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1篇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7K 次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1篇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追風箏的人》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

偶然在網上看到《追風箏的人》,原本以爲是關於愛情的小說,細細讀了之後才發現,它講述的是友情的故事。烏雲壓頭而至,我坐在幽暗處,閉着眼,帶着淡淡的傷懷,回憶起文章的內容:多麼單純的孩提時光,哈桑與阿米爾雖然身份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友情卻很真切。

故事中,他們處處受到本地人的欺負,異樣的目光,加之戰火的侵襲,讓原本親和的世界失去了本應快樂的兒時天地。大人的情感愁楚給了他們,在壞小孩面前,阿米爾產生了畏懼,然而,善良可愛的哈桑卻時時都在保護着阿米爾,不讓阿米爾受到任何傷害,他做這些,並不是因爲阿米爾是他主人的兒子,而是因爲他們之間那份真摯的友情之約。然而,哈桑被打,被欺騙,被誤解都因阿米爾的心境過於懦弱所制。最後,哈桑選擇了離開,阿米爾的內心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十幾年後,阿米爾用行動彌補了多年前的過錯,挽回了自己兒時的懦弱之行。文章裏的風箏是他們之間友誼的見證,哈桑在給阿米爾撿風箏時受到欺辱,而阿米爾卻看之不理。事後,他們都在無聲的躲避。

哈桑幼小的心裏面並沒責備阿米爾的意思,他選擇了默默承受。時間與地域的推移並沒有使他們之間的友情變質。細細想我與她之間的友情呢?是不是隨時間的消逝而變了質?

漆黑的夜空下,月光傾斜,我倚窗望影凝思:“每個人的心境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試着用心去感受他們的心,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對於自己的朋友,如果你進一步去感受他的心境,你就會發現,你與他的心境是有相通之處的,就因爲這一點,它才時不時的會觸動你的情感線,讓彼此的心境都明白彼此的意思。哈桑就是明白了阿米爾的心境才離開的。但我們要明白,不真摯的友誼好似你的影子,當你處在陽光下時,它會緊緊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陰暗處時,它立刻就會離開你。

阿米爾因爲兒時的不勇敢,在哈桑受欺負時拋棄了他,之後又故意讓他爸爸誤解他。單純的哈桑就像單純的我們,誤解了友誼的真諦。我和她之間也是如此嗎?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的,包括被黑暗籠罩的月之友。拿起我與她共同擁有的筆,依光寫下:“真正的友情延續來自心靈,不論聯繫有多少,只要內心留有彼此的一片天空,那麼偶爾一聲問侯就會帶來會心的一笑。時間長了,這種友情也會如咖啡一樣濃厚了。就像阿米爾與哈桑,他們的友情就是源於心底的最深處的結果。”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2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爲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爲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3

《追風箏的人》不僅是卡勒德·胡賽尼經典的處女作,而且也是一部扣人心絃、感人的作品。書中所講述的那些親情關係、孩童時的友誼、請求救贖的勇氣和那關於人性的思考,無論你身處何處,受過什麼樣的文化薰陶,都會爲此感到深深的震撼與感動。

放風箏,一個孩童時常做的遊戲,原是充滿快樂和童趣的,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是一個罪惡、亦或是一個不幸的開始。在作者的講述裏,阿米爾不僅是一個敏感、缺乏安全感,而且也是一個極其渴望父愛的孩子,爲了能引起父親對他的注意和得到父親的關愛,他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鬥風箏比賽。阿米爾最終將對手一一打敗了,成爲最後那隻在天空翱翔的風箏的主人。而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被他最後割斷的風箏,所以那善解人意並願意爲友情付出一切的哈桑,爲了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的諾言,他義無反顧的幫阿米爾去追那斷了線的風箏。最後風箏是追到了,可那卻是悲哀的開始,哈桑爲此付出慘痛的代價,阿米爾目睹了這一切,但軟弱的他沒有勇氣挺身而出,反而若無其事地跟哈桑一起回家去,炫耀他那份勝利的喜悅。此時,那斷了線的風箏或許正預示着他們關係的脆弱吧,明明是那麼密不可分,可面對無情現實的一刀,終是線斷箏飛,而他們的友誼亦是如此吧,那麼的脆弱,不堪一擊。

