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初中語文說課稿大綱

初中語文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說課稿

初中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繫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爲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爲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推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進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分離普遍的家國之情

託物寄情

初中語文說課稿2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 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着,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着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裏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爲一體,與自然融爲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 四 )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初中語文說課稿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啓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啓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爲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 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爲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纔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初中語文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初中語文說課稿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賞析意蘊,領悟作品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寬容忍讓的真摯感情,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1.品讀文章之美。

2.能夠領悟作品主題,領悟文章樸實文字下豐富的意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以“讓愛住我家”這首歌曲導入。家是一個多麼溫馨的字眼,它是避風的港灣,是幸福的搖籃。家,因爲有了深深的愛而溫暖,因爲有了濃濃的情而美好,所以人們纔會產生讓愛永遠住我家的美好願望。本節課,讓我們走進莫懷戚先生的家,陪同他們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感受這份親情,思考課文內容,體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初步領悟作品內涵。讓學生帶着下列問題聽教師誦讀課文。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

3.品讀課文,體味意蘊

提出問題:文章敘述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麼,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在哪裏?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該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語言美。

(1)景物美

學生欣賞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覺在景物描寫的句子中,作者通過什麼樣的詞語、寫作手法來表現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寫的作用。

學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寫很美,找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和詞彙,如“新綠”、“嫩綠”、“冬水”等這些詞彙中感受生機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

(2)人情美

提出問題:文章爲我們描繪了4個人,在這4個人中,你最欣賞哪個?找出描寫的文字,簡要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分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通過和他人交流,瞭解他人的觀點,對文章有更加深入的體會領悟。

(3)語言美

提出問題: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來進入欣賞的第三個環節“語言美”。你從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

如學生覺得文章第一句話很美。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很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提出問題: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一同在散步中進行了一次感情的薰陶。這美麗的一幕時常發生在生活中。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公益視頻《給媽媽洗腳》,讓學生對該視頻進行評價。

5.小結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摘抄並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個關於親情的文章。

初中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啓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爲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爲: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說設計:

總體理念;1)以學生爲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滲透我校五步教學法:讀標、預習、初檢、精講、測評進行)

三.說教學: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

(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爲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

(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爲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爲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

學生:援助—安葬—悼念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爲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

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

(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

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繫)

(六)拓展昇華

投示“鑄劍爲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

(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爲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七)學生心得

結末,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點評註的形式寫出來,然後與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說課稿7

一、設計指導思想

“整體感知,設疑導學、師生共議、鼓勵創新”是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即通過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趣,採取“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由教師相機點撥,在“讀讀議議”中撞擊出閱讀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學法指導,提倡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科學的推理,培養聽障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看、聽、說、寫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由於運用了恰當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課文思路清晰,層次清楚,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分類說明。文章語言優美,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把雲寫的生動形象,這是和作者的觀察和本身的文學功底分不開的。所以,學習本文時,應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以致用,以提高聽障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學生情況分析。

聾生由於聽覺障礙,認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普遍較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極差。閱讀是其獲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由於聽覺缺陷及手勢語的侷限,儘管他們學會了一定數量的詞彙,但卻不能寫出通順、自然、有條理的語言,這種語言的欠缺又直接影響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語言訓練,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彙和句子,並學習運用,發展聾生的語言,提高其綜合素質。這種聽力的缺陷還減少了聾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們知識面相對狹窄,而這個時期,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如果沒有老師積極引導,他們很難了解到學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自覺主動地關注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教學目標。

根據聽障學生的特點,將知識目標定爲:

1、識記一些關於天氣的諺語,加深對看雲識天氣知識的瞭解。

2、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方法,積累運用比喻句

3、瞭解打比方、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以及總——分——總的說明文的結構。

能力目標定爲: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過程和方法目標定爲:

學習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閱讀現代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定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學着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五、如何突破重點、難點

新教材第一、二冊不強調文體的學習而是強調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故將《看雲識天氣》一文的重難點定爲概括課文內容要點並積累語言。

