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推薦]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推薦]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讓我深感啓發。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在四十八年前,馬修道義所學校擔任學監,這是一所被稱爲“池塘之底”的學校,學校裏有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和冷酷無情殘忍霸道的校長和老師。

他剛到時就發現了一位孩子ー貝比落,貝比若是一位孤兒。而他的父母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但他一直堅信自己的父母會在星期六接他回家。

馬修想要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從而建立了合唱團。還發現了一個有極大天賦的孩子ー莫朗奇,他有着驚人般的嗓音,馬修看中了他讓他在合唱團中擔任獨唱。這讓莫朗奇異常的高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馬修也在這一羣孩子中獲得了他們的尊敬與愛戴。

但好運不長,最後被開除了,但是卻在她快要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曾經調皮搗蛋無惡不作的那些孩子們近向他扔起了紙飛機,紙飛機上寫着的全是他們對馬修的看法與深情的告別,當我看到這時我竟哭了起來。

在這部電影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好人,有一顆鮮豔的新,比如說校長因爲受制於這學校的制度和學生們的行爲的影響變得常常虐待學生,但在馬修的勸解下,他還嘗試着摺紙飛機,還有一次被學生們用頭擊中了頭部,但並沒有前去責怪和打罵,而是和他們一起去踢球,校長也變得善良了起來,但還是太專注於名利,最後被開除。

馬修他是一名普通的學監,他並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顯赫的身份和地位,也沒有創造什麼教育理論,但他卻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在孩子們的心中,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但就是這樣的普通人教會了他們一切改變了一切。

馬修老師可以容忍他們的一切處,也可以相信他們信賴他們,給他們一個可以改過自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應該多包容,多觀察多瞭解。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很有幸,藉着學校組織的教學研修時間,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個學監和一羣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雖平淡卻又令人感動的故事。我們所有的教師都帶着幾乎虔誠的心去看完這個電影,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而馬修則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純純的音樂,很空靈,它貫穿着整部影片,使觀衆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電影,這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爲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爲孩子乾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着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在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爲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爲問題少年設置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築陰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駁,學生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得不到愛的滋潤。這裏的教育理念是“行動一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若3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6小時禁閉,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爲止……

但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和“池塘之底”學校裏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着蓬勃的朝氣。教學樓每層拐角處設有“溢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讓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書的海洋。樓內設立了充滿想象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活動天地。學校還組織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作爲新苑小學的學子,我感到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在1949年的冬天,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作爲一個音樂家,他對自己淪爲這所教育“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不禁感到絕望。人生跌入谷底,就連“池塘畔底”這個名字,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他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雜亂的陳設,苛刻的院長,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爲學生開脫。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而是達成私下協定,並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他爲了貝比諾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親一樣愛着這些孩子,卻並不驕縱他們。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您沒有孩子?”“倒不如說我有60個。”

然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並不僅僅因爲影片中的“師生情”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衆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不論是人物,抑或是情節。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成爲了有名的指揮家。可是,陽光背後總存在陰影,比如孟丹。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認爲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同時爲之後的縱火事件做鋪墊。但我卻並不這麼認爲。

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佈道者,用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改變了孩子們的心。影片的最後,在貝比諾的語聲中,我們看到那個執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馬修老師抱上了公車。日復一日的等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那天是星期六,貝比諾終於結束了他漫長的等待,跟着馬修老師離開。

馬修老師再沒有時間作詞作曲。他將教音樂作爲他的終身事業,爲此奉獻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見了“池塘畔底”,他改變了孩子們,孩子們也改變了他。

他們曾彼此救贖。在漫長的歲月裏,彼此心中始終留存着濃濃的暖意。它不會爲時間所消磨,無論多久,一旦回憶起來,即使身處黑夜,也能看到不滅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卻仍然沉醉在那些孩子天籟般的歌聲之中。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而影片則是以皮埃爾與皮佩諾兩位老人的回憶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那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休。他在一個寒風凜凜,沒有太陽的早晨來到了一個監牢似的寄宿學校。這種背景也將他內心的低落與失意很好的烘托出來了。相比之下,故事結尾則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這時雖然馬休再次失業,但他內心卻充滿着快樂。

