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

你知道什麼是忠誠?你聽到或看到過忠誠嗎?忠誠就是武聖人關雲長被曹操俘獲後在名利和金錢的誘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劉備。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線。在看罷《三國演義》我對忠誠有了更多的認識。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有兩個故事最能體現出關雲長的忠義。在劉備投靠袁術時,曾奉命去平定叛賊曹操,在一個戰鬥中劉備手下的一名大將被曹操俘獲,這時我心裏一驚,在想這一員猛將難道就這樣犧牲了?但是曹操十分愛才,不忍把這樣一員猛將殺害,於是就送給關羽大量的財寶和戰馬,赤兔就是當時曹操給關羽的禮物,但關羽不爲所動,曹操又封關羽爲大將軍,關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劉備,後來歷經艱辛終於逃了出來。

第二個故事是發生赤壁之戰後,關羽被派到麥城去保護荊州。當時魏國不甘失敗,就再次發兵去攻打荊州。去荊州必定要經過麥城,劉備知道魏國要進攻麥城,急忙把關雲長召回來,但是關羽拒絕了,他說:“我走後,荊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讓魏國這隻猛虎壯大起來了,我必須留在這裏。”關雲長真是義薄雲天啊!他不顧自己性命也要把曹軍打敗。不久,魏軍進攻麥城,關羽英勇殺敵,殺了一波又來一波,曹軍以人數上的優勢壓制了關羽,雙拳難敵四腳,一代梟雄就這樣犧牲了。

關雲長的忠誠真讓我們敬佩,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也要牢記忠義二字,對待知己更要忠義,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傾訴,你如果一時嘴癢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訴了別人,別人會因爲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讓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這就是對朋友最大的不忠義,我們要時刻警記“忠義”二字,不要讓我們失去一個又一個朋友。

讀三國演義有感2

一卷在手,獲益匪淺。今年暑假,時間充裕,我認真拜讀了許許多多的好書。其中,使我倍受啓迪、心胸激盪、久未平靜的一本古典名著,當然非《三國演義》莫屬了!

《三國演義》,全名爲《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是元末明初羅貫中耗費畢生心血寫成的。該書以史爲據,以儒家思想爲本,強調“忠義”,描寫了魏、蜀、吳三國從東漢末年紛繁浩蕩的戰爭中崛起,到最後被晉國統一的一百餘年曆史中發生的故事。書中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具個性。有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有求賢若渴、胸懷大志的劉備,有義重如山、武功高強的關羽,有粗魯衝動、英勇無畏的張飛……好一幅濃墨渲染、精彩紛呈的古代歷史人物畫卷!

在這些形形色色、個性彰顯的人物中,我最喜歡、最敬佩的,還是蜀漢的領導人劉備。他身上有許多閃光處,我喜歡他,並不只是喜歡他求賢若渴、知人善任的雄才大略,還有他一心爲漢、愛民仁慈的胸懷,以及屢戰屢敗、持之以恆的頑強精神!

時光消逝,不覺千載。無論社會怎樣演變,怎樣發展,劉備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最要學習的,是他執着夢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因爲這是我人生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動力源泉!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好書億萬,更需讀此本。《三國演義》真是一本流傳廣泛、百讀不厭、給人啓迪的經典好書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3

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集中華文化於一體,他有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宏偉場面,他有忠肝義膽的英雄人物,也有俠骨柔情的感人事蹟。他就是鴻篇鉅製---《三國演義》,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篇名著,我百感交集。

