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6K 次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習慣培養恰恰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教育活動之一。“新教育從這兒出發,新教育從這兒起航”,讓我們以行動的召喚,讓來訪者努力加入新教育實施言之中。作爲新教育的踐行者,我們沒有理由不爲之高呼,沒有理由不加入新教育實驗。只有行動,纔有收穫,只要努力,總會遇到生命的慶典。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

新教育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營建書香校園。讓全體師生在浸滿書香的校園文化之中不斷前行。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設,而精神文化的靈魂就是要設計能體現學校特點的校訓、校風,以充分顯示學校辦學思想和校園文化特色。

守望新教育,讓夢想成真。舊教育就像一個圓,不過它引領我們向內看,過於注重分數,所以看到空間能越來越狹窄;新教育也像一個圓,不過她引領我們往外看,注重孩子自身的發展,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廣袤的世界,一個意境深遠的未知宇宙。新教育是一項細緻而長久的工程。需要通過一代人去影響另一代人,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學會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兒童就像花兒一樣,需要慢慢培育,精心付出,靜待花開。

新教育讓我們懂得了“教無定法”的道理,這是歷史的傳承與揚棄。新教育不求什麼高深理論,不求無懈可擊的理論體系,而是強調:行動起來,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成就自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此,學校把走進新教育作爲教育發展的優先地位,把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興師作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學校注重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由“教書匠”向“專家型”轉化。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在反思中發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在這個過程中,使教師逐步具備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形成創造性的見解,使教師真正成爲教學和研究的主人。

作爲一名鄉村小學校長,我開始在新教育的大道上行走,如飢似渴的閱讀新教育理論。新教育要求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整潔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良好場所,而且從側面折射出學生愛護自身學習環境的程度。學校作爲育人的主要場所,良好的人文條件是必不可少的。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鍛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上確立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思想,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各類信息的能力,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華,促進學生自律、自強、誠信、創新。“自律、自強”是學生做事的基礎;誠信是學生做人的前提;“創新”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先決條件。

守望新教育,讓老師們、同學們一起行走,共敘“每月一事”。學校德育工作從養成好習慣,培育好品德開始。學校德育處成立了德育特色研究領導小組,按照每月計劃,推行每月一事,開展德育講堂,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習慣。例如:三月份確立了“文明禮儀月”系列活動,四月份確立了“紅歌傳唱,唱響未來”等專題每月一事活動。活動具體從一日生活常規入手,抓實常規,抓實管理。少先大隊分別開展了“紅領巾在行動”、“古鎮文明小導遊”、“特色書香班級評比”等等。以締造完美教室爲抓手,實現“締造完美教室,共建理想家園”雙提升,讓新教育落實到學生行動之中。學校還積極開展了“優雅班級”、“優雅好少年”系列評比活動,讓每一間教室成爲師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園。尹豔平老師的“太陽花”班、楊陽老師的“心夢班”等“完美教室”裏師生們共同創造着“幸福晨誦”、“親子共讀、共寫讀書筆記”、“親子合作讀書分享會”等系列活動。在班級文化共建中學會合作、體驗成長的快樂。尹豔平老師的“太陽花”班,老師和學生一起開展“閱讀存摺”系列活動,和孩子們一起體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學生陸雨蒙說:“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起讀書,和老師們在一起真好!”。尹豔平老師的“走進新教育整本書閱讀比賽”在新沂市鄉村教育家演講年會中榮獲一等獎,她也迅速成爲鄉村教育家閱讀團隊主持人,從一名鄉村教師迅速成長爲新沂市鄉村教育家骨幹教師。

新教育是實現鄉村教育快速成長的一條主要路徑。良好的育人環境體現的是對和諧美的追求,在美的環境中培養人格和提升境界。學校佈置了畫廊,各班教室門前有班風、班訓,教室內設制小書架、閱讀平臺,有閱讀建議、名人名言等,濃郁書香氛圍的校園,學生會被讀書的氣氛所感染,產生讀書的激情,萌生讀書的慾望,讓教師、學生通過閱讀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從書籍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從書籍中尋找生活的榜樣,從書籍中盪滌自己的心靈,從書籍中享受教與學的樂趣。學校積極開展讀書競賽活動,通過黑板報、手抄報、徵文、演講、故事比賽等以及讀書主題活動,促進讀書活動不斷深入開展,爲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成果的機會,促進讀書活動不斷深入開展。通過每天一次五分鐘的課外閱讀自由演講,每天午間20分鐘“誦讀經典”主題系列活動,每週一次的班級讀書活動和每月一次的年級組主題讀書活動,爲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一是“營造書香校園”“締造完美教室”,爲師生輸送豐富養料。二是“構築理想課堂”,爲師生的生命成長書寫傳奇。三是以學校德育項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在親子共讀分享會上,學生家長劉昌先生代表發言,同時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可行性建議,他當場給我校捐贈圖書100餘冊,希望孩子們快樂閱讀、快樂成長,受到了與會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新教育強調:“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學校從實際出發給孩子搭建成長的舞臺創建《青溪文學社》,設立《青溪文學》報。在學校建立學生閱讀實驗羣,對優秀學生作品,及時給與發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學校長期堅持將閱讀教學納入日常教育之中,追尋新教育,播下成功的種子,收穫明天的希望,靜待花開。

