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看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看見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1

我讀了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特別的女孩。

那個女孩,美樂笛,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姑娘,因爲患了腦癱,不能說話,無法行走,讓人覺得非常可憐。如果我是那個女孩,我一定會爲自己無法表達內心的想法而傷心。讀這本書時,我彷彿變成了書中一個字也說不出的美樂笛,那些想要表達的字眼都生硬地堵在喉嚨口,知道怎樣表達,卻說不出來,感覺非常傷心、難過。

她因爲身體上的.障礙,只能坐在輪椅上,上轉爲殘疾兒童辦的班,天天受着別人的嘲笑。但是,自從有了能幫助她發出聲音的“心聲”智能電腦後,美樂笛像煙花一樣大放異彩,展現了自己無盡的才能,並且在“天才小子”選拔賽上兩次幫團隊獲勝,可是,因爲其中她最好的朋友——羅絲的一點自私心,沒有讓她參加最後的決賽,整個團隊也因爲她的缺席而敗北。

故事中,有一個討厭的女孩,就是克萊爾。她總是嘲笑美樂笛,故意模仿她腦癱的模樣和有時候着急抓狂的樣子;但是她卻在“天才小子”決賽電視節目中說自己是美樂笛最好的朋友!沒人喜歡這個女孩。可是,美樂笛卻原諒了她。作爲一名殘疾女孩,美樂笛比身體健康的同學更寬容,更善良,讓我從心底裏佩服她,喜歡她。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幸福。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跑步、玩耍、打鬧,還可以自己吃飯、刷牙,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好好珍惜擁有的這一切,做最好的自己,還要爲夢想而努力。

看見讀後感2

人一旦進入思想的困惑,就會遇到難以自拔的艱難,這也是爲什麼哲學家多走偏鋒的原因。看見柴靜的一個節目,也是柴靜這本書的中心,從她的眼看這個社會,從一雙無憂的眼,變成理智的眼,憂傷、悲傷的眼。不評論柴靜的人,只說這書,我覺得是寫的很好的,寫的真實,寫的深刻,生活是多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是我看這本書的收穫。還有一個收穫就是,要管控住自己的思想,治理國家的是政治家,不是理論家。

曾經有人說倪萍你是個舉手委員,什麼題案都舉手,倪萍說我覺得我沒有比這些題案更好的'題案,所以我舉手。

這就是最大的政治,明知有問題、有瑕疵、甚至是錯的但就是得先這樣。理想和現實差距就是這麼大,一個思想家的困惑,就是在自己覺得不完美的時候,沒有更好的辦法,而最大的難受就是自己以爲想出來的好辦法,也有如此多的不完美。思想的多次遍體鱗傷後有的人在痛苦中沉淪偏激,有的人在低頭後發現原來生活中沒有那麼多思想,普通一點,畢竟自己只是普通人。畢竟世界最大的法則是叢林法則……

看見讀後感3

感覺這本書涉及了好多方面,第一次聽到柴靜其實挺晚的,就是她的蒼穹之下,覺得她是一個很特別,敢於直面現實的一個好的記者,曾經也想過像她一樣,以筆爲劍,直刺當代的事實,後來的後來感覺自己性格,文采,見識都可能達不到她的標準,不算很自信的人,特意看了這本書,覺得其實每個人一路走過來都有自己的不易,有過受傷,有過堅持不下去,有過難過,有過委屈,有過不解。但最後的最後還是堅持下去,爲一件自己的事業,爲自己最初的本心,爲所謂的善意,太多的幕後與不易,太多的心酸與苦楚,太多的準則與制度,我們都是最最平凡,卻又最不想平凡的人,卻奈何平凡是天性的人,太多的事情我們無能爲力卻又無可奈何,國家,制度,法律,知識,所以柴靜更像是我們內心的那個勇敢無謂的自己。

這本書特別詳細的描述了,我們看到的`節目的背後,深入到她自己的生活,感覺那麼遠又那麼近的生活,那麼像又那麼有距離的生活。誰也不能否定誰的做法,只有指教,柴靜的朋友們也挺好的,能夠懂她,理解她,一舉一動他們都知道她的動態,所以,知己不必太多,三兩個極好。不必強求,像徐志摩說的一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看見讀後感4

看到了關於同性戀的章節,內心還是有點震撼,震撼於作爲中國記者,柴靜無疑是一個前衛又大膽的人,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知道但並未有更深入的瞭解。作爲被“尊稱”爲名記的柴靜,選擇了深入這個話題,當時的人們對同性戀的排斥程度也側面反映了這個題材的難度,慶幸的是,雖然時隔幾年,努力沒有被雪藏,它被呈現在了大衆面前。

