己剛纔對“安塞腰鼓”的描述哪個更好?

第三步:(10—15分鐘)

教師範讀課文,注意文中的短句的鏗鏘和排比的激昂,把文中的“茂騰騰”的氣勢讀出來,把“後生”如日中天,光輝耀眼,沸騰的生命激情讀出來,同時還有文章中展示的西北人的強大的力量讀出來。再找學生多次練習、誦讀。

第二課時(40分鐘)主要是師生互動,共同探討。

第一步:(10—15分鐘)

再閱讀文章,分清結構層次,並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作者是用直白的語言來描述那些場景的嗎?還是使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運用了哪些修辭?在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再思考使用這些修辭有什麼好處呢?)

第二步:(10—15分鐘)

通過對本文語言的把握,讓學生了解到了文中所呈現的陽剛之美。這節課就由學生來討論、思考:陽剛之美體現在什麼方面?文章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第三步:(5—10分鐘)

通過前面一系列對文章的把握,可以試着讓學生來發表對全文主旨的把握。最後老師做結(這篇散文通過對安塞腰鼓的場面的描寫,歌頌了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於詩意中追求永恆的精神力量的安塞腰鼓,已成爲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的象徵,它是高原生命的火烈頌歌,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

七、總結昇華,佈置作業

(一)學生總結:說說自己的收穫。

(二)教師總結:提出要求,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4

課題:《各種各樣的岩石》

時間:20xx0518

地點:

執教:

設計基本思路:

一、說說你的岩石的來歷,分佈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點?

討論觀察的方法,順序。

二、學生活動:觀察岩石並記錄。

彙報結果:觀察方法、觀察結果

三、給岩石分類

制定分類標準,各組選兩種方法分類。

彙報結果

四、科學家是如何分類的。

考拉觀點:

一、四下的觀察課應如何定位?應有怎樣的目標、要求?

首先不再是爲學習基本的觀察方法面進行觀察活動,因爲這應在三年級時完成了的。所以討論的不再是觀察的方法,內容上也不再是顏色、形狀、氣味、大小…..等,而應是目的更明確,測重更清楚的定向觀察。即爲了完成某一目標的觀察,就象在接下來的課中要上的一樣,爲研究岩石的形成而觀察,爲研究岩石的成分而進行觀察。換句話說,這個內容完全可以整合到後面的課中。

二、關於分類。

分類在前面也學過了,所以爲分類而分類,自由地制定標準進行分類,在學習分類的方法時是有效的,在此單元再上,同樣顯得重複。

同樣對岩石的分類,應根據其本質特徵分類更爲有效,如果仍是停留在大小、形狀等方面則顯得意義不大。可以從顆粒、成分、形成、硬度等方面進行分類,當然最好是與相應的內容學習相結合。

總之,這一課的內容作爲單元的第一課,在當前課時如此緊的情況下,顯得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可着情處理。

說課稿 篇5

  一、立足實際說學情:

首先,生活中,學生雖然有了認讀時間的經驗,但是在讀接近整時時還是容易出錯。

其次,雖然一年級已經學過有關時間的知識,但是在撥表時還是容易出現分針走,時間不走的現象。

最後,是對一時一分缺少感知。

  二、兩種版本說教材:

有了這樣的分析,我重新審視了教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鐘錶上的整時半時,以後還將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縱觀整個教材的編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簡單到複雜的編寫過程編寫的,這樣的編寫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人們看錶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在看本冊教材,教材是按照這樣幾個層次編寫的。

首先,呈現的情境圖是:讓時針走一大格,仔細觀察分針有什麼變化?這樣把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繼而出現的情境圖是,讓分針轉一大圈,仔細觀察時針有什麼變化?是讓學生在逆向性思維中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編寫,不是單純的模仿記憶,而是通過問題引領,啓發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思考,該學生提供了思考和討論的機會,最後在動態中得出:1時=60分。

再看,北師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鐘能幹什麼的活動,我認爲這個活動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體會時間這個概念,所以本節課我借鑑了這一活動。

分析了學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時間和長度單位、質量單位一樣都屬於量與計量的範疇,但是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而時間單位卻不那麼容易表現,它比較抽象。所以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活動,來溝通學生與生活的聯繫,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時間。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瞭解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

讓學生體驗1時、1分,初步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情感目標:

在認識時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基於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爲:

能正確認出接近整時的時間。

  三、情境互動說流程

本節課我確定的流程爲:

體會時間與度量之間的關係----體會時、分之間的關係-----認識幾時幾分----練習鞏固。

時間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但是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們生活在空氣中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樣,所以時間是個比較抽象的單位,但它卻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設計的情境力求讓學生體會鐘錶是度量時間的工具,時分是度量時間的單位,讓同學們體會度量的作用。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於是我就這樣開始上課了:

首先,呈現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圖:讓學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幾個格子?學生數了數說:三個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這次你們知道小青蛙跳了幾個格子嗎?

由於有了尺子的經驗,學生會說:老師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學們,你們再認真數一數到底是幾個格子?

