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推薦】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推薦】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鬢髮蒼蒼的莫翰奇望着手中沉重的日記,重新憶起那個幾乎被自己遺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黃的紙頁上,輔育院森嚴的鐵門……在1949年的冬天。

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作爲一個音樂家,他對自己淪爲這所教育“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不禁感到絕望。人生跌入谷底,就連“池塘畔底”這個名字,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他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雜亂的陳設,苛刻的院長,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爲學生開脫。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而是達成私下協定,並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他爲了貝比諾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親一樣愛着這些孩子,卻並不驕縱他們。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您沒有孩子?”“倒不如說我有60個。”

然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並不僅僅因爲影片中的“師生情”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衆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不論是人物,抑或是情節。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成爲了有名的指揮家。可是,陽光背後總存在陰影,比如孟丹。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認爲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同時爲之後的縱火事件做鋪墊。但我卻並不這麼認爲。

顯而易見的是,導演意圖將馬修老師與校長進行對比。的確,院長似乎從未相信過孩子們,認爲他們無法改變,儘管他也曾受到他們一定程度的影響。他不相信孟丹,所以爲了孟丹子虛烏有的偷盜痛揍他。孟丹似乎也從未被馬修老師感化,否則他不會在輔育院放火進行報復。真的是這樣嗎?

影片中,在遠處漸漸瀰漫的煙霧旁,一小團香菸的霧同時瀰漫開來。少年注視着被燒着的輔育院,眼神複雜。他吹熄了手中的煙,轉身背對山坡上燃燒的院落,消逝在鏡頭裏。校長的升遷因爲這次事件化爲泡影,而60個孩子因爲與馬修老師一同出遊倖免於難。

孟丹一直是個毫無感情的惡人而已嗎?

“但是,我警告你,不準和貝比諾說話,不準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說得夠清楚嗎?”夾雜着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脅。孟丹沒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瞼。

這個鏡頭從此住進了我的心裏。我想,那時,他應該理解了馬修老師對學生的愛。

在加入合唱團時,馬修老師說他唱得不錯,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練習。他敏感地發問:“你說什麼?”馬修老師回答,這不是什麼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聲音唱歌。由此可見,在孟丹的世界裏,一定始終存在着蔑視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經習慣,再遇上與他人交流的情況,他會始終保持警戒,甚至揮起拳頭。那也只不過是他選擇的一種保護方式。在他張狂的背後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菸喝酒,他桀驁不馴,他想掐死院長,他欺負弱小,他在輔育院縱火……但他也有情緒,他的肆意妄爲,謊話連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險邊緣”的少年,獨自承受着被冤枉的憤怒和傷痛。在之前,馬修老師對莫翰奇說,粗暴無禮並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學孟丹。下一個鏡頭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離開了教室。這樣敏感、習慣用刺武裝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愛,需要有人關懷。

孟丹顯然被忽視了太久。他說:“我纔不願意看到那個老傢伙呢。”同時,外界的人們也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長對他平白無故的冤枉。這也導致了之後縱火案的發生。但我仍然相信,馬修對孟丹是有影響的。孟丹回頭的一笑,更像是一種肯定。之後的縱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對院長的報復,選擇在大家外出後縱火,也證明了他的本質並不壞。

影片中另一個複雜的人物是院長。第一遍看時,不是沒有疑惑的。院長明明已經變了,爲什麼還會趕走馬修?這似乎並不能簡單解釋爲情節需要。對此,有人認爲這正是西方電影的成功之處:一個人物並不總有壞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複雜的。我同意這個觀點。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本身就並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長。我看到院長站在椅子上一遍遍製作、放飛紙飛機,從紙飛機很快跌落到能連着盤旋好幾圈;看到院長被球砸到頭之後拋下一句“掩護我”,然後和孩子們一起踢球……這或許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鏡頭。

然而,這份美好並未改變院長追名逐利的心和對孩子們的不信任。有種東西似乎是骨子裏的,擦不淨抹不掉。比如院長“防患於未然”過了頭的心態。在他看來某些孩子是邪惡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壞事不是他乾的,遲早總會惹禍。不得不提的還有存在他身上對個別孩子濃重的歧視,這種歧視在中國教育中也是廣泛存在。儘管那些老師並不是都像院長那樣體罰學生,但說起某些老師對待學生的差別,許多學生應該都有體會。對待回答錯了問題的貝比諾,院長讓他把題目抄一百遍,而對待波尼,他卻讓他到修女那兒領餅乾,在波尼犯下“拿破崙也是受槍決而死”的錯誤之後,院長卻並未斥責隻言片語。這真的公平嗎?

自然,院長這樣的老師仍然存在,但是像馬修這類老師也並不少見:爲了學生辛勤奉獻,爲學生的進步感到喜悅。影片中,儘管馬修老師最後因爲那場火災被迫離開,同時院長規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和窗口中不斷揮舞的手,卻是對他最好的慰藉。手捧着學生們滿滿的祝願,馬修離開了“池塘畔底”輔育院。從一個落魄的、發誓不再創作的音樂家到爲學生們寫歌、充滿創作信心的馬修老師,他懂得了“永遠別說永遠,一切皆有可能”,變得樂觀積極。儘管他創作的初衷只是爲了用音樂拯救那羣孩子,但他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佈道者,用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改變了孩子們的心。影片的最後,在貝比諾的語聲中,我們看到那個執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馬修老師抱上了公車。日復一日的等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那天是星期六,貝比諾終於結束了他漫長的等待,跟着馬修老師離開。

馬修老師再沒有時間作詞作曲。他將教音樂作爲他的終身事業,爲此奉獻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見了“池塘畔底”,他改變了孩子們,孩子們也改變了他。

他們曾彼此救贖。在漫長的歲月裏,彼此心中始終留存着濃濃的暖意。它不會爲時間所消磨,無論多久,一旦回憶起來,即使身處黑夜,也能看到不滅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1949年1月15日,經歷了各種挫折正處於人生最低谷的馬修老師走進了“池塘底教養院”,這個學校還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這應該是對這個學校名字的最好翻譯吧。在這裏有一個嚴肅、專制、只守規章和原則的校長,在校長腦子裏有一條條對學生體罰、關禁閉等等的規章制度。因爲在這裏有一羣不聽管教,十分頑皮的學生,這些孩子生活在一個大門緊閉,沒有陽光的教養院,在這裏充滿了學生對老師的惡作劇,老師對學生的懲罰。跟隨馬修走進這所學校,小派皮諾緊抓着大門鐵欄孤獨地等待着爸爸來接他,雙膝跪地的小男孩低着頭用力的擦拭着地板,好心的馬克森斯大叔在學生的惡作劇下傷了一隻眼睛,這僅僅是影片的開始,卻如池塘之底冷寂、孤獨、黑暗。

面對學生的惡作劇,冷漠的哈森校長的一個不公平的決斷,再一次讓馬修老師看到了這裏的弊端,他同情收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反對校長專制下對學生的惡性懲罰,他決定保護自己的學生。

惡作劇似乎已經成了學生抱負老師的一個習慣,當馬修老師第一次踏入教室的時候,教室裏一片鬨鬧聲,歡迎老師的不是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不是一雙雙求知的眼睛,而是一具嘴裏叼着點燃的香菸的骨架標本。面對學生的嘲笑聲,馬修並沒有動怒,反而用詼諧的語言迴應學生的笑聲,他對着這具骨架說道:“教室裏禁止吸菸,每個人都一樣,甚至你也是,先生。”說完這句話,馬修得意的走向講臺,卻又被學生戲弄,他被障礙物絆倒,自己的公文包掉落在地上,然而,沒有一個學生主動扶起老師。公文包被調皮的學生從第一排傳扔到最後一排,全然不顧老師苦苦的呼喊:“還給我,還給我……”但是,當哈森校長走進教室時,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當校長問是誰在搗亂時,馬修老師卻只說:“我正要求他回答問題呢。”剛纔還被學生羞辱的馬修,這是卻用盡自己的力量保護着學生。當校長走後,學生不再搗亂,直勾勾的看着這位不同尋常的新老師。但是馬修的這初次的努力並沒有改觀所有學生抱負老師的心理。一天趁馬修老師不備,幾個調皮的學生將他的最心愛的樂譜偷走了,馬修在廁所發現了他們,當學校的教員發現他們時,馬修再次袒護了自己的學生。在馬修看來,這些孩子需要良好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犯錯就關禁閉、受懲罰等等這樣一系列的體罰。

看到馬修老師走進新學校卻收到如此待遇,我暗自慶幸自己走進了一個多麼和諧的校園,在這裏沒有體罰,更不會有關禁閉,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像朋友一樣相處融洽。

“池塘之底”也會折射出燦爛的陽光。馬修很堅信孩子們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他不厭其煩的引導自己的學生感知美好的事物。終於有一天,當他悄悄地走進宿舍時,發現孩子們跟隨着一個會吹口琴的孩子的節奏唱起了歌,雖然有些跑掉,但是他發現其中一些孩子的音色還很不錯,孩子們喜歡唱歌。馬修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終於找到了他們的閃光點,最後,他決定重新拾起自己的愛好,重新爲孩子們寫曲譜,並決定創建一支合唱團。這一想法使得孩子們熱情高漲,從選高、中、低音到練習合唱技巧和發音,孩子們都很認真。漸漸的孩子們開始接受馬修並認可馬修。在合唱團裏孩子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哪怕是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給馬修老師當團長助理,哪怕是唱歌跑調的學生給老師當譜架,他們也很樂意,因爲他們知道老師很重視他們,也許這是他們從老師那裏得到的第一次認可。孩子們的臉上開始露出燦爛的笑容。認可孩子們,發現孩子們的亮點,讚美孩子們,也許就是這個合唱團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的意義,是改變孩子心靈的支點吧。那麼,馬修老師注重挖掘孩子們內心最深處的善良,從不同的方面認可讚美孩子們,用音樂這樣最貼近孩子生活的藝術形式感化孩子們,而不是隻用懲罰指罵孩子們,這些行爲大概就是我們當今所倡導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吧。

所以,真正的教育並不只是一味的教授課本知識,也不只是一味的學習語數外等等這些正規課程,而是要多種藝術的讓學生感悟生活。但是也並不是只有音樂課上才能唱歌,美術課上才能畫畫。在我看來,會唱歌、敢唱歌、會畫畫的孩子,他們的思維都會特別活躍,想象力特別豐富,所以我就大膽的在自己的課堂上多灌輸了這樣的藝術形式。比如,在講解詩歌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背不下來詩詞,那麼我就想在古代這些詩詞都會被一些樂師譜曲唱出來,那麼現在這麼多好聽的旋律,爲什麼我們不能讓孩子們尋找自己熟悉的旋律,將詩詞填入曲調中唱出來呢?現在的孩子們都收到一些娛樂節目的影響,總是會跟隨潮流確定自己喜歡唱的歌曲,比如:鄧紫棋、EXO組合等等。所以,我就讓學生將詩歌唱出來,這節課,很多平常不愛發言的學生也站起來大膽的唱出來了,甚至不會唱流行歌德孩子就用最熟悉的《國歌》的曲調去唱。還有一次我講到《竹影》這節課時,讓學生在黑板上畫竹子,讓他們從自己的畫筆中感悟中國畫的姿態美和神韻美。

