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傷仲永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傷仲永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傷仲永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傷仲永讀後感1

“天才是99%的勤奮和1%的天資”,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即使一個人的天賦卓越超羣,如果了放棄學習,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也終將墮爲庸人,平平無奇。那如果是一個沒有天資,但還是不受教育,不就連一般有才能的人也比不上嗎?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仲永”五歲即不習而能寫,不學而能“書詩四句”,繼而“指物作詩立就”,驚動了一鄉秀才。讀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想:“真是天降英才,如果在遇到名師指點,必成大器!”可是有一個不爭氣的父親,爲了謀取利益,不讓仲永學習,只會天天拉着兒子四處拜訪別人,爲他們作詩,結果呢,還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害的一事無成,最終成爲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普通人。天資這樣好的一個孩子,還是讓父親給耽誤了前程,“神通”的光彩也消失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有許多人會與我一樣嘆惜道:“十二三歲則”江郎才盡“,”泯然衆人矣!“我們不能不爲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個人後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不論天資多好,不接受後天的教育,終究是不行的。

這篇文章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成才的關係,不論科學與藝術,不論是誰,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最好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傷仲永讀後感2

方仲永的天資,是從小就顯現出來了,真可謂天資聰明,他的天賦也同文中說的一樣,是像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比不上的。我想,如果方仲永能被像天才一樣培養的話,必須能成爲“名垂千古”和“獨領風騷”的超越李白、杜甫等人的一代著名文人,也許此刻語文書上的那些古詩,大都會變成方仲永寫得吧!

可惜的是仲永的父親目光短淺,把一位天才葬送在了自我的手裏,要是仲永出生在一個家境富裕的人家,也許就不會這樣了。我不禁想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多虧了他母親對環境的注重而有所成就,在感嘆環境對人一生的影響之時,也慶幸自我是身在育才這樣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讓我深受感觸。在世界上,像仲永這樣有才華的人,能夠說是萬里挑一,數都數得出來,我們自然沒有仲永那樣的天資。天才不學習,就只能成爲平庸的人。我們本是平庸,再不學習,那就是自滅亡。要要我們還沉醉於遊戲的歡樂中厭惡學習,那麼將來我們該怎樣辦,成爲第二個”仲永“?也許還不止吧!因爲我們沒有那樣的天資。

我們雖不是天資聰明,但也沒有像仲永父母那樣的父母。回看歷史中各個風雲人物中,有幾個”受之天“?又有幾個”受之人“?不難發現,自我的命運就在我們自我手中。

  傷仲永讀後感3

今日我讀了“傷”仲永,是呀,讀完心中真的不由的升起了一絲感傷。

我不得不說,仲永是個天才,5歲時便會了“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並且“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可是到了12。3歲,才氣卻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仲永他確實是個天才,但因他後天的不努力,最終卻淪落爲一個平庸的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通泯然衆人,職責在於誰

也許職責在於他的父親,一個神通而被父親當作了賺錢的工具,讓仲永“不使學”,白白葬送了仲永的人生

可是,這職責仲永又怎能沒有呢他的父親不明智,難道仲永也那麼不明智,雖然那時他還小,可是他從小就是個天才,能做出“養父母、收族爲意”的詩又怎樣能說他不懂事理呢,就算仲永等到長大的時候在學習,也爲時不晚那,也不會從一個神通變成一個平凡的人那!

不管先天有多麼的聰明,後天不努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聰明。即使先天不聰明,但如果他後天努力了,那他就會成爲一個真正聰明的人。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練就的。

不努力,又怎能成才。努力了,肯定能成才。

從此刻起,我們應即刻起程,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也必須會在我們的人生中踏出一條燦爛的光輝之路。