聽到同性戀這個詞是在一步泰國的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對女同性戀。當時的倫理道德不足以支持她們看似的舉動,雖然有過侮辱,有過謾罵,有過冷眼旁觀和衆多人極力的'的反對,整個過程很是曲折甚至離奇,好的是在她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有很多的人認可她們。雖沒有一紙證書來見證她們的愛情,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多數人都會打着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別人,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就覺得你是誰,你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我很討厭這種無知的道德綁架。沒有人有資格評論別人的人生,不管對錯,不管如何選擇,那都是當事人自己的決定,作爲旁觀者,你可以不支持,但也請不要用你無上的道德去反對。畢竟,你只能過你自己的人生,過得好壞還說不準呢,爲何干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硬要去參與別人的人生呢?大多數人的認知是非黑即白,但別忘了還是所謂的灰色地帶,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對錯來判斷。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噴。當然,歡迎多多指教。

看見讀後感5

我終於見到了大海,大海是那樣壯闊,那樣廣闊,是那樣令人嚮往。它就像是人間仙境,有時波浪不驚。

海在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是無邊無際的、浩瀚,而又充滿憧憬的一個印象。並且每一個人都想去‘會見’一下海,而我也不例外。海在我心目中還有一個和王家新作者一樣的意義,那就是信念和理想,成功的喜悅!

這事情,還要從我小學的深涯裏說起。

在小學中,因爲我的體育成績還算可以,所以我被選做了體尖。在小學6年級中,因爲要去參加第23屆學生錦標賽,所以我們就天天去跑北山。那是大足的北山,老師要求我們上去必須跑梯子,而下來就全是下坡就必須全速衝,最重要的是在15分鐘內必須跑完全程。先開始,我們基本上都是在17、18分鐘跑下來的`。老師就要求我們重新跑,而且是重新跑了幾次。就是去了這天,我們大家就累得像一個落湯雞似的。就是去了這一次我們大家都不想去了,但不得不去。唉。

有很多次,就是因爲訓練早上沒有睡好覺,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被老師臭罵。就因爲這樣,我有很多次想放棄。但一想,有誰知道明天的我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我放棄了就代表這我懦弱,如果我放棄了現在握在手中的快樂,和我生命因該存在的,那我將來會變成什麼呢?

看見讀後感6

開篇何帆老師提出了描寫歷史的兩種方式——長河模式和大樹模式。從後往前的長河模式更適合對歷史進行復盤,描述在一個更長的時段內的歷史演變,對於描述30年的變化是索然無味的。因此本書選擇的是多維度的大樹模式,目的在於喚醒讀者的歷史感,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所處的時代,在慢變量中尋找小趨勢。

過去30年,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最主要的慢變量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到目前爲止,中國的工業化沒有停止,城市化沒有停止,技術創新也沒有停止,也就是說這三個慢變量都沒有發生改變,但這也是我們很難明顯感覺到的。所以何帆老師從小趨勢來看待中國的發展,這其中包括了“大國博弈、技術賦能、新舊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羣”等五個方面。

大國博弈的背後是想要下車的美國和剛擠上車的中國在經濟與政治領域的全方位較量,技術賦能的邏輯是技術的發展必須與市場的運行相匹配才能更好地爲人賦能,新舊融合的要求是在鍛鍊互聯網思維的同時對傳統保持足夠的謙卑和敬畏,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夠在維護城市系統的多樣性的同時激發出普通民衆和基層社區的創新,重建社羣讓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學會如何平等、和諧相處。

這本書解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個體要如何認識世界及如何自處?作者給出的回答是:在慢變量中找準定力,從小趨勢中洞察時代新機會。

看見讀後感7

用時18個多小時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只因柴靜兩個字!

這本書中柴靜寫了發生在我國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聽說過,有些不知道。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還是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

這本書裏,看到了我生活範圍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瞭解和理解着現在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庭。並讓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發生,不僅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不是他(她),就無權去猜測和臆想別人,更無權去批判和指責別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爲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謝謝!

