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共12篇】

《看見》讀後感【共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看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見》讀後感【共12篇】

《看見》讀後感 篇1

長空正滾滾過雲,左邊不遠處是湖,風從湖上來,帶着暗綠色的潮氣,搖得樹如癡如醉。更遠處可見青山,兩疊,淺藍青藍,好看得像個重影,當下此刻,避人默坐,以處患憂。

湖在腳下,乳白色清涼的霧裏全是青草的味兒。沒有人,聽很久,茂密的草叢深處才聽到水聲。水無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亂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峽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勁兒全消,自顧自地緩下來,一個溫柔的轉彎推動另一個溫柔的轉彎,無窮無盡,連石頭都被打磨得全是圓潤結實,就這麼不知所終,順流而去。

採訪郝勁鬆時,我問過他:“你以誰的名義在訴訟?”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區別是什麼?”

“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爲他纔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我問他最後一個問題:“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這個當時三十四歲的年輕人說:“我想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看見》讀後感 篇2

我在以前還沒有看過這樣的書。

做了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的標題,書評其實可能寫的也沒什麼邏輯,但就是想說些什麼。從放假前開始看,本來以爲放假前能看完,到十一放假,一號到五號的奔波勞累,每天的經濟學人的文章閱讀,後面真的是看的不用心了,只是爲了看完這本書,看見後面所寫的事情。

第一遍真是囫圇看完,有感於當時,過了那種感情便慢慢消退,直至現在的模糊甚至忘記。我所記住的,大概會一直記在心中,也讓我在以後能夠看清一些什麼,看懂一些什麼。

開始的“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麼出發”。柴靜老師這麼多年或許有走遠的時候,但是都被身邊的人,被陳虻先生提醒着,回到本心進而堅持本心。現在的我還沒進入職場,我甚至還沒具體考慮這件事,我能否像她一樣堅持自己的職業並且找到這份職業的意義?

從開始剛當上主持人,經歷了不同的'節目組,新人到資深,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最後集合在了《看見》。她讓我看見的,我或許記不大清了,但印象深刻的有雙城創傷,非典,同性戀,家暴,地震,留守兒童,友情,導師陳虻。這其中大部分我都沒看見過,也沒有認真去看過。但是她讓我看見了,也讓我看的比以往清楚了些,所謂社會,所謂生活,所謂體制……她的文字很真實,也很貼切,文字抓緊了我的心,我的心透過文字看見其中的所謂種種。我彷彿成長了,卻也迷茫了,我將面對的這個社會,會讓我看見什麼?

《看見》讀後感 篇3

看到了關於同性戀的章節,內心還是有點震撼,震撼於作爲中國記者,柴靜無疑是一個前衛又大膽的人,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知道但並未有更深入的瞭解。作爲被“尊稱”爲名記的柴靜,選擇了深入這個話題,當時的人們對同性戀的排斥程度也側面反映了這個題材的難度,慶幸的是,雖然時隔幾年,努力沒有被雪藏,它被呈現在了大衆面前。

聽到同性戀這個詞是在一步泰國的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對女同性戀。當時的倫理道德不足以支持她們看似的舉動,雖然有過侮辱,有過謾罵,有過冷眼旁觀和衆多人極力的的反對,整個過程很是曲折甚至離奇,好的是在她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有很多的人認可她們。雖沒有一紙證書來見證她們的愛情,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多數人都會打着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別人,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就覺得你是誰,你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我很討厭這種無知的道德綁架。沒有人有資格評論別人的人生,不管對錯,不管如何選擇,那都是當事人自身的決定,作爲旁觀者,你可以不支持,但也請不要用你無上的'道德去反對。畢竟,你只能過你自身的人生,過得好壞還說不準呢,爲何干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硬要去參與別人的人生呢?大多數人的認知是非黑即白,但別忘了還是所謂的灰色地帶,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對錯來判斷。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噴。當然,歡迎多多指教。