贏得比賽的喜悅也終究掩蓋不了那負罪感,阿米爾爲了逃避內心的折磨,他竟然做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他想盡辦法地要讓他的父親解僱哈桑父子,他把自己的手錶放到了哈桑的枕頭下來陷害哈桑,最終如他所願,哈桑永遠地遠離他的視線,讓那斷了線的風箏越飛越遠,飛到那黑暗的、不爲人知的角落裏。

原以爲再也不用面對哈桑,讓那些不爲人知的事永遠的埋藏在時光裏。可現實是殘酷的,在多年後,阿米爾發現了他父親的祕密,原來哈桑竟是同父異母的弟弟。過去的種種又一一呈現在腦海裏,悔恨的情緒溢滿心頭,於是爲了能彌補當年的過錯,阿米爾決定冒險去救正在受苦受難的、哈桑的遺孤——索拉博。最後在他的努力下,終於救出了索拉博,把他帶回了美國。爲了溫暖孩子孤寂的心,他跟索拉博去放風箏,那斷了線的風箏重新飛上了天空,最後他們也是那隻在天空唯一飛翔的風箏的守護者,而去追斷了線的風箏,再也不是那個“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了,而是那微笑的阿米爾,他終於勇敢的面對過往了,那笑,是如釋重負的笑,是那想要救贖的一顆心的最真摯的表達,只爲了那哈桑,他永遠的朋友與兄弟。

阿米爾最終以他的方式,得到了救贖,可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關於人性的思考:如果當時的阿米爾是我們的話,我們該如何自處呢?如果哈桑不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阿米爾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如果哈桑沒有孩子,那阿米爾該如何得到救贖呢?這有太多太多的值得我們深思的,或許現在的我們,只有好好的把握當下,活出自我,纔不會再讓遺憾延續吧!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4

週三一天沒課,也沒有備課任務,看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被阿米爾和哈桑的真摯友情吸引,但在哈桑被造成一生的痛時,阿米爾選擇了逃避,從此阿米爾背上了心靈包袱。爲了擺脫包袱,阿米爾設計趕走了哈桑一家,接接着蘇聯入侵阿富汗,隨爸爸移民到了美國,淪爲普通工人的爸爸和阿米爾關係已經非常融洽,阿米爾愛上了一位阿富汗前將軍的女兒,父親去世前,給阿米爾提了婚,阿米爾和這個將軍的女兒順利結了婚,父親最好的朋友臨死前,給阿米爾發來了信息,讓阿米爾回到巴基斯坦完成救贖,阿米爾回到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哈桑已經去世了,阿米爾也同時知道了哈桑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

從此,索拉博跟隨阿米爾定居到了美國,但是索拉博相當冷淡,終於在一次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利用哈桑最熟悉的猛升猛降戰術,割斷了對放風箏,這時索拉博的眼裏已經放出了光芒。

《追風箏的人》講了童年的友情,心靈的包袱,戰爭對祖國對人民的侵害,以及最終的救贖,很人性的一本書,看完之後內心唯有“救贖”。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5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關於友情,關於種族,關於信仰,也關於背叛與救贖。是它讓我知道原來有這樣一本書可以將人性刻畫的如此發人深省,是它讓我知道原來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救贖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本書的起點是圍繞阿米爾與哈桑追風箏的故事而展開。初識只覺兩個孩童玩鬧,一個真誠的付出,另一個理所當然的接受,他們的友情看似牢固,卻因爲種族,信仰等問題脆弱的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幾經折磨,倍受考驗。阿米爾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種族以及等級優越感,認爲哈桑低人一等,付出也是應當的;而哈桑只是單純的把阿米爾當朋友,無悔地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所以當哈桑真的遇上麻煩,阿米爾只是遠遠的觀望,選擇了漠視。又因爲嫉妒哈桑的勇敢,無法正視自身的懦弱,無法正視內心的譴責而只想着儘快逃離。

