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彙總7篇大綱

語文說課稿彙總7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彙總7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我執教的《埃及的金字塔》是蘇教版第十一冊語文第12課,這是一篇說明文。課文着重介紹了埃及的形狀及其建築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構造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採用的辦法,讚美了古埃及人民傑出的智慧。

本課教學,我採用了網絡環境下的自主探究學習與傳統語文課堂的講讀法相結合的方法,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導入後,依據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自主學習要求,我就讓學生通過點擊“背景資料”,瞭解埃及的有關情況及金字塔的作用,名字的由來等。在講解完胡夫金字塔後,我讓學生自主學習金字塔建造方法及建造過程,並用交流的形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課文教學中,這兩部分的內容相對簡單,文字淺顯易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協作學習,完全可以解決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建構知識面,實現課程結構的開放性和多元性。課後,我又設計了“圍繞各自的不解之謎”查找電子教材及專題站,“辦手抄小報”的作業,把學生的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實現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的前拓後展。

在課堂教學中,我也並沒有放棄語文課應有的任務,體現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因此,我在教學胡夫金字塔這一段時,沒有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而是藉助傳統語文課的講讀方法,通過讀讀、講講、議議,讓學生了解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知道胡夫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體會作者這樣寫的好處,真正落實語文的工具性。

在整個教學中,現代與傳統的有機結合,電子教材是一個堅實的平臺,設計教學時,我只是充分利用了電子教材現有的資源,資源豐富的,語言文字淺顯易懂的,我就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文章的難點部分,利用傳統講讀法突破。以上是我設計《埃及金字塔》時的一些思路,目標在於探索電子教材平臺下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讀的有機整合,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專家、領導見諒,多提寶貴意見。

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金色花》,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來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金色花》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書寫親情的美文,訓練重點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學習朗讀和圈點勾劃。《金色花》是正好能夠體現本單元訓練重點的一篇精美的散文詩。它篇幅短小但意蘊豐贍,寫法獨特,用充滿童稚的想象,由“假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入文,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和母子深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要在感悟內容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積累精美的語言,鑑賞獨特的寫法,訓練朗讀能力,結合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誦讀,感知詩歌人物形象、體會詩歌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激發關愛母親、回報母愛的情懷。

根據單元目標及本課教學目標,本課的難易程度,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爲:品讀,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定爲:探究獨特寫法,理解詩歌主旨。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爲了完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設計理念,採用以“導”爲起點、 “讀”爲主線、“品”爲關鍵、“悟”爲終旨的教學流程,力求在簡單紮實中體現亮點、特色。

三、說學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還說過:“教會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掌握新知識,纔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新課標同樣也提出:“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可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已經成爲現在教學的重要目標。爲此,具體採用圈點勾畫批註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學法實施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六個板塊進行本課的教學。

1、播放音樂,創設情境

傾聽音樂《媽媽的吻》,音樂結束後,老師深情獨白:雖然這是一首流行於20世紀80年代的歌曲,但30多年後的今天聽起來依然動人,那是因爲這首歌唱出了母子深情。今天讓我們走進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期待一次更美的親情洗禮。

(設計意圖:以音樂導入,營造溫馨的教學氛圍,便於學生進入詩歌角色。)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具體操作分爲以下二步:

①讀——以問題:“文中的我變成金色花後做了哪些事?”引導學生讀詩,邊讀邊思,運用圈點勾劃的學習方法在書上做好批註。老師在學生自讀時,深入學生當中,進行個別指導。)

②說——引導學生運用 “當母親……,我……”的句式概括詩歌內容並板書:當母親工作時,我開放花瓣;當母親做禱告時,我散發香氣;當母親看書時,我投影書頁;當母親四處尋我時,我變回孩子。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是爲了把握詩歌內容)

3、品讀詩歌,感知人物。(此環節的設計是爲了體現教學重點)