但是,我們總說人性化教育,用友善的語言和行爲感化學生,可是馬修老師的教育方式並不適應所有的“壞”學生。影片中的“壞”學生孟丹來到教養院,不顧馬修老師的善意勸解引導,一再與其作對,甚至公然對抗,使得班裏其他的學生也在學生孟丹的這種不良行爲。最後當孟丹因爲被冤枉偷錢被警察帶走的時候,馬修也無能爲力,這是他也不想去挽回,因爲馬修認爲不能因爲一個人而毀掉所有人,所以他放棄了自己原本堅持的原則。電影結尾,這個被暴力校長惹惱的“壞”學生放火燒了學校,也就說明了,並不是所有的“壞”學生都可以用人性化的教育改變他們,但是,如果當時馬修不放棄他,如果他被找回來校長能查明事實,如果孟丹不被帶走,會不會他最後真的就被馬修老師的人性化教育所改善呢?畢竟人性本善。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學生們送別馬修老師的畫面。從高樓上的小窗戶中慢慢地飛出一架架紙飛機,上面寫滿了學生對老師的祝福;窗戶太高,孩子們只能向老師揮手告別,馬修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們對自己的眷念,感受到了這些孩子們美好的心靈正在釋放絢麗的光彩。

作爲第一年工作的我,還沒有經歷過送別學生的場面,當我看到學生送別馬修老師的畫面時,我就不禁幻想着自己送別我心愛的孩子們時的情景。從離開教室的那一寸土地,我想象着把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的照片放大,粘貼在他們離開的路兩旁,廣播裏放着我們一起聽過的歌曲,講着我和他們在一起的趣事,最後的擁抱是我對他們最好的祝福。

影片結束了,馬修帶着終於在星期六等到愛和家的小派皮諾離開了,“池塘之底”也會折射最燦爛的陽光,就是我對這部影片最大的感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孫傳開“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位評論家爲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寫下的一段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馬修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就組織了一支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價值的自己。

片中有幾個情節更是讓我記憶深刻。馬修第一次進學校時,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叫佩皮諾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週六都會在學校門口站着,等着……是爲了等自己的爸爸來接他,可是事實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學校裏的學監告訴男孩這個事實,可男孩不肯相信,因爲他堅信爸爸會在週六那天來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結尾,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佩皮諾帶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走,因爲此時的他已認定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這天正是星期六。馬修作爲老師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與愛心。影片呈現出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在揭露那惡的一面。片中的校長是個虛僞、虛榮的男人,他把孩子們當成那些罪犯,對他們進行體罰,一開始他強烈反對合唱團的組成,後來因爲孩子們純潔美妙的童聲得到了衆多高貴地位人士的欣賞,校長便又舉雙手贊同。可見此人的兩面性。也正是因爲校長對學生的這種看法,態度,使得後來的轉學生蒙丹放火燒了學校,片中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是給了一個場景就是:山下的學校冒着濃濃的煙,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煙,得意的一笑。聰明的觀衆我想應該知道這件是誰幹的吧!此時的馬修正帶着孩子們在山裏玩耍,可以說是馬修救了這些孩子的命,可校長卻覺得是因爲馬修的失職而造成了大火,把馬修辭退了。最後一個場景更是讓我感動,校長不讓孩子們去送馬修,馬修一個人走了,顯得好孤獨。此時從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裏面是孩子們的祝福和簽名。馬修擡頭一看,窗口全是孩子們的手在向馬修告別。因爲圍牆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後的告別。馬修一下子變的好幸福,他在校門口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是偉大音樂家馬修……可是,誰又認識我呢?”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裏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並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了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着,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儘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這般幸運,能夠碰得見馬修這樣的伯樂。問題學生在每一所學校,在每一個班級都有存在,我們提及他們總是充滿了厭惡,有馬修出現嗎?包括我自己,我有過他的偉大嗎?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怎麼去引導。我們作爲老師應該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心的尋找孩子們的有點和點滴進步,或許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讓孩子們更加茁壯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爲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在高中的時候,我曾經是貝塔斯曼書友會的一名會員,那時我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免費收到書友會一些免費介紹新書的資料,也就是在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當時它是作爲爲數不多的影視製品向會員推薦的,從其中的簡介中,我隱隱感到這是一部充滿溫情,感動的電影。雖然我對《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興趣,不過自己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它。

後來隨着時間的流逝,我也漸漸淡化了對這部電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次與這部電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喚起了昔日我對它的期待,也讓我在心底暗暗慶幸,自己幾乎錯過了一部電影。

電影的開始很平淡,兩個老人的相遇,對曾經年代的懷念,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有點像《泰坦尼克號》。情節也很簡單,講的是一個老師與一羣學生的故事。

當麥神父在電影剛剛開始就因學生的調皮而受傷時,讓我們沒有見到那一羣學生便感受到了他們是多麼不容易被管教,所以當馬修老師首次進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當教室亂作一團,院長進來維持秩序並大聲質問時,馬修老師對孩子們袒護的態度。也許這正是他試着走入孩子們之間的第一步。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理解,交流與寬容。孩子們的調皮搗蛋也許只是天性使然,也許是缺少傾訴的對象,但並非不可救藥。尤其像孩子與大人們之間這樣的情況更容易出現代溝和隔膜,院長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相反,可能只會引起同學們更強烈的叛逆,也只會在孩子們的童年裏留下一片陰影。而馬修老師則試着走入他們的內心,於是在第一堂課上,他就讓每個人寫下他們的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儘管結果五花八門,但這樣的方式卻讓孩子們認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來。同學們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師的與衆不同之處。

馬修老師與院長不同,他不會隨便的體罰學生,那怕學生們真的讓他很生氣。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場合維護着孩子們。然而即使要懲罰學生,他也會採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讓樂格克去照顧麥神父而不是將他送到校長室去接受體罰一樣,所以當我們看到樂格克因自己的錯誤做法而流淚時,我們也就感到了馬修老師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又名《唱詩班男孩》、《歌聲伴我心》。整部電影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豪華的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始終有着簡單、乾淨、天籟般的童聲合唱,使我在和諧、優美的童聲合唱中欣賞完電影。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郎後來成了指揮家,因爲母親病逝回家奔喪,期間闊別五十年的兒時的合唱團夥伴皮比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當年合唱團的老師基望馬圖。馬修的日記。之所以皮比諾手中有馬修的日記,是因爲皮比諾當時是個孤兒,馬修第一眼見他,他在學校門口希望星期六父母親會來接他(其實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人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皮比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再次回來把皮比諾帶走了,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五十年前他在塘底小學時所發生的一切,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當時的塘底學校,是一所管教問題少年的寄宿學校,那裏聚集了衆多的問題男孩,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裏還有一個瘋狂、殘酷的“冷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作爲唯一手段的教師。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的影子,那厚重的時刻禁閉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手段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怎麼也不像是個學校,更像是一座人間地獄。

原來的級長也就是課堂監督因不能制服那幫頑劣孩子辭職了,學校再次請來一位新的級長———馬修。當時的馬修事業跌入了低谷,可能也是無奈纔來到這裏的。馬修其貌不揚,穿着也很樸素,特別是禿頂的腦袋讓孩子們看起來有些滑稽,所以孩子們開始給他起綽號“子彈頭”,但正是這個像小丑一樣的老師創造了人間奇蹟,使這幫十惡不赦的孩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從這些令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莫郎”,並讓受他教化的所有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敬慕的心情來懷念他,這本身就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這個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制服這幫頑劣的孩子,關鍵在於他有博大的愛心和耐心。當保管員莫桑被學生陷害的事兒發生後,校長髮怒,當找不到人時,就隨機點名懲罰無辜,這讓新來的馬修對孩子們產生了同情心;第一次進教室,孩子們在教室內人體骨骼模型口中叼上點燃的香菸,而馬修看到後一改其他老師的盛怒,平靜幽默地說,教室內不準吸菸,當然你也包含在內,並順手把煙滅掉;當走上講臺學生設障礙使自己摔倒後,學生力基搶走他的講義,並且在同學們手中傳開,頓時教室內像是炸了營,當“冷血”校長進門問及原因時,馬修還“庇護”學生,只是學生倖免被懲罰;當學生偷了他的講義在廁所裏偷看,他發現後後再次原諒了學生,並在殘酷老師的面前再次“庇護”了學生。爲了給學生尊嚴,他斗膽向校長提出建議:一、撤銷校長的集體懲罰,二、容許他自己懲罰肇事者,三、以後不再公佈肇事者名單。因爲當學生犯錯誤後,校長勒山不是採用教育的手段,而是十五天禁閉、當義工,取消父母探視,甚至嚴重體罰,校長體罰學生時比打監獄裏的犯人還兇恨、瘋狂,在這種殘暴的手段管制下,頑劣孩子們好像產生了打罵的抗體,變本加厲,當然也有像羊皮同學那樣實在受不了這種殘暴的體罰而自殺的。得知這些情況後,馬修千方百計尋找突破口,試圖挽救這些迷途的孩子。當他無意中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泄憤”歌的愛好後,就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使發誓不在創作音樂的他再次哈費苦心地爲孩子們寫詩、譜曲、分聲部,開始了對孩子們的合唱教學———心靈教化生涯,他要用音樂引導孩子們的心靈。當孩子們稍有轉變時,校長勒令不讓再唱,他就冒着丟掉飯碗的危險偷偷地教唱。當莫郎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時,他獨自在角落裏唱歌,漸漸的那一羣桀驁不馴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特別讓我感動的是一次合唱團表演,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莫郎因爲過錯被“冷落”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馬修老師突然轉向他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是驚喜,而後帶着一種幸福的滿足感聲情並茂的唱完成了他的演唱……。最後校長辭退馬修時,孩子們把小手伸出窗外揮舞着,無聲地向馬修述說深深的眷戀,用一架架紙飛機滿載了他們對馬修的敬慕和留戀,並寫滿了對老師的最真摯的祝福。儘管馬修起初離開時內心有些淒涼,但看到這些被自己教化了的孩子們心靈已被盪滌,看到自己勞動的成果,他的內心充滿了幸福。

看完這部電影,使我感覺到了音樂的神奇力量,也想到了前幾年老校長爲了在全體教職工內部營造一種團結、互助、和諧的氛圍,每週五下午放學後,讓全體教師集合在一起合唱,每次合唱時,每位教職工忘記了煩惱憂愁、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使各自的聲音與其他人的聲音更和諧,使合唱出的聲音更優美。看了這部電影,使我再次明白了老校長當時合唱的用意,這部電影也讓我再次領悟到歌聲常伴,淨化心靈的魅力。

這部電影也讓我對馬修老師產生了無限的敬仰。面對這些叛逆、任性、他人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他卻細心觀察,找到了一把打開鬍子們心門的金鑰匙———合唱。工作中,面對問題少年,我們常常推脫自己無可奈何,其實常常是責任心不足,是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今天馬修老師給我們再次提供了一個鮮活的例證,只要有改變的願望,有永不放棄的耐心,面對問題少年我們也可以進行所能及的探索和實驗。

讓我們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話:在教師的手裏操縱着幼年人的命運,全民族的命運都操縱在小學教師手裏。爲了盡一個教師的責任,讓我們滿懷信心和仁愛之心用尊重和真情感動學生,收穫教師職業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培訓第三天,藉着華師省骨幹學習的機會,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著名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關於師生關係的電影歷來讓人感動,《心靈捕手》、《死亡詩社》、《生命因你而動聽》、《搖滾校園》皆是如此。《放牛班的春天》是浪漫、理想化的,但卻是讓人心靈震撼和受歡迎的。就因爲每個人都希望人生路上也是如此,一切那麼真實、那麼親切!

