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新教育的讀後感大綱

新教育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新教育實驗爲我們勾畫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和載體,合力打造和優化教育這一師生共同發展的共同體。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新教育的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新教育的讀後感

  新教育的讀後感(1)

假期裏,翻開《新教育》,一目十行,瀏覽一番。就在我即將合上書時,朱永新的成長史把我吸引住了我。他的不懈的進取精神,他對教育的癡迷,深深地打動了我。於是,又一次充滿敬意地捧起書,認真地讀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

細細讀來,真正感悟到新教育所提倡的正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以下是自己體會特別深刻的幾個方面。

  1、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

朱永新認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每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着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着的美好和神奇。

是啊,古人就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因爲詩書喚醒了這種蘊藏着的美好和神奇,從而使得“氣自華”吧?也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智力啓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他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遞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可見,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是多麼重要。

  2、專業閱讀,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

朱永新認爲,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沒有教師對於閱讀的熱愛,就很難點亮學生閱讀的熱情。教師讀書不僅的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衝突與交流。而教師的專業閱讀會讓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有教育的智慧,從而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另外,在閱讀方法上,新教育實驗主張知性閱讀,這是一種帶有咀嚼性質的研讀,可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閱讀者的結構中去。也只有如此,才能吸納書籍中的“營養”,甚至使知識結構優化或重建。

  3、專業寫作,在反思中成長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只有善於反省,才能提高自己。德國詩人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新教育認爲,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無數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可能就是未經省察的經驗。而通過專業寫作,就能有效地對經驗進行反思,從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東西並加以理解,形成我們的教育經驗。

  4、行動就有收穫

新教育的行動論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有奇蹟。新教育實驗強調行動,而且把行動作爲實驗的價值取向。

新年伊始,我們總會有美好的憧憬;新學期開始,常會有得意的計劃。但是,人之惰性阻礙着我們難以行動起來。因此,那些“美好”和“得意”更多的只能成爲“憧憬”。

只有行動起來,纔可能超越自我。新教育有了理念和觀點,有了方法和步驟,有了美好願景,需要的就是行動;若要奇蹟出現,只有堅持!

  新教育的讀後感(2)

讀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對新教育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受頗深。新教育實驗爲我們勾畫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和載體,合力打造和優化教育這一師生共同發展的共同體。現在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爲起點,以六大行動爲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實驗。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對閱讀的重視。《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之一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閱讀生活。朱永新老師認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閱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爲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閱讀開始。新教育要致力於人的全面發展,而且強調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新教育就是通過師生共讀、親子閱讀等互動閱讀發掘孩子的潛力、發展孩子的個性。

朱老師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晨誦—午讀—暮省”(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閱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爲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啓美好的人生。這又和我們學校安排的閱讀、經典誦讀不謀而合!我們學校每天堅持的晨誦、午讀、暮省,學校的校本讀物《語文主題叢書》等,已成功舉辦了兩屆跳蚤書市,校園時時洋溢着濃郁的書香氣息!學生和教師都在平時的閱讀中共同成長。讀着這本書,我有一種莫名的驕傲與興奮。

新教育讓我領悟了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爲本,超越知識”,爲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通過閱讀《新教育》深刻體會到了朱永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爲指引,努力提高課堂教育效率,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讓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的讀後感(3)

在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爲理由,沒有看書的習慣了。又一次偶然間,我拿起了這本書。

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爲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作爲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愛心是喚醒學生和諧美妙的音樂,是激發學生動聽悅耳的語言,是照亮學生黑暗中的明燈。教師富有愛心可以和諧融洽師生關係,教師理解信任學生,學生尊重依戀教師。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識。

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書中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這段話給了我警示和啓迪。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的讀後感(4)

新教育實驗,赫赫有名!讀過後,記住了新教育的精髓:“爲了人的一切,爲了一切的人。幫助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一書分爲三輯,第一輯是教育尋夢;第二輯是教育感悟;第三輯是教育問答。我非常認同作者說的: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爲了教師,爲了一切教師,爲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師不能每天用心去發現他的教育世界,那麼教育始終是一種缺陷。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爲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而準備的圖書,那就是學校。閱讀讓我們精神起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是一個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人只要有精神的飢餓感,纔會閱讀,一天不閱讀則很難受。

這本書讀完後,我最大的變化是心潮澎湃,日益心灰意冷的教育追求重新燃燒起滿腔的熱情,面對着新的一輪的教學,又有了一股子大幹一場的勁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可愛,每一節課都有收穫,每一次與孩子的交流都是那麼的開心。當然也有課上得不理想,孩子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的時候,但那時的自己總有更多的耐心,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跌倒了爬起來的力量。

朱教授說:“真正的教育家也應該具備詩人的品格,永遠憧憬明天。”雖然這樣的定位對自己來說有些過於高了,但其中所包涵的對生活、工作的衝動與渴望卻是每一位優秀的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就像朱教授所說的:“與理想相伴的一個詞彙——堅守”,這份堅守是我最需要去堅持的,既然我無法改變別人,也不可能改變社會,那我只能改變自己。雖然只有三尺講臺,雖然無法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裏,但哪怕只是幾個,能夠真正地影響着他的人生,那也是很大的價值了!

重整行囊,聽從新教育的呼喊,跟隨理想的腳步,站到漲潮的海上,乘風破浪,向着彼岸,開始教育人生的又一次出發!