在這篇鉅製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呂布了,他是一個英勇無比的好榜樣,困難中,他無畏的向前;爲了國家,他大義滅親殺了父親董卓;抉擇中,他憑藉着自己的威武對自己信任的那份決心,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敵人瀕臨城下時,他勇敢向前,帶領着自己的部下,騎着自己的赤兔馬,手中拿着自己的武器----方天畫戟,走向戰場,他最令我敬佩的是三英戰呂布中其以一敵三,後成功歸來,還有他刺殺董卓,也留名青史,他還打破袁術,幫助過劉備轅門射戟,那時,袁術派紀靈上前,之後劉備困難,向袁紹求救,曹操也不願,呂布向前援助,立戟射枝,枝中雙方停戰,他的英雄形象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三桂演義》中趙雲可以說是忠肝義膽,一心爲君的典型。趙雲,字子龍,他被人們稱爲常勝將軍,他忠君愛民,他雖是武將,但其智慧可以說是五虎將之首。我最喜歡是趙子龍單起騎救主,因爲趙以一人之力抵抗曹操十萬大軍救出了劉備的兒子,他忠心護主的那種精神值得我們的學習,他性格剛強堅毅,做戰時沉着冷靜,這也是爲什麼他可以百戰百勝的緣故,他是來自常山的英雄,也是三國蜀王劉備的一雙得力臂膀,他在單騎救主時的百般英勇,雖被曹軍圍困但不驚慌失措,憑藉着一身好槍法,名揚四海,他的名字使當時的曹軍聞風喪膽,他的英雄形象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一手提着青龍偃月刀,一身綠戰袍,對大哥忠誠不二。但最後因爲自己的自傲而敗走麥城,折戟沉沙。曾經被俘虜於曹營,曹操答應他幫自己辦幾件實事就放了他,命其戰場禦敵,成功歸來封他爲侯,也就是這樣被曹操拉上了賊船,使自己背上了惡名,關於在忍無可忍之時,三次辭官,但曹操用自己生病的幌子拒絕了他的召見爲的就是不讓關羽離開,關羽不等他的回覆,便把官印和錢財掛在曹府門上,自己帶着人走了,一路過關斬將,離開了曹營的束縛,但關羽也感謝曹操沒有過多的阻攔,爲了顯示俠骨柔情的鐵血男兒,出現了後來的放曹操之事,他忠肝義膽,俠骨柔情的精神,和魁梧的英雄形象將銘記在我的心中。

讀《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只有忠肝義膽的朋友纔會陪伴我們的一生,滋潤我們的心田,也只有俠骨柔情的知己才能像鑰匙一樣爲我們打開前行的道路,即使身在曹營,也會由衷的走向我們,給我們力量和智慧,讓我們一起回味《三國演義》的豪情壯舉和赤膽忠心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再一次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的卷首語又一次在我的耳邊迴盪。《三國演義》是由一個個扣人心絃又拍手叫絕的故事串聯起來的,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發生的一系列鬥爭。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馬謖大意失街亭”了。

“馬謖大意失街亭”講了魏軍率兵20萬攻打祁山,當時街亭是漢中的咽喉,關係重大。馬謖主動要求前去把守街亭,諸葛亮不放心,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這才同意,並讓王平協助。諸葛亮相信馬謖熟讀軍書,可以守好街亭。可沒有想到,馬謖只會紙上談兵,死板地按照兵書上的做,不聽王平的勸告,在山上紮營,結果被魏軍斷了水道用火攻,全軍覆沒。諸葛亮得到消息後,非常難過,怪自己用人不當。諸葛亮和馬謖情同手足,可不依軍法處置,又不能讓將士心服口服,只好迫不得已斬了馬謖。

這個故事我百看不厭,明白了許多道理:一.馬謖一味地按照兵書上去做,認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而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考慮敵軍是否會切斷水源,使自己軍隊不戰自亂。我們學習也不能只爲了應付考試而去死記硬背,真正能學好的人是能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的,這纔是真正學到本事。二.馬謖失街亭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聽他人的勸告。馬謖剛愎自用,認爲自己熟讀兵書看不起他人。王平已經說出了在山上紮營的弊病與在路口紮營的優勢,可馬謖卻自以爲是,依然上山紮營。我們在生活中一樣,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取長補短才能進步。我在生活中也總是聽不進媽媽的建議,認爲她囉嗦,可實踐證明吃虧的總是我自己。看了這個故事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一個連別人的意見都聽不進去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也有用錯人的時候。我覺得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姜維和趙雲擔當。這樣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鍛鍊姜維儘快瞭解蜀軍的情況。

