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30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3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30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看這本書就像哈羅德的路程一般,走走停停,最後終究到達終點,然後繼續。看的很費勁,帶着些壓抑,然後長呼一口氣,終於看完了,哈羅德的“朝聖”之路也結束了。

一封信,一個契機,一個女孩兒的話,讓哈羅德莫名開啓了一段路程。或許很突然,或許早已註定。長久以來內心的束縛,無法逃離的生活,感受不到真實的自己,就在某個時刻,瞬間的念頭爆發出來,轉而變成信念。這段路程,他回憶了他的童年,他的母親,他的戴維,他的莫琳,他的朋友奎妮,當然還有曾經的自己。路上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和他們不爲人知的面孔。以及到後來,一堆想要與他同行卻沒那麼純粹的“朝聖者”。哈羅德掙扎在現實與回憶,亦或是夢境中。有過迷茫,有過沉浸在大自然的快樂,有過放棄的念頭,有過突然找到這段路程意義的豁然開朗,有過在一羣同行者中的迷失,也有過臨近終點前的崩潰。還好,他還是做到了,帶着初心。最後的他,看到了依舊等着的奎妮,與想象中的情境並不太一樣,自己的信念還是沒能抵過現實。隱約中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到了他,奎妮離開的很安詳。莫琳陪着哈羅德,與奎妮告別,陪着他繼續,一切似乎還是一樣,但又卻不一樣了。

這段路程裏,哈羅德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他愛着自己的兒子和妻子,愛着自己的朋友,愧疚於過去的行爲,也終於直面那個自己,和莫琳一起,結束了一個人的朝聖。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一個人的朝聖?你做了太多,你誰都不欠誰的,無論是對戴維、莫琳還是奎妮。你似在尋找救贖之路,而我看來,是這個世界虧欠你太多。你珍愛着生命中每一段重要的關係,並且盡力做到了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朋友。你兒子的死不過是他選擇了自己想要的方式,你妻子的冷漠不過是她無法承受的悲痛的轉移,對於老朋友,你也用朝聖之路印證了這份友情。

這一生,你都沒被給予太多的愛。父母的拋棄,妻子後來的冷漠,兒子的輕視,同事的漠不關心。世界好大,你好渺小,你似乎在哪裏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就這樣默默的存在了六十年。你承受了太多的漠視與冷眼,你經歷了太多的離別與拋棄,然而你從未曾放棄這個世界,你熱愛生命中每個重要的人。你的內心那樣善良、柔軟。對於一支流浪狗的離去都讓你無法釋懷。

而一度冰冷了二十年的夫妻關係,在你離開後,妻子才意識到你的重要性,意識到原來她一直是愛你的。如果你的兒子還在,他也一定會愛你這位父親的。你二十年沒見的老友會因爲一句你要去看她而支撐了她最後的生命。你以爲自己什麼都沒做,你一直處於自責狀態,可是,如果這都不算什麼,那一個人一生能做的有意義的事又是什麼?

寬恕與愛是生命永恆的話題。你的背影單薄,消瘦,孤寂,你的形象卻是那樣親切,高大。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一個人的朝聖歷程也是哈羅德重新回憶,整理,審視自己一生的過程。爲弗萊和艾琳的愛情又喜又憂,喜的是確實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憂的是看着他們在時間的磨練中漸行漸遠,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

感慨於哈羅德第一次爲人父母時的心理活動,對一個天才而又患有抑鬱症兒子的又疼愛有時候又手足無措。從兒子誕生時,妻子慢慢的開始改變了,她一切都開始站在兒子的那一方,她變得不愛打扮,敏感多疑,生活失去了戀愛中的以前那種情趣。有時候哈羅德真的像個孩子,不,應該是有時候男人就像一個孩子,會吃醋想要獲得愛。他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兒子的問題,擊破堅強的外表他也有一顆脆弱的心,哈羅德說: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有時候也很懦弱會讓你失望。兒子自殺去世了,夫妻的關係也名存實亡了,兩人形同陌路。但在朝聖的路上,夫妻兩都陷入了對自己行爲的審視,發現他們都還是深深愛着對方,經歷了那麼多,一切都釋然了。每個平凡人生命中都是有遺憾的,看着眼前這個有信仰貌似堅定的老人,支持敬佩目送他遠去做那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對生活最後的反抗吧。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通過十點君找到了這本書。首先這是一本關於“朝聖”的書,書裏囊括了許許多多情感:愛情、友情、親情等等。

哈羅德的朝聖始於獨自一人、經過中途的喧囂、迷茫、反覆,最終又回到了孑然一身並終於完成了“一個人的朝聖”之旅。看似孤獨、艱難的旅程,卻使他終於能夠直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當初所無法面對的一切,同時妻子莫琳也因爲日常的生活環境被打亂而可以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出她與哈羅德之間矛盾的根源,最終他們通過朝聖,愛情與心靈都得到了救贖。

