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馬修是一個音樂家,在人生的低谷他來到了“池塘底教養院”當代課老師。池塘底全是淤泥,而“池塘底教養院”裏全是一些在外人看來無可救藥的孩子。這個教養院的院長是一個只重視自身利益而不顧孩子感受的人,所以這個教養院有着極其嚴格的規定——一犯錯就受罰,而且都是很重的懲罰。馬修來得這座教養院,他用音樂教化了這些所謂的“無可救藥”的孩子,他讓這些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歌聲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與快樂,其中一個叫皮埃爾的男孩最明顯,他有着好聽的歌喉,是合唱團裏的獨唱。他很傷心,但在伯爵夫人到來的那天,竟意外地恢復了他的獨唱。也就是這個被原來老師評價爲“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的皮埃爾,最後去上了一個很著名的音樂學院。但可憐的馬修卻被那個自私的院長解僱,而他的音樂事業仍然沒有起色。

馬修或許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極其普通的代課老師,但他至少在我心中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改變了一羣孩子的命運,幫助孩子們找到了自信和快樂,也讓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有他所存在的意義。或許他在某一方面不夠好,但他總會有一個方面是好的,是擅長的。或許他現在還未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特長,但在未來總會找到。或許他真的很差,幾乎找不到未來,但我相信,總有一天一個時刻,我們會突然覺得,原來自己很棒。

突然想到自己,的確,我數學這次考得不好,事實上,也離我的目標差了很多,那天晚上,我就哭了。我其實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數學上,而從小到大,數學也是我的強項,我就想當一名科學家或是數學家。可是到了實外,我是真正體會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我好的人太多了。我真的不願認輸,而我也沒什麼特長,我很早就覺得除了成績好,其它的,我真的都不行。於是我真的很努力了,可是,還有人比我更努力。我曾一度失望,我不願這樣下去,因爲我沒有什麼特長,學習失敗了,也就意味着我全部失敗了,於是我把學習當成唯一的希望。可是看了這個片子,我明白了,其實我也有存在這個世界的價值,或許現在不知道,但以後,總有一天,我會找到它,並盡力發揮它,發揮好它。加油!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之前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是一直因爲很多事情沒有靜下心去看。直至老師說要寫觀後感,我還是斷斷續續地看了。

《放牛班的春天》,法國電影,充滿天籟童聲,充滿溫情。劇情大概如下: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 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在影片中,有些情節很感人。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我記得以前我們笑的時候老師耶讓我們寫過,但是都是吵吵鬧鬧中很開心地寫下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但是這部片子寫下這個理想的時候那麼安靜。他們爲什麼那麼安靜?或許很多人不理解,尤其在在應試教育下,不敢去放縱,或者已經放縱了,但是沒有那麼好的老師或者那麼一個人讓自己正視自己的靈魂!有那麼一瞬間,我想了好多好多。我是不是很久很久沒有自己的目標了?我是不是也應該靜下來正視自己,我是不是要肯定自己。那些孩子和我很很像很像,我也喜歡着音樂,我也曾經不開心的時候就叼着煙哼着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感覺沒有人理解,也很安靜,有時候也很鬧。但是真的爲片中的孩子感到開心,遇到這麼好的一個老師,會努力去尋找被放棄了的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喜歡音樂,剛開始馬修老師說組合唱團的時候,令外一個老師過來瞧,並且也說自己偶爾也會哼上幾句。音樂的魅力沒有拒絕得了。

我看到有些孩子唱歌跑調,但是因爲喜愛,堅持着。我想到自己以前唱歌經常被說是殺豬的之類的話。但是就是因爲喜愛,不管怎樣都會唱下去。還有因爲音樂,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音樂就是一座橋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初聽電影的名字——放牛班,我便開始了愜意的遐想:這是一個怎樣的班級?是一個頑皮的,自由散漫的,無心學習的,讓許多老師頭疼的班級?還是一個全部都當“放牛農夫”的班級?春天,給人以生機,給人以活力,擁有着新的面貌。可又是怎麼一位老師,爲放牛班帶來了“春天”呢?帶着疑惑與遐想,我觀看了這部電影。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其實是一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現實社會將這位人才埋沒在了普通人的行列中。最終成爲了一名鄉下教師,被調職前往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做“池塘之底”。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都是頑童和問題少年。到任後,馬修才發現校長以暴力高壓的手段管制問題少年。犯錯-受罰,惡作劇-受罰在這裏司空見慣。