在一首首優美、柔和、惆悵的歌曲推動與渲染下,描繪了馬休對校長休罰的教育方式的不滿,並以自己擅長的音樂來淨化孩子們的心靈,安慰着這些問題學生傷痛的心情,讓那個有着天使般面孔與嗓音的皮埃爾看到了希望,徹底地改變着,終成爲一位成功的音樂家。

細細回味整部影片,最能令人感動的是當馬休將被學校辭退離開的時候,他是多麼地希望他的`學生們會蜂擁而至地在門口爲他送行。但是竟一個人也沒有,當他失望到低谷時,卻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紙飛機,一擡頭,窗口滿是一雙雙小手與紛紛飛出的紙飛機,紙飛機上滿載着孩子信一聲聲發自肺腑的祝福。雖然孩子們被校長禁止與馬休道別,但孩子們再一次唱起動聽的歌曲,那優美的歌聲一直會飄蕩在空中。我想孩子們的道別,一定讓馬休感到欣慰與自豪。另外,在馬休發現偷十萬法郎的不是蒙丹,而是郭邦後,問清原因沒有告發只是交還了錢,因爲那孩子告訴他是想買一個熱氣球。馬休明白這是一個孩子天真的想法和對理想與自由的渴望,他理解郭邦夢想着乘坐熱氣球飛出這“地獄”學校,正是因爲那樣,我纔對這短短一段記憶猶新。

在結尾,恰好在星期六,馬休失業了,並帶走了那個第一每個星期六等待父親接走的孩子。這部溫馨的電影拍出了馬休對孩子們的理解,而它的回味無窮卻也引來人們的反思。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音樂無所不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敞開心扉,豎起耳朵去聆聽。音樂是什麼?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音樂更是人們將心之所想譜上旋律或吟唱或彈奏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音樂往往是人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是人性本真的傳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樂電影。這部電影巧妙地將劇情與動人的歌詞和旋律相結合,譜寫出了一組體現人性善良的樂章。

電影採用倒敘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懷才不遇的音樂人克萊蒙馬修在事業屢屢碰壁後,內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專門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學校當學監。細心的克萊蒙馬修體會到了每一位孩子內心的善良與天真,他發現了每一位孩子的獨特潛質。他希望通過音樂感化孩子們的心靈,於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團,漸漸地,孩子們通過音樂變得更加隨和,更加能融入社會生活,同時也與克萊蒙馬修產生了難以割捨的師生情。

電影以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傑的一場音樂會拉開序幕,音樂會前莫朗傑得知了母親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內心的劇痛,堅持爲觀衆呈現出了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母親的葬禮似乎與電影主要表達的故事相脫節,但是仔細琢磨會發現,母親的葬禮爲回憶中莫朗傑與母親的關係,學監克萊蒙馬修與母親的關係做了鋪墊,在莫朗傑與克萊蒙馬修的`故事裏母親是一個重要線索。這一噩耗使莫朗傑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時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兒童寄宿學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學監克萊蒙馬修給予了處於人生低潮時期的莫朗傑溫暖,就像佩皮諾現在來到處於人生谷底的莫朗傑身邊講述童年的回憶,童年中與克萊蒙馬修相處的一幕一幕又浮現在了莫朗傑眼前,這對現在的他也起到了撫慰作用。

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傑

雨夜,窗外的狂風驟雨如同莫朗傑的內心,悲痛無奈,童年舊友佩皮諾來到莫朗傑家中與莫朗傑共同回憶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萊蒙馬修的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的回憶。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我看完了老師推薦的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非常感動。這是一部老師用心去感化頑劣學生的題材。雖然題材已經很舊了,但不得不說這是我看過的這種題材裏最好的一部!

