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槓桿》說課稿(精選5篇)

《槓桿》說課稿(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2K 次

《槓桿》說課稿(精選5篇)

《槓桿》說課稿(精選5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槓桿》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槓桿》說課稿1

  一、教情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槓桿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畫法,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槓桿的應用及分類 2.教材的地位: (1)“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是中考理化實驗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學生掌握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槓桿平衡的條件的操作能力。

(2)槓桿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難點是畫槓桿的力臂。

所以本節課在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認出槓桿,準確找出槓桿五要素。

(2)、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平衡條件,能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3)、能對槓桿進行分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小組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科學探究必須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力臂的畫法和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學生用實驗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學情分析和教學策略: 1. 學情分析

(1)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槓桿是力學的進一步拓展和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2)初二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喜歡老師的單獨說教,更喜歡自己動手實

驗,在實驗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2.教法、學法:

(1)教法:

講授法:介紹槓桿的五要素及畫力臂的方法

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學法: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小組學習法

(五)課型方式:要素組合

(六)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槓桿,鉤碼,支架,鉗子、剪子、鑷子,刻度尺,線

  《槓桿》說課稿2

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1、在槓桿的定義,相關名詞上做主要介紹,特別是力臂的畫法上着重落實。

2、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通過多次、反覆的實驗記錄來驗證槓桿的平衡條件。

3、要求學生牢固掌握這一知識,並在生活實踐中熟練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是槓桿及槓桿的五個要素。能確定槓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能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會提出猜想、並從實驗數據中歸納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結合我國古代對槓桿的研究,激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探索槓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畫力臂。

2、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教學重點

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來解析生活中的現象。

  五、對教材進行分析

從學科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模型。槓桿是最重要的一種簡單機械,是學習後面的滑輪,滑輪組的重要基礎。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開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槓桿的應用實例,引入槓桿平衡條件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並得出槓桿平衡條件。最後結合槓桿平衡條件探討槓桿的科學使用問題。

  六、學情分析

槓桿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學生會切實感受到使用它的好處,學習興趣濃厚、但對槓桿的概念及槓桿的平衡條件,學生還不十分清楚,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瞭解槓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降低學習難度。

  七、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知識,特別是已經明確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維。 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啓發式教學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八、教學過程的處理

1、引入新課

通過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壯觀,讓學生聯想到它的建設過程,運用了哪些工具。再通過學生熟悉的玩蹺蹺板的情景,比賽拔釘子等,讓學生初步認識槓桿這種簡單機械,並知道使用機械的好處。

用課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這些工具所能進行的簡單操作,說明它們的使用方法。從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認識槓桿,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發學習興趣。

2、通過觀察課件中撬石頭的撬棒,抽水機的手柄,拔釘子的釘錘等,總結它們工作過程中的共同特徵,得出槓桿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頭爲例,介紹槓桿的五個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提出問題:如何作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學生根據數學知識,點到線的距離,通過數理結合,作出力臂。

以蹺蹺板爲例,要求學生畫出蹺蹺板兩端的動力臂和阻力臂。並巡視學生完成的情況,有比較典型的畫法可以投影給學生看。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1)通過讓學生畫蹺蹺板動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麼方法最有效?

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離翹翹板近,輕的人離翹翹板遠。作用在翹翹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長。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果蹺蹺板要平衡,是否與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關?槓桿要平衡,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猜想,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覺感受,引發學生猜想、

(2)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用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並驗證自己的猜想。

(3)在學生實驗時,提出問題:爲什麼要讓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後可得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從槓桿上的刻度讀出力臂的長度。

分別在槓桿兩端懸掛鉤碼,多次測量,取得實驗數據。並讓學生保留最後一次實驗鉤碼懸掛在槓桿上平衡的實驗情況。讓學生觀察,最後一次平衡時懸掛的鉤碼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槓桿平衡,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4)根據實驗數據,驗證猜想。在此過程中,可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歸納分析能力。

各小組的實驗結論是一樣的,培養學生對實驗結論進行評估能力。

4、槓桿的應用

請同學們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九、佈置作業

1、P169 第1、2、3 題。

2、利用筷子、塑料蓋、細線和小重物製作一架小桿秤。通過製作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槓桿》說課稿3

《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伏道一中 樑金菊

我說課的內容是滬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槓桿的平衡條件”第一課時。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 教材分析: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

教材第五、六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麼是槓桿?槓桿的五要素,研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並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即便是在學科的知識考察當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常考點,因此,無論是在傳統教材,還是新教材當中,槓桿這一節課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槓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一些槓桿的圖標,讓學生尋找他們的共同特徵,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槓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槓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明確有關槓桿的概念。然後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槓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係,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再次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接着讓學生運用槓桿的知識對三類槓桿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徵,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槓桿。