1、對於雲的認知不是重點,但將網絡上的豐富的知識、圖片等引入課堂卻能調動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教師製作課件,讓學生儘快進入課文,理清結構。

3、通過欣賞雲圖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前準備的看雲小短文比較並體會課文中使用比喻、諺語等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

4、最後利用網絡上的豐富知識拓展延伸。

六、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自覺地探索精神,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主要運用情境教學法、發現法、啓發式談話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七、學法指導。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進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抓住特徵。

2、訓練用多種方法自學課文。

八、教學設計

根據學生特點和課文內容,共設計三個課時。

課前需要做的準備:

預習生字和生詞,將查完字典後還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課前上交給老師。

搜索有關天氣的諺語、成語和優美的句子,寫在摘抄本上。

初中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是人教版-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爲主題展開。

《》是(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一般是: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瞭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整體理解文意,概括()提煉(),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要達到的』

3.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讀賞析要掌握的』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因爲(學生的一些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採用

1、目標導學法

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充分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學法

播放錄象,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討論-比較法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

這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範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師以多媒體出示Q1,Q2,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Q1,Q2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5、課後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初中語文說課稿9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少年時代生活戀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狀況,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滿。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的這一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二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方面:

學習作者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景物特徵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及描寫的方法。

寫作能力:指導習作《美麗的邢中校園》,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讓學生學習習作《這裏有我的歡樂》,而後與20年代作者的歡樂比較。在今昔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精練、雋永。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學習作者的語言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觀察。常言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中搜尋寫作的素材,把所學的方法用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開車”》

在本課中,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生活感受《這裏有我的歡樂》,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點。一則學習作者的語言,二則傳授觀察方法,三則練習所學的新知,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便鞏固。

教學程序

(一)、本課教學的整堂安排

根據課文內容和講練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即:第一環節:講授新知,大約用30分鐘;第二環節:練習鞏固,大約用15分鐘。

第一環節的具體安排

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採用練習式導入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這裏有我的歡樂》。教師批閱以後,選出兩篇短文:一篇較好的,一篇較差的。一開始上課,先投影兩篇文字,評析其詞語的運用。肯定好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同時指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景物的仔細觀察;準確的語言運用;練習寫作《美麗的校園》。 教授新知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8段,並思考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敘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

懷的內容。

明確: 景物(美好)

百草園 故事(神奇) 樂園

捕鳥(有趣)

(2)、重點研讀第二段,放錄音。

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們各抓住了靜物的動物的什麼特點來寫?

明確: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就寫出了十五種景物。寫靜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和色彩。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聲音和動態;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

(3)、學生齊讀第七段,以捕鳥爲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動詞)。

掃開、露出、撒、系、牽、看、拉、罩

小結: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後才能把這些感覺具體的寫到文章裏。

概括起來說: 觀察:看仔細

描寫:寫具體

(三)、練習運用

指導寫作:《美麗的校園》

A、寫作手法採用“移步換景”法。

B、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美麗”。

C、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的運用。

這既是本課的結尾,又是本課的高潮。它使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學習,走到實踐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整堂教學緊緊教學目標展開,並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以致用”.

初中語文萬能說課稿

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來自( )學校( )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課文《 》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年級()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 )。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爲中/外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意義非凡。

2、教材特點:

《 》是( )(體裁)主要寫了 (主要內容),表達了 (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課時,我今天要說的是第一課時,在學習《 》之前,本單元已經學習了( ),學生們懂得了一些( ),有助於學習( )。

3、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初中學生實際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如下三項:

(1)、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b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引導啓發爲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本意境。c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d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 )。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以及(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

3、教學難點

因爲,(學生的一些實際, 如,初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時代久遠)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 )。