馬修循循善誘,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當下這種情況。閒暇時刻,他會創作一些悅耳動聽的樂曲,他譜寫了專門供孩子唱的樂曲,他用純潔的音樂感染了大部分老師。解脫了孩子們心中的束縛,淨化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馬修使用仁愛、友善、寬容的方法使我爲之感動。

蓋賀克,因爲他的惡作劇,麥神父一隻眼睛嚴重受傷。一開始他沒有承認,連累另外一個孩子受罰。在前任老師的提醒下,馬修知道了惡作劇的始作俑者是誰。他沒有將這個孩子交給院長,而是和這個孩子達成協議:照顧麥神父直至他康復。在這一過程中,我感覺到了蓋賀克爲自己所犯的錯誤有了悔意。

當馬修老師拎着皮箱離開校園時,他期待着孩子們能前來和他送上祝福與告別,可都快走出來了也沒有看到,不免有些失落,但當他走到圍牆邊時,看到了滿地花花綠綠的的紙飛機。當他撿起看時,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別的話語,這時,還有紙飛機從孩子們教室的窗戶裏源源不斷的飛出來,接着孩子們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馬修老師再見,馬修老師的心裏充滿了喜悅與樂觀。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們,善待學生,要有一顆仁愛、寬容之心,真正走進學生們的心靈,得到學生們們的認可。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學生們的的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初次見到這個影片的題目,我感覺有些費解,帶着幾分好奇幾分莊重,我走進了這個故事裏。

故事裏的主人公是一個懷揣着音樂夢想的學監和一羣形形色色的問題學生,他們生活在一個被稱爲“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學校,全校沒有一個女學生和女教師,從頭至尾出現的教育權威者就是哈珊校長、馬桑大叔、體育老師沙貝、文化課老師朗古盧瓦先生和最後到來的音樂教師馬修先生。

在馬修沒來學校之前,影片中教育犯錯孩子的手段都一貫遵循“行動—反應”的原則,可在馬修到來之後,這條冷酷如冰山的原則卻慢慢的被消融,被蒸發,是馬修用他一顆溫柔、善良又不失原則的聰慧之心去打開一扇扇敏感、脆弱、孤獨的靈魂之門,讓我對他徹底拜服。

學生樂格克在一次惡作劇中弄傷了馬桑大叔的眼睛,初來乍到的馬修在前任教師哈讓先生的口裏得知罪魁禍首是樂格克,馬修起初準備把犯事的樂格克帶往校長那裏接受懲罰,但聽到可憐的樂格克竟對初來乍到的自己低聲下氣地乞求道:“發發慈悲吧”,那一刻馬修的心軟了,他想到,眼前站着的畢竟只是孩子,他雖然也是用暴力弄傷了馬桑大叔的眼睛,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舊懼怕暴力,懼怕哈珊校長帶給他的任何暴力性質的懲罰,諸如:關禁閉15天,打掃學校一個月,這些懲罰帶給孩子的恐怕只是懲罰本身,而無任何教育意義和目的,也就無法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產生真善美的共鳴,相反教會孩子的也只能是以暴制暴,這個號稱“暴力”的足球從此也只會從老師那裏踢給學生,再由學生踢給老師。很顯然馬修老師制止了一出悲劇的發生,聰慧的馬修讓樂格克負責照顧馬桑大叔,樂格剋日夜陪伴在馬桑大叔的身邊,和藹的馬桑大叔並沒有對他有任何的埋怨,反而覺得他很可憐,認爲沒有人能真正瞭解這些所謂的問題孩子們,站在一旁的樂格克也許那一刻能感受到一絲絲的自責與懺悔,突然有一天馬桑大叔病情惡化,無能爲力的樂格克看着即將被送往醫院的馬桑大叔揪心地問自己的老師:“他會死嗎?”老師語重心長地答道:“不,我們會治好他!”也許從這一刻起,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才浮出水面,學生樂格克也許從這一刻纔開始懂得:生命有時候很脆弱,我們要敬畏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生命有時候也很頑強,因爲它承載着太多人的愛與期待。

