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精)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精)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沒機會觀看,這次下定決心好好觀看,因爲早就聽說的音樂同行——音樂教師馬修。觀看中和看完後我的心中一向充滿了感動和敬佩,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電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歡這個名字,給人無盡的聯想:一羣被放逐的社會邊緣青少年,將迎來童心舒醒、夢想放飛的春天;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以樂育人的實驗中,獲得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春天!

克雷芒馬修是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事業跌落低谷之至,他無奈來到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裏當學監,教音樂。這是一所收容行爲偏差學生的管教寄宿學校,名叫“池塘之底”,顧名思義,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積的底部。對於池塘外面的世界來說,他們是有問題的學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錯誤的學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見天日。學生在那裏,無異於臉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貼上了標籤:逃學、吸菸、撒謊、偷盜、打架……在家長、社會、學校眼裏,這孩子都已無可救藥,唯一對付他們的武器,就是校長那“一犯錯就處罰”的金科玉律。

初到這個地方,克雷芒馬修的第一天是在顫顫驚驚中度過的:他目睹馬桑大叔被傷血流滿面,他聽聞學生犯錯找不到肇事者要團體處罰,他一進課室就被捉弄得下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裏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靈。

都是大鬧天宮的弼馬溫,就看這個如來佛如何妙筆生花,馬修對付問題學生可謂剛柔並濟、文武張馳,值得教育同行學習:

方法一:處罰,威而不嚴。抓到了傷害馬桑大叔的學生,他沒有告發讓孩子去關禁閉,而是代以處罰孩子去當馬桑大叔的護理員。孩子原本充滿仇恨的心,因爲馬桑大叔的耐心與誇獎,變得收斂而具有憐憫之心。

方法二:假慍,慈而待之。馬修初進課室,看到學生在人體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菸的惡作劇,他拿下煙,輕語道:“教室禁止吸菸,你也不例外。”學生在黑板上醜化他的畫像,他“以牙還牙”,把學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換位思考。皮埃爾往馬修臉上扔墨水,母親憤怒同學生氣,他對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愛不願與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們的心思,並以這種善解人意的方式去與他們相處,否則他不會冒着違反校規之名帶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樂,獲得共鳴。馬修認爲:“運動和音樂是促進國家團結的力量。”在歌聲中,他看到了孩子們眼神的清澈盪漾,那種純淨無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喚回來,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方法五:寬恕,重獲新生。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馬修以退爲進,墨水事件過後,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極強的皮埃爾,剝奪了他的獨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來觀賞之時,他讓蜷縮在角落裏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寬恕的喜悅,一種全新的開始……”

馬修的實驗沒獲得完全的支持,他的合唱團也因校長的干預而轉爲“地下”狀態,他試圖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終還被專橫狹隘的校長開除。這真是一個生命的嚴冬,當他提着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個窗口時,他是多麼地心有不甘,突然,一隻只寫滿橫七豎八筆劃的紙飛機從窗口飛出來,如雪花般飛下,這一刻,無論是馬修還是觀衆,都是一種心靈的沉醉與震憾,悠揚的歌聲如沖天的凌雲壯志,簡寥的畫面美得令人動容。

當然還有一個失敗的例子:蒙丹因被誤會偷盜錢財而遣送到少教所,這個少年懷着滿腔的憤怒與怨恨,潛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燒。對於一個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簡單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毀滅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看過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一幕幕,一股熱流在眼中涌動,一番共鳴在心底引發,一種感觸在腦海裏翻騰!再一次被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他的學生的不尊不敬、惡作劇、甚至羞辱的寬容大度所感動,再一次被馬修先生對他所有的學生的不離不棄,善待每一位學生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從這位值得敬重的教育者身上,我深深地感悟到“寬容”一詞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譯還是綜合了中文的意譯,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常把對學生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稱作“放羊”,並且當我們這麼說時,可能同時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藥。我想“放牛”當與此相類。

的確,“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爲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裏聚集了衆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裏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爲圭臬的教師。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蹟。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着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並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治下彷彿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彷彿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後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並在被發現後冒着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著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裏唱歌;當那一羣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並因爲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麼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願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

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固然需要技術上的探索和創新,但我想同時應該還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並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於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爲戒。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爲教師,擔負着救治靈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諳世事的幼童都是純潔而無知的羔羊,老師我們應該就是他們的守護者和牧羊人。“我們是否都是被放逐的羔羊慈愛的牧羊人啊請你指引我抵達上帝的牧場……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喚回,更不要把他們趕入歧途……“

雪萊的《西風頌》中有這樣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放牛班因爲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國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馬修式的人物,他們也將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看過數遍,仍讓我參不透的電影,因爲人物與人物之間太多的眼神交流,讓我總忍不住揣度這一顰一笑背後的深意,這一揣度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需要載體的。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教育失敗。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不妨改一改: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轉變了多少。我們要看的不是孩子在教者強壓下的表面化的乖巧,而是在無強壓的情況下他們能懂得自我約束,學會自我管理,最終成就自我。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教育。