校長:

最後校長下課回家。從他的威嚴和一副猙獰自私的、極爲不尊重下屬的態度對馬修說:“你就是個小、小、小、學監”;對插班生蒙丹污衊和毆打(蒙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後被送進警察局),還有在伯爵夫人面前篡奪馬修的成績而摘取勳章。最後,蒙丹一把火燒了學校,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勳章。影片的結尾可以說讓人大快人心,校長可以說是作爲一種急功近利之人的代表,細想之下許多人也像校長一樣懷揣着激昂的理想在殘酷的現實中被慢慢腐蝕,最終同化褪變。影片的一開始校長就告訴馬修他也會很快同化,但事實證明不但他沒有墮落,反而用音樂洗滌孩子內心的污濁並激起他們對生活的希望。潘多拉的魔盒唯一沒有釋放出來的就是希望,若一個人對生活不再抱有希望,那麼蒙丹的例子就俯首皆是。蒙丹的命運讓人同情更讓人深思,到底是什麼把可愛的天使變成了魔鬼。影片也已經告訴我們這樣的領導是沒有好下場的,但細想當前又何妨不是這樣呢?在表彰大會上、在榮譽面前,總有領導的大名。

馬修:

他的博愛、毅力、恆心和善於發現的眼光以及自己的特長得到了學生和同事的認可。如,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和興趣而成立合唱團。還有被解僱時,害怕被關禁閉而不敢出來送行的孩子們在窗口揮動着小手,帶着祝福的紙飛機從窗口不斷地飛出來,宛若花兒朵朵;還有帶走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佩爾諾;還有發現郭邦偷了20萬法郎,冷靜、耐心地瞭解到他的作案動機——僅僅是爲了買一個熱氣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時把不可饒恕的錯誤成就了郭邦;以及還有一個因素,愛好音樂,把這班因各種不幸造成的問題學生訓練成了一個合唱團,在悠揚、和諧的歌聲中,孩子們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無邪的。就此,如果我們老師有一技之長,那麼儘快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學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馬修可謂是老師中的典範,他的善良、堅持、勇敢和善於發現是很多老師無法企及的,教師工作是一個心靈交流的過程。每一個孩子在降生以前都是天使,因爲折斷翅膀而降落人間,他們都在等待能縫合翅膀的人,使他們再度飛翔。但是,往往並不是每個天使都能找回翅膀,更多的是在無奈中隕落。

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他最重要的應該是教書育人,但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下,成績往往成爲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成績應該是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手段而不是評價學生的標準。如果只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一個人,那麼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打擊。這種打擊有時是毀滅性的,當學生不再知道自己學習和存在的價值時,最壞的結果就是自暴自棄。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從肯定中增強自信心。對學生而言信心和肯定是很重要的,是他們努力的精神動力。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動人的閃光點,作爲老師應該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包容和諒解。從與他們交流中努力地發現每一個人的閃光點,併爲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平臺。教師在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應該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積極完善他們的個性,把學生培養成積極的、向上的,樂觀的,進取的,善良的,正直的,有創造力和有思想的人,一個能適應社會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社會需要精英更需要千百萬普通人的創造和貢獻。

皮耶爾:

具有音樂天賦的主角。犯錯,處罰一直都在他的家常便飯,被老師們稱爲天使的面孔。人最可怕的不是激烈的爆發而是無言的沉默, 因爲無聲勝有聲。皮耶爾幸運的受到上帝的眷顧。馬修老師對他的教育可謂是專家之舉。使他脫離了惡魔的羣體回到了天堂,成爲一名著名的音樂家,在和佩爾諾一起看照片的時候,有一句讓老師覺得很真實的話:“還有學監,他怎麼稱呼來着”,佩爾諾告訴他是克雷芒馬修而且還說馬修要他把日記本指定交給你。但作爲著名的音樂家居然忘記自己的啓蒙老師,這個畫面極大諷刺了成績好的學生,因爲他們一般都會忘記自己的老師。因爲他們習慣了接受,習慣了理所當然的給予,不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相信做老師的你一定有真實的感受。

佩爾諾:

天真、可愛的指揮官,去見皮耶爾時亦是如此,在他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比如,考試的時候問他同桌的話,想想我們讀書是也是如此,當遇到不會做的時候就去問同桌。從感情入手,再問問題,當問道五乘以七等於多少時,同桌居然說是五十三,沒想到佩爾諾也半信半疑的點了點頭,哈哈大笑一定會在這個時刻出現,感言真可愛的孩子,其實對學生相信我們也是這樣,當自己感覺到這個學生很可愛的時候,總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確佩爾諾做到了。

反思:

面對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爲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面對紛繁複雜的內心世界,作爲老師有時又顯得如此力不從心,想要做的太多,能做的卻很少,我們時常糾結於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而迷失自我的時候,重要的是堅定走下去,相信某一天終能走出漩渦。最後借用狄更斯的話結語:“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 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也許,每個人思考和出發點都不一樣,所以即使同一部電影,感覺卻是如此不同。上面所寫,望能給你養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描寫老師和孩子們關係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輔讀學校的孩子們被新來的學監兼音樂老師馬修先生吸引,愛上了音樂愛上了合唱。事後我發現,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是一個純私人事件。

我就讀的的初級中學曾經非常爛,它座落在市郊結合部。當時沒有公共交通直達,沿大馬路走入一個小鎮,穿過農田,翻過小橋(不知什麼原因人們在小橋上鎖住了鐵門,只能從鐵門上翻過去),過河後沿苗圃走,路邊是碩大的建築工地,四十五分鐘後到達新開的學校。

我們是第一屆入學生,都是考重點高中的落選生。老師分爲三類:外地急待回滬的各色人物,新分配到學校工作的大學生,本市混得不得意的老師們。這樣組合效果自然有趣。我們班上曾有一位娘娘腔男生上課練習京戲,被老姑娘班主任阻止,兩人互相抓臉對打,一路廝打到教務處長辦公室,後者阻止了暴力繼續。班上還出過一少年犯,長得很帥,是擊劍隊的高手,人很善良但愛偷東西,很長時間裏我都以他爲驕傲,還揹着老師組織了同學們去少管所探監。可以想像那是一段多麼混亂的時光,那所學校的學生缺乏是非觀念。

我們的音樂老師姓顧,原諒我當初年紀小,沒有打聽他的前世今生。如果很想知道他是什麼樣子的人,可以參考<放牛班的春天>。

顧老師告訴同學們他在組織一個合唱隊,既然大家都閒,不如過去磨磨牙。他有一架鋼琴,站在鋼琴前咿呀幾句就可以站隊分組,我被分到女中音組。

電影裏馬修老師的嘴臉顧老師都給演示過:”腹收緊,胸要挺,頭要擡,眉眼要往高里拉,氣息頂得牢牢的。“他的右手五指撮成一團,做成撮東西的樣子,在自己頭頂百匯穴上輕輕一抓,看樣子像是通過揪一把頭髮的手段要把自己提到半空中,然後他說:“讓聲音向上豎起來,像管子一樣通到天上。”這個動作馬修老師在電影裏也做過,表情和氣勢都十足一樣,可惜沒給配上臺詞

顧老師那樣一抓,我們的聲音都變成管子,一路通上去,可惜功力不夠,通到半空裏突然咣噹一聲掉下來。顧老師把琴聲停下來,跑過去打開大音箱,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大音箱,裏面傳出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聲音。顧老師指指丹田說:“如果你們用這裏的氣把聲音頂住,管子就一直通到天上,和他們唱得一樣了。”我們就繼續頂管子。頂管子是個體力活,可惜電影裏簡筆帶過,觀衆會誤以爲放牛班的孩子們一日間就頂起了管子,尤其是那個莫杭治同學,簡直驚爲天人張嘴就是管子,其實有副好嗓子和頂起直管子之間還不能劃等號,且得花點時間才能踩到準點上。

有一次在我努力頂管子時顧老師把同學們一併招集到我跟前,他請大家看我的嘴,他說你們看她的舌頭,緊張地頂滿口腔。他說聲音是純自然的東西,舌頭這麼不老實,聲音就死在肚子裏,管子爬不上去了。我面紅耳赤,但同學們沒笑,我突然意識到他們舌頭都不老實不好意思笑話我。經此一役,只要一豎管子,我的舌頭都軟癱在口腔底部,不敢亂摸亂動,給嚇出來的。

但聲音是不可琢磨的東西,如何自然地發出聲音來,這個祕密不是講課能講清楚的。有一天我的同學在二樓向着三樓的顧老師喊:“顧老師上班遲到了。”顧老師上課時表揚了這個同學,他說你們可聽見她的聲音了?像小云雀一樣向我拋出來,聽得我渾身舒服。“終於有人發對聲音了。”他笑着說。聽他那麼說,我才知道他忙了半天是在教我們如何正確發聲。

孩子的懵懂都是相通的,放牛班的孩子唱半天歌也不見得知道自己在鑽研音樂或者合唱藝術,他們只是走在馬修老師指出的路上。而孩子們的聰明也是相通的,他們知道哪條路能給人帶來快樂,一直走下去會通到天堂。從學校到家裏的路十分漫長,原本我們是一路打鬧,到橋洞底下打幾把牌,在路上偷幾個玉米纔回家。但現在有點不一樣了,所以一路走一路哼哼練譜視唱,時間過得快得多。