我相信看到這裏,我們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春天,這個孩子的精神世界從此開始有了新的曙光,一簇簇的鮮花與一個個肯定的眼神在向這個孩子的未來招手,再也不會是荒漠一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今天學校召開校務工作會議,有一個特別的環節,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從小就對外國電影不感冒,好像是欣賞水平有問題,看不懂,記不住人物的名子,所以不咋愛看。但這部電影我看懂了,並真的打動了我、震撼了我。拍的太好了,教師的愛展示的非常精準。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學生(後來成了著名音樂家)回憶馬修老師曾經教育他們的故事。整部影片的基調很平靜,顏色很灰暗,但道理和寓意卻極爲深刻。荒涼的郊外,破舊的校舍、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校規、頑劣的學生...讓人悲哀已極。這些偏執、叛逆的少年,被校方的缺乏人性的高壓政策激化得越發逆反,簡直不可理喻,經常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

失意的音樂家馬修頂替不堪忍受的前任來學校作代課教師,他在深入瞭解孩子們的情況後,採用正面、積極、激勵的教育方法逐漸贏得了學生們的信任,並組建了合唱隊,用優美的音樂滋潤那些空虛的心靈。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漸激發出來,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少年成年後成了著名的音樂家。當影片中響起孩子們聖潔、純淨的和聲時,我的眼睛溼潤了。

一羣被世人厭惡的孩子,遇到一個天使般心靈的老師,他們才找到了心中的夢想,終於唱出了來自天堂的聲音,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熱愛音樂有着音樂天賦的代課教師用他對孩子們的愛感化了這一班問題少年冰冷、殘酷的心……創造了教育的奇蹟。而馬修最後卻被可惡的校長解聘了,殘忍地把他和他愛(孩子們愛得他)的孩子們生硬剝離。

電影中孩子們憂鬱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始終印在我的腦海中,怎麼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佩皮諾,他的那雙明亮的眼睛卻時刻顯露出憂鬱與期盼,他每週六都會靠在大門的鐵柵欄上,等待、盼望他的父母來接他,他是多麼希望父親的身影出現在自己的視線中啊!

電影的最後是馬修老師被迫解僱離開學校,當他走到校門口時,沒有一個學生來送他,是冷酷地校長把孩子們教室的門鎖上,不讓孩子們送他們親愛的老師,孩子們沒有辦法,只能在紙上寫好祝福的話語,疊起紙飛機,紛紛揚揚地從窗口扔下,同時從窗戶口還伸出許多隻搖擺的小手(窗戶高,露不出頭),這就是孩子們所能做的對恩師的最後的“告別”。我又一次被感動得落了淚...

我的內心不斷地叩問:教育的價值在哪裏?教師的價值在哪裏?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很好的詮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看這樣的電影,我能夠觸摸到那一顆顆纖細而善良的心靈,他們絕不是社會的殘渣,絕不是被遺棄的問題少年(那個縱火犯巴冬除外)。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曾經有過多少次,爲那許多微末甚至是瑣碎的場景所感動。我們的靜、站立以及唏噓,絕不是因爲我們觀看的場所沒有空調,諾大個階梯教室,已經無聲地容納了一百多號人的汗水和激動。雖然只有頭頂或者更遠處幾片風葉在轉動,根本無法解除那些夏天的躁熱,但此刻沒有埋怨,只有心靈的共振。

風中飛舞的風箏,夜裏疲憊的掃帚,那些歡笑和痛楚,在明亮與黑暗之間徘徊,很多孩子的雙重性格在影片中一展無餘。他們的一半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美妙的歌聲,一半是魔鬼般的殘忍和惡作劇。他們一面彈傷老學監的眼睛,偷走新學監的資料,甚至校長的鈔票,一面卻認真地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傳遞着天籟般無邪的音樂……正是這些,構成整部影片畫面的明暗交替,這些錯落不僅深深地震撼着我們,更深深地牽引着影片主人公馬修的百轉柔腸。這個最後被歇斯底里的校長定位爲“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的男子,樸素的外表下有着一顆非同尋常的愛心。他的愛是包容,當一個孩子彈傷老學監的眼睛時,同意他去照顧,不告訴校長免受懲罰;他的愛是無私,他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連那個最邪惡的巴冬被校長棍打和禁閉時,能夠很遺憾地感慨: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啊!他的愛是尊重,他總是用音樂和溫暖去走近這些淘氣的孩子,用滿腔的愛去感動這些幼小的心靈,使他們改邪歸正,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春天。