電影中,那個讓孩子們難忘的學監——克萊門特·馬修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他讓那個一直堅信着“爸爸週六來接我”的派皮諾在電影最後發出了“求你把我帶走吧”的懇求;他讓學生們敢於向不合理制度反抗,鎖住了門,提起筆寫下真摯的話語,託那一架架飛落的紙飛機傳遞他們對馬修的不捨與喜愛;他讓一個個面無表情,一臉陰鬱的孩子們有了笑容;他讓一羣會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等的問題學生成爲了明辨是非,做事有分寸,有理想的人;他讓一羣冷漠的同事變得感性起來,敢於同不合理制度抗爭······電影中不光成功的塑造了馬修這個優秀的音樂家、學監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常常把“行動—反應”掛嘴邊的校長,“犯規——處罰”是他一貫、單一的教育模式。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馬修的出現無疑讓這個“放牛班”的孩子們迎來了春天。

起初,我覺得馬修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他眼睜睜地看着無辜的孩子被強行拉進去關禁閉卻不敢吱聲,他只敢站在校長室門外,聽着孩子被校長無情掌摑,卻不敢進去勸阻······但後來我理解了他的這份懦弱,因爲對於一個失業的人來說工作有多重要,他要保住飯碗就必須在這樣的制度下工作,接受領導,這是他的無奈。所幸,他骨子裏是一個有愛心,有耐心,滿懷教育熱忱的優秀教師、音樂家,他會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孩子們愛唱歌,他就牢牢地抓住了這個興趣點,以音樂作爲他教育的載體,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最佳境界。唱他自己親自爲孩子們量身定製的樂曲,讓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唱自己的生活;他根據孩子們的情況,給他們分好聲部,一點點地教孩子們唱,體現了他的因材施教······一段時間後,我們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專注動情,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快樂活躍卻遵守規矩的身影,看到了他們的互助友愛······教育是需要載體的,這個載體是以孩子的興趣點爲着力點的',所以我們得向馬修一樣,發現問題後該分析問題,尋找教育的載體,然後加以實踐、反思、總結。

看着馬修深夜還在爲孩子們創作歌曲,看着他全情投入地訓練着孩子們歌唱,看着他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問題,在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的適度教育,看到他時刻關注着孩子們的舉動,揣度孩子們的內心,總是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覺得很慚愧,不由得捫心自問: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呢?我的教育能改變什麼呢?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壓力讓我漸漸喪失了工作的熱忱,面對那些問題學生,我常常表現得很沒有耐心,除了一味地訓斥,沒有別的方式。學生罵疲了,自己也訓累了。這部電影給了我一個啓發,我也應該尋找教育的載體,孩子們喜歡玩,我也可以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制定遊戲活動方案,加以實施,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能成功固然很好,失敗了也沒關係,可以反思總結,從頭再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教育影片,這個暑假,我終於拔空認真觀看了兩遍。影片以馬修老師和哈善院長不同教育理念的鮮明對比爲主線,圍繞着幾個典型少年的教育問題,以倒敘的手段再現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爲偏差輔育院——“池塘畔底”輔育院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聽來激動人心的音樂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個個平常又細小的情節所感動——

感動一:給學生一個合適的臺階,他們纔有可能順階而下。

那個打傷了麥神父的蓋賀克,他是幸運的,在他犯下大錯的時候正好馬修老師來到了這所學院,使這個孩子的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聰明的馬修老師沒有聽從院長的指示將他關禁閉,在他得知了是他打傷麥神父的同時,馬修老師在哈院長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着馬修老師改用另一種懲罰的方式,讓蓋賀克去照顧受傷的神父。

不知內情的神父誇蓋賀克是個好孩子,能主動要求去照顧他,不斷地感謝他。這樣的方式讓他深深地感到自責,孩子從心底裏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想,這遠遠比粗野的關禁閉懲罰更能震撼一個人的心。試想,如果馬修老師沒有采取這樣的方式,而是將他關禁閉,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就像那位之後被收容的問題學生孟丹一樣,在院長極端地對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了這所學院,而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

由此不難看出轉變就是從下一個錯誤的臺階開始,馬修老師爲犯錯的蓋賀克鋪設了認錯的臺階,蓋賀克在老師的幫助下正視了自身的錯誤,最終得到了轉變,同時也再次說明了寬容與愛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動二:你只看到在這裏邪惡的一面。

馬修老師說的對,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惡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東西也只能被掩蓋。我們是教育者,承擔的責任永遠是培育一個人,轉變一個人,我們不是法官,不是一個宣判者。哈善院長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爲——反應,犯錯——懲罰,爲學院裏的每一個問題學生寫下了不可救藥的判決書,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毀滅一個人。

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學會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樣,在他說那句話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學會唱一些簡單的歌曲了。就像我們有時會給人戴一頂高帽子來鼓勵人向上一樣,同時,如果在任何一件事開始前就將人一棍子打死,那麼就等於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修老師總能不斷的發掘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感動三:尋找教育的契機,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影片中,馬修老師總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學生的錯誤一筆帶過。那位後來成爲指揮家的莫翰奇,當他對着馬修老師表示反抗,不願意唱歌的時候,馬修老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粗野無禮不符合你的個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莫翰奇。

