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導語:追風箏的人,給人溫暖的時刻。以下是要給大家介紹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篇,歡迎各位的參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看過《追風箏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淚的,怕要數這一段了:“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那麼’他哽咽道,紅色的石榴汁如鮮血一般從他的臉上滴下來。‘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吧!’”這是阿米爾在親眼看到哈桑受,自己卻見死不救,又不敢正視後發生的一幕。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阿米爾一次又一次將碩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這樣就可以把那個懦弱的自己扔掉。“爲你,千千萬萬遍。”面對眼前的這個曾經對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還親的朋友,阿米爾此刻內心只有愧疚。“還手啊,還手,你是個懦夫!”阿米爾大叫道,然而,在阿米爾心中比誰都清楚,自己纔是真正的懦夫,愛與愧化作了悲憤,他痛恨他。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愛,若不是他,自己也不會顯得如此懦弱。他受夠了哈桑的忍氣吞聲,受夠了哈桑對自己的愛護。自己根本不值得他愛。“還手啊!”阿米爾怒吼,“來揍我啊!”哪怕就這一次,爲了你自己。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是悲涼的,明明都深深愛彼此,卻被一道銅牆鐵壁生生隔開。對於阿米爾來說,他心中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每當面對哈桑,就彷彿看到了那個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爾一次次選擇了逃避。在最後,當他設計趕走哈桑時,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義無反顧跳了進去,只爲一個“愚蠢”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傷害。哈桑直到臨死前仍堅守着友誼。這是如何一種偉大的力量啊!阿米爾就真的無動於衷麼!就真的那麼鐵石心腸嗎?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爾確實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視自己,也不敢面對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從小就遭受許多不幸,一出生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對自己態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棄。身邊只有哈桑真心地對待自己。只是懦弱與自私才讓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然而,我相信阿米爾是愛哈桑的,非常的深愛,所以纔有後來他爲了哈桑遺留在人間的兒子索拉博,不惜與瘋狂的阿塞夫戰鬥。

直至阿米爾長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裏。當他面對着危險,面對着眼前瘋狂危險的敵人時,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推上前,那是友情麼,還是爲了二十六年前而贖罪?阿塞夫的拳頭一次次像雨點一樣落在他的臉上,他卻笑了,瘋狂的大笑,而我卻潸然淚下。是的,阿米爾解脫了,他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怯弱,爲自己贖了罪,也捍衛了二十六年前的友誼。

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了畫面,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鮮紅的夕陽彷彿要滴出血來,比夕陽紅得更驚心動魄的是石榴滴下來的汁水。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令我感動,儘管它波瀾曲折,最終,兩個人都捍衛了友誼。

友誼是什麼?是兩個人一起玩玩遊戲,一起談談心麼?不,友誼是要用心去愛護的珍寶,友誼是就算賠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的責任。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經老師介紹我纔去讀的。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它吸引了。

風箏,就好像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也好象一個信使似的天使,它傳遞着美好和憧憬,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懷着期待進入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調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的靜美心態講述的記憶裏,我一口氣把書讀完了。現在細細品來,卻又覺得意猶未盡。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謊言,並不都是惡的;善與惡之間只是隔着一張紙。一些謊言是爲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爲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爲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爲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說謊,我們也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文中的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僕人的兒子爲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他寧願生活在“矇蔽”中!

“爲你,千千萬萬遍!”

當我們欺騙着,愚弄着一個人,一個十分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最怕得到不是他的責備,怨恨甚至敵視,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真誠的忠貞”。這種恆久的忠貞令我們窒息,因爲沒有人會希望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這種被包容的質感才正令人懼怕!但,哈桑就是這樣,他習慣於“僕人”的地位,習慣於“忠貞”,於是,阿米爾終於懼怕起來了,因爲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阿米爾那時畢竟還小,他選擇了說謊與逃避。他的選擇,因爲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救贖!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非常稀缺的一種高尚情感——那就是友情。

“那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犯下了錯,只要我們還有一絲道德的感知與良心的啓迪,我們就會決定:與其逃避或者說謊,不如毅然踏上這樣一條路——一條據說可以成爲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自責,去求得原諒。在文中,當哈桑真正離去,阿米爾,終要償還他欠的愛,鼓起勇氣,收拾怯懦,在搶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一個失去親人面臨厄境的孩子,並拼盡一切努力,將索拉博留在自己身邊,繼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阿富汗人。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情節複雜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追風箏的人一部扣人心絃的感人之作,讀之,讓我懂得一個人撒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撒謊的人從不感到羞愧,甚至認爲理所當然;讀之,讓我理解在家庭和友誼、背叛和救贖之間該何去何從……它帶給我的感觸遠遠超過了所有我看過的小說加起來的。

阿米爾——小說的主人公,雖然他也曾懦弱過,害怕過,甚至爲此傷害到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最終他戰勝了內心,戰勝了自己,我想他會成爲他的爸爸心目中所希望的那樣,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哈桑,一個低等的下人,一個生來就被人取笑的人,一個可以任人打罵的僕人(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等級觀念還是很高的)。可是,相對很多所謂的上層人來說他又是那麼的高貴,不可侵犯。他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即使至死也從未違背,也讓我爲之肅然起敬!阿米爾的爸爸,是一個典型的阿富汗人,雖然年輕時犯過錯,可是,他終其一生,都在爲其贖罪,即使爲了不相干的人付出生命,也從不卻步…他們都是可愛的人。他們熱愛生養自己的土地,即使在那時已滿目瘡痍,也無時無刻的不在牽掛着。我們都知道阿富汗現如今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可是,我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因爲和平的腳步勢不可擋!

在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引領着我們不斷翱翔;它帶領我們走出心中的牢籠,直至完全光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爲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羣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爲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爲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爲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爲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爲伴隨着的細緻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裏,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