看見讀後感8

紀實的東西寫成文字總會讓人感覺到失真,但讀起來確實很美,每個故事都是一個小的紀錄片,看完這本書讓我放棄了再看節目視頻的想法,因爲文字敘述的故事總比真實看到的場景可愛動人,透過文字的自己的想象要比別人強加給你的視覺更有意境!《水滸傳》、《嫌疑人X的獻身》、《誅仙》等等,看完書再看翻拍出來的劇總讓人失望。

裏面有當時中國遇到的普遍問題,現在有的解決了有的還依然存在,但中國確實改變了很多,強大了很多,可能現在不會再有主流媒體曝光或敘述那些事情了,柴靜在那個時間裏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勇氣讓觀衆看到了一些事實,或好或壞,說出來纔會讓大家放心,讓大家繼續對明天的生活抱有希望!

分享一些摘抄的句子共勉:‘做不到’,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必做’,卻是一個以暴制暴的.思維模式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問你的時候你說隨便?!你已經養成了放棄自己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談自己願望的習慣了!”

看見讀後感9

總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的很妙,叫“看見”,它確實也爲我推開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個朋友喜歡問我人爲什麼要活着,我每次都不以爲然,告訴她吃吃喝喝就很快樂,所以活着這麼高深的問題,交給胃來回答就好。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懵懂無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滿足。

如果叫我現在回答,我一定會告訴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還有東西交給我們探索,還有東西能讓我們感受,就蠻不錯。

我不太瞭解記者這個行業,屬於電視的`時代也即將落幕,但記者所擔負的責任是仍要有的,或許會由另一個職業繼續承擔下來。在這本書裏,有很多可敬可愛的媒體人,他們也平凡,卻更多了一分對職業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認真。對我而言,他們從此不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羣活生生的人,無論過世還是仍在的,都會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謝謝你們,一直在爲這個社會,爲我們發聲。

不用說,這本書文筆相當好,叫人對着手機哭哭笑笑,渾若癡狂。好幾次不知爲何潸然淚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樣的文字離人很近,所以一個情感的浪頭,就直直的拍在心裏。曾經有個老師常告誡我,別把文章寫的連自己都看不懂了。終於明白,字還是要給人看的,甭瞎想什麼藝術,藝術離了人也都是沫子。讓自己感動了,讓別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幾個月,到今天看完,還是蠻不捨。就像剛掀開鍋蓋,聞到了點兒香味,就不得不鬆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看見讀後感10

兜兜轉轉一個多月,纔看完。初始時,爲新聞背後的真實所痛,爲受訪者的遭受苦難、堅持的正義悲傷感動,爲尖銳的、血淋淋的傷痛所刺傷,中途一再擱置,卻又無限回想,不斷想象如果自己作爲新聞當事人,大概是會執拗的帶入自己的情感,不會客觀真實的反映事件背後的真相,越回想越有探求的慾望。

一直覺得,犯罪者咎由自取,事後的悔恨說辭都是洗白,然而,柴靜讓我看見了“犯錯誤的人”的`真實,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瞭解一切事情的緣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再對他們在使用“犯罪者”的稱謂,心裏涌起無限悲哀。

也很羨慕柴靜能遇到能耐心指導自己的陳虻、能相知相伴的老郝、老範,能一起奮鬥的、風裏來雨裏去的奮鬥夥伴…何其有幸,摯友能一路相伴。

《看見》這本書,讓我見識了柴靜如何成長成爲一個對事件理性對人物感性的優秀新聞人。感謝《看見》,讓我發現自己的偏見固執、偏激與所謂的正義感不過是掩飾不足的虛僞做法罷了。

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看見讀後感11

看了這本書後更體味到世事艱難和人生的複雜,一個人的成長成熟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對於一個電視公衆人物來說更爲重要,柴靜在本書中就敘述了自己作爲一個人一個電視人的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其中包括她在工作中也就是採訪各色人物的訪談中的感悟,以及像陳虻這樣的幕後電視人的激勵下,逐漸成熟的。其實,我們作爲一個普通人來說,成長成熟的過程和豈不是如此呢?只是我們不是曝光在大衆面前,被放大被衆說紛紜而已,所以,柴靜們的成長成熟尤爲重要。我們作爲一個普通人可以慢一點點兒成熟穩重,可以出點兒紕漏,作爲公衆人物的電視人就不是應該有那麼多缺點不足甚至偏見的`毛病呈現在鏡頭前大衆前了!

人的成長成熟需要付出代價,柴靜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斷在修正自己,更重要的是不斷醒悟深思社會人生大千世界中的千姿百態,她們比我們普通人見多識廣,認識也就比較深刻,同時也更復雜,面對複雜混亂危機等在鏡頭面前要真是呈現同時又要清楚所帶來的影響後果,我們作爲普通人的影響力就及了,所以柴靜們的成長成熟形象尤爲重要,我喜歡柴靜把它寫出來,同時,我也從中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總結記取,不斷進步成熟,作爲社會人,爲國家社會家庭周圍環境帶來和諧友善一切正能量!