他用對這些孩子的愛喚醒了孩子們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時他能抓住適當的契機去引領孩子:當孩子們編了一首諷刺老師的歌,無意中被老師聽到,機智的馬修非但沒有生氣,而是從中發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這對於一個過氣的作曲家來說,彷彿看到了春天的氣息,他重新開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斷地給予他靈感,最終孩子們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讓馬修老師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成功,心靈上的滿足,這應該就是教學相長的妙處。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我想,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努力,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伯樂,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羣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來,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馬修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卻立體生動,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爲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啓孩子的心靈。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動——反應”的懲罰方式,暴戾而簡單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菸、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爲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係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取得他們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爲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從講述生命的意義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啓蒙導師,所以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託。

影片最感人的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週六,終於圓了佩皮諾在週六可以等到“父親”的願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後來成爲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置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爲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爲“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爲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

現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乾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並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後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僞、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爲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衆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啓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儘管有點落魄。

馬修離開時,二樓的窗口飛出孩子們摺疊的紙飛機,和着純淨的歌聲.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和馬修告別.在那一刻,我看到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樂是點睛之筆。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展。童聲合唱宛如天籟,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9.27日,全校教職工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莫杭治是一位著名的指揮家,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學監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在“池塘之底“時不爲人知的感人的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身爲教師的人必看的經典電影。“最失敗的音樂家”,“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馬修就是我們的榜樣。那主題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邊迴盪,男孩們的合唱是夜鶯的天籟之聲。

這部電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馬修老師用音樂啓發孩子,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它發覺這羣叛逆的小孩有音樂天份,它要讓這羣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同學,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在一位夫人來參觀時安排了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衆的讚賞。 這羣孩子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經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到最後孩子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唱出自己的天空。馬修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這些學生通過參加合唱團不僅學會了遵守紀律,增強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們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變。由此可見,一位好的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是多麼重要,我作爲一名職業高中的老師也深感責任重大。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爲”池塘之底”,這樣一個名字,馬上讓我聯想到被世人遺忘的角落,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對於一個教師要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有時會不小心的融入這樣的氛圍中,而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用他對音樂創作的熱愛,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他期待的'眼光,用他精湛的技術,用他平靜而充實的心靈,引導孩子們的心靈。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結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馬修一次一次幫助這些孩子掩飾他們的過失,使他們不至於遭到冰冷的懲罰。這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這就是心靈使然吧。當渴望寬容又擔心自己不夠嚴厲的時候,讓愛指引你去做吧!常常看到那微笑的面容,那麼坦然,充滿了理解,那笑容就像溫柔的陽光,可以一直照到人的心裏去,每天給你一點點,慢慢的,也許,孩子們那顆冰冷的心就是這樣慢慢的解凍了吧。

看完這部影片,我爲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爲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爲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爲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着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影片中的校長則是一個失敗的典型,他憑藉自己的判斷確定是那個壞學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學校的錢,在不經過調查的情況下對那個學生又打又罵,並最終把那個學生趕出了學校,後來事實證明是冤枉了那個學生,但卻釀成了惡果。那個學生爲了報復校長放火燒了學校的宿舍,幸虧同學們都不在裏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一個學生他的道德品質可能是不好,但並不意味着所有的壞事都是他乾的,我們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思維定勢,不問青紅皁白地責罵學生,不僅不能教育學生,反而會讓自己的工作陷於被動。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聞的經典電影,傳說中的德育優秀作品,果然名不虛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參加安徽省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的時候,一位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觀看過,當時因爲時間關係,只是讓我們欣賞了一些片段,所以這部影片在那時留給我的記憶不是那麼深刻。然這次來蕪湖面授則不同,授課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讓我們觀看,還就這部影片聯繫我們的所學佈置了撰寫觀後感的作業。本想在網上隨便下載一篇敷衍了事兒的,因爲這樣的情況很多,我這樣做了也最多算是隨了大流。但是,當我認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讓我改變想法的不是別的,只是源於自己內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我想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觀看,能得到的感觸會更多。影片中那位禿頭、圓臉的馬修老師一視同仁的教師情懷,最終讓一羣被大衆視爲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在愛的感召下發生了改變。如果說馬修老師讓音樂打開了孩子的心門,那麼我要說的是音樂在其中只是一種溝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潛藏於影片中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的,該是馬修老師對待學生的仁愛以及他在逆境當中時時所傳遞的正能量。馬修老師從沒因爲孩子的頑劣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沒有像院長那樣用一種單一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院長那種所謂的“行動”致“反應”的方式下,觸發的往往是孩子們更大的反抗與仇視。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認爲馬修老師能成功改變孩子也正是源於他在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前就懂得了這些。所以在面對孩子起初對他的侵擾時,馬修老師選擇的是理解與包容。他沒有將孩子拉去禁閉,當然作爲一個智慧的老師,在“行動”與“反應”上他也並非是毫無反應,所以當馬克森斯大叔被勒蓋萊克的惡作劇而導致受傷時,馬修老師對其懲戒的.方法是讓勒蓋萊克去醫院幫忙直至馬克森斯康復。顯然,馬修老師在用他的方式在顛覆着院長推崇的禁閉式管教模式。結果從成效來看,顯然馬修老師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內心的真善美,勒蓋萊克在醫院的所見所聞成了非常難得的實景教育片段,當馬修老師鄭重的問勒蓋萊克:“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嗎?”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種肯定不是高壓下的威逼,而是一種發自孩子內心的肯定。所以說,教育是要有情感體驗爲基礎的,這種體驗結合我們這次所學,即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來說,可以說是幼兒社會化的途徑。