  傷仲永讀後感4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聰穎過人,5歲時就能寫出好詩。方仲永的父親就天天帶着他去別人家炫耀,但是卻沒有注意讓方仲永進一步接受學習教育,結果方仲永的詩才日漸枯竭,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不像以前那麼好,又過了七年他就“泯然衆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天資很重要,但是天才畢竟是少數人。天資差一些就不行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不是天才或天資不夠,即便如此,可是他們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正是因爲他們笨鳥先飛、憑藉了後天的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華羅庚或者是陳景潤,他們小時候都不是什麼“神童”,但是他們都是科學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賢,他們最終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學習、勤奮刻苦……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愛迪生就是一個適例。愛迪生上小學的時候,考試成績經常是班上的倒數第一,他的老師說他是個不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將勤補拙,努力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約一千項創造發明,成爲世界著名的發明大王。當有人稱讚他是天才,並問這位“發明大王”成功的祕訣時,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資聰穎,並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天資平凡,也不一定意味着失敗。一個人只要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定成功。

  傷仲永讀後感5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揹着《傷仲永》這篇古文。揹着,揹着,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雖然作者王安石寫得有些誇張,但寫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變爲常人,關鍵的一點,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他父親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以致他的才華也就在世俗的恭維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國著名的戲劇活動家田漢,小時聰穎過人,尤善吟詩聯對。昔日有一墨客路過他家旁邊的客店,曾書一句上聯“二河兩巖雙江口”,久久無人對上。田漢11歲時,見之揮筆即書:“單人獨馬一杆槍。”田漢後來取得驚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華,當然跟他平常刻苦發奮是分不開的。

通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說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定作用的。

然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卻也有被錢財或虛榮心迷了心竅的家長,爲了讓孩子“一鳴驚人”,一味地給孩子加作業,加壓力,以致孩子整天頭昏眼花,不僅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後孩子一看到作業題,一提到學習,就有一種莫名的煩躁與恐懼。

我在這裏告誡“神童”的家長們,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愛好,也不要一味地爲讓孩子們“成名”而把他們“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讓孩子們從枯燥、被動的學習中走出,從束縛的生活中走出來,去領略大自然,領略人生奮鬥之樂趣吧!

  傷仲永讀後感6

一個月之前有幸聽到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程翔教師上了一堂《傷仲永》。這是一堂觀摩課,令人意外的是沒有花架子,沒有令人望之興嘆的所謂創新設計,有的是令人感動的樸實、踏實。正如程翔教師自我所說,聽了他的課,人人都學得來,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讀、解、悟——三個十分簡單的環節,其實我們很多教師平時上文言文就是這樣上的,沒有什麼高深的技巧。可是反思自我平時的教學,卻很難做到程翔教師的耐心、細心及對學生的關愛。

第一個環節“讀”,自由讀、指名讀、檢測讀、齊讀……讀的方式多樣,反反覆覆,檢測一次不夠,根據學生朗讀情景,再檢測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真正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才罷。那裏“讀”(包括聽)的次數,竟達八次之多。自我平時就缺乏這樣的耐心。除非早讀安排了學生朗讀,不然在新授課上幾乎沒有這樣充分地讓學生讀過。

自由讀、指名讀、展示讀、齊讀,對於稍微簡單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過了。因爲齊讀的時候,學生基本上能達標(正確、流利地朗讀)。其實這樣整體的檢測是不準確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礎差的學生在第一步就無法達標,後面的環節,他就更加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於是經常處於似懂非懂的渾渾噩噩狀態。長此以往,信心漸漸喪失,學習的樂趣及成就感漸漸消失殆盡,這樣差生就只能更差。

  傷仲永讀後感7

王安石的《傷仲永》講述了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個五歲的小孩竟能作出詩的文采和思想資料都用值得欣賞的地方,這個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後好好栽培,長大後必成大器!

可仲永的父親可不這樣想,他靠着兒子做詩掙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刻畫出了仲永之父貪圖小利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仲永只靠自我的天分,後天不努力,導致“泯然衆人矣!”的可悲結局。

“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雖有完美的品質,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進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塊一樣微賤。美玉即是如此,何況人乎?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我的天資,而不去努力奮鬥,也只能一事無成。天才可能變成庸才,而庸才不學習就會變成蠢才。

此刻是我們學習的黃金時期,僅有此刻勤奮學習,長大後纔會有出路。所以,努力學習吧,因爲知識是人類提高的階梯!