《三國演義》這部長達66萬字的名著傾注了作者羅貫中無限的心血,這裏的一個個故事傾訴着一個個哲學道理,給了我們許多的啓示,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喜歡這部名著,將會一遍遍重讀它,它將伴我一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5

《三國演義》是我百看不厭的一本書,不同時期讀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時看《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含義。

在低年級,看《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故事,更讓我記着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他們無一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他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氣死周瑜,空城計,錦囊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戰鬥失利。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苟求別人和自己不放錯誤,也不應該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爲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喪氣,更不應該爲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在現在,當我的指尖劃過書的最後一頁,我似乎有了新的感觸。

不可否認,一個心底清澈,內心不污濁的人,他的靈魂纔是一個真正的靈魂。但是,在如今這個真真假假的世界,不僅僅需要的是一個純潔的靈魂,更需要的是計謀,是揣測。心中不可有貪念,卻不可無計謀。擁有足夠的智謀,你才能保存心中那一份不可或缺的寧靜,纔可以笑看人生百態,做到寵辱不驚。

我欣賞像陶淵明那樣淡泊名利,內心如明鏡的隱士,但我更欣賞有謀之人,他們內心同樣清澈。在這個複雜社會,在任何崗位上都需要計謀,你有察言觀色,會息事寧人,我認爲這是一種生存之道,是一種讓自己更好的屹立在這個羣體間的計策。所以你需要用你的計策,你的智慧維持自己的價值。呂布無謀失天下,所以我堅信十個猛將敵不過一個諸葛亮,計謀對一個人的前途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會給你帶來更多勇猛之士。計謀未嘗不是證明你存在的方式,它也許會給你帶來的不是猜疑,而是一條無比清晰的陽光大道,讓你看透人間,在未知的大海上揚帆起航,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而爲之奮鬥。

《三國演義》使我大開眼界,人物更是各具其態,不同年齡讀它的感受也是森羅萬象,《三國演義》,值得一看。

讀《三國演義》感人生百態。

讀三國演義有感6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它主要講述了,漢朝末年,漢朝氣數將盡,於是分裂成了三個帝國:東吳、魏國、蜀國,因魏國強勢,吳、蜀便聯手抵抗魏,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司馬一族趁三國空虛,將魏王謀害了,並將蜀、吳給滅了,成立了一個新帝國:晉國。

導致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無力。當魏國打來時,他仍然只知享樂,不去抵抗,哪怕姜維再怎麼提醒,劉禪也不聽,只聽奸臣所言。看到這時,我生氣極了,怎麼會有這樣的皇帝,只想着享樂,不聽忠臣所言,劉備在臨死之前,再三告訴劉禪,要聽諸葛亮和姜維之言,可當魏國兩千人打來時,劉禪連反抗都不反抗,要知道,他手下可有幾十萬的人,只聽奸臣所言,直接投降,姜維一看,無力迴天,自刎而亡。我爲蜀國感到傷感,一代代猛將打下的江山,就此落入魏國之手。

我們不能像劉禪一樣只知道享樂。記得以前,一次週末,我因爲只記得玩,把作業給忘了,直到週日晚上纔想起來,於是我瘋狂地補做,結果第二天因爲馬虎,吳老師罰我把週末的作業重新再寫兩遍。

《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其中包含了許多大道理,做事須小心,不能像關羽那樣大意失荊州。

讀三國演義有感7

書,是快樂的源泉,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書,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浩浩蕩蕩地流進大海;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吟誦着一首又一首奇麗的小詩;書,是知識的天空,任我自由翱翔;書,是一隻辛勤採蜜的蜂,一天到晚從不停留;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導我們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學習和工作。所以我喜歡讀書。