既然要結合本次面授課程來談,帶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網上觀看了影片。我想就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產生影響的個性差異因素着手,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就幼兒自身個性因素的影響來說,早期兒童的行爲特徵、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律性都存在着明顯的個性差異。影片中的孩子們因爲頑劣曾被周圍的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但是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給“池塘之底”帶來了春的律動。馬修老師通過組建合唱團,讓這片沉寂的園地開始有了歌聲,同時他自己寫歌讓孩子演繹,這些歌曲的創作靈感很多源於他在“池塘之底”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更蘊藏着他對孩子們深深的愛與期待。這樣的歌曲浸潤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進孩子的媒介。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之初,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選擇孩子所處聲部時所表現出的那種關注孩子個性差異的種種舉措。

面對大部分孩子音樂素養低下的情況,積極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是這位智慧型老師的法寶之一。即便是對於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個例,馬修不是讓他置身於外,無所事事,而是讓他成爲了譜架。單從這點來看,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團隊發揮着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出現在這羣已經習慣了被否定與漠視的孩子們面前時,不正猶如一股暖風吹散陰霾帶來明媚嗎? 所謂,師之伯樂。當一個好的伯樂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修煉。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成爲像馬修老師一樣的人,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用寧靜、包容的胸懷去面對我的孩子們,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上引導的方式能更科學,施加的干預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童年的歡樂,有如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藝術作品既飽含生活的意義又充滿人性的思考,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最好的教育能做到什麼地步?這是每一個父母和教育從業者都想了解的答案。走進《放牛班的春天》,讓我們一起來追尋和求解。

電影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Choristes》)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羣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這是教育工作者和成長中的孩子必看的一部優秀影片,讓我們一起走進《放牛班的春天》回憶那些優美的旋律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節。

愛的果實

“教育不僅僅是爲了知識,愛才是果實。”在電影中有許多不完美的孩子,他們調皮搗蛋、胡作非爲,但是馬修老師卻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就像春天一般溫暖學生的心。教育傳遞愛的本領,頑皮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引導,便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擁有翱翔的翅膀,他們的天空閃閃發光。

愛的教育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馬修老師爲孩子們提供歌唱的平臺,鼓勵孩子們逐漸顯示出自己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只有充滿了愛的教育才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愛的力量

“孩子的世界是脆弱的,它甚至經受不起一個冰冷的眼神。”影片中,當孩子們犯錯時,院長慣用的手段就是懲罰孩子,但是馬修老師永遠與孩子們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維護着他們那脆弱的世界,用歌唱來建構孩子們的情感認同,用真誠和關懷來激發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努力成長的力量。

愛的希望

“凡事皆有可能,永遠別說永遠。”馬修老師不是一個成功的音樂家,但他是一個用心的教育家,他用春風化雨般的愛陪伴孩子們走過成長的一段路程。作爲父母、老師,我們給予孩子的很少又很多,不經意的行爲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育沒有永遠,孩子的成長皆有可能。

頭腦風暴

大一班韓老師:好的電影不光能讓人入戲,還會帶着大家一起出戲。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都明白當學生的感受,我們也都是做老師的,直面過很多孩子的感受。之前看過這部電影,但再看起時更能感受到老師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同樣是教育,有的老師可以塑造孩子,溫暖孩子,有的老師卻只能“教書”,無法育人。

大五班王老師:在這部電影裏馬修最令人感動的正是他的平凡與普通。他能夠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學生。每個人心底裏都有“本真”的天性,老師的作用就是發現每個孩子心底裏的本真,並把它們發揮到極致。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大二班王老師:我們要對孩子充滿愛,因材施教。《正面管教》中提出,我們要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緊抓孩子的缺點不放。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長處,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中三班樑老師:電影中的校長代表的是傳統的教育方式,對所謂的問題學生,秉持着自己一貫的懲罰教育策略,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教師本位化!這個電影之所以值得我們深思,是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引起了大家對傳統教育方式和策略的思考。

小一班李老師: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爲不平凡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能夠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教育是根植於愛的。讓我們攜手根植在這片愛的綠草地,此生無怨無悔。

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影片有人性的光輝,也有生活的無奈,最重要的是對我們的教育意義:每個孩子都是純真善良的天使,就算暫時失去了翅膀,只要播撒愛與希望,他們終會自由地翩翩飛翔。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深夜兩點,伴隨着那純淨、清新的童聲合唱,我再次靜靜地欣賞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到那個微馱着背,微禿的頭的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心中不禁涌起一絲惆悵:馬修老師,你又將去哪裏拯救失愛的孩子……

