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對於看書比較慢的我來說,讀完這本書真的是一個不小的收穫和進步。

看書的過程中,很多感觸。起初只是對阿富汗非人性的等級制度感到憤憤不平,鬱悶,同情勇敢忠誠、“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卻不能成爲阿米爾心中的朋友。當看到哈桑爲保護答應追給阿米爾的風箏而被辱,阿米爾卻懦弱無能的選擇袖手旁觀時,痛恨阿米爾的窩囊退縮,爲哈桑感到不值,可憐,心中甚至希望阿米爾永遠揹負這種愧疚和痛苦。阿米爾後來的生活也備受煎熬,但總歸步入正軌。然而,拉辛汗的信卻打破了這種平靜的生活,讓阿米爾重新認識了自己一直敬仰的父親,知道了哈桑的真實身份,在矛盾掙扎中重新走上了那條“可能成爲好人的路”,身心受到重創,輾轉帶回了哈桑的兒子。

其實,現實的故事並非總是美好的結局,年輕時犯過的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挽回。作爲一個旁觀者,我們都可以對醜惡義憤填膺,對弱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到了自己身上,自己何嘗總能選擇勇敢面對,無愧於心?心中沒有風箏可追的人,根本不會感到痛苦。希望自己有風箏可追並永保追逐!

回想阿富汗飽受戰亂破壞的慘淡景象,人民飽受摧殘與迫害,真的感慨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和年代,愛中國,珍惜世界和平。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讀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之後,有一句話銘記在我的腦海中:爲你,千千萬萬遍。沒有萬語千言,哈桑用寥寥幾個字向我們闡述了最真摯的友誼。

阿富汗,這個曾經在我腦海中只留下荒蕪戰爭場景的國度,卻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在書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悲傷、有良知亦有邪惡的國度,一個人性化的國度。無可否認,哈桑和阿米爾這段友誼,是千千萬萬阿富汗人的縮影,是千千萬萬段友誼的縮影。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着共同的出發點——爲了朋友而義無反顧!

哈桑爲阿米爾追到了藍色的風箏,也因爲那一隻風箏被欺負、被蹂躪,卻依舊毫無怨言。反觀之,少年的阿米爾在這段友誼中卻擔當着一個狠心的角色,忽視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選擇離開。故事的結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爾等來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別成永別,留下的、只是滿滿的悔恨。阿米爾只能移情,成爲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的人。

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但卻是最扣我心絃的一個。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在《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中,似乎每個人都在追逐,從晨光微喜,到夜幕降臨,無時無刻,無知無盡。許追的是萬衆矚目,是凱旋而歸;或是追不負所托,珍貴友情。追的是希望,追的是無忌。無法逃避過去,就勇敢地追逐現實,去挽回過去的遺憾,去贖回那場悲哀,去改過,去審視,似乎是空中飛舞的風箏,越升越高。

搖搖欲墜的風箏後,跟着的是哈桑堅貞不渝的腳步,守護在阿米爾身邊,從未回頭。不論風箏飄到何方,哈桑都會一直追逐。

而阿米爾就如同那隻空中飛舞的風箏,隨風飄蕩,只顧着在空中飛舞,從未注意到地上期盼而緊張的目光。那是少年時的他,如同千百隻漫飛的風箏,在社會和人際交往間穿梭,互相的試探,在一次次失手中悔恨,在一次次的試探中漸漸認識這個紛囂之社會。

美好的風箏,卻也難以操縱,像感情,看似親密,卻也虛無縹緲,難以具化。愛的人不求回報,被愛的人珍惜眼前。世上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爲你,爲愛與包容,習慣與珍視。爲救贖與原諒,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風箏,讀到不同的情節有着不同的理解。剛開始的時候,認爲風箏象徵着勝利,一種勝利者的榮譽;到了中間部分,則把它當作了和平,更像是阿富汗人民對戰爭時代的憎惡,畢竟在戰爭年代是很少有這種娛樂活動的;讀到最後,幡然醒悟,覺得風箏更像是阿米爾對自己良知的追逐!在年幼的時候,爲了打破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鴻溝,他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以求父親對自己給予讚賞,卻不知哈桑原來是父親的私生子,纔得到父親如此的厚愛!以致於當哈桑在受到阿塞夫的虐待時,他選擇了懦弱,將哈桑對他的愛護拋之腦後,更爲甚者,爲了逃避自己的罪惡,在生日那天陷害哈桑,促使其離開自己,奔走他鄉!但他卻怎麼也無法擺脫自己內心的陰影,無時無刻不感到愧疚與痛心!