你以爲遠離了故土,遠離了是非,良心就會好過;你以爲遠離了哈桑,遠離了你們的友情,就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但其實你以爲忘記了的,不在意的,也終究會順着記憶的藤蔓攀爬而上;長大後的你也終究學會要勇敢的面對過去,勇敢的去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那個曾經視你如生命的哈桑已不在,那個曾經真誠的對你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已消失於戰火。即使知曉你的背叛,你的逃離,哈桑卻仍舊守護着你,守護着你們曾經生活的家。那裏承載了哈桑一切關於你的記憶,那裏承載了哈桑一切關於你的忠誠。你是不是終究也會覺得良心不安?當你得知哈桑的孩子飽受戰火的困擾,飽受非人的摧殘,你義無反顧踏上了救贖的道路。那是救贖他人,亦是在救贖你自己。你救他於水火,將他帶離苦難,一路奮起直追,惟願他展露笑顏。你追,不顧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你追,風拂過你的臉龐,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你追……

寫在故事最後的最後,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阿米爾,怯懦,不知所爲;又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桑,爲着自己想要付出的人或事真誠的奉獻。最後,所慶幸的是,怯懦的人變得堅強,真誠奉獻的人亦變得無悔。也從不懷疑人的卑劣性的存在,但卻一直未敢正視,這或許也是一種怯懦的表現吧。也因此會犯下一些錯誤,以逃避現實的方式來忽略良心的譴責。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過去的已經過去,沒有一種時間機器可以回到過去,我們所能做到的僅是盡我們最大的力量去彌補我們犯下的錯,給自己的心靈鬆鬆綁,並且在未來的每一天都做好自己,不去傷害別人,那就夠了。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6

打開那本《追風箏的人》,翻動書頁,淡淡的墨香,縈繞在我的鼻尖;書中那個兔脣的男孩,浮現在我的腦海;他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久久迴盪在我的耳畔......

整篇小說用溫婉感傷的筆調,描寫了一個淒涼而美麗的故事:年少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公子,母親的早逝、愛的缺失讓他的心靈變得扭曲殘缺。再一次風箏大賽後,阿米爾無情地背叛了與他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從此,無盡的自責與悔恨縈繞在阿米爾的心頭。爲了躲避戰爭,父親帶着他逃往美國。成年之後,阿米爾的痛苦與悱惻仍未消散。終於,他決心贖罪。重回故園,等待他的卻是哈桑的死訊與一個隱瞞了二十多年的驚天祕密:他,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悲憤不已的阿米爾最終選擇了收養孤侄,回到美國。時隔幾十年,他和一羣天真的孩子,奔跑着,再一次追起了風箏。恍如時光倒流。

整篇文章,令我記憶猶新的便是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就這一句話,包含了哈桑善良,忠誠,以及對友情的真心維護。哈桑學會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而阿米爾學會的,是“爸爸”。在阿米爾看來,他是爲了奪回落在哈桑手裏的父親的愛。而哈桑認爲,自己只是阿米爾的僕人,而阿米爾的父親收留了他和他的家人,自己應該對少爺投以全部的忠誠。

在文章的中間部分,在那一場驚心動魄的風箏大賽上,阿米爾的藍風箏獲得了冠軍。阿米爾看到父親爲自己雀躍歡呼,手上血的疼痛被深深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驅逐到了九霄雲外。當哈桑幫阿米爾去追那隻藍風箏的時候,哈桑扭過頭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去尋找哈桑時,去看到哈桑用自己的身體保護着那隻阿米爾的藍風箏,身體暴露在不良少年的鐵拳下,全不顧自己身體的疼痛。阿米爾感到深深地自責與痛苦,他殘忍的逼走了哈桑。從中,我感受到了哈桑對阿米爾那種願意別人傷害自己,也不願意讓別人破壞阿米爾的東西,這種無人可比的真誠。我可以想象,哈桑說這句話時那種真誠,神聖的語調。我想,哈桑一定非常享受與阿米爾少爺的友誼。