和放牛班一樣,我們自然而然就獲得了小小的成就,初二時榮獲了上海市合唱比賽的第二名,因爲這個比賽跨越了各年齡組,而我們學校又是一窮二白的爛學校,這也算是奇蹟了。遺憾的是我們中間沒有一個莫杭治那樣的音樂天才,否則顧老師的執教生涯會更添濃重一筆。

以我本人來說,五音不是太全,節奏感就更差了。顧老師肯定明白這一點,記得他試圖讓我在某次合唱排練時承擔三角鐵的擊打工作。顯然我的表現一塌糊塗,此後顧老師就不敢再讓我做與節奏相關的任何工作。你們看到電影裏的小男生完全抓不住音準,馬修老師就安排他做譜架子,這一段讓我想到了三角鐵,微笑ing。

但顧老師的女中音選擇並不多,所以我還是被他弄進了三人組去單獨排練。我們參加了另一次比賽,在半決賽被刷了下來。顧老師也許有點失望,但他的情緒沒讓別人看出來,他只說別的學校都選小小孩子,沒變過聲,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我們已經夠強了,現在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學校的孩子懂得唱歌。

顧老師五十多歲,微胖身材,他的聲音非常好聽,鬆軟可口像新出爐的麪包,我想他應該能唱相當美的歌,可惜無此耳福。他的手指粗而柔軟,擊打鋼琴時而有力時而靈巧,這樣的手指用來做指控合唱團的工作實在很妥當,不信的話你們可以看看馬修老師的手指頭。後來還見過一個男人擁有顧老師同樣的手,這是我癡迷他的原因之一。

顧老師和馬修老師的不同是,他從來沒有介入我們的個人生活或者思想教育。現在想來他是一個非常職業的教師,除了音樂之外,他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兩年的密切接觸下來,我只知道他有一個音樂家的女兒,專攻某種樂器。也正是因爲他只問音樂而馬修老師還介入了孩子們的生活,我纔會更吃驚於他的成功,他僅僅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熱情和專注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

我的成長路上沒有任何藝術的啓蒙教育,我出身於理工科家庭,母親是個從不看電影不讀書不聽音樂的工人,初中時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時間花在準備高考上,大學在醫學院裏度過。我不是文學愛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養。如果今天的我對生活甚至藝術還存在一點欣賞的熱情,那就是顧老師留下的禮物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改變了我的生活。音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簡單的音樂。它改變人的方式可以是驚人一致的,比如顧老師與馬修老師。

大學時候我去過一次母校,那天顧老師不在。寫這篇回憶時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記錄,這說明顧老師已經很老了,落後於這個時代了,也說明他日後沒有揚名立萬。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數同學散落在哪裏,估計沒人成爲音樂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本片以擬人的手法很好的詮釋了這部電影,把馬修比作一個善良的牧人,把那羣孩子比作羔羊。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意志的羔羊,用愛爲他們指明瞭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是真愛。他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的心。

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他是個好老師,他幫助了這些孩子,雖然他只是個小小的學監,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但是他用不一般的愛心、信任、理解和真誠改寫了孩子們灰色的記憶,留下了歡聲笑語,播撒了幸福和喜悅。

因爲我也是音樂的愛好者,所以便對馬修這位失意的音樂家感到了敬佩!他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他把改變學生看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讓這些本來不可收拾的孩子改造成了一個個有愛好,有志氣的人,讓他們都爲馬修的付出而感動,直到最終,馬修被辭退時,他們在樓上關住了自己,他們寫下自己深深的祝福,他們在窗口揮舞自己的雙手,與他們的恩師做最後的道別。而馬修揀起地上的紙片,慢慢看時,我是最感動的,其實,無論這個世界多麼不樂觀,多麼灰暗,其實一些也只是僞裝的,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體會別人對他們的仁慈與付出。

真誠的愛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間最寶貴的。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接受愛。卻少有人願意主動付出,尤其是對一些不可能回報的人。但是愛也是世間最大的金礦,任你如何開採都發掘不完。多少人任心中的金礦荒廢,一生都沒有動用。爲什麼不學馬修老師呢?一個懷才不遇的作曲家,一個在世間不被重視的窮老師。他所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們心中的希望:我們不是廢物,我們心中有最寶貴的金礦,我們在神的眼中貴重得無比。這希望的點燃都是從愛開始,而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着淨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覆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作爲一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樂的,可雖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我們會渴求得到。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作爲一名幼兒老師的我也願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能得到學生的認可,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是一部有名的法國電影,講述了一個學監馬修默默無聞地影響了一羣問題少年,使他們的人生步入正軌的故事。

在這個叫做"池塘之底"的學校裏,學校裏都是一些問題男孩,充滿了頑劣、逆反甚至心靈的扭曲。還有一個沒有愛心只有軍規的鐵血校長。學監馬修先生是一個音樂家,卻不是個成功的音樂家,因此到了"池塘之底"做教師,當他面對一羣吵鬧到讓人暈厥的學生,他在日記中寫了自己的害怕,害怕冰冷的建築,害怕森嚴的環境,害怕這些學生,觀後感《放牛般的春天觀後感二》。有一天,"這些學生偷去他珍藏的樂譜,他勃然大怒,手忙腳亂地搶回來,另一學監發現了,他又急於替孩子們掩飾。事後,馬修決定把這些孩子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去喚醒孩子們那顆已經冷酷的心。他成功了,那一個個清澈靈動的音符在歡快地跳躍,那些昔日調皮搗蛋的孩子似乎都搖身一變成了美麗的天使,認真投入地排練。我似乎聽到了那些冰冷的心融化的聲音,聽到了音符在他們心中流淌的聲音。每一個看到這的人都會會心一笑,孩子們的音樂讓我們豁然開朗。原來這羣孩子同樣也渴望陽光,渴望自由與愛。孩子們只是關閉了心靈的一扇窗戶,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有人幫助開啓,用馬修老師的音樂,或者寬容和理解,甚至包庇。

在訓練中,馬修發現了一個長着"天使面龐"而性格卻古怪叛逆的男孩莫航治有着天使般的嗓音,並不遺餘力的幫助他使他成爲了合唱團的領唱,同時也幫助他走出了問題兒童的陰影。

還有那個半途轉學來的極端叛逆的學生,我也覺得他挺可怕的,但馬修仍努力幫助他,最終卻只能用惋惜與同情的目光將他送出了校門。因爲校長對頑劣少年孟丹的非人折磨最後導致孟丹的報復-放火燒燬了學校,馬修老師因此被驅逐,永遠離開了孩子們。送別的窗口看不到面孔,只看到許多隻揮舞的小手,白色的紙飛機飄然而出,落在馬修老師的腳下。

這是一部毫不做作,淡淡的充滿情意的影片。涓涓流淌的音樂和濃濃的師生情深入人心,令人感動不已。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放假了,時間慢了下來,整天待在家裏、無所事事、除了吃便是睡~心裏想着:開始學習日語吧.....開始練口語吧....開始看兒童心理學吧...開始看教育諮詢師實戰技能吧...腦子裏很多想做的事情、然而卻有點頹廢、始終開始不了!心裏對目前的自己有幾分失望。

然而、我開始看起關於教育得各經典大片、其中一部:《放牛班的春天》,頗有感慨。記得小時候學校經常組織我們去看電影,每一次看完都要寫觀後感。對於這樣一部經典電影,感觸很深,尤其是對於教育的思考,就寫一下觀後感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身爲教師的人必看的經典電影。它是發生在法國的一個小鎮的故事,在一所寄宿制學校裏,由於學校制度非常嚴格,很多孩子不能得到正常的教育發展,而變成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很多老師都因爲承受不住學生的“折磨”而被迫辭職,學生們似乎也無藥可救了。然而就當一切已成定局的時候,來了一位足可以改變它們命運的人——馬修老師。

“最失敗的音樂家”,“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馬修就是我們的榜樣。

電影中的院長只是爲了自己的私利,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只會處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讓他們忍受恐懼害怕的心靈摧殘。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帶着愛來到了這裏,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馬修老師也曾經想要放棄,但是想到孩子們內心的純真和善良,以及對新生活的憧憬,他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馬修相信,即使有惡,又能夠壞到哪去?他們缺少的正是愛,諸如貝比諾是個孤兒,而莫翰奇也只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只需要一點點愛,就足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活在地獄中,原來自己也是天使。當馬修老師把這些孩子組建成爲一個合唱團,他們那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在電影中流淌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皮埃爾天籟般的聲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

看着孩子們那因爲受到肯定鼓勵而分外專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動真得難以言喻,也許我們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曾經遇到的這樣的好老師,當然也有人遺憾:唉,我的童年爲什麼就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呢?

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症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這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

當昔日的照片變得昏黃,昔日的頑童已成爲音樂家,我們看到了早已滿頭銀髮的皮埃爾、貝比諾對老師克萊蒙深情的懷念,往事並不如煙,因爲改變了這些放牛班孩子命運的人留下的記憶,註定不會被風輕易吹散。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對教育而言,不僅是一種磅礴的氣勢,而且體現一種寬容的態度。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它是從善良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愛的泉水,它是從睿智頭腦中昇華出來的美的綠蔭。

學生之爲學生,就是因爲他們還是孩子,有缺點,不懂事,甚至會犯錯誤。

老師之爲老師,就在於我們年長於學生,涵養勝於學生。寬容能使我們看到快樂的曙光,享受教育的過程,感悟人生的成長。只有寬容,纔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纔有會心的溝通;只有溝通,纔有真誠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幷包的方式,呈現“萬紫千紅纔是春”的美景,而做爲一個教師應該用寬容的心接納每個孩子,讓他們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馬修正是這樣,在院長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們的過錯,一次次寬容他們的過錯,一次次耐心的教導他們。爲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於被關禁閉,他“包庇”了他,並把它作爲教育的契機,讓他去醫務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癒,讓這位孩子在內疚中悔悟。即便是他發現了那位偷了20萬法郎的孩子,他也沒有簡單化地將他移交校長或警察局,他冷靜、耐心地找他談話,瞭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動機——僅僅是爲了買一個熱氣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樣,馬修把這位孩子的簡直不可饒恕的錯誤當作了教育的資源。在每一個孩子的童年中,每一個老師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有調皮、貪玩的天性,難免會犯些小錯誤,每當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耐心教誨,這樣的教誨,需要講求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但無論什麼方法,作爲老師都要有一顆包容、寬容的心。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和老師相處的時間遠比和自己父母相處的時間還多,老師對其產生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然而這種巨大的影響卻又是不明顯的,因爲這種影響是在很多年中慢慢積累形成的,一個老師留下一點,在你一生中走過的無數老師,所留下的所有影響也許就是你人生改變至此的原因。