(2)知道有關槓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認識什麼是槓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槓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3)在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4)通過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3)通過了解槓桿的應用密切聯繫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4、教學重點:

(1)知道什麼是槓桿,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全過程,並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三、學情分析:

(一)思維基礎:本節內容位於教材的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在以前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們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於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於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於本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識儲備: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

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爲學生學習槓桿的應用及變形槓桿打下了基礎。

(三)教學難點:

(1)怎樣找到槓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結果。

  四、 教學設計思路

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體現兩個理念。一是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啓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爲主的啓發式教學方法。並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勵的語言鼓舞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討論、操作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一)圖片引入,激發興趣

(二)、情景體驗,抽象概念

(三)、課中練習,突破難點

(四)、趣味實驗,引入問題

(五)、合作討論,探究實驗

(六)、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對於槓桿的概念,我讓學生通過撬重物、拔釘子的小實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槓桿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槓桿應用的實例,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並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個難點,我們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當支點和動力作用點相同時,動力的作用效果確不同,從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過演示、圖解來突破這個難點。分析、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是這節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數據;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數據;四:發現規律性,得出結論。我採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數據間的規律並得出結論”的程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儘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

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本節課學生可以採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於槓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於探究槓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槓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徵,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請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作業:利用身邊的物品製作一架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槓桿》說課稿4

各位尊敬的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我爲學校六年級的新生班設計的一堂課——《槓桿的科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程序和教學效果的預測三大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簡析:

“槓桿的科學”一課是新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的第2課時。通過前一課“認識工具”教學,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

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並通過實驗發現槓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礪實驗小學座落於寧鄉縣城,因學校規模發展很快,不斷有來自寧鄉、長沙、望城、益陽及安化等地的學生進入我校就讀,本學期,六年級增加了三個新生班,因本節教學設計是針對這三個班級,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前,我對新生的科學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孩子有85%來自農村,40%的學生沒有小組合作學習的經歷,55%的學生沒有做過科學實驗,70%的學生沒有做過科學記錄。農村孩子的生活動手經驗和動手能力不比大多數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學學習經歷、科學學習的素養與城市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學目標:

經過學情調查,因新生班與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也表現出差異性。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習慣,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難點:分析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說教學程序

  一、設計思路:

(一)導入:

故事導入新課,藉助故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並藉助圖片(課件)讓學生初步感受槓桿。

(二)認識槓桿:

學生通過自學認識槓桿及槓桿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嘗試找出生活中的槓桿類工具:壓水井的壓桿和蹺蹺板的三個點(課件)——引導學生識別課本上圖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槓桿。

(三)槓桿的祕密:

提出“槓桿類工具一定省力嗎”的科學問題引發學生猜想——引導學生利用槓桿尺進行實驗,並記錄、整理、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發現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二、教學方法:

教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慾望;

2、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跟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適時指導,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發現科學規律。

3、針對農村孩子,多鼓勵、多引導,規範學生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把話說完整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法:閱讀自學、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和集體交流討論、記錄和分析數據。

  三、課前準備:

教師:槓桿尺、勾碼、多媒體課件

學生:每小組準備槓桿尺和一盒勾碼、教材附帶記錄表

  四、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課。講述故事前,通過簡略介紹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學生課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接下來結合圖片講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並請學生評論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長長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這樣一句匪夷所思的話卻出自一個大科學家的口裏,引發學生好奇心,激發了孩子們探究的慾望,同時“一個支點、一根長長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圖片可以讓學生地初步感受槓桿,從而達到情境創設的目的。

(二)認識槓桿

1、什麼是槓桿:“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用棍子撬東西嗎?”從情境自然過渡到教學內容,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所見過的撬起重物的例子,發掘學生生活經驗中見到過的槓桿類工具的實物,建立槓桿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們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槓桿。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科學概念銜接起來。

2、槓桿的三個點:讓學生結合插圖閱讀教材1、2、3自然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然後讓學生說說“你知道了什麼?”通過交流、歸納,讓學生認識槓桿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3、找出槓桿類工具(搖水井的壓桿和蹺蹺板)上的三個點:學生先觀察圖片,用鉛筆嘗試標出三個點的位置,再小組交流。在彙報時我適當指導,要求學生把每個點的位置敘述清楚、準確,尤其是蹺蹺板的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引導學生討論,明確要以蹺蹺板上的同學腳站的位置爲點,而且兩邊都可以看作用力點和阻力點。在本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學習態度,並初步滲透在槓桿中用力點和阻力點是相對的。