品讀詩歌的重要段落,引導學生分析詩中的孩子形象和媽媽形象。重點抓住詩歌結尾母子之間的對話描寫“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按照由淺入深的步驟,採用學生自讀、老師範讀、師生研讀、學生演讀等多種形式的品讀,引導生真切體會孩子的調皮、可愛、懂事和媽媽的慈祥、善良,愛子之情。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讀”貫穿,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落實教學重點。)

4、悟讀詩歌,領會主旨。(此環節的設計是爲了突破教學難點)

首先,領會主旨:以問題“作者爲什麼要變成金色花爲媽媽做這些事?爲什麼又不讓媽媽知道?”引導學生先獨自思考,再合作討論,最後歸納總結:孩子變成金色花做這些事是爲了默默地回報母愛,以此來折射出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從而體會詩歌主旨。

其次,探究寫法: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大量筆墨都是在寫孩子,通過刻畫一個懂事的孩子默默的爲母親做了很多事,來讚美母親,並和其它寫母愛的文章進行比較,體會詩歌獨特的寫法——借寫孩子回報母親來反襯無私偉大的母愛

5、拓展延伸,書寫親情

①說親情。找自己與母親感人瞬間傾訴給大家聽。

②寫小詩。運用 “假如我變成了……,我會……”的句式創編一首小詩。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說親情、寫小詩”,激發學生關愛母親、回報母愛的情懷。)

6、小結

在音樂《媽媽的吻》中,誦讀全詩,再次感受母子深情,結束本課學習。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主要分爲三塊,黑板中間主板書,體現詩歌內容、主旨、寫作特色、;黑板左右都爲副板書,體現教學過程、學法指導。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課文特點

《失街亭》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是高中首個古代白話小說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古代小說常識,培養鑑賞古代小說的意識,解讀名家名篇,初步涉入小說規律之門。而《失街亭》又位於本單元第三的位置,屬於一篇課內自瀆課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鞏固作用。

2、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①、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瞭解《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 ②、體味小說情節安排上的前後關聯、緊張自然的特點; ③、把握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分析諸葛亮、馬謖的人物性格特徵。

(2)能力目標:A、通過自讀瀆課文,提高積累、整合有價值信息的能力,提高感受美、鑑賞美的能力;B、通過討論,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領悟優秀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馬謖這一反面教材,教育學生逐漸形成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優良品質,不言過其實,重視實踐,不死守教條。

(這四個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

3、根據以上學習目標,確定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1)重點:學習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分析孔明“三囑”、馬謖“三笑”、司馬“三探”、諸葛“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2)難點: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失街亭,誰之過”(可展開專題辯論)

二、說教法與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量迅猛遞增的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給學生髮現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們古人也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課堂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客觀對象,而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將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從這一點出發,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語言明白易懂,教師不必串講,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以培養自學能力

2、《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古典小說,可作簡單介紹。建議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因而,這次討論課的方式有小組討論、大組討論、師生對話等。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倒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熱身

上課之前,先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播放電影片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衝突,渲染情感,創設氛圍,讓學生初步瞭解《三國演義》 。

(二)導語設計

俗話說:勇不勇看水滸,智不智看三國。意思是說,水滸中多勇士,三國中多智士。在前一課,我們 學習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瞭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於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板書課文題目。

(三)作家作品介紹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說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教師簡要介紹《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故事要點,街亭之戰的戰前情況。詳細見教師用書)

(四)自主探究,整體感知

自讀思考練習: 試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個部分各命一個小標題。

1、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立狀守街亭 2、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3、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另打算 4、趙雲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五)問題研討,點撥分析

1、分析馬謖其人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先後獻攻心計、離間計)。(2)學生討論,然後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自驕自傲、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3)探討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①直接描寫 :A、一“笑”——笑丞相:“丞相何故多心也?……” B、二“笑”——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見!……” C、三“笑”——笑對手:“彼若有命,不來圍山!” 這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②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 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着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 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 以上主要通過學生討論完成,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2、分析諸葛亮其人:

(1)教師介紹後人對諸葛亮其人的評價:如“古今賢相第一人”,“多智而近妖”等等。 (2)學生討論,然後概括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通過分析諸葛亮的“三囑”、“三哭”來展現其人物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探討作者寫諸葛亮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 ①襯托手法: A、 以司馬懿的態度反襯: 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B、 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 軍士不戰自亂矣。”

② 直接描寫: A、知人善任,小心謹慎:派熟讀兵法的馬謖守街亭;派做事謹慎王平協助馬謖 B、知彼知己,機智多謀:嚴密防備街亭;街亭失守,穩妥撤兵漢中 C、勇於自責,賞罰分明:“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獎趙雲、斬馬謖 D、如何理解諸葛亮的三“哭”?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 “流涕”——是因爲內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大哭不已”——是爲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

(六)課堂討論,各抒己見

失街亭,誰之過?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爲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爲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爲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要充分,說服力要強。)

(七)課外作業,鞏固延伸

課外閱讀《三國演義》,針對三國歸晉的結局,說說三國滅亡的原因,然後寫成一篇短評。

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人與環境”單元中的《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說課:教學設計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教學程序、板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 “閱讀”課程目標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爲此,《明天不封陽臺》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課堂教學旨在把新知識蘊含在有準備的教育環境中,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藉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衝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支持學生的表達與表現,激發認知衝突,放手給學生一個實踐反思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成爲閱讀學習的真正主人,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快樂的學習,創造的學習,使閱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陽臺》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與環境”單元主題下的一篇記敘文。人與環境這一單元既可以欣賞和諧的自然組合,又可以傾聽大自然的呼聲,透過自然界來解讀人類,從而作出善待自然,優化生存環境的明智抉擇,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爲了反映這一重大主題,而本文正對此作出了很好的詮釋。

作爲居於高樓大廈的某一單元的都市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和展現,這裏有作者一段心靈歷程的敘說,有對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的簡潔傳神的描摹,表達了一個現代都市人樸素美好的願望。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初二學生完全可以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課時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審視隱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維活動,體會樸實傳神語言中傳遞的信息,進而自然的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爲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爲本。由此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學會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幫助他們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難點: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4、教材處理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因此,無論是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還是品味妙筆,傾聽心聲,都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發現,去建構。

爲了把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傳統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我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內化、組合。首先,在整體感知上,打破常規,從標題的關鍵詞入手來理解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爲什麼會發生變化而將這種感性認識引入一個理性的思考,又因爲“在任何領域的學習中,語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學的薰陶自然離不開語言文字,將變化的直接原因鎖定在鴿子上,就自然轉入品味對鴿子的描寫,並總結方法,這樣不但使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時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其次,從讀的本質來看,是對作者所表達的對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所以通過學生描述圖片來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這樣學生在嘗試中交流、討論,,可以再次強化重點,也使難點得以突破;最後,設疑,創造認知衝突,進行思想的碰撞,不僅具有靈活開放的特點,而且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本節課在教法上,體現教師的“啓發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現”,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於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去創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啓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教學程序

課前佈置預習:

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並能複述課文內容,爲課堂教學作準備

(一) 創設情境

播放歌曲《白蘭鴿》——這是美國民謠《白蘭鴿》,講述一隻白蘭鴿,在白雲下面,自由的飛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那麼是所有的鴿子都能如此自由快樂嗎?這節課讓我們在共同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以使我們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整體感知

首先,複述故事

1、關注題目

從標題入手,汲取關鍵詞,並說明理由,爲什麼是“陽臺”,而不是“封陽臺”

或者“不封陽臺”?

2、講故事

怎樣圍繞“陽臺”寫的?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說明:由關鍵詞入手,可以更好的把握感知文章的內容,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爲理清全文的思路作準備)

其次,理清思路

1、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2、進一步解讀

(1)爲什麼要封陽臺?(其實,這家人叢10年前搬到這個地方,就一直沒有封陽臺,爲什麼10年後的今天要封陽臺呢?)

(2)爲什麼又決定先不封陽臺?