看見讀後感12

柴靜、崔永元、陳虻、盧安克央視這一代牛人都已離開,也不在有一個電視臺可以像那個時代一樣,有態度,有很客觀的去將新聞的事實展現在眼前,當網絡時代到來,卻深深的感覺,離真相,越來越遠。

這書讀了十幾個小時,留下的筆記也最多。裏面有很多讓人去思考的問題。讓我我瞭解了身邊人做新聞行業的工作到底是怎樣一個模式。以前很討厭記者,覺得是一個很招人煩的職業。別人不想被觸碰的心理祕密,他們非要欠欠的想你尋求答案。

現在明白了,一個對自己的職業負責任的記者,有責任向大衆展示真相,只需要擺出事實,讓大衆去評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知曉真相的權利。同時裏面每一句哲學的'話,都會讓人思索半天,品味良久,依然不能完全吃透它語言裏的真諦。但還是有收穫的,至少合上這本書後,我會去思考很多東西,不論是在失敗中尋求經驗,還是在經驗中反覆求證。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想要傳遞的信息,作者寫出來了,你領悟到了,這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吧。看見,讓我看見了很多之前沒看見的東西,也讓我對之前看到的東西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謝謝你,我還會回來再讀這本書。

看見讀後感13

這本書還沒上本言情小說的評價高,哈哈哈哈,我一點都不客觀,我從來都是個很主觀的人,讀書是我自己的事,我給五個星星。

我這個階段讀這本書,書中給我最大的驚喜不是作者本身的言論,是作者同不同人物的對話中,其他人物眼中的世界,我覺得作者作爲記者的還原事實的立場上挺好,我其實覺得我沒什麼立場評價,就是挺欣賞。

過程中其實獲益良多,曾經一度不願意看這種書籍以爲這有什麼好看的,因爲凡是市場所吹捧起來的書我都覺的很浮躁,可最近翻開發現浮躁的還是自己,同樣的文字,不同階段的感觸是不同的,話說即便是先前的自己,看書也不見得能有現在的感知,這個過程挺逗的。

在筆記中,我標註了老者說去除偏激的藥方的.方法—-多讀書,哈哈哈哈,覺得有道理,讀書會帶來觀點立場的碰撞,會帶來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和能力,會慢慢的用自己的腦子和語言表達,會讓一個人真正的站起來,真正的跟自己和諧相處。

作爲讀者,很享受碰撞的過程,謝謝作者,最後,祝作者好,也祝自己好。

看見讀後感14

看完這本書,一個個採訪人物在腦海中略過,有悲傷的、有感動的、有可笑的、也有可愛的。在柴靜的筆下,一個個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如銀幕放映一般躍人眼簾。有人說她採訪對象中誰誰誰讓我印象,有人說她的文字讓與她身邊同行的採訪配角變成了主角,但我還是爲柴靜所感動,對她對新聞背後故事的熱愛,對人性探求的執着。

有很多作者內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實在記者最重要的'事情是盡一切可能呈現事情的真相,評判就讓觀衆和讀者來做。把每一個人都當成人看,該是一個社會應有的底線。

她說讀者對她說的話“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做節目、寫博客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裏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爲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跳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裏,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爲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祕密,我們需要提醒自覺: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準確是一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看見讀後感15

柴靜的《看見》用時14小時56分鐘,第一條劃線在8月28日,中間穿插看了別的書,終於在11月的這一天看完了最後三個章節。這本“紀實手冊”不好讀,也可以說但凡有關“人性”二字的書,都不敢怠慢,總得反覆揣測,因爲讀起來實在晦澀。它沒有小說流暢的故事線、沒有詩歌使成一體的中心思想、沒有歷史龐大的客觀存在,它的存在是因爲‘他們’的存在,每天坐地鐵看不到、出去旅行也看不到,或者你看到了,但你卻不知道,因爲那是別人的'人生。只有走過泥濘的路,爬艱險的山,看千姿百態的人生裏的暗角、利益背後的善惡、‘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叫做《看見》。

畢業一年,我的視力不好,看的不真,想保持孩童的純真,不料多數時候都處於矇昧。有時善心氾濫,有時戾氣凝重,不滿是年青的特權,但也在無所畏懼中多了一分隨遇而安。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脫,這纔是活着。‘多難的一句話。

我也想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真懶惰。

好書永遠需要一讀再讀,看的透透的,才能學會通過現象看到的本質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