而後來,善良的哈桑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他死了,死在了侵略者無情的槍下。留下了一個八歲的孩子——索拉博。阿米爾在深深地痛苦下回到了阿富汗,知道了那個隱藏了二十年的驚天祕密:他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悲痛的收養了已經成爲孤兒的侄子。一年後,當阿米爾帶着索拉博回到阿富汗,在阿米爾闊別已久的風箏大賽上,索拉博體現了與他父親在風箏比賽上同樣的天賦。當索拉博的風箏掉落時,他夾雜在孩童當中奔跑着,追着,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被感動了,這句話裏包含了阿米爾多少年的懺悔與悲痛啊!這是阿米爾對哈桑一種沉痛的懷念,與抱歉啊!

“爲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也義無反顧!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7

終於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可以睡個好覺了。不必再擔心哈桑的命運,不必再猜測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年幼時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一起度過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在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還有一起放風箏和追風箏,過着快樂的生活。但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切都隨之改變了。哈桑爲了保住風箏大賽中贏得的那隻藍風箏,在小巷中被侮辱。但阿米爾最終因爲膽怯而沒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並不責怪他,還任勞任怨地幹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東西爲由趕走了他。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決定保護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我讀後覺得這本書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的親密友誼爲貫穿全文的主線,寫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其中哈桑對少爺的忠心耿耿,阿米爾對哈桑的棄之與背叛,以及阿米爾心中的救贖,小說情節巧妙交錯,使小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儘管讀的是譯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對於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擺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以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因爲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豐滿地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好像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語言,更不必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語言簡練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氣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後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知道原著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麼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迷人的韻味。阿米爾也確實被感動了,可他感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誠,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誠。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恥辱換來的,阿米爾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生。這注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註定了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贖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能夠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勇敢,當年他只敢拿彈弓嚇唬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

當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拒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惡感的他還是勇敢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的口中再次說出時,我知道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誠實……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都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8

“這本小說太震撼了!”這大概是我在讀完這本小說及很長一段時間的內心寫照。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卻用了這樣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變,前蘇聯佔領了阿富汗,他與父親也一起逃往了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努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

我最喜歡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對待別人一心一意,十分寬容、淳樸。當別人嘲笑他的父親是吃人的“巴巴魯”時,他總是一言不發,但他在別人欺負阿米爾少爺時卻挺身而出,表現得大無畏;他爲了幫助阿米爾少爺取回風箏,卻遭遇了曾經自己爲了阿米爾少爺而得罪的一幫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沒有責怪朋友的過失;當他曾經的好朋友背叛他,且總是惡言相向、甚至將他逼走時,他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解與哀傷。

這樣的朋友,完全是將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綁在了一起,拿命在對朋友無條件的付出。以至於在他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他仍然深深懷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個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替他伸張正義的人。

文章講述的主題就是“救贖”:阿米爾內心對哈桑不公行爲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脫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變化與行爲方式的轉變。但救贖並不就是幸福,阿米爾最後領養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讓人不禁意間回憶起那些令人難受的畫面。

……

這,不僅是一本小說,也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歷史變遷,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爲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更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又極貼近人性的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了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在美國與中東的分岔。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9

《追風等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書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福裕的家庭。雖然他的媽媽在他出生時去世了、但他的爸爸十分寵愛他。阿米爾還有一個忠實的僕人,同時也是他的玩伴架哈桑,故事就是繞着阿米爾和哈桑懸展開了關於人性的背叛和救贖。