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明白了一個道理:你所對待別人的惡劣行爲,最終都會反饋到你自己身上,尤其是罪惡感會讓揹負一生,無法安然!比如說,哈桑小時候的兔脣和阿米爾與阿塞夫決鬥後的上脣破裂相對應;阿里的不育與阿米爾長大結婚後無法生孩子照應。與阿米爾的背叛相反,終其一生,哈桑卻是無比的衷心耿耿,即使在哈桑離開多年,還用生命保護着他的一切!

可惜,當阿米爾良心發現時,那一切都來不及了!生活中的許多悲劇也往往如此,當人們開始恍然大悟,才發現要想去追回的東西已經變成了空頭泡影!爲你,千千萬萬遍!以心比心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在閱讀《追風箏的人》時,當阿米爾決定踏上贖罪的道路,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時,我還在期盼,在阿米爾推開門的剎那,出現的是年邁的哈桑仍在等待着阿米爾來尋他,哈桑將以久違的擁抱來寬恕他,可是,結局卻是哈桑已經與世長辭,時間的流失無限的延長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劇存在的意義在於什麼?

魯迅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可以是愛,正義,忠誠,責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夢想……其實,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從來就是難以一一羅列的,他們默默地潛伏於人們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外化於形,從而讓他人有所體會與觸動。悲劇的作用就在於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痛心與嘆息,同時引導讀者對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與共勉。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迴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後,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爲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爲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裏想的都是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從童年開始講起,男二的父親是男一家的管家僕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對男一忠心耿耿,並且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風箏比賽時,他們兩人得了冠軍,男二爲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風箏,但是卻遭到其他較大的孩子的維度,爲了保護小主人(男一)的風箏,男二被他們—。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沒有勇氣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髮生了變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後來還想辦法誣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錶。雖然男一的父親原諒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親(管家)還是帶着男二離開了。隨後,俄羅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親帶着男一逃到了美國,並將家裏的房子託付一個朋友看護。

然後,男二在美國長大結婚。後來接到幫他們看護房子的父親的朋友的電話,那人叫他一定會去阿富汗,有事情。從這人口中,他得知他兒時的夥伴爲看護自己的房子被殺,還留下一個孩子被賣到。並且事實上,那個從前的管家其實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兒子其實是自己的父親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而那個被賣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於是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會美國的家。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這是一個關於阿富汗少年心靈自我救贖的故事,這是一場關於人性真理的探討。它是一個悲劇,一個寬恕,一個救贖。

人之本性雖是虛無,然萬物生於一,歸於一,在這份虛無中難免會滋生出一些原罪,他們分別是:貪婪,色慾,貪食,妒忌,懶惰,傲慢,暴怒。人們只熟知“餓”是一種本能,“ 渴”是一種本能,卻沒有意識到罪惡也是一種本能。在《追風箏的人》這種書中,所有的愛恨情仇,恩怨糾葛,無一不是起源於人的原罪。每個人或多或少,手上總沾有一部分鮮血,也許自己並沒有意識到,或者在無能爲力的情況下行爲,又或者,被傷害者已經寬恕了這一行爲,然而我們終將無法逃過自我良知的譴責。有的人或許懷着這份自我譴責煎熬的度過一生,而有的人,會走上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比如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阿米爾。

並非有所作爲後才造成了罪惡,有時候“不作爲”也是一種罪惡,阿米爾看着自己的同伴阿桑慘遭種族歧視之痛,受人侮辱然沒有伸出援助之手,與其說是他的懦弱,不如說是他沒有克服“惡”的勇氣。他認識到這一種背叛,然而他自認爲無能爲力,甚至爲自己的懦弱找出各種理由和藉口來證明自己的“正義”。

人性就是這樣,人們往往太以自我爲中心,心安理得的在內心制定着道德的法則,所謂社會公德,人們只認同與自己內心道義相符合的那一部分,我們活在自我欺騙的世界裏,活在“大多數人認爲”的世界裏,活在蒼白的話語和苟且的文字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小說總是能表達出各種情感:悲傷快樂又或是殘忍,本週若說起最大的收穫除了課堂上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就是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樣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給寒冬的季節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心間頓生暖暖的感動.