他總是用自己的愛營造孩子們的愛,他用愛鑄就“樂譜架”的動情歌唱,他用愛感化“天使魔鬼”皮埃爾不遜的心靈,他用愛贏得“助理”的永遠相伴。他一直無聲地抵制着反抗着校長威懾人心的棍棒教育。雖然最終自己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後的歸宿,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包裹着愛和留戀的紙飛機從窗內一隻只地飛出來。我們還看到影片中那些個反例——巴冬縱火焚校,校長的被辭退。於是我們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愛的力量和偉大。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影片的最後,天籟之音冉冉升起於一條被綠蔭覆蓋的春天的小巷。沿着這條小巷望去,我們看到了前方不遠處的光明和燦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很有幸,藉着學校組織的教學研修時間,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個學監和一羣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雖平淡卻又令人感動的故事。我們所有的教師都帶着幾乎虔誠的心去看完這個電影,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而馬修則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純純的音樂,很空靈,它貫穿着整部影片,使觀衆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電影,這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爲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爲孩子乾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着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在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爲樂,才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陶行知,魏書生,等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使他們獲得快樂和成功,也正是他們走進學生所獲得的成果,今天聽張國龍教授的講座是我茅塞頓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使我知道了如何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純真的心靈開啓,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當我看到學生進步時,自己就有一種成就感。老師走進了學生,學生走進了老師。

在課堂上,我嘗試走進學生,示範朗讀,指導朗讀,傾聽他們的心聲,學生放鬆了,親近了,當他們取得成功時,就給予鼓勵;當他們在某些地方有點失誤的時候,給他們以耐心的指正,幫助,時常可以看出學生對老師感激的目光,敬佩的眼神。在教學中,我們就應有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更要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還要有孔子的聰慧心智。正是這樣,我才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的甜頭,生活也獲得了充實和滿足,工作獲得了成功。

教師的人文素養特別是要具備高尚的師德,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社會的認可。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因此教師具備了必備的人文素養,才能感到自身的崇高所在。一個合格的教師會常聽到學生家長說:“我的孩子上學以後和上學前就是不一樣,變得聽話了,懂事了。我們家長有時說不文明的話做不禮貌的事被他聽到了,或看到了他會說,要文明,要禮貌,弄得我們作爲家長很慚愧,老師的話就像聖旨一樣。”每當我聽到家長對我這樣說,就說明我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我已經具備了教師必備的人文素養。從小給孩子灌輸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們從小就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從而驗證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一來,學生在校能遵規守章,樂於學習,回家孝敬父母。

教師既教書又育人,教師具有教書育人的技能,有具備高尚的師德,以學生爲本,有責任心,有事業心,才能是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星期五下午,我們在教室裏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前面的人物關係有些複雜,不過在後面,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了馬修老師來到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當代課老師。可是他所在的那個班的學生都很調皮,但馬修老師以一顆仁愛的心來對待那些學生。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最後把孩子們的心靈淨化了,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整部電影裏,我最記得那次哈森校長外出,馬修先生給大家放了一天假,帶着孩子們去森林裏玩捉迷藏。可是不知爲什麼,學校突然起火了,哈森先生回來後,很憤怒,把馬修辭退了。在馬修最後一次走過教學樓下面時,學生們鎖了門,把寫有字和自己名字的紙飛機扔出窗外,並唱起了馬修教過他們的歌,爲馬修送別。馬修撿起了一些紙飛機,當中有莫安琦和一個不會唱歌的小男孩派皮諾的。他最後看了一眼窗口那些搖動的手,帶着紙飛機離開了。我很感動,馬修只教了他們一些簡單的音樂,並給了他們自由,這對他們來說無比重要!