看完這部小說,我的心不能久久平靜下來首先主人公阿來爾的懦弱讓我感到憤怒。他親眼目睹他的僕人被*暴卻沒有挺身而出,有到這一幕我的心都哪寒了,哈桑不僅是他的僕人,也是他的玩伴。他不僅沒有在哈桑遭到強*時挺身而出還因爲無法再面對哈桑而請求爸爸把哈桑和哈桑爸爸解僱。

因爲無理的要求而被爸爸拒絕後,他以哈桑偷竊了他的生日禮物來陷害他,哈桑也知道是阿爾米要陷害他但是他沒有解釋,而是承認偷竊。哈桑受到了肉體上的傷害,他不僅沒有安慰哈桑,還讓哈桑失去了工作,簡直是雪上加霜。

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的爸爸帶着阿米爾逃到了巴基斯坦,把家留給拉辛汗管理,再之後阿米爾去了美國並和一個女生組成家庭,在這時拉辛汗打電話給阿米爾,希望他回到巴基斯坦,因爲哈桑和他的妻子在照看阿米爾的房子時,被入侵者槍斃,而他們的兒子也因此進了孫孤兒院,但阿米爾仍不想回去,拉辛汗沒有辦法只好告速阿米爾,哈桑就是他爸爸的私生子,阿米爾纔回去。

對阿來爾來說,僕人身份的哈桑就不值得他去珍惜、同情嗎?先不說哈桑在他小時候盡心盡力,把哈桑解僱後,哈桑一家還在不求回報的幫他照看房子,在得知哈桑被槍殺後,他依然無動於衷。但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後態度纔有所轉變。

當我知道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妹後,我就更加同情起這個一生坎坷的悲催人物。明明都是同一個父親,他的兄弟是光鮮亮麗的少爺,而自己卻是見不得光的私生子,雖更諷刺的是還要當自己兄弟的僕人,而這個兄弟在自己遭到傷害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還雪上加霜,回憶起阿米爾對哈桑做過的事之後,我的憤怒顯然已到達了頂點。

也難怪當初阿米爾的爸爸那麼偏愛哈桑,原來一切早有了鋪墊。明明都是他的兒子,他帶着阿米爾到外國生活卻把另一個兒子置至不理,甚至被人槍殺,他怎麼可以這麼偏心呢?這讓我不僅想起電影《唐山大地震》的片段,當姐姐和弟弟只能二選一的時,媽媽最終選擇救出了弟弟,這姐姐來說,被媽媽拋棄,那是麼殘忍的事。

而哈桑的身世和遭遇都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

直到讀完最後一頁前,我的心情都還像書的重量一般沉沉甸甸。

可是合上書的那一刻,卻又猶如無邊遼闊的藍天般釋然。

滿滿的一書文字,更是對心靈的一場救贖與釋放。或許每個人在主人公阿米爾的贖罪旅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震撼,也產生了共鳴。“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幼年的阿米爾因爲懼怕暴力,只是遠遠地在一旁看着好友哈桑受盡欺辱。他的確因此而逃過了一場暴打,但卻也因而受盡了漫長的罪惡感的折磨。我想每個人都有隱藏着的黑暗面,你可能因此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於是纏繞在心裏的罪惡感就像藤蔓層層包裹着你,有人因此選擇勇敢面對,解放心靈,也有人會因爲害怕洶涌而來的輿論與懲戒而就此畏畏縮縮,不敢承擔。

書裏的阿米爾,一開始的確因此而選擇逃避,再三說謊。當他意識到哈桑其實看見他袖手旁觀,不施予援手的時候,他甚至爲了不讓哈桑去向父親告密而設法栽贓,逼走了哈桑一家。記得書中如此描寫阿米爾犯錯後的悔恨:“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哈桑並沒有說出真相,只是靜靜地離開。阿米爾發現,這比打他一拳更讓人難受,可是接踵而來的戰爭讓他還未來得及補救便已隨父親遷往美國。從此哈桑杳無音訊,但是陳舊的傷口總是隱隱作痛。直到中年,他重返故鄉阿富汗,知道哈桑逝世,他又收養了哈桑的兒子,才解放了自己困頓多年的內心。