其實,教育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你去慢慢的、小心地探索、發現。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還要針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爲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擡不起頭來。對於爲人師表的我們來說,馬修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已看過很多次,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動與收穫。4月14號,大週週一,我們高中部全體教師在五樓多媒體教室共同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感謝學校給的這次機會,讓我們又受到一次心靈的教育。

1949年1月的一天,確定自己人生走在最低點的馬修來到了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這是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裏面的學生都是一些問題學生。他們有的頑劣,有的暴力,有的自閉,這些怪異的性格與他們自身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他們要麼是孤兒,要麼來自單親家庭。他們都是缺少愛的孩子,但在馬修老師來學校之前,學校並沒有給他們愛,特別是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學校一直奉行“犯錯——懲罰”的原則,馬修第一天進學校就看到了一名學生因受懲罰而跪在地上擦地板,學校沒有給學生應有的關愛,相反它更加加深了孩子對冷漠社會的絕望。工作的第一天,善良的校醫馬桑大叔因爲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爲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爲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羣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爲犯錯而被關禁閉。面對學生的傷害,馬修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把情況上報給專制冷酷的校長,而是選擇了寬容與原諒,但是他們得爲自己的錯誤行爲負責,馬修讓惡作劇的孩子去照顧因自己的惡作劇而受傷的馬桑大叔,當馬桑大叔誇讚那個孩子的時候,我想在他心裏一定是爲自己的行爲懊悔和內疚的,看到此,真的很佩服馬修的教育智慧,既沒有讓孩子受到傷害,也教育了他,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學生犯了錯,不應該一味的體罰,要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教育,這與我們現代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

孩子們不斷的犯錯,不斷的接受暴力懲罰,整個學校都被殘暴、冷漠、專制籠罩着,馬修由於事業到處碰壁,他發誓不再創作音樂,但是有一次,他的樂譜被盜,當他發現的時候,一幫孩子們正躲在廁所裏小聲的合唱,看到這一發現,他當時並沒有訓斥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再唱一遍,雖然唱的內容對他是有侮辱性的,馬修也沒有生氣,因爲他發現了更重要的東西——教育的契機,這幫孩子們對音樂有興趣,於是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孩子們,閒時創作一些合唱曲,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他們被污染了的心靈。他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組織合唱團,給班裏的孩子一個一個的試音,分出中高低音,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但也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馬修用自己的善良與關愛感動了他,把他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推薦他的母親支持皮埃爾去考音樂學院,最後他成功了,就是影片開頭的那名音樂家。音樂成了改變這幫孩子心靈的支點。

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確實,影片中,令我們感動的地方很多,像影片的開頭,音樂家皮埃爾接到來自巴黎的緊急電話,回去參加母親的葬禮,在家鄉遇到自己同學派比諾,看到自己的老師馬修的日記,原來音樂家也曾經是問題少年,如果在當時沒有遇到馬修老師,也許他的人生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景。當馬修老師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時,孩子們用馬修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着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溼潤了?看到此處,想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能不能做到此呢?要得到學生的信任與愛戴,就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作爲教師,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素質,對待學習,對待周圍的人與事有不同的態度和看法,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總之,對這部影片,一句話:平平淡淡的電影,但平淡中給人以感動,還有人性之美,音樂之美,我們學到了很多。

從教這麼多年來,還沒有與學生有過什麼正式的送別儀式,但是不管送別的儀式如何,我希望孩子們臨走的時候會跟我說,老師跟着你,我學會了很多,除了我們的物理,我也學會了很多。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90後,00後,他們喜歡的歌大都是一些現在比較流行的歌曲,在教學過程中,也曾經想用文學或藝術的形式去美化學生的心靈,例如,我們講到圓周運動時,提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美的最和諧的運動;豎直上拋運動與斜拋運動的對稱美,質能方程E=cm2非常深刻的體現了理論的簡約美,極其簡單的公式,卻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部物質的質量和能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太陽光透過棱鏡形成的連續光譜,太陽與行星的軌道排列,原子內電子的多層分佈等,都體現了物理的有序美。物理也是美的,也有其藝術性的一面。

在電影的結尾,學校被燒,暴力校長的竊取馬修成果的陰謀沒有得逞,主要原因是插班生莫丹,心理醫生把他放到這所學校作實驗。莫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後被送進警察局,在校長準備因竊取了馬修的成功而摘取勳章時,莫丹從警察局逃出來一把火燒了學校的'某幾間房,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勳章。影片這樣安排,我想主要是要把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別,最後校長一敗塗地,也就是他教育方式的一敗塗地,他做人的一敗塗地。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前些日子,張校長推薦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說實話,這樣的老電影,還是教育片,着實不是很感冒;東校又專門組織了所有老師的集體觀看,我帶着半信半疑的態度觀看了這部影片。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被影片的情節完全吸引,在孩子們純淨的聲音中,在馬修老師智慧的眼神裏,在那一幅幅略帶詼諧,又彰顯着無窮智慧的畫面中,時光悄然而逝,我的心隨着電影或喜或悲,或笑或淚,心靈受到了洗禮,靈魂得到了洗滌,悄然無聲中,自己對教育的態度,作爲師者的心態,對孩子的看法,對於教育理念的理解無不得到不同的提升。一點不誇張的說,馬修老師悄悄改變着我很多固有的原則。

馬修老師走進的是一座法西斯式的學校,我們經常看到校長和老師對孩子們的拳打腳踢,我們看到校長和老師對孩子無盡的懲罰,關禁閉,不許吃飯,打耳光等等。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們只是畏懼他們的懲罰,在背後卻用着各種各樣的方式發泄着自己的不滿和反抗。這是一羣怎樣的孩子啊。首先我覺得他們絕對是一羣問題孩子,可是問題是他們的問題都不是由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是問題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家長的產物,那一個個清澈的眼神,一個個無辜的面孔,卻成爲一個個搗蛋、挑事、不愛學習,偷東摸西等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可是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馬修來了,馬修用自己的方式吸引着孩子們,改變着孩子們,是我們,也是他們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潛力,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習的美好,生活的美麗。孩子們在蛻變,在進步,在昇華,他們一個個化繭成蝶,讓我們爲愛的力量而驚歎!

馬修也遭受了孩子們最初的不理解與傷害。還記得他初進教室,一個孩子在黑板上畫了一幅他的漫畫,來嘲笑他的禿頭。馬修沒有一點的生氣,而是淡淡一笑,誇獎孩子畫的很好,而且順勢拿起粉筆,畫了孩子的一幅側面像,我們能夠看出來,畫像更加的栩栩如生,一時間我驚歎不已:首先我爲馬修的大氣、寬容而驚歎,換做我肯定會大發雷霆,給所有孩子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新老師有多麼的厲害,以後好服從我的管理。可是馬修沒有,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智慧以及才氣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和以往不一樣的老師,並且爲老師的才氣而震驚。這就是智者的情懷,也是智者高於常人的地方,我爲馬修喝彩!還記得,馬修被一個誤解他的叫做皮埃爾的孩子潑了一臉的墨水,他沒有責備皮埃爾,反而把他從另外幾個爲自己打抱不平的孩子手下解救出來,尋找原因,並且幫助孩子戰勝自己內心的惡魔。馬修教會孩子學會愛學會感恩,也教會孩子的媽媽學會如何關心孩子如何尊重孩子,並且做到因材施教,幫助皮埃爾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最後孩子成爲著名的音樂家,絕對與馬修老師有着重要的原因。面對傷害,馬修老師能夠用自己的大度、寬容、智慧來化解,來容忍,並且把一個個教育的危機巧妙的轉化成教育的契機,着實令我們這些普通人驚歎不已!這也給我很大的啓示: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不理解你時,不要惱羞成怒,不要大發雷霆,有時候草地上聊聊天,寢室內說說話,操場上跑跑步,乒乓臺前揮揮拍,反而會起到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欽佩馬修,面對一羣頑劣的孩子,他沒有和其他一樣去放棄,去專制的統治,而是尋找到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用合唱團的方法把孩子們聚攏在一起,把孩子們的心集合在一起,孩子們在音樂的薰陶下,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和潛質,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合唱中唱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明天的嚮往和追求。這樣的一種方式,其實是在給孩子們一個改變舊有生活模式啓迪,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他用音樂的力量把孩子們的心緊緊的匯聚在一起,讓孩子們清脆悅耳的童聲盪滌所有人的心靈。其實想想,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精力充沛,他們活力四射,可惜他們把力量用偏了,他們不知道如何宣泄自己,不知道如何走好自己腳下的路。我們何不學學馬修,給孩子一個支點,給孩子們一個突破自己改變自己的方式,幫他們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很精彩!

我佩服馬修,他對皮埃爾的教育達到了一個高度。他善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善於運用孩子學習的好奇心,並且他對孩子的懲罰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與內涵。皮埃爾的不知道感恩,對母親、對生活不好的態度令馬修不滿意,於是他剝奪了皮埃爾獨唱的機會,但是並不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力。在大家的吟唱中,皮埃爾該有多麼的失落,可是倔強的他依然不肯認錯。在合唱表演中,所有的孩子都穿着整齊的統一服裝,只有他一個人被排除在隊伍之外,皮埃爾沒有放棄,因爲他熱愛音樂,熱愛唱歌,。馬修老師更沒有放棄他,而是在關鍵的時刻,在最重要的場合給了皮埃爾一個獨唱的環節,那一刻,在孩子專注而感恩的眼神中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淚,爲馬修,爲皮埃爾。馬修知道,儘管一次也沒有練習,皮埃爾照樣能夠唱好,因爲他知道孩子已經私下練習了無數次。這樣的一種信任,這樣的一種重用,這樣的一種默契,該給皮埃爾多麼大的震撼啊,我覺得皮埃爾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瞬間。這樣的懲罰多麼的具有智慧,有力量,有化腐朽爲神奇的無窮的魅力!也正是從那時起,皮埃爾有了真正的改變,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提升,最終成爲著名的音樂家。這就是一個老師的幸福,這也是我所看到的懲罰的最高境界!

想想自己,真的覺得在很多地方差的太多太多,他也給我和很多的啓示,讓我從內心深處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對學生、對自己、對成績,都要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以愛爲支點,巧妙去愛,用心去愛,孩子纔會接受,學生纔會有提升,纔會坦然接受並回饋與你,否則有時候只能適得其反。

只是單純的愛孩子,母雞也會,如何去愛,愛得溫暖,愛的潤物無聲,我想這是我該好好研究的一個課題!