學生看了看會說:不是12個格子,明明是14個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們看它跳到是12了嗎?‘

學生會說:沒到12,還差一點點。

努力再來一次吧,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嗎?

這次它跳過了12.

通過這幾個練習,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沒到,還有過了一點點的生活現象。

第二環節:建構模型

1、體會時間與度量之間的關係:

跳完了格子,讓我們仔細觀察這把尺子吧,老師說:

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來測量時間嗎?

學生說:不能.。那麼現在呢?

學生可能會發現:老師它像一塊鐘錶。那麼老師就根據學生學過的經驗把這塊表補充完整,首先補充上的是時針、分針,然後補充上小格子,這樣一塊鐘錶就誕生了。

有了鐘錶,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時吧。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塊表,時針從幾走到了幾?同學們會說:時針從9走到了10.

老師接着說:那是多長時間呢?

同學們會說:是1小時。

老師接着問:如果時針從1走到2呢?(1小時)從7走到8呢?(也是1小時)

大家認識了1小時,那麼1小時到達有多長呢?我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來體會1小時,有這樣一個情景:

一節課和兩個課間就是一小時;秋遊開車行駛路程的時間;我校游泳課1小時;看三集動畫片的時間需要一小時 ;

看三集動畫片是一小時,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約多長時間呢?讓學生在這個思考過程中體會生活中還有比時小的時間單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塊表,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鐘啊?

學生會說:老師是5分鐘。

我會接着反問他們;分針從12走到1怎麼會是5分鐘呢?引導學生思考分鐘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鐘。

那好了,我們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鐘,那麼一分鐘到底有多長呢?這次,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三個活動。幫助學生體會一分鐘:

首先,是讓學生靜靜感受1分鐘,學生感覺,哦,1分鐘還是挺長的嘛!

接着請同學們想一想:一分鐘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一分鐘到底能做什麼?

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首先體會到了1分鐘到底有多長?體會了時間的長短;同時讓學生知道1分鐘雖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時間的價值;最後,在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着的事情上幫助學生理解1分鐘這樣的的時間單位。

2、體會時、分之間的關係

針對學生對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係的確定還有些困難,我認爲可能是學生對時和分的關係理解還不夠,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時針和分針的關係。

首先,出示的這樣一塊表,請同學們觀察分針是怎麼變化的?

學生在觀察後可能會說:分針走了五分鐘。

那麼時針呢?學生看了看會說:時針沒有動。

老師接着追問:如果分針再走五分鐘呢?這時就有爭議了,有的同學會說:時針沒有動;有的會說:時針一定會動的。那麼時針和分針到底怎麼動的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塊表,我請同學們仔細看,認真看,看完後,我就引導學生來討論:通過你們剛纔的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

學生會說:我發現,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有的會說:我發現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還有的會說:1時=60分。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總結引導學生思考:1時=60分。

同時適時的向學生介紹有關時間的數學史:

時間的進率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古巴比倫人在數學的發展歷史中有着偉大的貢獻,爲了紀念他們,就規定

1時=60分

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課的重點:認識幾時幾分。

首先呈現的是這樣的情景:出現這樣四塊表讓學生嘗試去認表,在嘗試認表的過程中我想學生可能會出現這樣幾種方法,在確定幾分的時候學生可能會這樣說:

老師我是從頭數的;有的可能會說:老師我是根據半時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來計算的;還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據乘法口訣算出來的。

針對學生的做法,教師要注意引導,最終和學生總結如何認識幾時幾分:時針剛過數字幾,就是表示幾時多,分針過了幾個小格就代表幾分鐘。

3、認識幾時幾分

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我們要突破難點了:

出示一塊鐘錶後讓學生認識是幾時幾分?學生一定會產生爭議:有的會說是7時55分,有的會說是8時55分,那麼到底是幾時幾分呢?我是這樣幫助學生來引導的:請大家看,分針動了,它到12了嗎?同學們會說:沒有。現在呢?到了。現在是幾時?是8時。那請你仔細回憶一下第一塊表的分針到12了嗎?同學們會說沒到》沒到12那是幾時幾分呢?同學們恍然大悟:哦,是7時55分,不是8時55分。

在引導學生看接近整時的時候,不僅要看時針還要看分針。突破了難點後我爲學生準備了一首小兒歌:

時針剛過數字幾,就是表示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請你仔細看分針。

通過這樣一個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了幾時幾分的方法。

最後突破了難點後,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了,給他麼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靜態中認識時間,在動態中體驗時間。

第三環節:解釋應用

練習鞏固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練習,首先,設計的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情境,讓他們用電子錶的形式寫出表上的時間。在寫的過程中,4時5分的寫法是個難點,教師要強調:當幾分不滿時的時候,一定要用0來佔位。

第二個練習,是個巧妙性的練習。由於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 ,分針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針掉了,你能根據時針的位置選擇合適的時間嗎?通過這樣的練習進一步幫助同學們鞏固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係。

最後就是一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體驗性的問題了,這道題不僅幫助同學們認識了幾時幾分,而且讓同學你們體驗了經過時間,爲下一節打下基礎。