片頭,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引出了這麼一段回憶。

1949年1月,馬修因爲在別的職業領域碰壁,只好來到了廣告上說的行爲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在沒進大門之前馬修就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

一開始,馬修老師都寬容了學生們的過錯。在無意間,他聽到了學生們編的罵自己的歌,馬修老師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發現幾個音樂底子好的學生。他打算建立一支合唱團,去向院長申請時不但被拒絕,還聽到很多刻薄的.話。但他沒有就此罷休,只好建立祕密合唱團。

一天伯爵夫人來參觀的時候,指名要欣賞馬修老師組織的合唱團的時候,這位院長卻完全變了態度,組織合唱團成了他自己的主意,而且對此還到處吹噓說是自己的人性化教學,是自己對教學法所做的新貢獻。這就是人性的醜惡。

最後,校長差點就能升遷,但由於學校的一次意外火災,他的願望泡湯。他決定辭退了馬修以泄憤。最殘酷的是臨行前,校長還不讓學生們去送馬修。當馬修老師走到校門外時,忽然不斷有紙飛機從窗口上飛下來,每一個紙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寫給馬修老師的臨別贈言,陽光下還有孩子們從小窗口伸出的整齊地揮舞着的手臂。馬修老師已經給池塘底帶來了春天。最終小不點比皮諾逃了出來,和馬修老師在屬於他的禮拜六下午走了。

有時候,呵斥與板子並非最好的教育良方,善良、體貼、理解和尊重纔是靈丹妙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心理去對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那麼,每一天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Barratier導演的電影。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貝漢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狄迪爾·弗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Mathieu,傑拉爾·朱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爲“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FrancoisBerleand飾)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封閉的心靈。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師們的不易,回想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無數,每個老師都是悉心教導我們這些頑皮、天真的'孩子,可是,至今我們記得的老師還有幾個呢?寥寥可數吧,也許映像深刻一點的就是我們的初中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也一樣,對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記憶猶新,三年來,她一直悉心教導我們,不管是書本知識還是爲人處事,我從初中班主任身上學會了很多,當然,也有抱怨過,當初的自己太單純,還不懂太多的人情世故,犯過錯,班主任責怪過,教導過,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對於班主任的教導我應該是感謝的態度的,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教導,我也許會犯更多、更大的錯,也感謝班主任一直的信任,知道畢業爲之,也是對我充滿了期待,老師們真的很辛苦……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寒冬蕭瑟,冬葉飄零,在這冰一般的季節,大家夢幻般的相約着春天……

——題記

在這嚴冬,觀賞着溫暖如春天般的影片,心裏別有一番滋味,一股子暖流涌遍心頭。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年代較爲久遠的法國影片。我抱着再看一遍,些許可以有更多些感觸的心理盼來了片頭。《放牛班的春天》的春天主要概述了馬修這個新來的學監在一所學校教孩子們音樂的感人故事。

那所學校的孩子都很頑皮,甚至會幹出傷害老師的事情,雖然我已看過了一遍,可是看到老師被孩子用磚頭砸破眼睛時,還是頗有觸動。這個學校的孩子怎麼都那麼惹人嫌?他們中就沒有一個品行好一些的嗎?想着這些問題,我不由又回到了1年前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時的心情。興許是那時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吧,只是在看見校長那副冷冰冰、一點也不管事,只知道體罰學生的時候,認爲錯誤都在於校長。

可是當時間在慢慢地流逝,當那一首首唯美動人的歌曲從孩子們的口中傾瀉而出的時候,當派皮諾每週六固執的去見已在天堂的父親的時候,我意識到,也許錯也不完全在於校長。那些孩子的父母,難道一點錯也沒有嗎?