人生也是這樣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總在抱怨生活,而要學着面對人生.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的朋友哈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母親很小就拋棄了他和他的殘疾父親.他們遭受着衆人的恥笑和不屑的眼光,他們難過悲傷但並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依舊在這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找尋着他們自己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樣甜,那樣美好.“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我們在爸爸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追逐着風箏望着空中的飛鳥飛過而留下的痕跡真希望這一切可以定格在那一瞬間.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凌晨3點半,我看完了《追風箏的人》。我很感謝作者寫了一個美好的結局,正如他在《燦爛千陽》一樣,這是我喜歡他的書的主要原因。他是一個善良、樂觀、敏感、細膩的好人,正如小說中的阿米爾。我真的不喜歡那些看似理性實則冷酷的作者,那麼冷冰冰地揭開一道道傷疤,毫無同情之心。

我敬仰父親的偉大人格,雖然他曾經有過一點點小錯;我爲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而流淚;爲阿米爾的軟弱、自私而嘆息;爲索拉博的悲慘命運而心痛;爲索拉雅最終遇見了阿米爾這樣的開明善良的阿富汗男人而慶幸……

對於阿富汗的苦難作者沒有在《燦爛千陽》裏寫的多,但也涉及了軍隊的愚昧、殘暴,更多的是作者對於傳統阿富汗文化的珍愛。即使如此,和平狀態下的傳統阿富汗文化還是顯得太束縛人們的心靈,太不平等,其實還是對女人的太冷漠,在那樣的社會,女人從來沒有被當作人。

對於軍隊,我在想是不是有臉譜化的描寫?也許吧,想想我們的紅衛兵。人的本性就是動物,只有受了教育、加強修養、努力向善才能具有人性的光輝,否則具有現代科技文化的.人比動物更加殘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現在很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尤其是這種外國作家的書,對我來說是比較“冷門”的,偶然間看到朋友在看這本書,這竟然是一本暢銷書,剛開始看的時候感覺裏面拗口的名字還有那些異國的生活情節讓我索然無味,每當閒下來就看上一兩頁,一本書用了很長時間纔看完,看完一本書的那種獲得感是其他的電影、電視劇所不能比的。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卻給我以震撼。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誠實。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比喻他失去自己的阿米爾,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

在書中,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看完之後我又推薦給了上學的妹妹,也許只有親身讀過才能感受到書中的情懷。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

有看過《追風箏的人》的嗎,我哭的壓抑不已看過這本書後才明白,原先,以前,伊朗也有過寧靜和幸福,有紳士,有淑女,有各種信仰的碰撞和習俗。

原先,有信仰的人,會那麼堅定,就算身爲僕人,在此刻看來有些愚昧的奴性信仰,堅定的那麼讓人佩服。

原先,那個僕人的孩子哈桑是主人的私生子。原先,哈桑是主人翁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卻在不到30年的短暫生命裏,一向忠心的做自我哥哥的僕人,“爲你,千千萬萬”(不知爲何,一寫到這句,我就想哭)。至死不知自我的真身份。

原先,在重視信仰的國度,信義的重要性已刻到骨子裏,他們會正常的背叛,卻做不到靈魂安寧,所以,終身會揹負靈魂的拷問。

好多情節已經模糊,我還會再讀一遍的,好書,讀多少遍也不多。

此刻能記得的就是,阿米爾在營救哈桑兒子及後邊的坎坷,哈桑那可憐的兒子,身爲受害者,還在害怕上帝會嫌棄他的不純潔。他讓我哭了一遍又一遍。

主人翁的罪惡感來自於風箏,最後,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也就是自我的侄子放飛了風箏,但願,小男孩的心靈能慢慢打開,在美國那片自由的國土,能慢慢恢復兒童該有的天真,忘記傷痕。

子時雪完全有感而發,可能有些胡言亂語的感覺。那本書,真的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