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述職報告 述職報告

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述職報告 述職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述職報告 述職報告


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述職報告

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全面落實了科學發展觀,積極參與XX縣的三個文明建設,較好地推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現將我們個人事業履行教育工作職責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不斷加強教育調查研究工作
我們到這裏任職以前,歷屆領導挖坑栽樹,澆水施肥,使XX縣教育事業這棵大樹枝繁葉茂,花果飄香,也爲我們開展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多年來,XX縣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大力推進和鞏固“普九”工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先後實現了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縣一中躋身省屬重點中學,縣職業中專躋身“全國百強”,各類教育平衡協調發展,素質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信息化工程快速推進。這些成績的取得,受到了各級領導和教育界同仁的讚許,表明XX縣在發展教育事業上營造了全方位的育人環境,獲得了較高水平的教育質量。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使XX縣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不斷躍上新臺階,我們和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始終高度認識教育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的基礎,始終把基礎教育作爲“科教興縣”的基礎工程,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爲我縣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通過對我縣教育事業的調研,我們提出了在新形勢下,必須重新審視XX縣的教育:
第一,要正視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最大瓶勁制約因素是資金投入問題。隨着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入,鄉鎮政府和村一級對教育的投入在逐步減少,很多地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不斷深化農村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以縣爲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探索教育投入實行分級負責制,通過不斷爭取中央、省、市教育轉移支付的投入和加大縣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投入問題,才能促進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第二,要正視現有中小學校佈局的弊端,科學調整學校佈局。現行的農村中小學格局的是在“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下形成的,不可否認,它對“普九”工作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着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逐漸成爲人們的實際行動,全縣入學人數呈小學、初中生逐年遞減,而高中生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且一村一校的零散佈點,規模小、人數少、年級層次多,極不便於管理,不利於組織教學,造成了人、財、物的浪費。要科學調整學校佈局,改變一些地方教育資源閒置,而一些地方教育資源則相應緊張的狀況。爲此,我縣先後完成了全縣中小學佈局規劃、縣城60平方公里教育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制定了教育十年發展規劃,計劃到2007年鄉鎮初中調整爲26所、小學調整爲206所和7個教學點;校均規模初中達到800人左右,小學220人左右。2004年我們緊緊抓住村級區劃調整這一契機,加大了中小學佈局調整力度,撤併學校63所,其中初中4所。在佈局調整過程中,我們妥善處置了教育閒置資產,專門下發了《關於聯村辦學及學校撤併後閒置資產處理的辦法》等文件,撤併學校可動資產全部隨分流師生轉入合併學校,固定資產由鄉鎮政府在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中統籌處置。
第三,要看到城鎮化水平提高帶來的人口流動趨勢,加快縣城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已迫在眉睫。隨着城市的擴大,大批知名企業的入駐,縣城面臨就學的高峯,但目前xx學校嚴重不足。通過調研,我們提出了要把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作爲一個戰略問題來考慮,謀劃社會化融資,市場化運作,加快教育事業招商引資運作步伐,探索社會公益事業社會化運作。2004年,我縣加強了縣一中、七中、xx小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且我們提出了逐步理順一中管理體制,實現一中xx校區和xx校區的分離,分別建成省級重點中學。在招商引資建校上,我縣先後引進了xxxx理學院、xxxx學校、xxxx校及市三十中、xxxx大學等多家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專高等院校。
第四,要看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目前我縣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前,我縣人民羣衆的科學文化素質仍然偏低,勞動力從業人口知識結構仍以“初中──小學”文化爲主,重點學校規模不大,競爭後勁不足,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失衡,人才狀況不能適應國際競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要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和持續發展,必須全面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把調整和擴充高中階段辦學規模作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縣推進了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發展,高中階段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1998年全縣高中新生入學人數爲2435人,在校學生人數爲6281人,2004年全縣高中新生入學人數爲6021人,比1998年增加3586人;高中在校人數爲15321人,比1998年增加9040人。同時,職業教育越辦越紅火,學生就讀職校熱情高漲,2004年縣內6所職校計劃招生1690人,正式錄取1894人,而且縣職教集團成立了“韻春園職業介紹所”,就業形勢喜人;同時,縣職教集團進一步完善了“學校+公司+基地+農戶”的辦學模式,農民培訓成效突出,2004年培訓農民11000餘人次,被省教育廳確定爲“省職業教育農民培訓基地”。