耳邊突然又想起孩子們那純淨的合唱聲,原來愛的力量、音樂的魅力,竟然如此動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灰暗的色調,沉鬱的音樂,冰冷的鐵門邊一雙稚氣的眼睛裏充滿希望,雖然他永遠也等不來他的父母,他卻迎來了生命的曙光——被孩子們稱爲“禿頭”的學監馬修。也許就是這樣一雙清澈的眼睛,吸引着我再次走進《放牛班的春天》。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想:當滿腹才華,對音樂充滿追求的失業教師馬修,在人生的低谷期遇見了那樣一羣桀驁不遜甚至被世人厭惡的孩子們時,“卑微”的靈魂與靈魂間漸漸地碰撞出了明麗的春天。孩子們內心的冰山像趨之不去的寒冬,冷漠而絕望;而馬修老師對愛的教育的堅守以及卓越的才華卻又像是春風細雨,潤物無聲。就這樣,春天的勃勃生機衝破了“池塘之底”壓抑陰森的重圍,生命的希望、理想的火焰噴薄而出,一瀉千里。

任何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需要來自學校、家庭、老師、班集體等共同的助力,缺一不可。而作爲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老師,雖然常常我們也會像馬修老師一樣,並不是“尊貴”有“影響力”的存在,但只要心存教育理想,堅守內心的平和與希望,我們是可以給那些被放棄的受傷的靈魂繼續向前的動力。

私人定製心嚮往之,恰當評價激活生命

也許每一個老師都會或多或少有過後進生以及問題少年的困擾,簡單粗暴如影片中的校長——只會用殘暴高壓的手段進行管制,那麼孩子的問題只會暫時的被掩蓋和累積,最終積壓成更加嚴重的困惱。而因材施教常常被認爲是目前教育背景下空中樓閣式的幻想,正如我班:四十多個孩子想要私人訂製談何容易!但是,恰當的評價就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馬修如此,我也努力在嘗試。

蓉蓉是個敏感乖巧的女孩,但是語文卻不感冒,尤其是基礎題~別人的樂園卻成了她的重災區。於是,每次組織堂聽後她都需留下“善後”。但是,總會一次比一次寫得好,“哇你真厲害!這麼快就掌握了這麼多,小腦袋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她聽了很開心,總是不好意思的笑笑。

私下,我通過和她家長溝通才知道:原來蓉蓉在家的學習狀態也很不好,作業十分拖沓,加上父母工作較忙疏於管教,她常常連很少的作業都懶得完成,就這樣學習動力不足,幾乎沒什麼興趣可言。課堂上,常常低着頭,躲避着老師的目光。

幾次的“善後”過去,她在課堂上竟然常常擡起來看着我,有時當衆聽寫她也樂意嘗試,而且少有錯字。

“蓉蓉最近真努力,字詞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學們應該給她掌聲,好不好?”就這樣,一個落寞的小生命慢慢地活躍了……

有時,給予力量就是在這麼不經意間。信心一旦被激活,生命將充滿希望。

把握教育契機,提升基本素養

有時在想,如果影片中的馬修老師沒有專業、卓越的音樂素養,他和孩子們的合唱團還能喚醒孩子們內心的春天嗎?作爲成長中的孩子,教育契機的把握和基本素養的培養,往往需要優秀的有理想的老師去助推,這不可或缺。

“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觀摩清華附小“1+X”成果課例展示後,印象最深刻的幾個關鍵詞。

細想,小學階段是孩子形成素養和沉澱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在讀寫和書寫方面用心爲孩子把關,那麼真的是孩子受用終生的財富,功德無量!

然而,教育契機的把握是和教育者的能力息息相關的。雖然我自認爲也算是術業有專攻,但是一年級時對於漢字教學的認識,僅僅侷限於結構和態度,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書法的知識瞭解甚少。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孩子們課堂上在老師的範寫指導與威逼利誘下,漢字寫的工整、用心,悟性好些的孩子,一年下來基本能把漢字寫的端正大方,我以爲這樣就可以了。雖然,曾經自己對軟筆書法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練習,相關知識也有所涉略,但是不曾想過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之間的關係。

直到一次科組外出教研——關於教師寫字教學的專項培訓,點醒了迷霧中的我。雖然那天的學習僅僅只有兩個小時,但是對於漢字的筆畫結構和行筆收筆等有了新的認識,就連握筆姿勢的方法與原理都顛覆了我多年的習慣。“學,然後知不足”,此言甚合我意!於是,我又找來網易公開課,結合瀋陽師範大學那位帥氣幽默的書法老師王立春,觀看《書法審美與基本技法》,受用頗多!

經過近兩個月的摸索和練習,我和孩子們的漢字書寫都漸入佳境。我自己,雖然學習時間不是很充裕,但是每天總能擠出一二十分鐘,坐下來靜靜的臨摹、範寫、體會,漸漸的我發現,我最難爲情的板書也比之前好看多了!

至於學生,雖然四年級的孩子進行書寫習慣的整合和糾正有點困難,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對於孩子們的書寫,我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將《寫字教材》真正當做孩子書法練習的樂園。之前,爲了讓孩子鞏固新字詞,我總習慣的要求孩子練字的速度要與課程的速度協調,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們把練字變成了趕進度,每每早早應付了事,一個學期下來,書寫沒有任何的進步,勞苦而無功!記得一位書法老師說過:“作爲語文老師,教孩子練字一定要讓孩子學習慢點寫,再慢點!只有用心體會起筆、行筆、收筆,用心觀察,細細欣賞,慢慢磨練,才能把字寫好,並培養正確的漢字審美觀。”說的太對了!我們何苦要把孩子逼成寫字機器或者寫字匠呢?就這樣,我們班的孩子每天的語文作業有一項便是練字15分鐘。偶爾我也會在課堂上給出15分鐘的練字時間,伴着舒緩輕柔的音樂,孩子們漸漸的慢了下來。每週一次的書法作業也是隻看質量,不問數量。從孩子們的反饋效果來看,是正確有效的;

第二、充分調動家長和孩子的積極性。我相信:鼓勵和表揚至於孩子,猶如陽光之於花朵,土壤之於種子。每次批閱書法作業,我總是把堅持練字的孩子和成效顯著的作品拍照發到班級微信羣裏進行表彰,並將有關書法的知識分享給家長們閱讀,使之成爲有效的監督。此外,不定期的在課堂上對練字有起色的孩子進行提出表揚;

第三、培養孩子們練字的興趣,讓練字變成一種習慣。經過兩個多月的探索,許多孩子的練字習慣漸漸養成。我班有個女孩,之前書寫極其潦草馬虎,東倒西歪,難以入目。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及班級氛圍的影響,竟然漸漸端正有法。我無心的一次表揚,她的字竟然總是給我驚喜。就連上課也比之前用心專注了許多。

我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練字和書法的距離甚遠,但是我願意和孩子們一起好好學習,天天練字!把它當成一種習慣,一種有益的信仰去堅持!

教育路上有藍天白雲,也有荊棘坎坷,我願與孩子們一起詩意前行!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上大學後一共看了三次《放牛班的春天》,第一次是公選課西方音樂史鑑賞,老師爲了讓我們體會音樂對人的心靈的影響讓我們觀看並寫了觀後感。第二次是化學教學論課堂上老師爲了讓我們學會如何很好成爲一名師者,以放牛班的春天爲例子進行了播放講解。第三次就是上節課,每次觀看雖然內容相關,但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回味卻有不同的體會心得,不愧是經典之作。

從音樂的影響角度來看,沉悶的生活需要輕鬆的調劑,麻木的內心向望溫情的潤澤,而最好的辦法,也許不外是聽一首好歌。

紙上原本不動的音符,經過馬修老師的指點,慢慢地開啓了“放牛孩子”們心中原本善良的內心。在他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有着如詩般的純潔天真,他包容他們的錯失,鼓勵他們勇敢地證明自己,把他們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並以此爲基礎組織起了一隻合唱團。原本調皮的皮埃爾就是此時被髮掘出來,逐漸展現了自己的音樂天才,並以此爲奮鬥,最終成了世界知名的音樂家。

音樂的確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嚴肅緊張的數學老師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變暴躁的校長,使他在合唱團的歌聲中童趣大發的玩起紙飛機;音樂也可以讓人爲之傾注一生,馬修老師被辭退後,沒有追求名利,一直與音樂爲伴,平靜的度過了後半生。

貫穿整個影片的,都是孩子們稚嫩清澈的歌聲。一曲曲聽下來,使人心生愉悅,似身臨如畫美景,藍天白雲之中。藝術之所以成其爲藝術,是因爲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美好。

對於“放牛班”的孩子來說,音樂之所以美好,是因爲他們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嚴,感悟到了希望和尊嚴,再沒有調皮搗蛋,再沒有惡作劇。陽光般明媚的音符,輕柔地盪滌着他們正在成長的小小心靈,也改變了他們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他們開始感受到愛和付出的偉大力量,也從此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讓觀衆醉心的,除了老師和學生這樣人皆有之的情結,相當多的人更愛片中的音樂,音樂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之一。

從教師行業的角度來看,看管學校的孩子們,在他們的家人和那裏的老師、院長看來,幾乎都是無可救藥,犯了錯就必須懲罰的孩子,“調皮搗蛋”“無可救藥”似乎是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就是這樣一羣在我們這些觀衆看來都令人頭疼不已,甚至感到恐怖的孩子,在音樂老師馬修的教育下,變得溫順乖巧、充滿活力和討人疼愛,馬修的堅持、執着和付出是值得的,馬修對孩子們善良天性的信念是令人敬佩的,馬修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時也是令人感動的。從馬修老師身上,我們這些未來的教師應該受到很多啓發。

馬修老師堅信學生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一定可以被感化。這點是他堅持用行動和語言感化學生,進行持之以恆教學的原動力。影片中,體育老師、因不堪忍受學生暴力行爲而離開的那位老師,和校長都認爲學生無可救藥,認爲他們邪惡,撒謊成性,行爲怪異,必須用非常嚴厲的方式才能管得住他們,鎮得住他們,所以“犯錯,處罰”成了他們的口頭禪和尚方寶劍。也正是因爲他們不相信學生天性善良,所以他們不願意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不願意相信學生的話,拒學生於千里之外,“處罰”是他們的利器,學生當然就和他們對立,矛盾於是越來越激化,“處罰”也就越來越嚴厲,甚至是殘酷。但是新來的馬修老師卻是一個願意相信學生的人,他總是對學生說“邪惡並不是你的本性”,“你爲什麼要做不符合你天性的事?”,這些話深刻表明了他對學生善良本性的信任,因此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是後來進班的“魔王”蒙丹也是如此。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學生們終於被感化,最終他們之間形成了信任,產生了感情,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馬修老師願意和學生真誠交往,願意相信學生。這點非常明顯地表現在他對惡作劇弄傷麥神父的學生蓋賀克的身上。蓋賀克惡作劇弄傷了麥神父的眼睛,而且傷得很嚴重,當馬修老師知道後,爲了避免其他學生繼續當替罪羊和蓋賀克被院長處罰,也爲了給蓋賀克一點教訓,他和蓋賀克私底下約定,他不告訴其他人是蓋賀克乾的,但是蓋賀克必須義務照顧麥神父直至他痊癒爲止,蓋賀克答應了他,並且忠實地履行了約定。通過這件事情,馬修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信任,學生認爲他不是來對付他們的,即使自己犯了錯,只要願意承認並改正、彌補,還是會得到老師的幫助和原諒的。這實際上體現了馬修老師對犯了錯的學生的關心和保護,當然,這都是建立在他對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上的,並且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十分有效,很容易得到學生的積極迴應,值得我們借鑑。