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深受感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像校長一樣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有時我們上課不聽講有些老師就會懲罰我們:伸手給老師打,或罰站。他們認爲只有通過嚴懲才能維護課堂紀律。但卻適得其反,使我們產生逆反心理,我們覺得老師很討厭,就偏不聽老師的課,或產生怕老師的心理。在家庭中我們的父母也有這樣的教育方式,上個星期爸爸教我寫作業,我沒認真聽他就一巴掌打向我的頭。當時我心裏想,爸爸太兇了,我以後都不理他了,也不想寫作業了。所以嚴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特別是用在教育孩子的身上。

這部電影,多數是講馬修如何感化學生的。但從中表達出了馬修對孩子的關愛,以及孩子們對給予他們最珍貴東西的馬修先生的感激。這部電影的含義很深,但是,它是一部很讓人受鼓舞的電影。看過它的人,一定都能從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吧。我希望不管是在學校或是家庭教育上應該像馬修老師一樣用理解、寬容的人性化教育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學,使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得到我們的認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今天,全體教師觀看了教育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濃濃的愛意和學生們那猶如春日裏朝陽般美妙的歌聲勾引出我眼角的溼意,觸動了我內心的那份柔軟。從馬修老師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在見證孩子們一點一滴成長時,內心深處那份無以名之的喜悅與興奮。馬修老師在描繪自己心路歷程時有這麼幾句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教育不僅僅是爲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如果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也是需要“愛”來爲這生命塗畫底色的。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內心無愛,內心缺愛,那麼他的教育生涯將如同乾涸的沙漠一樣荒蕪。成功的教育者應於無聲無形中已然在孩子的心田種下愛的種子,待它萌芽生長,最終開花結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這深沉的愛,並在愛中慢慢領悟到“愛”的要義,而後試着去愛別人。心中有愛,生命有了底色,才能描畫的更美。

“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教育執着的信念,對孩子無限的包容,最終贏得了孩子的信賴,並感染影響了其他老師。在我看來,這麼巨大的轉變都應該歸結爲一個字——“愛”的力量。愛融化鑄結在孩子內心那厚厚的冰牆,化作暖暖的清流,浸潤着純真善良的心田。這也讓我想到了教育名家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理念:“容錯——融錯——榮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天真的孩子,所以教師要容得下孩子犯錯,不應該以一個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過錯,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無藥可救”的標籤,更不能像影片中的校長那樣偏執地採取“行動反應”的體罰政策,要知道溫柔的勸導所帶來的效果遠勝於嚴厲的懲罰。當錯誤出現後,我們教師更是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並學習爲自己的過錯承擔後果,孩子在對自我的否定中得到成長,並能在教師的包容與理解中,學會感恩,體會到“大愛”。

對比馬xx老師初進校園與離開校園時的心情與學校不同的境遇,我相信有了“愛”纔會有希望,有了“愛”纔會有力量,有了“愛”纔會有奇蹟、、、、、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只是給我們一種精神,一些反思。馬修老師在幫孩子找到春天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影片中不可能一一在影片中表現出來,正如我們以後在實際教育中也會面臨很多考驗,但我要相信:當愛成爲生命的底色,即便曾經霧雨陰霾,也可以化爲和風細雨豔陽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爲扶持。若無老幹的催生與滋養,何來新竹的鬱鬱蔥蔥?若無馬修的堅持與教導,何來壞氣作風的學生的大轉變?一個教導有方、盡心盡力的教師足以改變學生的一生。

且喜桃李豔,莫悲霜雪寒,只有像馬修一樣真正理解孩子的教師,才堪稱一位好教師。

風入羅幃,爽入疏櫺,月照紗窗。老師是風,吹平艱險之路。

當老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孔子座下三千多弟子,七十二賢良,他因材施教,不枉爲萬世師表;譚千秋在危急時刻救下四名學生,用生命詮釋了愛與師德;馬玉芳在20多年的從教生涯中,時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惟賢惟德,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身教重於言傳,如馬修一樣,老師們用自己的愛溫暖學生,催開桃李花千樹。

落花天紅雨紛紛,芳草地蒼煙袞袞。老師是樹,遮擋黑暗之光。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纔有健康的行爲。徐特立省吃儉用,作爲一名老師,他將工資捐給鄉下學校;姜夢雲以校爲家,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而且不僅師德高尚,還熱愛學習;董立芹一直把“學厚爲師,德高爲範”這八個字謹記心間,敬業樂羣。衡量一個好老師,不是看他有多麼高大上,而是要看他所付出的行動與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學生纔是最好的老師。