二,說教法

根據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a情景導入教學 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b討論法:(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個人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靈感。

c講授法和點撥法:由於初中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較短,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澱有限,要理解( )有困難,所以教學中利用課件補充作者生平有關重要信息和時代背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非常必要。

d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

e多媒體演示法,輔以多媒體演示法,展示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配樂朗讀,以渲染氣氛。

f情景設置法。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景,如世界盃短片、配樂誦讀、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共鳴。

g朗讀教學法。新課標重視朗讀,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採用(初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獨特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順、流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深入體會。並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誦讀法。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h教師引導、師生合作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開放學習,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係中、輕鬆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並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i設疑導學法。(課文寫了什麼?爲什麼寫?怎樣寫的?學到什麼?步步深入,幾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讓學生由整體到局部地學習把握課文。)

j自讀點撥法 本文屬自讀篇目,課堂教學以學生充分閱讀、自由探究爲主,教師點撥課文的學習要點爲輔。

k比較閱讀法 在語文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法,勾畫圈點讀書法,運用網絡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讓學生在課後以 爲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主動意識)。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把握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感悟優美的情趣。這一篇散文語言優美,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散文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3、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解決難點,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四、說教學程序

初中語文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觀潮》。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自然奇觀”這一專題展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錢塘江以其奇特壯觀的大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文章,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爲: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通過對課文重點詞語的理解,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練習背誦第3、4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3、在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的基礎上,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課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在課文的重點段中,按空間、時間的順序進行了形象的描寫,而這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很難體會出來,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我把理解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並有序練習背誦定爲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學生生活在內陸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觀的大潮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沒有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課文文質兼美,意在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想象奇觀,深入品讀重點的詞句,並能熟練運用,因此,我把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定爲本課難點。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掌握了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所以可以從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領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我確定本課的教學思路是:緊扣一個“讀”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調動學生參與解讀文本,增添了學生的興趣。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走進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文本的情感,

四、教學程序:

在課堂教學中,我構想通過:識字學詞,品讀感悟,迴歸整體這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識字學詞,整體感知

此環節重點掌握多音字“悶、薄、漲、顫、號”的字音“橫貫”的“貫”字的書寫筆順及“觀潮”“奇觀”中“觀”字的不同意思,做到紮實有效的學詞。同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路,課文是按照潮來時、潮來中、潮來後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潮來時 潮來中 潮來後

(二)品讀感悟、體會奇觀

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學生了解大潮雄偉、壯觀並學習作者按觀潮順序記敘景物寫法的重點段落,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凸現對重點的處理。

1.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要求背誦,在背誦之前,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背誦這兩個自然段,有什麼好的方法?通過上面的大量讀中感知,學生會找到可以按照時間、大潮的由遠及近(空間)、前後聯繫等來記憶。

此時,教師再出示插圖及表示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的詞語,輔助學生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2.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其實,在學生交流背誦方法的時候,也就明確了三、四自然段的寫作順序,那就是——由遠及近。

對於描寫觀潮人表現得句子,在課上不作重點處理,只是讓學生找一找段中描寫觀潮人的語句,看看放在這裏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重點詞語“人聲鼎沸”的體會,感受到加入了對觀潮人的描寫,更能襯托出真是天下奇觀,所以,才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也與第二自然段的人們的表現相照應。

三、迴歸整體,感悟寫法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效果:這節課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板書設計

潮來前(平靜) 人(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潮來時(浩浩蕩蕩) 人(沸騰,人聲鼎沸)

潮來後(奔騰西去)

初中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沒有按照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介紹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徵,使讀者隨着作者那讚賞和眷戀的筆觸領略了人工營造的優美園林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初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繫生活,着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爲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因爲說明文這種體裁學生在初一時就已接觸過。(如初中第二冊第三單元)所以,對於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又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它對本冊的第二單元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位置來看,它體現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爲初二的學生,已完成了從小學到初中的銜接與過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正逐漸形成,說明文已學過一個單元,有了一定的說明文語感,同時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如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但仍需繼續加強鞏固提高。

據此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

A、掌握生字詞。

B、整體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

D、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E、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2、能力目標:

A、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B、培養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賞析品味文章、段落、語句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祖國秀美園林、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B、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教學重難點

《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它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遊覽的路線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全局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由於本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時他是蘇州人,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從他曾說過的“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兩句中就可知曉,正因如此,他才寫出《蘇州園林》這樣極富特徵而又語言生動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爲: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爲老師,必須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讀,所以應採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懂得發現問題,然後採用“探究學習法”,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結構,並稍加點撥在閱讀和仿寫中學會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而學寫簡單的說明文。

此外,蘇州園林之美,聞名全國,譽滿世界。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藉助課件將一幅幅蘇州園林的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直觀感,便於理解課文。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和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圈點評析,幫助學生找出中心句、說明方法等,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角度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養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以下學法指導:A、預習課文的方法。B、朗讀文章的方法。C、質疑的方法。D、賞析品味語言的方法。

對於本課的教學時數,擬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激趣導入:先讓學生與我一齊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背完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色嗎?”明確:杭州西湖。然後再飽含激情地說以下的話:同學們,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個地方見到江南大才子文徵明的工巧設計;如果這個地方可以融精緻優雅、簡潔古樸、落落大方於一體;如果可以在這裏看到奇山異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淨深幽——那麼,這個地方會是哪裏呢?(稍停頓時一下,讓學生猜一猜。)對,一定是蘇州園林。

確實,蘇州園林之景,如詩如畫,無不令人心向神往。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州園林》,跟隨葉聖陶先生去領略那蘇州園林醉人的勝景吧!(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課件一)(這一導語的設計,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蘇州園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嚮往之情,從而使學生愉快而主動地走進文章的畫面中。)

2、板書課題、作者,然後讓學生介紹所瞭解的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因爲初一時已接觸過葉聖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麼讓學生介紹作者,應不是難事,如忘記,可適當提醒。)

3、抽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有助於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請學生說說學習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

(二)、自主學習,內容呈現,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讀準字音。

2、以導遊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課文,比一比看誰複述得最好,不能複述的地方做上記號,別人複述時注意聽。學生複述後,教師應點評,多鼓勵,少批評。

3、朗讀課文,注意語感、讀書的節奏、感情的抒發。

(三)合作學習,師生互動:

1、讓學生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的共同點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請學生將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討論研析,教師巡視給予點撥引導。

3、學生畫出描寫蘇州園林美景的語句,共同欣賞。

(四)探究學習:思考題:

1、蘇州園林給作者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2、蘇州園林有什麼整體特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蘇州園林?

4、劃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與前文有何密切關聯?

5、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繫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請圈出本文有“圖畫”之意的詞,然後再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歸納板書。1、2、3題難度不大,估計學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儘可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4題前一問題容易解決,關鍵是後一問題,先選兩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這一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從而掌握本文是採用先總後分的結構展開的,條理清晰。5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討論後再明確。)

(五)賞析品味語言:

1、完成練習二,讓學生懂得寫說明用詞既要準確,又要生動。

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六)質疑:

愛因斯坦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題就是要讓學生各抒已見,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與“薔薇木香”搭配不當。

(七)小結:

1、讓學生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收穫。(葉聖陶先生說過:“得法於課內,收益於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收穫,那麼他們也就懂得了學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師小結見板書。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說明順序合理,說明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晰有序,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希望同學們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說明的技藝,力求學以致用。(板書的設計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抓住事物特徵說明事物,再現總分的結構形式。)

(八)遷移訓練: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四:

1、仿句訓練:“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用一組排比句。

2、運用你所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簡單介紹你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具,要求說出它的特點。

(九)作業:課後查找有關中國園林的圖片和資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賞。

附板書: 蘇州園林

亭臺軒榭的佈局 (分) (總) (分) 角落的修飾

假山池沼的配合 圖畫美 門窗的圖案

花草樹木的映襯 (主) (特點)(次) 色調的處理

近景遠景的層次 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