新教育就像一株婷婷玉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新教育漸入“清水出芙蓉”教育佳境,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而高考高升學率等是對新教育的額外獎賞,是對成功教育的回報。新教育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教育之愛,永恆之愛。放開手,孩子會越走越遠,走向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個努力過的日子都不曾辜負。相信新教育,她是種子,在風的作用下,傳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相信新教育,她是播種機,時刻在耕耘;相信新教育,她是宣言書,她用她深厚寬廣的.無私的愛,向世人宣示着她的愛的理念。

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以人爲本,深入探索,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就能在特色活動創建中,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種事業,教育是理想化的追求,教育充滿了詩意,充滿了靈性!面對教育事業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將把農村小學特色化建設、規範化建設持久、深入的發展,創建農村理想化樂園。相信教師,相信學生,相信家長。守望新教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誰能夠抗拒?守望新教育,和新教育同行,真好。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2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一直以來,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提醒我們青年教師在工作之餘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充電學習。只有讀書,才能擁有源頭活水;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假期裏,我潛心研讀了朱永新寫的《新教育》一書。讀後,感覺一種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帶我緩緩上升,我感覺自己站得高了,視野更開闊了。經過反覆閱讀後,我才初步瞭解了什麼是新教育?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爲起點,以六大行動爲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首先是一個變革的夢想,一種成長的激情。提倡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生活方式。“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

新教育實驗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最最顯著的特點是幫助教師層,新教育的六大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雙語口才訓練、建設數碼社區和構築理想課堂。這六大行動,意在推動整個的數字教育推進,推動教師的成長。

朱教授說,新教育實驗初始階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實踐出真知,也出理論。事實上,他一刻也沒有放鬆過新教育實驗的理論構建。現在,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已經形成。這些理論不但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而且呈現出思辨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認爲,教育目的本來就是爲了人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要關注學生和教師、校長、家長以及社會上所有人的發展。新教育實驗的目標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認爲,參加新教育實驗的所有學校的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實驗的價值取向是“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朱教授說,目前以成敗論英雄、以金牌論英雄、以升學多少論英雄的觀點是錯誤的。新教育實驗行動方案的關鍵是,教一些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朱永新說自己是蘇州大學畢業的,但他並不認爲自己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他說,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華去做教師、做教授。關鍵是怎麼樣讓學生有一個真正輝煌的明天,而不僅僅是輝煌的今天。

“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朱永新對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視,甚至有點兒誇大。他認爲,死人與活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說,有的人雖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與死人沒有什麼兩樣。這正應了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詩人雖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卻藉此說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視精神,就要讓人們不斷地感受成功,從而不斷地相信自我,不斷地挑戰自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說,特色並不意味着圓滿,但特色就是卓越。企業如此,學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國的《時代週刊》評選了世界上九大新興科技城市,蘇州是唯一入選的亞洲城市。那麼,能說蘇州就是亞洲最好的城市嗎?當然不能。但蘇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個把傳統和現代結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體兩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蘊,是外商投資的聚集地。學校也是這樣,沒有自己的特色,是談不上輝煌的。

“讓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朱永新認爲,如果說當今的教育對人的問題已經開始關注的話,那麼,真正對於人類的問題,對於人類的命運,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延續,對於文明的進程,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文明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或者說在我們這一代教育者的手裏走向衰落。我們經常說文化的發展是人類發展和延續的根基。要想讓我們的孩子、教師能夠真正地融入社會,真正地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正義感,就要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他認爲,閱讀中外名著是對話的最好途徑之一。

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像新教育,讓孩子們快樂地讀書,健康地成長,關鍵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習慣,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真正的學習不是在課堂裏學到的知識,而是今後的學習的能力與閱讀的習慣。

這本書讀完後,面對着新的一輪的教學,我又有了一股子大幹一場的勁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可愛,每一節課都有收穫,每一次與孩子的交流都是那麼的開心。當然也有課上得不理想,孩子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的時候,但那時的自己總有更多的耐心,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跌倒了爬起來的力量。

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其崇高建立於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潔心靈的理解和尊重。當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時,許多學校的課桌有了,精神沒了,樓房高了思想矮了,純粹、人文、博愛、————這些教育的本真被滾滾紅塵淹沒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質,是應該被還原的教育夢想。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和孩子同行,一起去晨誦,一起去讀,去寫,去繪,一起去融入詩歌,融入童話,融入每一個課堂。在路上,我們收穫着喜悅,收穫着幸福。