故事講述一個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一個被稱爲“塘底”的學校任職,學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樣,一個個行爲很不規範:愛說謊、惡作劇、偷竊、吸菸……幾乎無惡不作,都是典型的問題學生。這裏的學生另老師們失去笑容,令老師們除了呵斥、怒罵,就只能採用“關禁閉”的懲罰方式。這裏簡直不能稱爲學校,而是一個“少年收容所”。但馬修老師的到來,彷彿給孩子們吹來了一股春風,送來了一縷陽光。他憑着對孩子真誠的愛,憑着對音樂執着的愛,用音樂的力量感化了的學生,用愛的力量拯救了學生。

初爲人師時看到這部電影,除了感動,心中還會萌發一句誓言:要做一個像馬修先生一樣的老師,對孩子要充滿耐心,用真誠的愛對待每一個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幾年的教學生活,讓我對自己當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議。學生行爲不規範,反覆提醒也不奏效,會讓我愁眉不展;學生脾氣頑劣,屢教不改會讓我抓狂;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啓而不發會讓我失望……那時,細心、耐心、愛心似乎都離我遠去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也有過深深地懷疑:我應該不適合當老師的吧?

再次欣賞完這部電影,心中涌動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憂慮。馬修先生面對着這樣一羣讓正常人看來很不正常的“問題學生”,用校長認爲很不可思議的方法感化了學生,感動了校園內一個個樸素的老師們。電影中的馬修先生沒有華麗的衣着,沒有俊美的外表,可卻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着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對孩子真誠的愛。他關心孩子的家庭環境,他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他懂得用音樂使孩子凝聚起來,規範起來。組建合唱團雖是一個偶然,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一個智慧的舉措。記得馬修老師拎着行李箱被勢利、暴虐的`校長趕出校園時,沒有一個孩子知道,沒有一個孩子送行,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無奈,有冤屈,有不捨,但是當他走過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窗口飄下一隻只小飛機,上面歪歪扭扭地寫着孩子們心中最樸素卻又最真摯的話語時,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揮動的小手時,感動的不僅僅是馬修先生,每一位觀衆都會爲此潸然而下!這是一份感動,也是一種敬意!終於孩子們因爲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質的變化。

對比“塘底”的孩子,我們教室裏的孩子真是優秀多了!孩子們會在老師繁忙時幫着擦黑板、發本子;會在集體活動中奮力拼搏,爲集體爭光;會在上課時積極思考、響亮發言……我想我比馬修老師幸運多了。對呀,我的孩子們也有違反紀律時,也有不愛學習時,也有偷懶玩鬧時……然而馬修老師都能將頑石變成潤玉,我們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師的愛,也需要教師的智。世界著名指揮家莫朗,是在馬修先生智慧的雙眼中被發現的,是在馬修先生不斷地鼓勵中培養起來的。在我們的教室中,相信應該也有音樂家、運動員、演說家、科學家……的存在。

聽着那悠揚、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會跟着輕輕哼唱,心靈因此被盪滌着。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師,但我應該如馬修老師一樣,儘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礙,但應相信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每一個孩子都有美好的嚮往,只要真誠付出我們的愛,只要努力爲孩子的未來發展着想,我們也將無悔於教師這個職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人,因爲這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爲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而且還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他被派往一家名爲“池塘之底”的工讀學校做學監。學校的校長絲毫不關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嚴格、死板的校規,並體罰、虐待違反校規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靈魂與周遭的冰冷、無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們極端叛逆的性格。

馬修老師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轉機。他和藹、善良,從不體罰學生;對於犯錯的學生,他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懲罰方法。但身爲“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馬修老師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於一身的學監,而屬於他本身特有的要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

馬修老師的實驗,即組織一個合唱團,是對孩子們“救贖”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驗的最初動機或許出於偶然,或者說是馬修的一點私心。但對於一個視音樂爲生命的作曲家,老師能從一開始將樂譜緊鎖於櫥中到後來當着學生的面自由地展開、翻覆樂譜,這其中包含了他對孩子們的信任和理解,同樣也隱含着老師對於學生的愛。無疑,他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同學與同學、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解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在影片的最後,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窗口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於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