(3)是什麼使他們動搖?

(說明:這一關鍵環節,讓學生充分活動,教師設計好適合於學生的“臺階”,培養學生汲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的學習能力。從整體感知到理清思路再到深入認識,一步步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分析,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思路,並且初步感知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情感及作品的內涵。)

(三)品味妙筆

1、請找出文中描寫鴿子的語句,你覺得什麼細節最打動人?

2、你認爲怎樣描寫才能簡潔傳神呢?

3、總結簡潔傳神的描寫方法

(說明:這一環節是針對教學重點而設計的,絕大部分同學能準確找到對鴿子的描寫,重要的是教師組織學生呈現並解釋自己探究的結果和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歸納、上升,形成科學的結論和掌握正確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來更好體會文章背後更深層次的內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四)傾聽心聲

1、作者不封陽臺僅僅是因爲這隻受傷而“身孕”的鴿子嗎?難道他就停留在對鴿子的思考嗎?他還有什麼思考?

2、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

(1)展示相關圖片(分別是樹樁、動物、沙塵暴、水源)

(2)描述畫面

①提出描述要求

②教師範例

③學生自由描寫

3、小組合作交流

4、推薦最生動形象的全班交流,共同欣賞

(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從形式上來說,展示直觀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興趣,進行角色轉換,讓每個人都成爲大自然中的一個角色,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向人類敘說我們自己。從內容上來說,是對文章背後更深層次的內涵的思索。從方法上來說,描述圖片是對簡潔傳神描寫方法的檢驗與落實,輔以教師對“樹樁” 的範例描寫,並在師生交流,生生合作交流中從以上描寫方法作爲欣賞評價的角度,既能再次強化簡潔傳神的描寫,從中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是使學生在進行生命體驗大自然的過程中透過語言文字,更好的體會大自然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作品深層次的內涵,突破了教學難點,即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五)心靈對話

1、此情此景,你想和大自然說些什麼呢?

2、思想碰撞:鴿子總有一天會飛走,陽臺只是明天先不封……,你覺得作者以後是會封陽臺還是不封?

(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獨特的生命體驗,學生會自然形成對作者所表達的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的對話,交流彼此的感受,不僅僅是訓練了思維能力,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自然的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思想碰撞是教師設計的一個認知衝突,以對作品進行更好的評判,這是對文章深層次內涵的進一步深化,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實樸素的意識與願望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五、板書設計

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直接)

封陽臺! ———— 封不封? ———— 先不封!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根本)

設計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文章的行文思路,並揭示文章深層次的內涵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能力目標:賞析詩歌,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目標:把握詩人借古傷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感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着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學有法,但無定法quot;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quot;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quot;quot;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quot;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的踏上征途,走進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歷史的青冢裏;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經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mdash;mdash;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三)字詞正音

(四)詩歌分析

(五)體會作者與王昭君情感共鳴

(六)藝術技巧

(七)佈置作業

杜甫詩三首

詠懷古蹟(其三)

教學目標

1、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瞭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的踏上征途,走進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歷史的青冢裏;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經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mdash;mdash;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字詞正音

1、注音

萬壑(hegrave;) 赴(fugrave;)荊門 明妃(fēi) 朔(shuograve;)漠 青冢(zhǒng)

四、詩歌分析

1、首先,請同學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朗讀的時候整體感知這首詩並在詩中找出能夠代表整首詩的感情基調的詞語。

明確:“怨恨”

2、詩歌分析

首聯:“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達羣山奔赴的氣勢。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千山萬壑寫活了,它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蹟之意。尚:還。

明確:

1、首聯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萬壑”如此氣勢豪邁的地方一般是用來寫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卻寫一個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偉氣勢來襯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頷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紫臺:指漢宮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確: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紫臺與朔漠、青冢形成鮮明的對比,生地的榮華與死地的荒蕪形成強烈的對比,襯托出悲涼的氣氛。“連”字寫出出塞之景,“向”字寫出思漢之心。