《看見》讀後感 篇4

《沉默在尖叫》這篇讓我看到了社會上的部分女人深受家暴的影響,不得不或是無意識地採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與施暴者抗衡。她們自入了“家庭”這麼一個社會單位後,便是在艱難存活,整日擔驚受怕,文章中幾乎每個被施暴者都認爲那個自己舉起武器殺死施暴者的那天自己將命不久矣,她們或是爲了家人,或是爲了自己,幾年或十幾年的沉默中她們終於尖叫,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當今,仍有許多家庭有着家暴的現象,被施暴者有苦難言,她(他)們沒有方法保護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尋求幫助,柴靜寫道“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可以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槍抵住她的後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衆人面前這樣做,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爲他是她的丈夫。”多麼可笑,也多麼可悲,似乎在我們的社會上,女性就一定要被家庭束縛,對丈夫言聽計從,只能做沉默的個體。正因爲這樣落後的思想,導致了更多家庭的悲劇。也由此可見,在我國,對家庭暴力的'預防或懲戒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並不完善或是懲治力度並不大,仍有欠缺。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後,在這裏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我們不要讓自己的沉默在最後迫不得已時尖叫,面對家庭暴力,我們都該勇敢應對,沒有什麼是沉默能解決得了的,也沒有什麼是暴力解決得了的,只有在合法的道路上,用法律制服施暴者,才能讓自己在家暴的漩渦中慢慢解脫。

《看見》讀後感 篇5

用時18個多小時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只因柴靜兩個字!

這本書中柴靜寫了發生在我國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聽說過,有些不知道。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還是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

這本書裏,看到了我生活範圍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瞭解和理解着現在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庭。並讓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發生,不僅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不是他(她),就無權去猜測和臆想別人,更無權去批判和指責別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爲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謝謝!

《看見》讀後感 篇6

這是快手官方推出的一本書,沒有講任何的操作方法或技能,而是以30個生動案例,講述了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普通用戶通過短視頻創作在農村電商、脫貧、教育、非遺傳承、音樂等等多個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當前智能手機普及、4G通訊資費下降、移動支付便捷、物流高效的條件下,哪怕是處於中國國土神經末梢的人們都有機會通過拍攝短視頻來認識外面的世界,也可以通過直播將當地的風景、特產、勞作、技藝等等展示出來。依託快手強大的後臺算法和內容匹配機制,獲得關注、獲得自信,收穫粉絲也收穫朋友。正如這本書的書名所寫,這是“被看見的力量”。被看見,被瞭解、被改變。表達觀點和輸出生活方式,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人人可享有的基本權利,“數字鴻溝”在一定程度上消弭。

雖然平時偶爾也會讀到關於快手的觀察文章,但是第一次認真讀一讀快手研究院自己寫的.書,看看快手自己對公司發展定位、對重新定義“知識”、對鄉村扶貧、對快手電商、對非遺傳承的理解,還是很有必要的。不僅瞭解快手,更是瞭解那些因爲過往沒有發聲能力而被忽視的羣體,而這個羣體是我們社會的大多數,同時也是極富生命力的存在。

《看見》讀後感 篇7

用時18個多小時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只因柴靜兩個字!

這本書中柴靜寫了發生在我國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聽說過,有些不知道。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還是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

這本書裏,看到了我生活範圍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瞭解和理解着現在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庭。並讓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發生,不但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那簡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不是他(她),就無權去猜測和臆想別人,更無權去批判和指責別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獨立思考的人,能記錄真實的人,能不計利害爲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捍衛自身憲法權利的人,能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謝謝!

《看見》讀後感 篇8

一天,我翻開《閱讀年選》,《讓世界看見你》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馬捧起書,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從小就愛笑、愛唱歌、愛彈琴的小男孩,在一次踢足球中,不幸失去了他的雙眼,他感到很絕望。一次,爸爸的一句話激勵了他,使他看到了一盞自信的燈,從此,他更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終於讓全世界看見了他,他就是安德烈·波切利!

文章中的主人公,雖然失去了他的雙眼,可是他沒有放棄,繼續追求他的夢想,我和他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有一次,英語默寫,我想不出錯,便拿起英語書努力地背,可總是背不熟,於是我放棄了,最後還是經過媽媽的提醒才默出來的.。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慚愧不已。

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想放棄時,我就會想起安德烈·波切利,想起他父親湊到他耳邊說的話:“彆氣餒!這個世界屬於每一個人。雖然,你看不見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後來,我有過多少次責怨、氣餒和膽怯,但這句話時常在我耳邊迴響了多少次……於是,我又鼓足勇氣,克服困難,最終一次次困難都迎刃而解。

同學們,如果你因爲做不成一件事而絕望,那你就錯了,做人就應該有勇氣去面對、挑戰每一件事情,向安德烈·波切利學習吧!想做什麼就勇敢地去做吧!不要永遠只作觀望着,讓世界看見你吧!

