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新教育》讀後感(6篇)

《新教育》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教育》讀後感(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教育》讀後感(6篇)

《新教育》讀後感(6篇)1

《新教育》書中講到,“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認爲整天和孩子們一起盡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樂,共同體驗着成長路途上的挫折與失落。可是很多時候,自己只是激動一下,興奮一刻,難過一陣,後悔一回……也沒有付諸筆端,便不了了之。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這些‘火花’不久就煙消雲散了”。現在想來,真爲曾經流逝的歲月而感慨,真爲逐漸模糊的記憶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師應該成爲新教育實踐中的“有心人”,要及時地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等。因爲,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成功的背後靠的不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這個世代和前一世時代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以前工作的開始是學習的結束,當下的社會則是工作的開始就是學習的開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如果離開學校後不再持續學習,這個人一定會被淘汰!因爲未來的東西他全都不會。”因此,今天多讀幾本書,就是爲自己的未來投資。不斷追求終身的知識成長,未來纔有立足的空間。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會更加珍惜時間讀書學習的機會。給一點時間給閱讀,陶冶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點時間給閱讀,矯正我們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擠一點時間給閱讀,開啓我們因機械學習而遮掩了的心扉。

努力讀書,用書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爭做一個永遠富有魅力的老師。

《新教育》讀後感(6篇)2

《新愛的教育》一書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師的教學心得,闡述快樂教學的理念,對個人在教育子女和從事教學時有許多啓示。

“快樂教學”一直是個人嚮往的教學情境。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但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後再開始學習。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爲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斥責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很關心他,他對你所說的要求的也會厭倦,我們常聽到一些抱怨:我愛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學什麼都這麼慢,又不專心”,可能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們身上,但孩子仍然沒有改變,爲什麼呢?

我認爲,孩子若在友好、親暱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而且學習效果會更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在一個班級裏,成績好的同學總會受到老師的寵愛,而這種寵愛又促使他們成績更好。究竟是成績好而受到寵愛,還是因爲受到寵愛而成績好?

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爲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我覺得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開始或強迫他學習。也常會因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孩子的天賦太差。

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聖經上說:“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說,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樣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動一座山”,所以,培養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讓孩子的潛能得以開發,讓他成爲一個對別人有益,而自己也快樂富足的人。

《新教育》讀後感(6篇)3

近期,我認真地閱讀了葉瀾老師的《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是葉瀾教授積十多年“新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交互研究撰寫而成的,是一部關於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新基礎教育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新基礎理論書籍,也聆聽了許多優秀教師在新基礎理念下的研討課。不斷地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從“認同、接納”到“實踐、反思、重構”,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於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隻言片語觸動着自己的內心深處。葉瀾教授數次強調着“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

從導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不禁感觸萬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對師生來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不僅僅是在教和學,不僅僅是在認識世界,不僅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僅是在圍繞着書本轉,而更爲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向着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這樣的課堂教學纔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教育》讀後感(6篇)4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爲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爲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溫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裏輕鬆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着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啓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後,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爲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啓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麼,講什麼,說什麼,學生就會牢記在心裏。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爲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麼是愛的教育。

在此,摘錄了書上的一些啓示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點一盞燈,不是補一個洞。

愛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師生對話。教師的愛,就是好好地給予和對待。

愛的教育,並不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和信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後,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感動人心的《新愛的教育》。

《新教育》讀後感(6篇)5

今天,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表決通過。回想過去,1986年4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確立我國實施9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法頒佈以來,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已經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長,政府爲主的`經費渠道趨於明確。

20年來,義務教育所面臨的情況本身就此 文來源於文 祕 家 園發生了變化,義務教育在發展中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因爲黨和國家對教育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成功的經驗需要總結吸納,有新出現的問題需要解決。所以新的義務教育法肩負歷史的使命產生了。

我讀了新義務教育法,感覺到新義務教育法更能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完善。首先新法更體現了公益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繫在一起的,對農村而言,從今年到明年要全部免除學費、雜費,就涉及到國家很大的財政問題,可見政府是下了決心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國家一些落後地區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和全面性。

新法規定讓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範。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範。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法的強制性以及法律責任。

《新教育》讀後感(6篇)6

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陸續看完了《新小學科學教育》。整本書共分五個章節,從理論的角度、科學活動的組織、科學中的思考和決策及60個科學探究活動等方面闡述了一個核心的理念:爲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又有實例的對比剖析,觀點鮮明,說服力強。書中講到科學和科學探究的區別。兩者內容、背景不一樣,可觀察到的結果也不一樣。當兒童只學習科學時,他們有可能在畢業離校時只學會了一堆名稱和標籤,而這些東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提升思維的附加維度、沒有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積極參與,他們將不會有能力把原理應用於新的情況、明智的解釋數據、精確的觀察、檢驗假設、評價數據或者更爲重要的是,學會所有科學家必須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敗就從頭再來,繼續不斷地嘗試。科學知識加上科學思維纔是科學探究。

書中提供了多個爲強調思考和決策所進行的“遊戲---聽取報告---再遊戲”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實錄。並就同一教學內容呈現了“教科學”與“爲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兩種理念下的師生對話。後者的問題更開放,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觀察、比較、提出和檢驗假設、收集數據和對數據進行分類、解釋和評價結果。教師僅是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反饋或解釋。看着書中案例,對照自己平日教學。確實有些僅是在“教科學”,很多時候沒有經過學生嚴格的觀察、實驗、思考,教師急於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師的講解霸佔了學生操作、思考的時間,不利於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我們應該多給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同時注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這樣學生的科學學習參與度會提高,學習的熱情也會上漲。

這本書我只粗略看了一遍,裏邊還有很多精髓沒有參透,我會抽時間再進行一次認真的閱讀,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