今天,看了這部去年票房達到4000萬歐元的法國電影,已被法國政府選送參加本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競爭的影片,我深深地被感動了,作爲一名教師,比較瞭解像影片中這樣的特殊孩子,現在有很多。但我們只要用愛心就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作爲教師,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可謂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過六年。而朝夕相處總能產生感情,頻繁的接觸也會引起矛盾與誤解,因此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就在“愛”與“恨”的不斷轉換中得到鞏固,得到提升。直到最後,臨近畢業,曲終人散時的`那一幕又會沾溼多少人的衣襟,溼潤多少人的眼眶啊。多年之後,看不到了曾經的“愛”與“恨”,淡忘了往昔的歡樂與煩惱,唯有面對泛黃的畢業照時,多少才能拾回些記憶的碎片。凌亂不齊的碎片可能拼不起你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印象,可能湊不出你得第一個“雙百”時的興奮感覺,但這些碎片,絕對可以喚起你對老師的回想——他們的長相、聲音、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或是一堂課要重複上百次的口頭禪。你可能會爲自己超凡的記憶力感到驚奇,可能會在朋友聚會時大談你的啓蒙老師,想借此博得朋友們欽佩的目光。然而,讓你更爲驚奇的是,你的話題被朋友們借用了,他們的描述比你的更具體,更細緻。這時,你會發現,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因爲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假期裏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麼也理不清一個具體思路。想起還要看電影於是就放下一切去書房,打開電腦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國片,剛開始毫不起眼就是音樂家皮耶和助理的對話,以及皮耶在知道母親病危依然堅持認真的對待自己的音樂會。隨着指揮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緒也起起伏伏,這電影究竟要說些什麼帶着些許的焦急與不耐繼續看下去這是皮耶回到家鄉參加母親的葬禮。就在當天的夜裏故事開始了,當那個總等待週六的孩子捧着馬圖老師的日記來找皮耶時我的興趣開始點燃。

馬圖老師的來到那個叫“塘底”的特殊學校,他覺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們也會想到是墮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當馬圖老師走進學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長是自負的,遇到的學生是頑劣的,我想他的心裏更會覺得灰暗到底。可接下來事情又微微又了變化,當那個好心的大叔被學生傷的幾乎眼瞎,當那個離開的老師展示被學生傷的縫了幾十針的胳膊,我想這樣的事實面前馬圖會怎樣處理,帶着好奇就堅定的隨馬圖老師一塊去接觸這個讓人沮喪的地方。

校長這個人在面對受傷大叔不想着怎麼去治療,而是選擇粗暴的找兇手這點讓人無奈,更可恨的當找不到兇手讓馬圖老師從名單裏任意選一個來懲罰,他認爲是一個殺雞儆猴的方法,還得意地向馬圖說“行動”。此時我看到了馬圖眼中流露出的`無奈、不忍、還有失望,他試圖想給校長說些什麼卻被無情粗暴的打斷。

這個學校不負塘底之稱學生與街頭混混無樣,給老師起綽號課堂上搞惡作劇着實令人頭疼,此時我不再好奇而是興致勃勃的看馬圖行動,對就是“馬圖行動”.

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他的漫畫肖像來諷刺他,他以其人之道還之讓這個孩子知道此種做法帶來的是什麼。學生犯下的錯誤很多畢竟是一羣被稱爲是問題的孩子,可是馬圖老師都一一化解了,最後我發現化解這些的主要方法是愛和耐心。再想我們自己班上的孩子比這些孩子可愛多了我們爲什麼總抱怨學生這個那個我們缺少了馬圖老師的什麼。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個幾乎被所有人放棄的人,當學校丟了一大筆錢校長在嚴刑逼問下沒有問清實情就丟給他一頂小偷的帽子,並找警察來抓他,蒙丹沒有反抗,校長不聽嗎圖的解釋,在警察帶走蒙丹的一剎他突然望着馬圖老師笑了。這個笑太意味深長,日後校工找到了那筆錢證明蒙丹不是賊,馬圖想讓校長給蒙丹平凡,可校長又是什麼態度,又是怎麼說的,這爲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這樣一羣問題孩子馬圖老師沒有放棄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爲孩子們分類,什麼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類創立了自己的合唱團,這在別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長更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當合唱團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評時校長又不知恥的把功勞撈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校長不知有沒有想過當他阻止時老師和學生是怎麼偷偷去練習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馬圖老師卻像頑石下的雜草一般,堅強的伸長着

蒙丹回來了帶着報復回來了,在校長即將授勳章時回來了,這個鏡頭好有諷刺,愛學生的老師領着學生親近自然去了,校長領榮耀去了,學校着火了校長的榮耀沒了,學校沒了,當人們爲這60多個孩子傷心時,峯迴路轉老師領着孩子們快快樂樂的出現了,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帶着滿足,可校長憤怒了,他不感激馬圖挽救了孩子還埋怨馬圖沒有看好學校還因此解僱了他。

馬兔拿着行李走了,學生卻被校長束縛着沒人來送,此時我又很又難過這些孩子好無情,當紙飛機像雪花一樣飄落下來時,當馬圖念出學生的名字時我的淚流出來了再也止不住了,腦中就兩個字“值了”。

當影片結束時,我又看了看這個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馬圖,那個胖胖的有點禿頂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賞析簡介總結 電影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傑拉爾·朱諾,狄迪爾·弗拉蒙,雅克·貝漢等主演的法國影片。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耶爾·莫昂奇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舊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搗蛋和被罰,學習和改造,壓抑和等待,生活日復一日,了無新意。