《看見》讀後感 篇9

讀了《讓學生看見你的愛》,我引導學生們看見每一個人的善意和美德,希望女孩溫暖,男孩善良,記住別人的善意,把美好的品質帶在人生路上。我和學生共寫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讓人感覺溫暖的事。

班裏有個叫小貝的女孩,父母都是醫生,平時工作比較緊張。有一天早上7點半,我在去上班的路上接到小貝爸爸的'電話,說孩子因爲鬧情緒,家長一頓吵得孩子不想上學了,爸爸媽媽已經上班路上了,孩子一個人在家哭。我毫不猶豫的說,我立刻趕過去看看。在小貝爸爸的電話指引中,我來到小貝家,看到小貝在她的房間、坐在她的牀上,披頭散髮,還在哭泣,我讓孩子穿上鞋襪,我找到一把梳子,給孩子梳起漂亮的馬尾辮,讓孩子去洗臉、刷牙,帶她出了家門,把家門鎖上,給小貝買了一個包子、一杯豆漿,領孩子來到辦公室,讓孩子慢慢吃早餐,囑咐小貝以後早20分鐘起牀,爭取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我說要給她一把班級的鑰匙,希望她把責任心帶在身上。

我經常教育我的學生:“做人要以德爲先。”“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讓我們從小事做起,爲社會、爲他人獻仁愛之心,獻微薄之力。

幾年來,我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一路走來,身後留下的是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寫滿了勤奮、嚴謹、求實……儘管包含有酸楚,但更多的是幸福。勤懇工作中,我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開拓進取中,我不爲得失所困,不爲名利所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默默地耕耘,希望用汗水澆灌出絢麗的花朵。

《看見》讀後感 篇10

“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人身權,財產權,包含土地、房屋。中國現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導致的,而是長期溫水煮青蛙的一個結果,大家會覺得農民的土地被侵佔了與我何干,火車不開發票、偷漏稅與我何干,別人的房屋被強行拆遷與我何干,有一天,這些事情都會落在你的身上。”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纔是財富。”

“這個社會對媒體的容忍有多大,這個社會進步就有多大,一個文明、民主、法治的社會是需要傳媒監督的。”

梵高對他弟弟說過:“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含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著。”

能吃苦只不過是在壓迫下無能的表現而已,並不能稱之爲一種優秀的品質。我們是不能改變什麼,但如果我們不做些什麼去改變的話,那我們的下一代又能改變些什麼呢!

《看見》讀後感 篇11

《看見》是一部人物傳記,也可以說是柴靜從事新聞記者十年的個人成長記。這裏面說到了她們採訪時的各種新聞事件,很多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描述,也有很多都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她都從另一個角度採訪和拍攝,讓事情儘量還原“真相”。

有些時候我們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問題,然後草草地就下結論,判斷對與錯。很多人和事其實都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你不瞭解我…你怎麼知道我的過去與現在?你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看見》教會我們對待事情要從事物的本質去“看”去發現和了解,並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看見》。從而找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我們腦海裏想象的`畫面。更不是從事物表面上去看去發現並且下結論,然後想當然的判斷對與錯。無論我們做人做事也好都不應該如此。作者本人也是個不錯的新聞工作者,沒有他們這種新聞工作者我們很難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很難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因爲我們的圈子畢竟只有那麼一點,看不到(全部)。但是現在有科技產品(電視)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瞭解世界瞭解社會,新聞工作者就是幫我們實現這個願望的“紐帶”。

感謝柴靜感謝所有新聞工作者,你們辛苦了。

《看見》讀後感 篇12

柴靜、崔永元、陳虻、盧安克央視這一代牛人都已離開,也不在有一個電視臺可以像那個時代一樣,有態度,有很客觀的去將新聞的事實展現在眼前,當網絡時代到來,卻深深的感覺,離真相,越來越遠。

這書讀了十幾個小時,留下的筆記也最多。裏面有很多讓人去思考的問題。讓我我瞭解了身邊人做新聞行業的工作到底是怎樣一個模式。以前很討厭記者,覺得是一個很招人煩的職業。別人不想被觸碰的心理祕密,他們非要欠欠的想你尋求答案。

現在明白了,一個對自身的職業負責任的記者,有責任向大衆展示真相,只需要擺出事實,讓大衆去評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知曉真相的權利。同時裏面每一句哲學的話,都會讓人思索半天,品味良久,依然不能完全吃透它語言裏的真諦。但還是有收穫的,至少合上這本書後,我會去思考很多東西,不論是在失敗中尋求經驗,還是在經驗中反覆求證。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想要傳遞的'信息,作者寫出來了,你領悟到了,這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吧。看見,讓我看見了很多之前沒看見的東西,也讓我對之前看到的東西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謝謝你,我還會回來再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