最近我又拜讀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歷史性的長篇小說。書中刻畫了成千上百個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刻畫了無數個軍事謀略家。它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陸遜等,這些人物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有:曹操,他“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周瑜“心胸狹窄,妒忌心強,爭強好勝”;諸葛亮“料事如神,百戰百勝”;劉備爲“復興漢室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戰神關羽“威風凜凜、智勇雙全、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趙雲“赤膽忠心,驍勇善戰”……可我最喜歡的兩個英雄人物是諸葛亮和趙子龍。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個忠臣。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非常善於用計:“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和“空城計”等故事家喻戶曉。趙雲對劉備忠心耿耿、驍勇善戰,在“單騎救阿斗”中,趙雲一個人殺了魏國好幾十個猛將,爲自己和阿斗殺出了一條血路,最後他們都勝利地回到了劉備身邊。

我佩服諸葛亮,因爲他足智多謀、智者風範,爲三國的鼎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多麼希望自己像諸葛亮一樣擁有無窮無盡的知識,我更知道要像諸葛亮一樣,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學習纔有像臥龍先生一樣的聰明才智;我還佩服趙雲,因爲他那威武勇猛、百戰百勝令多少男生夢寐以求,他忠義雙全的高尚品質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讀書能讓我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

書在我們心中,她是一位位孜孜不倦的老師,一羣羣心靈高尚的朋友,一盞盞人生的明燈……一本好書會使人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我願與書相伴。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中國的四在名著,大家應該都知道,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紅樓夢》,我看的第一本就是《三國演義》,這,是我最喜歡看的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講了一個哲理,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故事開頭,便是統一的東漢搖搖欲墜,黃巾起義、董卓生亂。接着,曹操與袁紹大戰,勝利之後建立了魏國,率兵進攻住在江南的孫吳,於是引出赤壁之戰。赤壁一戰後,三國漸漸形成。可最後,魏國也被晉取代,晉國消滅了蜀國與吳國,最終天下一統。這就這樣道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規律。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最喜歡以最敬佩的人是諸葛亮,他十分的機智、勇敢。知天時、曉地利,識人心,巧妙地解決了一個個不可能的難題,又給對手一個有力的回擊,最終往往會取得勝利。比如草船借箭,他算出三日之後必有大霧,又算出周瑜心胸狹窄,魯肅老實,曹操生性多疑,並計算好了逃跑時的速度。看到這裏,我的腦海中彷彿浮現了這樣的畫面:一艘艘扎着草人的船在大霧中朝曹操大本營駛去,然後曹操讓射手朝船放箭,當稻草人上扎滿箭後,順流而下,回到了吳軍的大本營,讓周瑜甘拜下風。

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場景是火燒赤壁。它講的是曹軍與吳軍在赤壁決戰,諸葛亮算到東風來臨之時,假裝上祭壇求風。周瑜與黃蓋也擺了苦肉計,讓曹操誤以爲黃蓋是來投降的。當然,他們也在曹操的軍隊中插入了內奸“龐統”,龐統想到曹軍團隊許多軍人水土不服,就假意向他獻策,讓曹操把戰船鎖在一起。然後東風來了,黃蓋奮不顧身點燃了曹操軍的戰船,在東風下,又由於戰船鎖在了一起,曹操的軍隊要麼被淹死,要麼被燒死,要麼被隊友踩死,要麼被周瑜的隊伍殺死,總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元氣大傷,只剩下一隊殘兵敗將,又敗走於華容道,最終活着回到許都的寥寥無幾。

我喜歡赤壁的原因,是因爲吳軍十分機智,把計策安排的的十分完美,把事情做的十分完美,不讓一點點缺少導致戰鬥的失誤。他們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能與對手硬碰硬,就懂得用智慧,而不是用蠻力將對手打敗。這一點我十分敬佩。