譯: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最後只留下青冢向着黃昏。

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⑦畫圖:漢元帝按圖招幸宮人,工人都賄賂畫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被畫工醜化,不得皇帝召見。後來漢與匈奴和親,令王昭君遠嫁漢元帝才得知其爲宮中第一美人,傳說因此殺了許多畫工。從這裏可以看出漢元帝之昏庸,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對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於“省”,註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於感覺,寫昭君容顏之美麗。

⑩“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確:“ 月夜魂”與“春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將生前的美貌與死後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不同色彩的六個字中。此句文字對仗工整,又蘊含着無窮的感慨:生前已經錯過了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譯:憑藉畫工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容顏,昭君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

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傳說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嘆在漢宮受到的冷遇。樂府有《昭君怨》、《昭君嘆》等曲辭。

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載”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

五、體會作者與王昭君情感共鳴

本首詩題爲《詠懷古蹟》可裏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

杜甫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華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遠嫁異鄉,流離不得歸,身死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不相似,顯然作者是在懷古傷己。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 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 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 環佩空歸 漂泊西南 有家難歸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淪的悲苦情懷。

六、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整

七、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預習杜甫詩《登高》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讚揚有了危險先爲別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語言.,不長的篇幅卻用了11個小節,對話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小女孩的崇高品質。

本組課文以“怎樣表達愛”爲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對他人的關愛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本組的其他三篇課文中,我們感受到了不同形式的對他人的關愛,本課則刻畫了在面臨危險時小女孩的.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和先人後己。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是新課標對三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根據這些相關要求、教材內容特點,並結合學情,安排了兩課時的教學時間,(第一課時掌握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二課時課文內容講解)並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錘、堵、獲”3個生字,會寫“育、瓶”等13個生字,會寫“成功、實驗”等13個詞語,理解“如實、不假思索”這兩個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爲別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精神。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生活在被關愛、被寵愛的環境中,缺乏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如何與人合作的能力是學生中間普遍存在的問題。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正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受到與人合作、先人後己的教育,通過動作和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教學的重點。

此外,在教學時,單純強調女孩的道德是不夠的,對困境中的冷靜與協作也應該引導學生理解,這也更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爲: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知道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說教法及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走進文本,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對小女孩和教育家對話的品析來體會小女孩先人後己的崇高品質,“以讀促情、以讀感悟”。

根據學情和本篇課文的特點,我採用了“品讀、品析”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主要立足於語言文字,通過實驗的準備、經過、成功的原因三方面的學習,在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感受實驗的經過,體會小女孩臨危不亂、先人後己的優秀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一)合理導入,揭示課題

1、合理的新課導入能奠定一堂課的基調,使教學過程順利展開。因爲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對實驗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我就開門見山,直接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篇有關實驗的課文,題目是《一次成功的實驗》。”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質疑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呢?

導入課文: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感知

這個環節包括初讀課文、認識詞語、檢查彙報這三個部分的學習。本課內容簡單,要求會讀的生字少,所以在教學中以學生自主閱讀爲主。在初讀課文之後,認讀生字新詞,鑑於要求會寫13個生字,字形都較爲複雜,我要指導學生掌握好各個部件的比例,例如“瓶、繩、險、順、堵”都是左右結構,但兩部分佔的比例並不一致,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清楚字形後再書寫。鑑於三年級對詞語的掌握程度,要求能說出“成功、危險、順利”這三個詞語的反義詞,“思索、激動、獲得”這三個詞語的近義詞。

(三)課文解析,走進實驗

本課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大體理解課文內容。我通過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

1、朗讀課文後,讓學生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課文可以分爲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

2、內容解析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即實驗成功原因的分析。

(1)實驗準備與經過略講,引導學生用“先……再……接着……然後……最後……”來串聯教育家的準備工作。

(2)實驗成功的原因詳講,主要是對重點語句的朗讀、品析

課文中有多處對話描寫(出示課件),特別是教育家與小女孩的對話,如:

“你剛纔跟他倆說了什麼?”(教育家看見實驗成功,既感到高興又感到疑惑,兩種語氣。)

“你爲什麼要這樣做呢?”(教育家聽見女孩的答案,感到吃驚和高興,這裏應該更多的是探詢的語氣。)

“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女孩的回答應該是響亮而平靜的,語速應該稍快。)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引導學生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例如,“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經過思考,脫口而出的,讓學生想象女孩說話時的神態,並體會她的思想品質。這裏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樣的意識已經紮根於女孩的心中,變成了她理所當然的行爲,課文的感人之處也在於此。藉助畫面的具體形象,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母愛的真摯、深沉與無私。並通過指名讀、小組讀和齊讀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句子蘊含的豐富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緊緊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對他人的關愛展開教學過程。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並且注重以生爲本,以讀爲本,尊重“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真正達到“以讀促情、以讀感悟”。

3、讀寫結合,感悟主題

實驗成功了,小女生的所作所爲感動了我們,那你們想對這位小女孩說些什麼呢?請把你想到的寫下來。這裏通過小練筆來訓練學生的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能力,並感悟小女孩先人後己的崇高品質。

(四)結課

小女孩面對危險的沉着冷靜與先人後己的崇高品質很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在遭遇困境時我們也要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希望同學們都能深刻體會並學以致用。最後,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個句子。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根據課文三個部分內容的劃分: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成功的原因,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一次成功的實驗

實驗的準備:先……再……接着……然後……最後……

實驗的經過:注水→危險→小女孩的策略→順利提出

實驗成功的原因:小女孩的先人後己+團結協作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紹了老北京城街頭商販的吆喝聲,那看似平凡、簡單,不爲人所關注,甚至厭惡的吆喝聲,對作者來說,卻大有文章,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憶和懷念之情。學習本文,要使學生體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蘊含着無窮的樂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同時,在老北京城,各種吆喝聲隨處可見,五花八門,但作者介紹起來卻條理清晰,雜而不亂,學習領悟作者高超的組織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學生對於舊式的“吆喝”是陌生的,這就爲教學帶來了難度。爲此,教師可以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增加學生對“吆喝”的瞭解,教師還可以根據當地條件,設計有關活動,如讓學生走上社會,走上集市,傾聽吆喝,蒐集、調查、整理甚至可以學上一兩句當地的某種“吆喝”。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認識、感受、熱愛“吆喝”這門藝術。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學目標的設定。

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動幽默的語言。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應注意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的生活真諦。

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速讀、默讀等方法把握文章脈絡是學習重點。創設意境體味文章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樹立文化大觀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結構、層次:

從學生活動角度主要設計爲三個環節:快速閱讀——深入研讀——選點品讀。

2、思路、理念:

爲了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習慣,採取圈點勾畫法、交流討論法、讀寫結合、情景體驗的教學方法,啓發學生自主的對課文進行研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再創造”,讓學生整體動口說動筆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學習精神。

①引導入境儘量簡潔明快自然得體。

②明確目標爲的是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並有利於學習活動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③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爲“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教師應該教學生閱讀的方法,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節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捨得花時間,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形式要多樣。

④提問探究,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這篇散文的寫法及風格,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提高其整體把握、概括提煉的能力,做到從語言品味中領悟內涵,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心地學習語言。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夥伴間的互動互生是最接近‘最近發展區’的。”因此,這環節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許並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勇於提問質疑,討論爭辯。

3、手段及依據:

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爲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本學習爲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

2、培養調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上集市調查、收集、整理如今當地的種種“吆喝”,研究其規律、特點及價值,探討其中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2、行動法、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歸類記錄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爲搶救文化遺產工作做一點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1、品味京味語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在材料安排及過渡方面的技巧。

3、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列舉的詞語的音、形、義。

2、提前一週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販的吆喝聲,並做簡單的書面描述歸類和評論。

教師:

1、蒐集當地的一些吆喝聲,並進行歸類。

2、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增加學生對“吆喝”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