書的開頭寫到的阿米爾與哈桑一起玩過的追風箏的遊戲,在書的結尾再次被提到。時光一瞬而過,中年的阿米爾在一幫孩子們中間追着風箏,笑得無憂無慮。少了童年的玩伴,卻多了一份對人生的釋然。一隻風箏,此刻對他而言更像是心靈的追逐。

人性的複雜在書中得到了深刻的揭露,醜陋的地方令人髮指,但是溫暖的光芒從不曾因此而磨滅。不僅僅是阿米爾,他的父親、他的未婚妻,都曾有過各自無法釋懷的傷疤。但是最終,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心靈的救贖。他們都是勇敢者,不曾逃避與退縮,生命裏的風箏最終也都落入了他們的掌心。

或許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而那隻高高飛向天際的風箏,對你而言又意味着什麼呢?可能是夢想,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想要填補的缺口,是心靈的慰藉和治癒。無論我們在追着什麼樣的風箏,只要腳步不停止、不退縮,手中的線就不會斷,風箏就不是遙不可及。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1

暑假買了一批書以供閱讀,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獨這本《追風箏的人》,我從頭至尾讀完了。

我要說這並不是一本拿到就讓人愛不釋手的書——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暈頭轉向,要是心有一點浮躁可能就讀不下去。事實就是這樣:在一個雨天,被清涼的雨水帶走了所有浮躁的我纔拿起這本手邊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幾頁就放下的書,靜靜讀了下去。

懷着對故事情節的期待,夾雜着對主人公的哀怨和對僕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樣的奴隸們的同情,我讀了下去。

正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也是故事的轉折點——全喀布爾的風箏比賽以及之後的故事。這本該是個高興的日子,他們贏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爾的父親也站起來歡呼,也“終於以我爲榮”了。但也就是這天,這美好的就像童話故事結局的一天,阿米爾因爲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讓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負罪感。

這篇小說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耐人尋味的歷史。阿米爾在那之後所受的煎熬卻是讓我深深愛上這本書的原因,畢竟這種做錯事以後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吧,作者把這樣的心理描寫的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時也產生強烈的共鳴。

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爲一個讀者,一個置身事外卻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麼希望在有些時刻,阿米爾能挺身而出。在事情發生過後,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麼去補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沒有站出來,他做的每件事和說的每句話都將裂縫越撕越大。但這又何嘗不是在現實生活,我們作爲當事人時的做法呢。可我們不知道這樣做有多愚蠢,會帶來什麼樣的結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從來不缺少悲劇。總是在猶豫不決間失去了勇敢的機會,而犯錯過後的補救就更顯得艱難。我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亦或是沒有做好該做的而感到愧疚。雖然過後可能會有挽回或彌補的機會,但都因爲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爲內疚而產生的畏懼),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們。

可那是從前的我了。現在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得過且過,奢望時間來沖淡這種負罪感。因爲通過這本書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說的“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我也願意相信有這樣一條路。但這條路絕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壓根就不想踏上這條路。因爲踏上它不僅意味着你能解開心中的鬱結,更表明了你要面對過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對的東西,並且以接受它爲前提。

我想,當阿米爾得知哈桑——一個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心裏絕不平靜。他反覆掙扎,甚至想要退縮,他憤怒下隱藏着深深的悲傷可他還是要面對這個現實。最後他決定了,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條路,這條救贖的路。這次他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月裏的種種不易:命運安排的宿敵,甚至死亡的威脅。但他最後成功了,在他追風箏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靈得到了解放,沉積多年的一切煙消雲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該踏上這樣一條心靈救贖的路。去追屬於自己的那隻風箏,去獲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讓生活不再被遺憾羈絆,無論代價幾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