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師,相信家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要堅持,就有奇蹟!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3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闡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追尋理想的執着精神,也可以稱之爲“理想主義”;第二、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稱之爲“田野意識”;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稱之爲“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稱之爲“公益情懷”。這四個方面是新教育實驗目前所追求的質樸精神。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這四種精神,並用大量的事實證明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讀了這篇文章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種精神即“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當下有三種人即官人、學人、農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學人,學者,做研究的人。農人,在田間耕作的人。)朱教授說,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學人,永遠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農人,需要把兩條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課堂與孩子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的人。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有些特級教師總喜歡到處講學、開講座,但很少有靜下心來讀書思考,缺少與學生交流的實際經驗,缺少的就是這種田野精神。有一句話說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老師寫隨筆、寫論文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寫文章,需要華麗的詞藻,誇張的語氣。他還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後寫下來的,大部分都是行動家,或者說,他們都是學問家加行動家。所以,新教育必須要有強烈的田野意識,關起門來做研究,高談闊論來做研究,最後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爲新教育人,我們一定要沉下心來,用寧靜的心認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田野精神纔是最重要的。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4

在假期裏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麼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於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爲: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着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着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爲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麼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麼什麼纔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琅琅,翰墨飄香。”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爲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裏,我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爲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着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複了三十年,重複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爲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爲真的就是“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裏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06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籤,其中的默默數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裏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爲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裏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纔是作爲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教室裏,紮在學生的心坎裏,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爲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5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到家以後,我卻一直把它放在一邊,其間睡覺前也偶爾翻動過兩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在開學上班之間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當我讀了前三章後,我的收穫還是非常多的。我瞭解了什麼是新教育;新教育的四種精神;瞭解了新教育的學理基礎;還了解了新教育的四大改變。讓我感到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實用的書。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輯第三節《四大改變》中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這一點。文中寫了新教育實驗的開展給兩個孩子帶來的巨大變化。一個是胡量。這是一個最討厭作文,不寫作文的孩子,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在新接班老師的鼓勵下跑到教育在線網站上開了一個專題貼,一年後這個討厭作文的孩子竟出版了一本書《胡量日記選》;另一個孩子是陸楚雅,父親在她一年級時因公去世,因爲失去了父親,孩子很孤僻。老師把她帶到了教育在線網上,於是她開始了每天的閱讀和寫作,孩子現在已經五年級了,寫了數百篇日記和文章,成爲一個快樂而健康的孩子。在這裏我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實驗認爲,兒童的學習不應當只是爲“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爲將來的人生和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我想,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在素質教育成爲越來越多人共識的同時,學生的童年和青春卻是充滿失敗、沒有美好的夢想,許多學生已經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衝動,失去了淳樸的情懷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針對的就是這些脫離人性、摧殘童心的畸形教育而言的。

身爲教師,和許多同行一樣,我們都在自己心中播撒無數的夢想,再把這些夢想交付給自己的學生,可惜孩子們的理想一次次埋沒在不理想的考試中,一次次埋沒在稍有創新的舉動就招來批評指責中。學生成了一部部學習的機器,分數成了學生唯一的榮耀和恥辱,學生的身心受到嚴重損害,讀了這一章,使我看到素質教育的希望。是朱永新教授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的話語讓我領悟了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爲本,超越知識”,爲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這也是我在今後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範文6

本學期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至七章,很有感觸。通過閱讀知道了新教育是“新”“行”“心”“星”“信”的教育。教育是建立於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在每一堂課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鐘,我們都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行動,探索未來的教育。新教育實驗最重要的追求是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走上工作崗位將近二十年了,如今再也沒有剛開始工作時的熱情了,更多的是感到無奈和無力。讀了新教育知道了自己首先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發展自身的業務素養。通過自己的改變教育學生,讓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能夠露出發自肺腑的天真爛漫的笑容。

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在的知識每天都在更新,而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在不斷的變化着,越來越感覺自己的不足。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完善自我。高爾基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讀書可以增加教師的自身素養與底蘊,我們學校是新教育實驗基地,每天晨誦跟孩子們一起學習校本課程《經典詩文誦讀》瞭解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午讀時與學生共讀童書讓我也感覺到了童年的快樂,彌補了自己童年的缺失。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一種行爲,而行爲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的行爲,那是盲動。”業餘時間閱讀教育學專著可以用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本學期通過查看劉玉琴老師的博客收益頗多,知道了她平時與學生的相處態度,學習了她幽默風趣的課堂風格,讓本來默默無聲的課堂如今也變得氣氛活躍了。陶行知先生說過“人類與個人最初由行動而獲得真知,故以行動始,以思考終,再一思考之行動始,以更高一級融會貫通之思考終,再由此而躍入真理之高峯”理論都來源於實踐,在我們課堂教學中一堂課下來,孩子學到了什麼,自己的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今後將如何去做,只有及時總結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並想出彌補的措施,在下次實踐過程中進行運用,今後努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爭取更大的提高。與新教育同行,追尋教育夢想,真正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