馬修老師善於發現學生的天賦,並給予積極的,持久的,和耐心的培養。本片的主要情節是馬修老師發現莫翰奇的音樂天賦並努力培養,作爲一名老師,“教書”和“育人”密不可分,同樣重要,馬修老師並不是一位只會哄學生,只會與學生建立感情的老師,當然這很重要,但同時他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音樂家,他具有教書的技能。教給學生知識,發掘並培養學生的天賦,是老師的基本工作,馬修老師發現莫翰奇擁有音樂天賦後,先是在合唱團裏鍛鍊他,後來向他媽媽提議把他送到里昂音樂學院深造,這些都對莫翰奇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育人是教書的靈魂,教書是育人的基礎,可以說,馬修老師把“教書”和“育人”這兩項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放牛班的春天》總體來說對我們師範生尤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學校裏難免會有不聽話、調皮搗蛋的類似放牛班的孩子們一樣的學生,同事或者領導也有可能不太配合、支持自己的工作或者方法不太對,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樣既教給學生知識,又培養好學生的健全人格,怎麼樣處理與同事、領導的關係,馬修老師爲我們作出了榜樣。總之,身正爲師學高爲範,相信學生天性善良,用愛去感化學生,用紮實的專業知識去吸引學生,我們就一定能夠成爲一名像馬修一樣受人尊敬喜愛的好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很久以前好友就推薦我看這部片子,由於種種原因卻一直沒有觀看,而今天,在選修課上碰巧放得就是這部影片。我很有耐心的把它看完了,覺得非常棒。裏面孩子們動聽的歌聲彷彿把我帶回了童年,回到了那無憂無慮的歲月。

堅固笨重的鐵門、高不可攀的圍牆、具有歷史厚重感的建築,構成了影片中學校的外廓。這就是迎接失落的音樂家馬修老師的短暫的歸宿。而這所公讀學校所遵循的理念就是“犯事——受罰!”簡單,粗暴,無情的制度。

校長賴桑是一個自私貪婪、冷酷無情而又剛愎自用的人,對學生刻薄、嚴厲又不理解。而馬修老師則是一個善於理解孩子的學監,因爲他對孩子充滿愛的關懷和溫情的照顧。

記得在馬修老師的第一節課上,學生嘲笑他的外形,搶走他的公文包並且肆意吵鬧,馬修老師是生氣的。但是面對賴桑校長的質問時,馬修老師沒有選擇將高賓送給校長去處罰,而是幫高賓隱瞞了事實。其實這對馬修老師來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過是一念之間,舉手之勞,而對於高賓,他免去了一頓責罰,受到了心靈深處的震撼,這種精神的影響是遠遠高過於賴桑的肉體懲罰的。正式因爲馬修老師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才讓他有所此舉,震動我心。

高賓是個頑皮的孩子,他捉弄清潔工麥先生,使得麥先生傷勢很嚴重用。其實高賓的本質是不壞的,他只是覺得好玩而去搗亂,並不是真心想讓麥先生受傷住院。如果處理這件事情的是賴桑校長,那迎接高賓的一定是責備辱罵鞭撻等各種刻薄的手段,只是肉體的懲罰沒有心靈的溝通,因爲賴桑校長一向以權威處理問題,以鞭笞懲罰學生。幸運的是,馬修老師又一次以包容理解的心幫助高賓改過自新,讓高賓懂得自己做的錯事要有勇氣承擔責任。高賓做到了,每天放學後照顧麥先生,當他看到麥先生轉到醫院進行治療的時候,發自內心的擔心麥先生的安慰和期望他快點康復。是馬修先生,以一種博愛的胸懷,帶給高賓一場心靈的洗滌。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當今教育,當學生做錯事情以後,老師所採取的措施是一味的懲罰還是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知道自己的行爲是不合適的,應該進行怎樣的改正。顯而易見,後者的方法是更能起到作用的,而一旦將其擺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遺憾的發現很多老師選擇的方式是簡單的懲罰手段,而沒有從孩子的角度,以一顆理解的心去幫助孩子從根源認識到錯誤的性質以爲改正的方法。

馬修老師是一位失落的音樂家,曾經很熱愛音樂也發誓不再碰觸音樂,而正是這羣看似行爲乖戾,語言粗俗,但是內心深處其實更加脆弱柔軟的學生們,讓馬修老師選擇了用音樂感化他們,用旋律代替紀律。用真心去溫暖這些孤獨寂寞的心靈,以父親的姿態真正的理解關心學生的心。

說起合唱班,我們不會忘記那個被前任教師評價爲“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皮埃爾,他擁有美妙絕倫的歌聲,受到馬修老師的器重和栽培,同樣他也有一顆頑皮的心,他在黑板上畫馬修老師的漫畫像,因爲過度的戀母情結在馬修老師的頭上撒墨水?這樣的行爲如果是賴桑校長以“犯事——受罰!”的態度來處理的話,那皮埃爾少不了被禁閉三天,做那個反面教材,對其他學生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而馬修老師卻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皮埃爾一個肖像素描,漫畫而滑稽的讓皮埃爾意識到自己的行爲。面對突如其來的一頭墨水,馬修老師又選擇了寬容,並且幫着皮埃爾向他的媽媽解釋,在合唱班的演出上,在適當的時刻寬容的給了皮埃爾展示歌喉的機會,我們不會忘記從皮埃爾那雙深藍色的瞳孔中所散發出的那種被原諒的感激和被寬容的欣喜以及那被關注的激動。正如馬修老師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蹟,預示着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老師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爲奇蹟。“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馬修老師是那樣的理解和關愛每一個學生,他的教育是融入愛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當學校沒有熱水洗澡的時候,賴桑校長冷酷的選擇了任其發展,冷水有利於孩子健康。而有愛心、會移情的體育沙巴老師用行動支持了馬修老師,一起爲學生提供了生活上的幫助與照料。這是對校長和對“犯錯——受罰!”理念的暗暗反抗。

對孟丹的處罰,學校運用了絕對暴力,近期的後果是將孟丹送還原校,遠期的後果就是導致了最後的火災。充分證明治標不治本的暴力手段是教育所不能採用的。幸虧馬修老師和沙巴老師從內心堅持關愛孩子,理解孩子想親近自然的心理,帶着學生郊遊,才避免了一大災難。當孩子們唱着歌兒走在歸來的小路上時,我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對馬修老師這高尚的職業情操和理解學生的濃濃深情的敬佩。

馬修老師用歌聲感化學生,用旋律代替紀律,他也收穫了果實。校園裏一切都在改變,散發着朝氣與正義。當皮埃爾墨水投向馬修時,學生們羣起而攻之;古板的賴桑校長拋開砸到頭上的足球,開心的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數學老師竟然作爲風琴伴奏者加入了合唱班,使得合唱班的音樂更加和諧和多彩;皮埃爾的母親感受到馬修老師對於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皮比諾最後在一個星期六跟着馬修老師離開了學校,結束了遙遙無期的無望的等待,開始了新的生活??

我們悲傷的看到馬修老師的結局是不公平的被解僱,默默地離開學校。但是當他看到從高牆裏飛出的一架架紙飛機的時候,他的心是充實的,他必定會覺得自己曾在這裏奮鬥過,曾給孩子們帶來過很多希望和快樂,他曾在這裏展現了他比學監更重要的價值。而他,馬修老師,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教育思考,作爲一個老師,傳道授業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一顆理解學生的心,用真誠的愛化作養分無私的爲學生提供滋養。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中年禿頂的馬修歷經各種挫折,來到“池塘之底”——一所問題少年再教育學校,他以爲自己的人生跌入最低點。那個學校只有一個老師——朗格勒瓦,一個學監,一名校長,一位校長助理———查貝爾,一位負責各種雜事的老人——馬克森斯,一位負責洗衣做飯的婦女——瑪麗。校長哈森只關心名譽與職位升遷,對這些學生沒有真正用過心,只要孩子們犯錯就用他的“反應—行動”理論懲罰他們,關禁閉、打掃衛生、捱打,是那些學生們的家常便飯。沒有道德的武力只能叫做暴力,壓力越大,反抗力也就越強。學生們表面上對哈森噤若寒蟬,背後偷竊、惡作劇、叛逆,用他們以爲有用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懣與不滿。於是在老師的眼裏他們只是一羣幼稚,叛逆,無可救藥的問題少年。

馬修來到“池塘之底”替任哈隆成爲這所學校的新學監,當天他就見識了學校中的種種人物。馬克森斯被一個學生的惡作劇弄傷了眼睛。哈森大怒,他召集學生,在沒人承認的情況下,讓馬修隨機點名,使學生們輪流關禁閉。在走廊裏聽到教室的吵鬧聲,馬修頭就大了好幾倍,來到教室後被學生戲稱禿子,不小心被講臺的臺階絆倒,引得全班鬨然大笑,掉在地上的皮包也被淘氣的學生搶去在教室裏傳來傳去,哈森聽到動靜來到教室,馬修卻爲學生們掩飾,孩子們的臉上滿是意外與驚訝。晚上回到宿舍,馬修幾乎不敢睡,他害怕那個冷漠的校長,擔心囂張的學生會來謀殺他,多麼難熬的夜啊!