這一天,來了一位個頭不高、其貌不揚的中年禿頭男士克萊蒙·馬修,他的任務是接替一位被頑童們折磨得遍身傷痕的學監。克萊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只能成爲了一個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無望的未來,暴戾,不信任瀰漫在四周。 到任後克萊蒙·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蒙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 克萊蒙偶然發現班上頑劣的孩子編着小曲罵人時,他腦瓜靈光一現,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目的'是重塑這一羣放浪孩子們的心靈。克萊蒙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耶爾·莫昂奇,皮耶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蒙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萊蒙·馬修的寬容、善意和愛的教育方式彷彿是一根芒刺,讓校長無法忍受,因爲從克萊蒙·馬修這面鏡子校長反照出自己的醜陋和失敗。

不久,其它幾位老師與學生聯合上訴,趕走了壞校長。 倒敘的手法也告訴人們,那位平凡的老師其實已經獲得了幸福的回報:他的弟子如願成爲著名的音樂家,也間接實現了老師平生的夢想。他平淡度過餘生,可是,留下了一個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輝。 電影評論: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簡單質樸的影片。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這部電影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爲,用他自己獨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寬容救贖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遺棄的孩子的心靈。讓這一幫不被老師認同、喜愛調皮搗蛋,甚至過分惡作劇的學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並且找到了自己的而準確定位,成爲有用的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在這部電影中,那些被認爲是朽木的孩子們,就在一座被名爲“池塘之底”的學校,以“犯錯-懲罰”的方式折磨着他們幼小的心靈。正是由於這樣的缺乏人性關懷的教育體制下,才使這些孩子們更加叛逆、調皮、孤僻,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行爲實在讓人覺得這幫孩子的確不是省油的燈。

而對於這些調皮的學生,馬修老師並沒有按照校長的方式去管教這些孩子們。在影片的一開始,當馬修老師來到這所學校,當從其它老師那瞭解到,他所教的學生是那麼的麻煩、搗蛋。但馬修老師沒有以與他們相同的想法來看待他的學生。 就像當馬修老師知道了是勒蓋萊克在馬克森斯的門上做手腳,導致馬克森斯受傷之後,並沒有帶他去見校長並關禁閉,而是讓他去照顧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復爲止。這一點便能很清晰的證明馬修老師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一個名叫“石池”的學校有着一羣特別的學生,他們就像校名一樣:掉落在池底的頑石。所有的老師都管不住他們,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長的暴力管理。孩子們就這樣活着。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後,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成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樑”,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音樂。那雖然不是什麼名曲,只是爲孩子們普寫的樂章,但它同樣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碼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裏那羣頑劣孩子讓我厭惡,可後來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麼。它是天籟之音,是愛的天空裏最動人的樂章。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記得一些凌散的,與主題絲絲連連纏繞,卻又無關緊要的片斷。還記得那個五音不全,吹口琴,唱着“禿老頭,禿老頭,你死定了……”的那個孩子,還記得那個個子很小,不會唱歌的孩子,也還記得那個已經不能用五音不全來形容,讓人無法聽的孩子……他們都受到了馬修老師的音樂肯定,雖然有點沾不上邊:女中音,指揮助理,譜架。但他們都被音樂所震撼,洗禮了心靈。

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着淨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覆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爲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讀過一些關於該片的評論,許多人認爲是法國電影受“新浪潮”影響以來的一次迴歸。因爲該片運用的是最簡單最古典的技法,通過走“人性”和“溫情”的路線獲得觀衆的青睞。的確,正如一位電影評論家所言:“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劇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教育不僅僅是爲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這是克萊蒙·馬修對教育的真正含義的理解,更是他對愛的理解。這句話激勵着我們,也讓每個人感受到了生命中愛的存在。

雨果曾說:“人間如果沒有了愛,太陽也會熄滅。”愛就是點燃太陽的火把,驅散生命中的困難與挫折,既溫暖了別人,也昇華了自己。人生因愛而絢麗,社會因愛而和諧,世界因愛而美好。愛,撐起心靈的藍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愛,是一種寬容。

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父母並沒有因爲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鬆的環境,循循善誘地協助他成長和發展。正是這種寬容的愛,激發了愛因斯坦的潛能,創造出了一位有着輝煌成就的偉人。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面對這些“可怕的學生”,馬修沒有選擇暴怒,也沒有選擇冷漠,而是選擇像愛因斯坦的父母那樣理解他們、寬容他們。因此,他才能成功將這些學生感化。這種精神是難得的,亦是可貴的。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愛,是一種信任。

馬卡連柯曾經勸說一批家境困難的學生重返學校,然而,當他發現跟在他身後的隊伍越來越短時,他沒有懷疑這些學生,而是相信他們總會回來。終於,這些學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學校,並被馬卡連柯培養成有用之才。這不僅是因爲他對學生的關愛,更是因爲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換來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信任是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選擇信任就會贏得尊重與支持,因爲只有信任才能經得起事實與歷史的考驗。馬修的信任與馬卡連柯異曲同工,當窗口飛出一隻只載滿愛意的紙飛機,你不感動嗎?