二、加大教育投入,落實了以縣爲主的義務教育投入機制
保證必要的教育經費投入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前提和關鍵,教師有了比較豐厚的收入、學校有了比較穩定的公用經費來源,教師才能安心從教、樂於從教,也纔不會去增加農民負擔.
農村稅費改革後,特別是去年我縣全部免徵農業稅後,全縣社會分配體制、保障體制、教育管理體制和鄉(鎮)村工作出現了新情況、新特點,我們將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工作作爲全縣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了“以縣爲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確保了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做到了保工資、保運轉、保發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初見成效。
一是確保了教育經費投入。我縣依法落實了教育經費的“兩個比例”和“三個增長”,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佔的比例都是逐年增長。2002年爲1.31%,2003年爲1.37%,2004年全縣財政性教育事業經費總量爲2.44億元,佔GDP的1.63%,其中縣本級對教育的投入總計爲2.02億元,佔地方財政支出的34.24%,較2003年增加5.2個百分點,增加投入5300萬元,同比增長35.5%。2004年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教育的經費2869萬元,2005年全縣城市教育費附加預算3400萬元,並從今年起,教師第十三個月工資和醫保經費全部從城市教育費附加中退出,使城市教育費附加全部用於學校建設和發展。
二是確保了中小學工作的正常運轉。歷年來,我縣從未平調、擠佔中小學雜費,中小學雜費全部用於彌補學校公用經費的不足,且每年由縣財政安排一定的公用經費補助。2004年,我們按小學每生4元、初中每生6元、高中每生13元標準覈撥公用經費。
三是基本消滅了中小學現有危房。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採取省市爭取一點、鄉鎮政府籌措一點、動員社會力量捐助一點、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危改資金,加強了薄弱學校建設。連續幾年實行縣財政對危房改造獎勵制度,拆危1平方米獎勵10元,興建1平方米獎勵50元,拆除土磚校舍1平方米獎勵10元,更換鋼屋架一排獎勵800元,同時對挖治白蟻的學校給予資金補助。每年用於危房改造的資金達200多萬元,2004年全縣共拆危13282平方米,全縣基本消滅了現有危房。
四是加快了學校建設步伐。近年來,我縣每年用於學校建設的資金都在3000萬元以上,2003年全縣共籌措學校建設資金3345萬元,新建校舍面積56107平方米;2004年全縣共投入學校建設資金4700萬元,新建校舍面積66098平方米。投入2500萬元的縣七中第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即將啓動;投資1000萬元的縣城xx小學和xx小學已全面進入施工階段,可確保今年秋季開學。
五是建立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的有效機制。我縣學校在“普九”中的負債有2000多萬元,我們將其從學校剝離到本級政府,掛賬停息,納入縣鄉兩級政府消赤減債的整體規劃逐年消除,堅決防止發生新的義務教育負債,並明確規定農村中小學一律不得舉債建設。
三、以人爲本注重實效,爲師生作了幾件實事
1、確保了教師待遇逐年提高。從1998年起我縣就實行了教師工資統發,2002年起落實了教師第十三個月工資和醫療保險。2004年全縣教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共支出1.23億元,年人平爲17538元,同比增長57.49%。
2、由縣財政統發教師的政策性補助。2003年以前,我縣教師的生活補貼、誤餐補助、津補貼由縣財政統發,其餘不足部分由鄉鎮財政負擔,實現了教師與當地黨政幹部同等待遇。由於鄉鎮財政狀況的差異,部分邊遠和財政狀況不好的鄉鎮無法全部落實由鄉鎮財政負擔的部分,致使鄉鎮之間教師政策性待遇有較大差距。爲穩定教師隊伍、縮小待遇差距,按照我縣農村綜合改革“保人員經費和機構運轉”的原則,去年底,我縣決定原由鄉鎮承擔的政策性補貼,從2005年起全部由縣財政負擔,僅此一項縣財政每年增加支出1478萬元。
3、縮小了發達鄉鎮與偏遠鄉鎮之間的待遇差距。從2003年起,對貧困地區邊遠鄉鎮教師上浮了兩級工資,實行每月50元特殊津貼補助的政策。
4、大力開展扶貧助學活動。雖然我縣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但經濟的發展仍不平衡,少數學生家庭因天災人禍、父母離異等原因,交不起學費,面臨失學、輟學。爲此,我們加大了扶貧助學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助學工作的領導管理機構,致力於建立扶助貧困學生的長效機制,逐步實行“兩免一補”,切實解決貧困學生讀書問題,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目標。一是壯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我們積極探索多方籌資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把企業捐資、個人捐資等社會資金作爲補充。2003年,募集資金1000餘萬元;2004年,縣財政撥款30萬元,並爭取省市支持和社會贊助,共募集扶貧助學資金22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6518人。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結對扶助,開展“一幫一、一對一、一扶一”等活動。2004年全縣由機關幹部、黨員、教師、企業老闆等結對資助學生2982人,扶助金額達155萬元。
總之,在發展教育事業上,我們和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一道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我們深知與上級和人民羣衆的要求比,肯定還存在很多不足。在新的形勢下,XX縣如何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如何實現教育事業的科學高效發展,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