一天晚上回到宿舍,住在隔壁的學生們打打鬧鬧,看到馬修立刻安靜了下來,一位學生依舊陶醉在唱自己編的歌中,歌的內容當然是對馬修的羞辱,馬修聽到後不僅沒生氣還幫他修正了幾處音不準的地方。睡前,馬修依舊陷入了沉思,他發現了孩子們對唱歌的渴望,決定在班上成立合唱團。心動不如行動,馬修先讓學生們唱自己會的歌,根據他們自身音調的不同,分爲高音、次高音、低音、次低音,給他們教自己創作的歌。

莫朗奇是一位敏感,固執,有音樂天分的學生,有着天使一般的面孔,然而卻是查貝爾眼中最壞的兩個學生之一。在黑板上畫馬修的頭像,和兩個學生一起偷了馬修的皮夾,在作業本上畫被惡搞的校長,等等。馬修組織合唱團的日子,他正在被罰打掃衛生。在走廊裏聽到教室傳來的陣陣歌聲,他忍不住走近傾聽,並在所有人都不在教室的時候一個人偷偷練歌。馬修偶然聽到他的獨特的嗓音,很是驚奇,讓他也加入了合唱團。並給予特別培養,專門給他分出獨唱的部分。

合唱團得到哈森的允許,隨着練習的進步,也得到愛好音樂的朗格勒瓦的稱讚,在最後,朗格勒瓦也加入了合唱團。音樂似乎改變了這個學校,孩子們的臉上有了陽光般燦爛的笑臉,學校的問題事件逐漸減少,就連一向冷漠的哈森也變得有了幾分溫和。被學生不小心扔來的籃球砸中,哈森不僅沒有責怪反而和孩子們一起玩了起來,沒事幹的時候也會一個人拿着紙飛機在辦公室飛來飛去。

平靜的日子總是免不了起點波瀾,合唱團因爲蒙東的消失和校長10萬法郎的不翼而飛(那些錢要支付學校的日常開銷)而勒令禁止。蒙東從別的學校來,是一位心理學家測試是否能融入新環境的試驗品,因爲他被認爲智商屬於偏低並且有“刺傷”傾向——即暴力傾向。他來到這所學校顯然不情願,處處與老師作對,抽菸、偷竊、打架、向學生們勒索錢財,他在“池塘之底”的生活幾乎全在受處罰中度過。他逃跑的那天恰好校長的錢失竊,哈森大怒,禁止合唱團的存在。

陽光是有感染力的,每個人都喜歡溫暖的感覺。查貝爾被馬修的行爲感染,揹着哈森偷偷拿出哈森儲藏的柴火爲學生們燒洗澡水,並幫助馬修成立“反抗組織”——晚上偷偷練歌。學生們認真的練習,使馬修也從這羣孩子身上獲得了許多的靈感,創作出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合唱團的事傳到給學校提供資助的伯爵夫人那裏,她和朋友們一起來到學校聽了孩子們的歌聲,大爲讚賞。哈森也因此得到升職加薪的優待。天不遂人願,學校遭遇了一場大火,所幸那時候馬修帶學生們出遊倖免於難。此事影響了哈森的晉升,哈森遷怒於馬修認爲是他帶學生外出,導致學校無人看管而失火,馬修被迫離職。

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沒有一個人來送他,他有些傷心,認爲那些學生們是謹慎,可更多的是冷漠,在一起那麼久,他用心認真付出那麼多,離開的時候竟然是他一個。哎,那就着這樣走吧。轉過牆角的瞬間,熟悉的歌聲響起,到處是紙飛機,空中飄的,地上落的,每一個上面都寫着名字與祝福,學生們用他們特別的方式,送別這位給予他們溫暖與希望的老師。馬修適才冰冷的心瞬間融化了!

要坐巴士離開時,派皮洛趕上來要馬修帶他走。派皮洛是“池塘之底”最小的,栗色的頭髮,天真的眼睛,讓人心疼的孩子,害羞,怯懦,膽小,父母死於二戰,可他堅持認爲父親一定會在星期六來接他,執着的等着。在學校他總是受欺負,晚上睡覺被奪去被子,午餐被人搶走,沒錢給蒙東,晚上被威脅不能進宿舍睡覺。他跟馬修走的那天恰好是星期六,也許他在馬修身上找到了父親的感覺!

影片中的蒙東是個悲劇人物,他依舊是原來的那個他。一個人做了太多壞事,就會讓人對他產生做壞事的刻板效應。因此當蒙東逃走而哈森的10萬法郎恰好失竊以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哈森依舊認爲是他偷了錢,警察也認爲如此。而事實並非如此,蒙冤的蒙東免不了報復,於是就有了學校的那場大火。看到學校裏煙霧瀰漫,站在遠處山上的蒙東滿意的吹了吹燃燒着的菸頭,走了。留給觀衆的卻是一種說不出口的沉重與感慨。

馬修說自己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人,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一個不成功的學監。可他的故事又能讓誰說他是不成功的呢?他教學生們唱歌,發現了莫朗奇的音樂天才並加以培養,使他成爲一個音樂家;一羣不諳世事的問題少年——放牛班的孩子,在他的引導下變得善良友好,懂得了感恩和相互幫助。是啊,春天來了,秋天還會遠嗎?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位“過氣音樂家”馬修到一所“池塘底學校”擔任代課老師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池塘底”,字面上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是暗無天日的、沒有希望的、最底層的。用它來形容一所學校單從字面上理解想必這所學校也是最差的,裏面的學生也是無可救藥的。這是“池塘底”給我的第一個感受。果不其然,學生惡作劇弄傷老師的眼睛,盜取老師的私人物品,思考的深入一些,造成這樣的原因,更多的是長久以來的教育方式。來到“池塘底”的都是被父母覺得沒辦法管制甚至無可救藥的叛逆期兒童,而“池塘底”勢力鐵血的校長制定的學校規矩“犯規、處罰”,不給你解釋的機會也不理會行爲的動機,就對學生進行關禁閉罰、勞役打罵,這就是“池塘底”的管理模式,沒有人性沒有溫度,讓原本叛逆的孩子更陷叛逆中去。而片中的主人公馬修是一名代課老師,他的到來他的與衆不同讓孩子們覺得新奇,他的耐心包容讓孩子們可去信任,他的付出爭取讓孩子們燃起了熄滅的希望,他依孩子的愛好組了合唱團,教他們唱歌,他每個人都不放棄,發掘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安排不同音部。慢慢的,冬天走了,春天來了。

片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擁有極高音樂天賦的皮埃爾,也不是超級可愛的貝比諾,而是笑起來令人印象極其深刻的蒙丹。我覺得他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試想一下,倘若沒有他,馬修的合唱團會繼續進行下去,且會越來越好,因爲在馬修組合唱團組之後,學生犯錯越來越少,影片氣氛越來越溫馨,連校長都會摺紙飛機都跟同學一起踢足球了,可見馬修的合唱團真的給“池塘底”帶來了陽光跟春天。直到蒙丹的到來,他的話語他的行爲,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心理跟其他叛逆小孩很不一樣的人,在他接近皮埃爾的時候我那一瞬間我都覺得他是一個變態。而在校長冤枉他偷錢的時候,手掌啪啪的刮在他臉上,就像有深仇大恨一樣,他不承認,不說話,在最後忍無可忍的時候才反擊。他當時的表情隱忍到極致,眼裏的怒氣在膨脹,我想他應該也希望被理解但又不屑被理解,因爲在他的心裏已經將校長當成了仇人。如果一個人有那麼一個可能會去理解你,必然不會先用那麼暴力的手段逼供。在他被警察帶走的時候,他對着馬修笑了,當時我沒有想到他會再回來,因爲這個時候他的離開,我覺得離開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就不想再回來,我以爲那僅僅是他離開的微笑,依然很壞很壞又有一種告訴馬修我要走了的情緒在。後來看到最後他回來放火燒了學校,不算意料之外也不算意料之內。

我在想,其實“池塘底”的孩子們也是現實社會中的孩子的真實寫照,他們興許在某一方面擁有極大的天賦,但是迫於某些原因他們無法將天賦發揮出來,他們也有可能遭遇到不平等對待,他們想做的不被認可,他們內心的東西得不到肯定,他們有的時候做出一些他們以爲能夠吸引人眼球的事情,其實並不是他們多壞多調皮,是他們想要得到一個關注。我們越成長會越容易明白什麼對什麼錯,在處理同一件事上,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想法跟做法,而孩子有些時候的做法就是他們在他們那個時期的想法,而我們已經度過了那個時期我們常常會用我們現在的做法來規範他們應該這樣做,我們會認爲這是好的,而孩子不如自己想的這樣做他就是不正確的不聽話的,甚至嚴重的就是覺得他們無可救藥,但是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問題沒有想過爲什麼他會那麼做。人之初性本善,特別是一個孩子,他涉世未深不可能說內心有多壞,對於犯了錯誤的孩子我們更應該耐心的去教導而不是用冰冷的規定進行處罰,或是放棄一個孩子,就像新加坡一部電影《小孩不壞》裏面說的“一個蘋果,壞了一部分,就把那一部分切除,其餘的都是好的,不應該放棄”。特別是作爲父母,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方向就是父親母親如果家裏人教育的不好,導致了某些問題出現還不知道只是一昧的責怪孩子,將孩子投放到某一個機構,那樣沒有正確溝通,往往會害了一個孩子。就像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很多父母將覺得教不了的孩子送進去,但我覺得家庭裏面的溝通才是最重要的,太多東西是長久沉澱下來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網戒中心的教育方法就是電擊,我覺得那真不適宜一個青少年,那所謂的治療得到的成果只是一個人的恐懼跟久而久之形成的抑鬱,他並沒有讓人的內心真正改變,而是造成了某種植入人心的恐懼,我覺得這已經不是在教育了,是在逼,逼一個孩子變回一個父母、他人眼中好孩子。

其實不論在什麼國傢什麼地域,兒童的教育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我看過兩部印度影片,講述的是錯誤的教育方式轉化成正確的教育方式對一個孩子對一個羣體的影響。事實證明硬式教育就是阻遏了孩子的全面發展,無法釋放孩子的天性,他們在想象力豐富天馬行空的年紀裏遭受了壓抑,讓原本只是因爲叛逆期而犯一點錯誤的孩子沒有改變的機會,一錯再錯,內心也留下磨滅不去的傷痕。我經常幫家裏人帶小孩,你跟小孩子呆久了之後你會發現小孩子雖然小但是有的東西他真的是能記很久很久甚至是一輩子的,他也有他自己的一個思維邏輯。類似於“放牛班”裏面的孩子在現實中其實還有很多,只是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的馬修老師。且在我國,我們開頭讀的12年書就是爲了一個高考,高考完全就成了我們的目的,老師教學的目的說白了也是爲了高考,而分數就成了見證一個學生一切的標準,我一個初中老師跟我們全班人說過“我告訴你們,老師喜歡的就是那些成績好又聽話的學生”。我覺得喜歡成績好的學生是人之常情,哪個老師不想自己學生成績好又聽話?換作我是老師我也想我的學生又拔尖又聽從於我,但是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成績優異,所以請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可以多點喜歡成績好的學生,但不要帶有色眼鏡看待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成績好只能說明他在這一方面用了功下了努力,但並不代表他的人品性格就一定比其他人的高尚,而高考也是爲了拼取一個好學校望日後找到一份好工作,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賺錢養家餬口。也有好多老師都會說要學會做人才最重要,但是在做人方面差生有時候往往也會輸給分數,老師更多偏袒的還是高分的好學生不是嗎?

再整理一下思緒,觀完整部影片整體上我看到了很多正能量跟天真爛漫還有孩子們合唱時也帶給我的一種震撼力。相比於那些負能量跟冷酷的人物形象,我更樂衷於去欣賞馬修的性格與處事方式,我相信世界上肯定有不好的情況存在,但是也有很多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