想着想着,我就又轉回到影片的題目上了,《放牛班的春天》,春天是什麼,影片中沒有體現出絲毫的季節呀。但是當我看到最後一幕,孩子們用自己祝福的話語寫在了紙飛機上飛給了即將離開的馬修,一句句童真的話語,甚至還有錯別字,但這,不就是最好的'祝願嗎?

春天,不一定是季節,也可能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馬修雖然提高不了孩子們的智商,但他至少可以教會他們愛是什麼,如何去愛。春天更是一種希望,一種可以看得見變化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或許也不僅僅是一部影片,或許它在人們心中早已轉化爲了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這樣的希望從來不會缺少,也從來不會流逝,它會永遠燃燒在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的心頭。

相約春天,相約在那《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叫馬修的音樂家,他成了“池塘之底”孩子們的新學監。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樑”,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音樂他只爲那羣孩子們譜寫樂章,但它同樣悅耳動聽。最起碼,那羣問題少年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和愛。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會想起一些片斷。那個個子很小,父母在二戰中犧牲,不會唱歌的佩皮諾,最後他成了馬修的養子,成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音樂指揮家。那個在睡前狂歡時一邊吹口琴,一邊唱着“禿子,禿子,你會完蛋的,禿子,禿子,這兒輪不到你說話”的科賓,但馬修沒有像校長一樣把他拎到辦公室揍一頓,而是和他一起唱這首歌,儘管最後他當了一個“架子”。那個戴眼鏡的博尼菲斯,那個“天使的面容”莫朗奇,那個馬修第一天來就給他“驚喜的”勒克萊克……他們都被馬修淳樸的音樂所感動,洗禮了心靈。

那個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他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問題少年找回自我,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可惜,那個愚昧無知的校長藉機開除了他,他離開時,沒有一個學生來送送他,可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感動了,他至少證明了:無論是哪一個問題少年,只要他找到屬於他自己的路,只要再沒有犯“問題”,他就不是一個問題少年。

《放牛班的春天》讓我看到那些男孩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它講述的不止是愛,更是教育的模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一場電影看完,猶如礦業望天一般的音樂之聲迴盪在耳際,久久不絕於耳,一雙雙真摯的眼睛所散發出的童貞之光能點亮人們的心靈。一張張純真的面孔流露出的對自由和博愛的嚮往和與望發人深省,天籟之音般的合唱好像皎潔的月光驅趕走了黑暗中的恐懼,用愛心去感化孩子心靈又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校長的眼裏,這是一羣難以馴服的野馬,一羣無知的頑童,除了拳腳相加的教育,他們別無他法,連做似的管理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和接納,當然孩子們也是不能接受的,自然孩子是教育不好的,他們永遠都是一羣不可早就之才,永遠都被人唾棄和責罵。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熱愛音樂勝過生命,才華難以施展,最終成爲一所寄宿學校的學監。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嗎?當孩子們都安靜的睡着了以後,他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當他發現他的創作被還不理解他的孩子們偷走的時候,他發瘋似地找回了他的寶貝,然而他原諒了這羣難以管束的學生,當他發現孩子用自己特有的“音樂”嘲笑譏諷他的時候,他沒有生氣,卻出乎意料的發現了那個聲音是“衆裏尋他千百度”中所忽然發現的天使。

他用音樂喚醒了孩子們的良知,他用音樂洗滌了孩子們的心靈,他用音樂獲得了孩子們的理解,他用音樂拉近了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他的音樂是他用生命譜寫的,就好像他愛孩子是他善良的本性一樣沒有辦法不讓這羣在校長的眼裏無可救藥的孩子喜歡他,相信他,愛他。當他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用他創作的歌曲爲他送行,用他創作的歌曲挽留他,用他創作的歌曲驅趕對即將有降臨到他們身上的.厄運的恐懼。歌聲穿透夜空,歌聲穿透田野,歌聲穿透了孩子們的心靈,歌聲把孩子們帶到了另一片天地,歌聲留下的是克萊門他的一片愛心,歌聲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