天下爲公,億兆己任。愛,是一種平等。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裏,人們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觀點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難以教育的學生時,他不會歧視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他一生教育過一百多名類似的學生,而且教育過程也異常艱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於平等與博愛。

愛是重要的,平等的愛尤爲重要。馬修也踐行了這種精神,讓每個人得到了應有的關愛。他沒有否定或放棄任何一個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級中最難以教育的學生也一樣,在他的教育下獲得最終成功,正像他所說:“永不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愛,是一種平凡。

張玉滾從師範專業畢業後,放棄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致力於山區裏孩子的教育。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一直堅持工作,從不懈怠。他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用甘爲人梯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山區裏的生活讓他失去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他也從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對孩子們的愛卻不是平凡的,因爲他在意的並不是名利。

“偉大的靈魂常寓於平凡的軀體”,馬修本來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賺錢,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獻給了愛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和張玉滾一樣,選擇了平凡,就註定選擇了一種偉大,選擇了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梵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馬修對孩子的愛,讓這個如“塘底”般破敗不堪的寄宿學校,曾經陰森可怕的房屋,佈滿灰塵的操場,混亂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絲靈動和快樂;也正是這種強烈的、不可磨滅的愛,讓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值得被愛、被期待,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更值得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更是這些孩子衝出牢籠、衝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義的時刻。

愛,如陽光般溫暖,如山峯般偉大,如草原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愛讓每一個人站在世界的中央。爲了生命中的嚮往與不懈追求,學會愛吧,撐起心靈的藍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如果有機會,我會向周邊的老師們毫不猶豫的說說,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關於教育的影片,有一個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學校,一個鐵血無情的校長,一位出色的老師。他用詩歌、音樂和自身行動去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非常的和藹可親,教學方式都是去引導和啓蒙學生。而影片中隨處可以看到以校方爲代表的制度和學生內心本質的衝突。馬修發現孩子們對唱歌的喜愛而組建了合唱團是這部影片的轉折點。正是因爲有了對思想的批判和對靈魂的發現,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用音樂來拯救孩子,也是對自己的音樂夢想的滿足,老師用這種方式將池塘底的孩子們拉出黑暗,這是一部立意高尚,感人至深。我們的世界裏需要這樣的教師——對弱者幫助其在精神上自立,以幫助他們創造美好的`人生。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莊子說過,千里馬因爲伯樂的存在纔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對那些孩子,我更願意相信我不喜歡的韓愈說過的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修的好,不是因爲他職業的“平凡”,也不是因爲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爲他是真正能夠聽見並且尊重千里馬的心聲的“伯樂”。有一種“無爲”,正是因爲“懂得”,否則,我們不會看到莫安琦的眼睛在演唱會上閃爍的熠熠光輝。

那個老師馬修曾說,永遠不要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他等來了創作音樂的動力,莫航治等來了人生的轉折,小個子佩皮諾等來了自己的星期六,那些長期得不到關愛、習慣了被一視同仁粗暴對待的孩子們,等來了他們的春天。這部電影不但帶來貫穿始終動人的歌聲,師生情深的故事,還帶來對於執着等待着的人們的感動。

莫杭治話不多,但不是個省心的孩子。倔強卻安靜地和這個學校裏的制度抗爭着。如果不是馬修,可能他就不過碌碌一生。馬修給他啓蒙教育,讓他在合唱團中領唱,發掘他的潛力,並試圖把他送到正規的音樂學院。他因爲受到處罰,在伯爵夫人來聽演唱時被安排在旁邊看着,輪到他獨唱的時候,馬修結束了對他的懲罰,面對他,給他一個開始的手勢。最難忘他從滿臉哀怨的神情,到驚訝,到站好認真張嘴發出第一個音節的那幾秒鐘鏡頭,正如馬修說得:那是他第一次,懂得去感激。五十年後的莫杭治,事業有成,他已經忘了那個啓蒙老師的名字了,但是有些東西,註定他永遠忘不了。

佩皮諾是個孤兒,父母都在戰爭中死了,但他總認爲他爸爸會在週六來接他。他敏感,膽小,被同學欺負,雖說不怎麼惹事,可是幾乎什麼都不會。當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他抱着自己的小包跑過來,怯怯的問,你能帶我走麼?那應該是他做出最勇敢的決定吧。電影裏說:佩皮諾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馬修走的那天,正是一個星期六。

對於縱火併間接逼走了老師的壞學生蒙丹,雖然他長着一張流氓般的臉孔,有着流氓般的行徑,我卻無法恨他。他只不過是失敗教育的犧牲品。看着他向老師吐着菸圈的神情,他在禁閉室默默躺着的樣子,以及他被校長毆打併辱罵時倔犟的眼神,誰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着自己的等待呢?

影片最後,馬修被迫離職,並且要求不能和他的孩子們告別。當他無奈走在離開的路上時,從天而降雪片般的紙飛機,每張上都歪歪扭扭地寫着孩子們給他的話。孩子們默默伸出手和他告別,並以鎖住門來抗議校長的決定。這不就是他等待的成就麼,也是每個當老師的人等待的吧。

總之,這部影片在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當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說過天才的成長需要自由與寬容,普通人的成長則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對人生選擇的尊重。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希望我的孩子能視線自己的願望,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