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K 次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1

從沒有看過柴靜的節目,但是在好多人的推薦之下,看了柴靜的這本《看見》。她的好是內容,文字細密,信息量大,像個電影裏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爲演完了,纔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着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

書裏講她的採訪故事,講她怎麼一點點理解、探索新聞的價值觀,深深吸引我、打動我。她的字是煽情的,可情緒激發全在事實陳述之後,水到渠成,沒有強迫感,同時她對自己也是非常不客氣的。書的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一開始愣是沒有讀通這個標題,但是在行文之中,慢慢理解了柴靜要講的是什麼。剛從文藝範兒轉到中央臺來做新聞,柴靜心高氣傲,一直強調自己關心新聞當中的人,但是周圍的人一再地提醒她節目中沒有人味。直到一年後她去了新疆地震災區,接過地氣之後,做出來的節目纔有些味道,有些細節了。從“人”到人的轉變,這是一種歷練。在演播室裏做節目的時候,只想到節目要怎麼吸引觀衆的目光,怎麼結束這次的節目,那只是工作,只是在爲製片人、獎金、虛榮心,爲恐懼而工作,但是卻少了最簡單的東西,那東西不在腔子裏了。她去新疆採訪完,剛纔在向全國人民說孩子們已經揹着書包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學了的時候,零下十二度的天氣裏,一對雙胞胎姐妹只住在空地上,連個鋪的氈都沒有,她,五味雜陳。做到有人味兒已經不容易,她還得擺脫輕慢、偏見、思維定勢,接受真實的複雜無解的事件,做這些事都特別不容易,因爲除了她自己真沒人逼她必須成爲一種什麼形象,她跟自己較勁是在追求一些別的東西。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纔會忘記自己。”那是在非典的時候,柴靜的感慨。非典那會兒我還小,已經不記得當時的情形了。柴靜在那會兒,從原來以爲的每天想着怎麼把每一個問題問好,把衣服穿對,每天走過熟悉又侷促的街道,就這樣到死,到“慾望”將她籠罩,迫使她追求真相。接觸的多了纔會有感受,如果只是坐在演播廳裏,指手畫腳的對事件對出評論,那不是做新聞,是作秀。她不僅是一個記者,更是真相的揭示者,大傢伙都告訴她做記者怎麼能有情緒,採訪過後都以淚洗面那怎麼行?但是這就是柴靜的血性,一個人該有的反應,有血有肉。雖然專業是記者的職業操守,但是觀衆要的不是一個堆積品,而是真實的報道、真正能感動人心的故事。就像做研究,只是在一邊悶頭查資料,沒有實際的經驗的話,怎麼寫得出好的想法,要下去多看多思纔會更加了解,否則只是浮在面上。

第五章《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她寫吸毒的女女,寫濫交的同性戀,她說“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採訪因家暴而殺死丈夫的女囚,總結出“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寫“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第九章《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纔會存在》,柴靜反思她在採訪兩期間順口用“萬人空巷”這樣的空詞、假詞,坦白思維定勢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將偏見美化爲趣味的姿態心理一一曝光,追問記者的職業要求究竟是迎合大衆的情緒表現,還是客觀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個更根本的“重建”問題——“一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她要新思維的萌芽,她要“讓人‘明白’”。

但是年輕時的她太過用力,一位醫生朋友曾經這樣對柴靜說,“像我們在急診室,實習的醫生都很同情受傷的人,會陪着他們難受,但是如果一個醫生只是握着病人的胳膊,淚水漣漣,這幫不了他們,冷靜詢問才能求解。”年輕時的柴靜就是如此,但是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成長。這跟中央臺的宏大背景無關,跟著名記者的光環無關,跟那些傳播率極高的新聞節目無關,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從年輕氣盛,到平淡如水。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2

看完了柴靜的看見,對中央電視臺有了一種熟悉感,更對記者有了一分親切感。她遇見了那麼多人,一路成長,一路反思。她幸運的有那麼多朋友,那麼多家人。

看完後我對記者這個職業又有了幾分瞭解,雖然皮毛,但是我起碼看到了這個職業給柴靜帶來很大的變化。

想到自己一直是那麼自私,那麼功利,要放在以往,記者這種清貧又危險的活兒我肯定不會去做。但是我今天突然特別想當記者。因爲我總是覺得,柴靜在這十幾年的記者人生裏,心裏是很享受的。

那不就夠了嗎?人生中能夠做一件事,幹一份工作,打開自己的心去接觸,用全部的自己去感悟,而不是像我之前設想的人生計劃一樣,爲着一個目標而奮鬥——賺錢,讓爸媽爲我驕傲。

曾經覺得好像只有這個目標,其他我不知道該幹什麼。

但來了大學之後,也許是學校的人文氣息太濃,也許經過幾次採訪讓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魅力,我變得逐漸不那麼現實。

其實當一個記者挺好的,有什麼不可以的?柴靜的自述讓我羨慕,因爲她沒有壓抑地跟心走。她的自述更像一次採訪,向我講述着她或喜或悲,有歡笑有惆悵,但其實更是讓她收穫無數的記者生涯。她沒有試圖讓我們學到什麼,記者不是幹這個的。她只是在向我們陳述她學到的東西,帶着一個人,一個平凡的人該有的欣喜。而我之所以羨慕她,正是因爲她的收穫,恰恰是我最想要的。

所以我突然很想做記者,自私地說,我想從這個職業裏,找到我想要的東西——自由。而我知道起碼到現在爲止,記者這個職業可以給我。

或許我以後就是去做記者了,誰知道呢?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3

在新華書店掙扎了好久,到底要買那本書呢,是買泰戈爾的詩集,還是買《看見》,一個29塊,一個39塊。幸好,最後還是選擇了買《看見》。不知道爲什麼買,因爲封面嗎,封面上是作者柴靜和一羣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髮,眉目裏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閒的短袖和牛仔褲,吸引我的是那滿是笑意的眼,溫柔親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這是怎麼樣一個溫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關於這個記者的事情,抱着這個念頭我買下了這本書。

應該是因爲自己也有采訪的經歷的吧,也想知道別人的,我想。

我不是學新聞的,可是因爲某些原因,我覺得我和新聞是有聯繫的,但是並不瞭解新聞。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時,我說關心新聞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這裏,我居然莫名的感動了。關心新聞的什麼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寫新聞稿的時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靜的回答讓我也看了這是一個有感性的記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麼樣一個難以猜透的物體啊,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爲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級動物。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爲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爲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爲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那些沒有歷史典籍的部族,雖有語言,能使用工具勞動,都只能算野蠻動物,其邦族稱號在漢字中都從犬旁。人,是一種我們都會接觸的東西。

看過《活着》,餘華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這本書裏,我又看到了關於活着的另一種解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理掙脫,這纔是活着。“我們看到的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要探索其中的祕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從一步步的感受中體會感悟。

不要因爲走的太遠,忘了我們爲什麼出發。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我們是不是會因爲外界的'因素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適應這個環境,我們理解這個前進,但是有時我們會忘記最初的夢想。一個經歷了多少的智者纔會說出的話呢。

有關寫看見讀後感4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裏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衆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絃,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麼多人爲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纔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爲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裏,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瞭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瞭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衆,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着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爲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爲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瞭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這裏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於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爲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裏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爲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爲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道氾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爲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侷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爲什麼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