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更需要我們的愛心和理解,更需要我們的關懷和溫暖,我們的一句話也許就能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我們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也許就能讓孩子終身難忘,我們的言行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我們的舉動對孩子有多麼深遠的影響。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初中時看的電影,現在都記得很清楚(也許是因爲當時看了不下十遍吧)校長和老師是非常死板的類型,爲了維護表面上井然有序的秩序,以打罵罰的方式處理學生,放牛班的春天 觀後感。放牛班學生(問題少年)本身沒受過什麼良好教育,天性又好動,因此兩代人的代溝逐漸變得越來越難以逾越。

馬修,在音樂界被冷落的音樂家,懷着低沉的心情來到他所謂池塘畔號的學校。他來之後,並不認同校長殘暴的教學方式,對孩子的行爲也充滿諒解和耐心,自開音樂課來薰陶他們。(之前孩子們偷他皮包,設陷阱害他,罵他光頭)孩子們對馬修的態度從輕佻到尊重,當然其中不乏特別情況的學生:莫杭治、孟丹。莫杭治長得帥氣但性格怪異,常常逃學的行爲以至於被公立學校開除,其父母離異,母親感覺像是文藝圈的人。孟丹性格粗野,對他人輕佻,被別人是爲無藥可救的問題少年,除了馬修。

令我比較深刻的片段:

1.莫杭治不管是畫光頭佬還是被馬修發現,都沒有被馬修處罰,而是被教育,與校長的方式反差過大,觀後感《放牛班的'春天 觀後感》。

2.莫杭治在最後的演唱時,眼中充滿了對馬修的理解和尊敬(之前被馬修孤立、取消獨唱)。感動之中從惡魔化爲天使。

3.佩皮諾每週六都會在校門口等他父母來,結果馬修被炒得那天正好是星期六,佩皮諾跟馬修走了。等待是值得的,被導演肯定了。

4.孟丹低劣行爲,以及放火燒校的行爲其實爲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傷害。他走前對馬修的一笑,既有對馬修爲人的感激和諷刺,折射教育的失敗。

5.校長曾經是一個鼓吹手,因病態的社會而身心扭曲,爲了升職不惜採取任何措施對待學生。

這部電影對我影響很大,最後學生在反鎖的房間將紙飛機扔給樓下的馬修,太感人了

馬修:你在幹什麼?

佩皮諾:我正在等星期六,我的父親會來這裏接我。

馬修:但是今天不是星期六。(佩皮諾的執着等待是有道理的,馬修被解僱那天,正是一個星期六。馬修離開的時候,除了美好的回憶,還帶走了小佩皮諾)

夏伯特:犯規,處罰

馬修:你看見罪惡無處不在。

夏伯特:這裏?是的。

(夏伯特正拖着孟丹即將懲罰他)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我利用冷假欣賞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個學監和一羣題目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馬修——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進進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歷所震動,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管教方式的衝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爲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馬修用音樂給這個如監獄般的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看。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熱陽中翱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溼潤了。

固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同樣也爲孩子的調皮搗蛋而煩惱,爲家長的不理解而委屈。這一切與影片相比,顯得多麼渺小。我想假如給我這麼一羣孩子,會像別人一樣逃之夭夭。所以,我很幸運,我的孩子們都很健康,很可愛,很聰明。我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孩子。正如母親不會由於孩子的妍媸存在左袒和私心一樣,做爲老師,固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孩子。既然我不會像馬修那樣偉大,但我可以紮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賞,相信我也會有屬於我的教育精神。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更堅定了我要做一個象馬修老師一樣的受孩子喜愛的好老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以加倍的愛給我們的孩子,更會藝術化地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爲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放牛班的春天,我看了幾次。每次看都很有感觸。被馬修感動。在這裏面我覺得孩子是天使,也是惡魔。因爲他們是非觀還沒完全形成把無知當成好玩的卻也非常的讓人頭疼。所以我覺得應該要有處罰。但處罰絕對不是校長那樣,沒弄清楚真相就那麼的狠心打一個孩子,看着真讓人厭惡至極,很心痛……馬修老師也是有處罰的,他的處罰溫柔,但不失嚴厲。車子裏面。孩子是聰明的。你真正爲他好,愛他他是感受得到的。所以馬修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她的學生又變回純真美好的天使。面對那麼一羣“惡魔”,馬修自始至終是愛他們的,當孩子犯錯誤,他不是犯錯——處罰(這兩個詞在劇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可能校長的教育是多麼的粗暴)而是溫柔且嚴厲的批評、警告、原諒。當然。這樣大多數孩子都沒有再犯錯。