雕輪丹轂,雜沓展輕雷。老師是雷,驚跑罪惡之魂。

在教師手裏掌握着幼年人的命運,便掌握着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支月英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兢兢業業,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格桑德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把知識一點點注入一個個鄉村。此二者的奉獻,趕走了山村的愚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馬修在帶學生們轉入正道的過程中又何嘗沒有艱辛?但“香散處、半露梅腮”,春天永駐人間、心間。

有人說,師恩如山,因爲高山巍巍,使人崇敬。任何一位優秀的教師,何嘗不與馬修一樣,默默無聞,用心呵護學生的心靈。從事陽光下最光輝的工作,且喜桃李豔,莫悲霜雪寒,好教師們總是成就最好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級長,名爲“池塘畔底”。而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電影中的院長,對學生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學生,實行“行動迴應”,也就是體罰學生,將學生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學生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學生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這個世上,沒有問題學生,只有問題老師。”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屆,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改變,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而做一名正真的好老師是十分困難的,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每個學生的資質也大不相同,面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因材施教便成了最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一位好老師,對待學生必須要有耐心,不放棄每一位學生,用愛心與信心對待學生,總有一天,學生會成長成才。

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其實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同樣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平等,理解與寬容則能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共鳴!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影片,第一次看是上大學的時候,音樂老師爲我們準備的,當時最強烈的感觸是是音樂的魅力;而這一次,和包河區210名新進教師一起觀看,太多、太多的感觸交織在一起,久久不能自拔,腦海裏不斷地浮現精彩的劇情;我心疼孩子們不幸的遭遇,慶幸孩子們遇到了馬修,感動於馬修的善良真誠,憤怒於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我爲皮埃爾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着堅守而歡欣,爲馬修的離去而遺憾……感謝包河區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回憶的方式: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出席母親的贊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是當年音樂啓蒙老師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當年老師的心境,拉開了回憶的大門……

馬修老師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底部”,因爲這裏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幫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善良真誠的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用自創的合唱曲讓孩子們感受音樂的魅力,最終用音樂打開了孩子們封閉的心靈。

我被電影裏的很多情節所震撼,當皮埃爾第一次偷偷開口唱歌的時候,我有種想哭的衝動,誰說他是擁有天使的面貌,魔鬼的心靈?擁有這麼美妙、動聽聲音的孩子怎麼會和魔鬼掛鉤?這只是一個渴望關愛卻在一次次體罰中冷漠絕望的孩子,他唱歌時的眼神,專注的讓人無法挪開視線;當他懂得感激時的微笑,和馬修老師眼神的碰撞,讓我深深地、幸福地嘆了一口氣。

最後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而我也流下了幸福的、感動的淚水。我羨慕馬修老師,他收穫了最大的幸福、無上的光榮和莫大的成就,孩子們的接納、改變、依賴、笑容就是他的幸福!而我,也想成爲這樣的老師,累並幸福着!

最後引用一個老師的話“教育是愛的旅行,懷揣着愛上路,在傾心經營中,與學生兩情相悅,收穫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爲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爲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爲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爲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爲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爲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爲,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在1949年的冬天,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作爲一個音樂家,他對自己淪爲這所教育“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不禁感到絕望。人生跌入谷底,就連“池塘畔底”這個名字,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他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雜亂的陳設,苛刻的院長,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爲學生開脫。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而是達成私下協定,並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他爲了貝比諾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親一樣愛着這些孩子,卻並不驕縱他們。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您沒有孩子?”“倒不如說我有60個。”

然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並不僅僅因爲影片中的“師生情”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衆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不論是人物,抑或是情節。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成爲了有名的指揮家。可是,陽光背後總存在陰影,比如孟丹。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認爲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同時爲之後的縱火事件做鋪墊。但我卻並不這麼認爲。

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佈道者,用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改變了孩子們的心。影片的最後,在貝比諾的語聲中,我們看到那個執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馬修老師抱上了公車。日復一日的等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那天是星期六,貝比諾終於結束了他漫長的等待,跟着馬修老師離開。

馬修老師再沒有時間作詞作曲。他將教音樂作爲他的終身事業,爲此奉獻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見了“池塘畔底”,他改變了孩子們,孩子們也改變了他。

他們曾彼此救贖。在漫長的歲月裏,彼此心中始終留存着濃濃的暖意。它不會爲時間所消磨,無論多久,一旦回憶起來,即使身處黑夜,也能看到不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