《三國演義》是一本好書,你值得擁有。

讀三國演義有感9

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政治、軍事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刻畫了許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稱奸雄的曹操,庸主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雖然作者羅貫中有着“擁劉反曹”的寫作傾向,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在小說中彰顯。他在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國君主中最有才幹的,魏國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曹操求賢若渴是最令人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賈詡追隨張繡時,用計殺曹操,若非典韋死拒寨門,曹操早就被殺了,而曹操對這樣的仇人,非但不殺,反而予以重用,因爲曹操知道賈詡是非常難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華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曹操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學習。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書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歡看書,對於我來說,讀童謠,讓我想象力豐富;讀歷史,讓我明白社會發展的規律;讀科學,讓我產生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以如梭之筆,運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記敘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社會發展歷史,感動塑造了智傑、諸葛亮、義傑、關羽、奸傑、曹操等衆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爲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驚心動魄比比皆是,曹操煮酒論英雄談笑間留下了“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如孫仲碟”的佳話,火燒赤壁曹操統率八十萬大軍南下,來勢是何等之兇,可又在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讓人扼腕·······

智勇雙全,謙虛謹慎——趙雲

我最敬佩的還是長阪坡趙雲孤身救幼子。你想一想,當年趙雲孤身一人,卻敢衝進曹軍幾十萬大軍之中,儘管他驍勇善戰,可換作別人,有這麼大的膽量嗎?這一場殺,趙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他衝進曹營找到了劉備的夫人,讓出自己的馬讓她騎,反又殺死夏候嬰,奪得青缸劍,最後才救出小主人阿斗。又衝出敵陣,終於保證了劉備唯一一個兒子的生命安全。而當趙雲拼死救回阿斗,見到劉備時,不表有功,卻言有過,他的謙遜之心,一至於此,着實令人欽佩。英勇善戰、謙虛謹慎、赤膽忠心是對趙雲最好的寫照。難怪讚頌趙雲的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之龍。

曠世奇才——諸葛亮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更讓我羨慕。隆中對簡短話語中,體現出他對天下大勢的精闢分析,洞察未來,奠定鼎足天下的基礎。借東西,將氣象知識靈活應用於軍事之中,創立了典範。空城計更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在那時候,諸葛亮手下只有五千士兵,其中的一半還運糧去了,手中只有不到三千的士兵,但他不慌不忙,從容地應對司馬懿帶領的十萬大軍,利用司馬懿的弱點,虛虛實實,無兵勝似有兵,直接用氣勢嚇走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真是非一般人能有的膽識和智慧!在他爲劉備爭天下的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其超凡的智慧。從“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燒新野拒曹軍”,到“智激周瑜”,“智處華容”,“智取漢中”再到穩定漢中,出師南征和兩次出師伐魏。就連作者,在字裏行間也對諸葛亮充滿了深深的敬佩。

徐庶讚歎諸葛亮時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出神鬼沒守計”,而諸葛亮在今早已成爲智慧化身,聰明的代名詞。

義薄雲天——關羽

關羽的“義絕”對我啓發也很深,他武藝高強,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他義釋黃忠這件事上,他的“義”對我感觸很深。在即將可以取下長沙時,放回了黃忠,讓他換馬來戰。這不正說明服人更要讓人心服,義薄雲天。

三個歷史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勇有謀、謙虛謹慎不也正是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呼喚嗎?在《三國演義》中我體會到了戰馬奔騰與士兵奮戰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我還聆聽到了劉關張他們桃園結義的誓言。風雲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鬥,英傑輩出,那一幅幅蕩人心絃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爲歷史的瞬間。

不僅如此,我還從書中還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的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和兵法韜略。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和推敲的,《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人物和歷史使我百讀不厭!只要有時間,我一定會再次捧起《三國演義》,進入三國這個亂世英雄的舞臺。

教師點評

小作者對於《三國演義》的故事如數家珍,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閱讀經歷。特別是他對三國中三個不同人物的性格理解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們都知道趙雲驍勇善戰,但是很多人只知其勇,不知他還很謙虛,小作者正是抓住了他孤身救劉備之子這件事,從趙雲事後的言行中得出了他性格中的謙虛謹慎,深明大義。如果不是對這本書的極深研幾,小作者也不可能得出如此的感悟。諸葛亮我們都知道他聰明絕頂,小作者對他“智慧”的描述種種事例是信手拈來,讓我們驚歎。最後由三國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性格聯想到我們這個新時代也需要呼喚這樣的平民“英雄”,也引導着小作者朝着這個方向成長!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靜靜地,我帶着四大名著開始了屬於我的寒假,媽媽說要好好利用年底的這段時間,多讀讀書來充實自己。我在家裏看了四大名錶中的《三國演義》,受益良多。