馬修還有雙善於發現孩子優點的雙眼,他幫助孩子放大優點,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在他的合唱隊裏,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不會唱歌的,拿樂譜當指揮助理。看着讓人非常暖心!這就與我們神墨教育理念完全契合,平等、尊重、信任、賞識、關注、激勵在馬修老師身上隨處可見,這是我們作爲老師該學習並實際踐行的!

電影的最後小男孩向老師跑去,乞求老師帶他走,雖然他在劇中是最小、被校長定義爲“笨”但他卻知道誰最好,當第一次老師上車了,我以爲不會帶走他,眼淚好像流……那麼小的孩子呆在這麼黑暗的地方很恐怖,還好帶走了,能想象他以後的生活將是光明、溫暖的,同時真的很爲馬修感覺到偉大!

一個好老師真的能改變很多人,帶給他們光明與方向,而劇中那個放火學校的孩子真的被校長那類人毀了……讓人惋惜。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願自己時刻以克萊夢.馬修爲榜樣———平等、尊重、信任、賞識、關注、激勵每一個與我有緣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看完這部影片最大的感觸是欣慰,感動,又夾雜着些許無奈。

欣慰的是影片的音樂家馬修被指派到“池塘之底”當雪監教再教育學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看起來搗蛋抽菸吵鬧,校長對他們進行所謂的“行動—反應”教育實質是一種變態的懲罰模式,當他們做出搗蛋行爲時就對他們進行毆打禁閉做長期的公共衛生服務,這樣的'做法並沒有讓着些學生得到改變,還是一如既往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觀馬修,雖然不是自願來到這所學校教書,但他既來之則安之,對於學生的搗蛋行爲並沒有採取懲罰的做法,反而在校長面前努力去維護他們,用心去了解這些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學生,他看到了這些學生的優點,知道他們喜愛音樂,於是組建了合唱團,在馬修的指導下,學生被感化了,中間還征服了校長,學生不再像之前那樣捉弄馬修,而是與馬修的關係更加密切了。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馬修發自內心對孩子們的真誠的愛,他沒有因爲這些孩子的各種問題而厭倦他們,沒有放棄他們,而且沒有因爲在音樂上的失敗來到這裏把心裏的惆悵轉移到孩子身上,這另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甚至是佩服。

感動的是在影片的最後,孤兒求馬修帶走他,馬修自身也被解僱了,且知道沒有權利這樣做,起初是拒絕的,但當班車開走後孤兒仍留在原地觀望,馬修最終還是不忍心選擇停下來帶走孤兒,這個舉動非常地打動我。還有最後馬修並沒有致力揚名之路,他繼續選擇了教書這條路,這更加讓我覺得馬修是個非常善良淡泊並且博愛的人,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值得我們深思。

無奈的是,影片中的校長他的初心不是愛孩子的,是爲了評優評先,指導最後也沒能如意。他自身是不願意來到這所學校管理這些所謂的問題孩子的,這讓人感到驚恐。如果這些問題孩子們沒有一個發自內心愛護他們的管理者來引導教育他們,他們該走向何處,他們的前途令人擔憂,一個好的管理者對這些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