回顧整節課,認識幾時幾分屬於量預計量的範疇,本節課我通過大量的活動,解決了學生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時分是度量的單位。度量的觀念不是一節課就可以建立的,今後,我還將繼續這方面的探索。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是我們的另一隻手,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更好的爲學生服務。也就是“教師的講基於學生的想”。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實人教版也有錄用,不過題目是“釣魚的啓示”,內容也略有不同,可見這篇文章文質俱佳。因爲我們這兒使用的是蘇教版,所以我主要從這個版本來談。這篇課文是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共三篇文章,都是關於“人與動物”的故事,又不僅限於此,而是以此爲視角,反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湯姆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由於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爸爸要求湯姆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有些不情願的放掉了魚,但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朗讀能力,能較好的表述自己的看法,通過閱讀思考能初步解決遇到的問題,具有了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說教學構想: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這一類課文的處理,常常出現這樣的兩種分離: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內涵,而淡化了語言文字,談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使得人文性與工具性分離開來。其二,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傳導或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的口說成人的話,使教師、學生、文本分離。基於這樣的思考,對這篇課文,我想嘗試一種新的教學路徑,那就是體驗式閱讀,意在讓學生在感悟語言,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進行真誠對話,讓學生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做人。

四、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學會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體驗式閱讀,將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做人的必須。

教學重點: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湯姆釣魚、放魚的心理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並認同“自覺遵守規定”的重要。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要求:

初讀,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驗湯姆釣到大鱸魚時的喜悅心情。

教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及要求:

學習課文的二、三兩個部分,通過語言感悟和內容的理解體會湯姆從不願放到放到牢記爸爸的話語這一心理情態變化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在這一部分中,兩個人物是兩條線,一條是爸爸,一條是湯姆。爸爸:讓孩子放掉魚,因爲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應該遵守規定。湯姆:開始不理解,希望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留下鱸魚,最後還是不情願地放掉了鱸魚。這兩條線交*並行,推動着事情的發展。

這一部分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難就難在學生對“不管有沒有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這句話的理解。在這裏,學生可能會贊成爸爸的觀點,也可能同意湯姆的想法,因爲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積澱決定着學生與文本對話時的個性體驗,對這種多元的個性體驗,我們應予以尊重和珍視。但珍視並不等於認同,針對學生認識中的差異,我們應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同時,適機適度加以點撥和引導,這纔是真正的珍視。

基於上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清敘述順序,學習複述,內化語言。

2.聚焦關鍵詞句,通過朗讀、品味,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3.讀懂父親的話,明白時時處處自覺遵守規定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回憶內容。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七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上一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學會了生字,並且一起細讀了課文的1~4自然段。請大家回憶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如果把這件事分爲兩個部分,是哪兩部分?如果每一部分都用一個詞概括,你會嗎?(板書:釣魚放魚)

二、學“釣魚”--練習複述,內化語言。

我們已經學了第一部分?還記得湯姆釣魚的過程嗎?下面老師考考你們。看誰能把這個過程講出來。

出示幾組詞語:

夜幕初垂 一輪明月

套上魚鉤 甩起魚竿 拋向遠處

劃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漣漪

恢復平靜 察覺動靜 一陣驚喜

小心翼翼 拖出鱸魚

三、學“放”--品味詞句,明晰道理。

湯姆正在爲自己釣了一條大鱸魚興奮不已,而這時耳邊傳來他父親低沉的聲音:“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讀僅僅是低沉嗎?還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還有哪個標點?

爲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學習提示:自由讀5至12節,將找到的答案劃出來,進行交流。

出示兩句話課件1:爸爸指指手錶:“現在是晚上10點--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1、同學們,從12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鱸魚的禁捕期是幾個月?

2、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難道就在乎這最後的兩個小時嗎?

難道這條大鱸魚就一定會在鱸魚禁捕期最後的兩個小時裏產卵繁殖嗎?從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

3、爸爸對自己和兒子的要求怎麼樣?讀出嚴格

還有哪句話也回答了必須放魚的理由。

課件2: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說說這句話的理解。誰再來說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請你再讀讀這句話。

4、面對父親斬釘截鐵的命令,湯姆願意放掉這條大鱸魚嗎?

出示問題2:湯姆願意放掉這條大鱸魚嗎?

學習提示:劃出有關句子,讀讀想想從這些句子,你讀出了湯姆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品讀、交流。

5、師生合作表演:讓我們再次走進父子倆,分角色朗讀讀他們的對話。同桌互讀。

剛纔湯姆講了哪麼多理由,卻沒能讓父親改變決定。湯姆帶着無限的遺憾,放走了哪條大魚,從哪以後,他再也沒有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但是他後悔了嗎?讀最後一節。找答案

哪句話?--再讀: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用四個字概括:(板書:遵守規定)

四、關注生活,學用鏈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生活中少不了各種規定。想一想:平時學習,生活中我們需要自覺遵守哪些規定?用“不管……都……”寫話。

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