這本《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書中充滿智慧和激烈打鬥的故事和情節無時無刻都讓我興奮,這本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三國的一段歷史故事,讓我特別影響深刻的人物就是《三國演義》中的“三絕”了,:曹操的奸絕和智慧;另外兩個是智絕諸葛亮和義絕關羽了。

這本書不僅僅讓我學到了很多,他還給我們每一個小學生後代留下了一些經典的故事,其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周瑜對諸葛亮產生嫉妒。刁難諸葛亮三天做好十萬支箭,並下了軍令狀。到了第二天,諸葛亮只求魯肅要二十艘船,裝滿稻草,說第三天一定有十萬支箭。第三天夜裏,江面起了大霧。曹操怕有埋伏,便向江面放十萬支箭,那些箭像雨點般射來,全紮在稻草身上。諸葛亮憑自己的智慧才能,保住了性命。

從中我們要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樣把自己的劣勢轉化爲自己的優勢。就和古詩裏寫的那樣“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樹花明又一村。”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要多看書,來增加我們的知識,同時也豐富我們的語句!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爲?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爲主,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爲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爲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爲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纔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爲《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爲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啓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爲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利用業餘的時間,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魏國、蜀國和吳國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比如說謹慎多疑的曹操,嫉賢妒能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厚朴實的魯肅等等,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故事中講了張飛、關羽、劉備在桃園中成爲生死兄弟,在接下來的戰爭中,由於張飛、關羽都被砍了頭,於是劉備也想自殺,但被諸葛亮制止了。到了最後大將司馬昭統一全國,結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奪魏爲晉,建立了晉朝。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人的情商如果非常高,那麼情商高要比智商高有用得多,比如說劉備,劉備雖然沒有諸葛亮那麼足智多謀,但他的情商使是蜀國變得非常強大。而且人要講誠信,“言必信,行必果”,如果這個人沒有了誠信,那麼他就沒有了尊嚴。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在這個炎炎夏日,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描寫了漢末、三國時期複雜的軍事和政治戰爭,以及給人名的苦難,再現了這一歷史風貌。在這個故事中還有很多英雄人物,列如:“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他們爲蜀漢立下了赫赫功勞、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奸雄”曹操、“小霸王”孫策。等上百位英雄人物,令世人讚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當然是那“常山趙子龍”(即趙雲)是也!只見他在《長阪坡》這場戰役中,斬殺敵將五十多人,砍斷帥旗十多面,在完全可以投降的情況下,還忠心於劉備,他的威風令世人讚歎,嚇得曹軍抱頭鼠竄

在《三國演義》,我認爲刻畫的最好的是關羽,他的英雄事蹟可多了!他的忠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拿《白馬坡》、《千里走單騎》來說吧!自從關羽暫時投降曹操以後,曹操對他十分好,甚至連赤兔馬也送給了關羽,可是,關羽天天想着大哥——劉備。報答曹操,關羽打敗了袁紹,最後又千里走單騎,離開了曹操,還把所有的賞賜留在了住宅裏令曹操和其他武將驚奇不已,曹操還送了關羽一件戰袍。可是,關羽卻把新的戰袍穿在裏面,把舊的戰袍穿在外面,曹操一問,才知道,舊戰袍是劉備送的。

關羽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忠義思想。他的忠義剛好和中華文化相吻合,這也是《三國演義》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許多英雄拋頭顱,灑熱血。趙雲、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他們爲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地學習、奮鬥、拼搏,爲的就是那心中無愧的選擇!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板戰亂的時候,他爲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爲什麼他在長板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爲他心中有他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爲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爭袍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要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板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爲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爲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爲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的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爲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爲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爲曹操效力,他認爲爲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爲國奮鬥而義無返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纔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