4、識別常用的槓桿類工具:由學生先觀察,小組交流,再集中彙報、討論,說說理由。農村的孩子的表現慾望與城市孩子同樣強烈,但表達能力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說清楚、說完整,逐步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

(三)槓桿的祕密——探究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通過實驗和整理分析數據,發現槓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是本課時的重點,而對於這羣缺乏科學實驗經歷孩子來說,如何引發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並大膽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麼樣指導他們設計實驗,並養成好的實驗習慣動手操作,最終得出實驗結論。這些問題都是本課教學中需突破的難點。爲此,本環節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活動:

1、提出問題:“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槓桿類工具,那槓桿有什麼作用呢?”聯繫生活實際中撬棍的作用,學生大都會認爲:槓桿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問題:“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要怎麼做才省力呢”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圖片,讓他們發現支點一般靠近阻力點。“如果支點離用力點近一些,離阻力點遠一些,槓桿還會省力嗎?”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進行猜想。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敢於猜想。

2、介紹槓桿尺,讓學生了解怎麼樣使用槓桿尺和鉤碼來做一個槓桿。並作出規定:(1)把掛在槓桿尺左邊的勾碼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掛在槓桿尺右邊的勾碼看作是用的力(便於在實驗中對槓桿是否省力進行判斷);(2)每次實驗兩邊只能各選一個點掛勾碼(目的在於將實驗控制在學生可研究的範圍內)。

3、集體討論制定實驗計劃。因爲這是一個隨機組合收集數據的實驗,所以掛幾個勾碼、掛在哪個點上由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主選擇,制訂計劃時,只需明確用槓桿尺做實驗,怎樣是省力,怎樣是費力。根據學生分析數據能力還不太強的實際情況,爲便於學生能較容易的,從實驗數據裏發現槓桿省力與費力的規律,我規定每一次實驗要使槓桿保持平衡,便於實驗後分析數據,並鼓勵學生多做幾次實驗以收集更多的數據。最後提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分好工做好記錄。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讓沒有經歷過科學實驗的學生初步體會怎樣制定一個實驗計劃。

4、學生動手實驗。實驗時我到各組指導學生操作,並提醒學生作好記錄,實驗完成後訓練學生迅速整理器材的習慣。

5、整理、分析數據,發現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學生得出結論後以激勵性語言肯定在實驗過程、整理分析數據過程中做得好的小組,使學生體會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悅,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6、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提出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更爲合理?”讓學生集體討論,分享各組在收集數據時的一些好的做法。通過活動,教師再適當滲透收集數據在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數據時的良好習慣。

7、提出問題:“瞭解了祕密,你們對阿基米德說的那句話有沒有新的理解呢?”設計這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嘗試用新發現的知識來重新解讀阿基米德的假設,引發新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

  五、板書設計

槓桿的祕密

省力:

費力:

不省力也

不費力: 左邊(阻力點) 勾碼個數 阻力點到支點距離 右邊(用力點) 勾碼個數 用力點到支點距離

說教學效果的預測

1、學生能識別常用的槓桿類工具,大多數學生能找出一般槓桿類工具的三個點;知道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2、學生的自學、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動手操作、數據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學生能感受科學課堂學習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初步體會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槓桿》說課稿5

  一、情景導入:

通過一幅妍妍要打開餅乾罐蓋,但又感到罐蓋很難打開的情景,以及主題人物的對話,探討打開罐蓋的方法,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槓桿:

(一)初步認識槓桿

開展活動一,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先讓學生直接動手試一試,在利用使用工具打開。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把蓋子打開的最佳方案寫下來。使學生體會使用槓桿的感受。

開展活動二,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講臺上放置倆個罐子,一個沒凸起邊緣,一個有凸起邊緣,讓學生比賽把蓋子打開,小組討論結果,使學生明白如果沒有凸起的邊緣即支點,儘管有一支螺絲刀也是不能打開的。對槓桿的結構有了更爲全面的認識。結合資料卡和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理解槓桿的科學定義,認識槓桿中的支點、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

(二)開展活動三,研究槓桿的作用

用槓桿做個起重機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槓桿支點的活動。 小組總結交流實驗結果,配合學生演示,共同總結我們的發現。得出結論。學生記錄槓桿的祕密,即: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在什麼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併發揮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規律揭示阿基米德爲什麼會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運用了 “猜想、實驗、論證、交流”教學模式。

(三)探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清生活中,哪裏用到省力槓桿,哪裏用到費力槓桿,哪裏用到等臂槓桿,找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三、拓展活動:

瞭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槓桿情況。理解槓桿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一)、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爲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爲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二)、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