  新教育的讀後感(5)

《新教育》一書雖然只是讀了一遍,但感動於作者朱永新先生的執着和赤誠,這是一本值得老師、校長和教育管理官員一讀的書。

朱永新先生是當前中國難得一見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是素質教育的熱情吹鼓手,也是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他沒有把教育停留在理想的層面,沒有停留在理論和口號上,其新教育實驗可謂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新教育是胸懷偉大的教育理想的,強調“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提出了讓師生“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新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那種以犧牲學生的當下幸福爲代價,追求所謂的‘未來的幸福’的理論”;關注教師,指出“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

新教育是具體而微的`,對於一校一班來說,更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可以幫助校長、班主任、老師釐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糾結,也爲執着於應試教育的的校長、班主任、老師架起了一座與素質教育溝通的橋樑。書中提出的“新教育六大行動”、“新教育理想課堂的六個度和三重境界”、“新教育的九大定律”以及倡議的“新教育每月一事”,都是可以直接借鑑的極具操作性的範本。

“一本童書能夠有多大的力量”,新教育強調閱讀。六大活動以“營造書香校園”爲首。反觀今天包括我們學校在內的多數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有多少閱讀,除了作業還是作業,考試象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沒有了閱讀的學習還是學習嗎?

新教育重視課堂教學的研究,這本書讓我瞭解到課堂教學研究的很多知識。“關於課堂教學的研究源遠流長。從孔子的‘憤悱啓發’到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從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到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從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到佐滕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麼豐富的營養,我們做老師的應該也買來看看。

作者批判了當今學校流行的公開課行爲。認爲“公開課的課堂話語”其實是“課堂表演秀”,那些最優秀的特級教師,他們日常的課堂教學也是與公開課迥異的。作者明確地抨擊了教學管理中的體罰行爲,新教育九大定律之三“體罰近乎無能”並引用了明代王守仁的精彩論述:“鞭打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若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壁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趨之於惡,而求其爲善也,何可得乎?”我也對先賢王守仁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他還是個教育家!

衆所周知,新加坡實行體罰,但我們卻不知道在新加坡搞體罰其實挺麻煩的,對體罰作了許多規定,書中寫道:“體罰只能作爲教育的最後手段用於男生(也就是說不允許體罰女生);體罰時必須有第二位教師在場作證,詳細記錄學生的違法行爲,執行體罰的時間和執行人的姓名;要將體罰事因通知家長,等等。這樣一來,可能真正實施體罰時已經怒氣全消了。”這段話對於我們喜歡搞體罰的老師來說,是值得思考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新教育的管理鐵律:“底線+榜樣”。“所謂底線,就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底線要定得足夠低,低到老師或者學生們認爲,這太容易,太簡單,甚至不做到它說不過去。而管理的祕訣正在於,它總是表揚從這個底線中涌現出來的優秀者。”這是何等的智慧,這比我們常見的高標準、嚴要求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在當下,新教育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的,朱先生也只能用應試的成績來證明新教育的成功。本書在宣傳常麗華老師的新教育實踐時,用了這樣一段文字:“五年的耕耘,回報給常老師的是豐收的果實。在小學階段的最後一次考試中,他們班級的語文、數學、英語均列級部第一。三科總平均分達93.25分,走出全校總平均分5.4分。同時,她們班拿到了最高的兩個獎項:教育質量優勝班和素質教育優勝班。小學五年裏,他們班一直都是家庭作業最少,班級活動最豐富。而這樣一個成績,再一次證明”

作者企圖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消除有些老師、領導、家長、學生的顧忌。作者顯然也陷入一個陷阱了,用考試結果來檢驗,必然只有少數個別是成功的,同樣的例子我們還從112頁對一個實驗學校的宣傳中可以看到:

“江蘇的洋思中學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學校,他們的校長規定每人每課所講時間不許超過15分鐘。他創造了教育的奇蹟,孩子們的學習不但沒受影響,而且大有進步,在全縣考試中取得第一名”

試問,如果沒有得到第一名,如果是倒數第一名呢?爲什麼不可能?倒數第

一名證明新教育是失敗了嗎?不可以認爲新教育因爲不注重考試的訓練而排名倒數本來就是正常的嗎?如果所有的學校都搞新教育,有第一名,也會有倒數第一名的。

這一段也可以從側面反映新教育的處境。“孩子們在升入初中以後,每一個星期六,仍然會回到常老師身邊,繼續跟隨她繼續學習中國文化,”是啊,初中的老師該加油哦,我在想,如果我的學生升入大學,卻不得不回到我的身邊來汲取營養,這是非常可悲的。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強烈批評的“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現狀依然,即使作者積極實施新教育實驗的範圍內,我依然感受到轟轟烈烈與紮紮實實的糾結。說實在的,作者的新教育實驗圈,用轟轟烈烈來形容並不爲過,也許只有轟轟烈烈才能讓人們對素質教育有所感悟吧,但願如此!

我也注意到,新教育實驗侷限於小學,初中和高中鮮有開展,或者即便開展了,也只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一些教育佐料,上不得檯面,如果放到檯面上來,會立顯新教育實驗的尷尬。對於糾正當前中國教育最嚴重的教育不公平、不平等,甚至就推進素質教育本身,目前所能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新教育真正發揮作用的時機尚未成熟,只有當教育改革使均衡教育的發展讓公平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夢,只有當應試教育真正壽終正寢,請注意不是“考試”壽終正寢,素質教育水到渠成的時候,纔是新教育模式放射光芒的時候。因爲,新教育說到底就是告訴我們——素質教育就應該這樣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