  傷仲永讀後感8

最近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一課,讓我深有感觸,尤其是最終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們的思考。

本文講的是一個名爲方仲永的農家小孩兒,天資很棒,五歲就會作詩了!結果呢,他爸拉着他天天去別人家做客,收禮,讓仲永寫首詩給人家。不久之後(七八年),他的寫詩本事漸漸下降,寫的不如原先好了。又過了幾年,便和常人沒什麼區別了。

唉!一個多好的孩子啊!居然淪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啊!

最終一段發表了作者方仲永而聯想起來的道理:我們都是平常的人,並沒有驕人的天資,可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奮鬥,去拼搏,不也一樣能夠成爲偉大的人嗎?如果沒有天資,也不努力,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嗎?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小學的一件事——一位同學,剛剛入學時學習很好,屢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於他太過於驕傲,一次考試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寶座,從此,一退再退,最終成績再也上不去了。

這件事不就是給我們的警告嗎?——無論過程如何,努力了之後,你終將會成爲那個成功了的方仲永。

爲什麼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會成這樣身爲宰相的王安石說:“仲永,上天賜給他的才能勝過了其他的人,甚至遠遠超過了有才能的.人許多,但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爲普通人,那麼,如果普通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的話,會怎樣樣呢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後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並決定了人一生的價值

  傷仲永讀後感9

《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爲了告誡我們是不是天才都要發奮學習。

小的時候我的腦袋就被灌輸了諸如“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因此,我對這個故事的主旨並不“感冒”,這與“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仲永爲什麼會心甘情願地被“不使學”,被選取人生?僅僅是正因年幼不懂事?還是說懼怕父親的權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歲時被發現的,隨後這天分便被其父親當作搖錢樹,一搖就是十幾年。這麼多個無趣的年頭裏,仲永是怎樣想的,是否反抗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最後仲永變成庸才這一事實中,我大致能夠推測:仲永已經麻木了,對人生已經沒有追求,認爲自己就是給父親謀取利益的存在,理解了這不公的命運,最終纔會“泯然衆人矣”。

仲永父親固然是錯的,但這並不意味仲永就沒有可指責之處了。雖然,仲永並不熱愛吟詩作賦,不然怎樣會讓自己的詩被當作謀取錢財的工具?怎樣會在四處訪客的無趣生活裏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以前聽過這麼一句話: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會去找一千個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會去想一千個辦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願淪爲賺錢的傀儡,不可能讓父親的“陰謀”得逞。

此刻的我們並不需要揹負太多太過於沉重的東西,爲何不趁此刻好好做一美夢,然後明晨迎着朝陽去追尋它,這樣活着不是很浪漫嗎?

  傷仲永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做《傷仲永》。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做方仲永的小孩,從小天資聰慧,五歲那年便作了四句詩。面對這樣一個聰明的“神童”,他的父親卻並沒有讓他學習,而是拉着仲永拜訪鄉親,寫詩賺錢,結果使仲永成爲了一個平庸的人的故事。王安石爲此感到很惋惜,於是寫下了《傷仲永》。

這篇文章對我有很大的啓發。我認爲,仲永最終成爲了普通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教育,他的父親爲了賺錢而耽誤了仲永的學習。有一句古話說:“學無止境”,一個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天生就掌握所有的知識,如果不去學習,最終必定會成爲一個平庸的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仲永身邊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平凡的人,通過努力的學習,也是能和仲永一樣的。而仲永不去學習,即使不失去年幼時的才華,也會被身邊的人追上,成爲一個平庸的人。

我們就像仲永一樣,天生比較聰明,比其他的同齡孩子稍微強一些,來到素質班後也可以有很好的學習環境,但如果我們有好的條件,學習機會又把握在自己手裏,卻不去學習,或者不認真學習,那麼我們就會被身邊的其他同學所追趕、所超越,成爲一個平庸的人了。

我們有像仲永一樣的才智,這是一件喜事,但如果我們成爲了第二個仲永,那就是一樁“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