人始終無法脫離情感而獨活,情感是人的支柱,是人的歸屬。而找回這樣的情感,是對自我的救贖。

人與人之間每段感情的建立,都需要恰到好處的分寸,分寸感拿捏得好,纔會獲得內心的篤定與信心。

生活中當你覺得一段感情出了問題,不妨脫離出來,做一個清醒的過客,這時候所有的陌生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驀然回首,你的那份感情也許已經得到了救贖。定期的審視自己的內心,是自我完善所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覺得精彩,發人深省;很久沒有這樣的書吸引我一口氣讀完,感慨萬千,希望與大家分享。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來信開始講述。奎妮與哈倫德已經有20年沒有聯繫,信上奎妮告訴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這封信是專門來和他道別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羅德非常吃驚,往事也隨之涌上心頭,他覺得應該爲奎妮做點什麼,爲了讓奎妮恢復健康或活得更久,他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爲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藉助任何交通工具情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療養院,見到了奎妮最後一面。

剛開始上路,哈羅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歷了幾次動搖,但因爲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勵、肯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開始享受以地爲牀以天爲被的愜意,並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係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

哈羅德帶着傷痛出發,卻選擇了走向愛。與其說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說他經歷一個87天的心歷路程。在一個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見了自己,承認自己的恐懼與軟弱。他接納了自己,原諒了所有人,這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而妻子莫琳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看見了自己,看見了丈夫。他們彼此重新敞開心扉,敞開懷抱。

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要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懂得捨棄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一個人的朝聖,最初不知怎麼接觸到這本書的,或許是朝聖這樣的詞語吸引了我,在我看來,朝聖,是神聖的,是難以親近的,它爲什麼會出現在一本書的名字中?直到看完整本書才明白。

這本書花了我兩段時間,開始時已快臨近期末,醫學生的魔鬼考試月,一切都向考試看齊,所以我只是看了一部分,考試完又想玩,又要過年走親戚,以至於這本書的戰線拉的太長,新學期,熬了幾個夜,終於看完了。

哈羅德的朝聖,在我腦海裏就像放電影,他一路走,我跟着全程腦補。一邊看,一邊疑惑着,朝聖,真的是朝聖嗎?我看不然吧,或許換成探望?拜訪?更爲貼切。但當我看到結尾,才知道,哈羅德去療養院看奎妮可以用拜訪、探望之類的詞,而哈羅德發現自己的內心選擇卻足以用朝聖了,因爲只有朝聖,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哈羅德不顧妻子的反對,選擇步行去見奎妮,我覺得可能當初哈羅德也是腦子一熱,因爲我發現一開始哈羅德總愛想起一些事兒。走着走着,離成功越來越近時,哈羅德卻想放棄了,真的很怪,堅持了那麼久,就要放棄?也許是太累了,也許是不知見到奎妮說些什麼,也許是那羣隨行者們搗的鬼,真的,那羣隨行者就像社會上的多數人的一個縮影,在他們看來,朝聖只是一次愉快的交易,簡單行走的背後是名與利。幸運的是,哈羅德對隨行者的態度從最初的接受,到包容,再到最後的默默離開,也許,他內心的改變是他還能堅持下去的一大緣由吧。

這篇小說主人公是哈羅德,退休生活暗淡無味,索性說走就走,待得豁然開朗,才覺,原來當初最美好。轉而一想,哈羅德的故事像是在說每個人,彎彎繞繞兜了大半圈,最後又回到了原點,只是這個原點已經變了。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愛的地方。”讀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聖》不禁想起了這句話。想了想,這句話又太過糾結。試着問自己,如果沒有愛呢?忘記曾經愛過呢?又想了想,接着問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你在生活中,還是生活的旁觀者?於是就進入了哲學的冥想,答案萬千,問題萬千。

哈羅德·弗萊令人羨慕,在夕陽西下的生命裏,他終於把人生的角色拋棄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還在尋找人生的角色裏,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生活很多時候像一架老水車,吱呀、吱呀的隨流翻轉。人們生活在慣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就算旅遊,也很難鬆弛下來,扶老攜幼,牽妻領夫一路狂奔。所有的歷經,痛苦或者歡樂,都被當成生活天然的,理所應當的答案,順着生逆着活。哈羅德·弗萊如果再年輕20歲呢?他會如此不顧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嗎?

讀老頭兒年輕時候的經歷,讀着讀着不禁會心一笑。彷彿一個自己從書中走出來,給你着重演繹曾經自己的乏味。可生活呢就是這樣,誰不乏味呢?或許電影的節奏纔是理想的生活。可那樣活着,心臟可能就會受不了,時間長了會心律不齊。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態?乏味的幸福?還是幸福的乏味?

揪着心跟着老頭兒的步伐往前走,一個一個的郵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這樣被投遞出去。當老頭兒上路,又想起路邊蜷縮的老年無家可歸者,直到老頭兒終於不站在別人的視覺看自己,才釋然得輕鬆下來。雖然老頭破繭的有點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輩子作繭自縛的活着,臨死也沒明白生活究竟是爲了什麼。

爲了愛,一定是爲了愛。當生活中愛變少了,其實心中的那份愛正濃。在遠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裏,只要有愛,歲月積澱生活發酵就會濃烈起來。而這濃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騰塊地接着發酵。

生活就是一場朝聖。佛雲:放下既是得。可很多時候,我們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於麻木,源於活着的慣性。哪怕大聲的歌一回,竄上牆頭看看院子外面的風景,都會躊躇半天,然後在左顧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心中忽然唱響了一首歌:佛光穿過無邊的蒼涼/有一個聲音幸福安詳/清晨我揮動白雲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靈順從雅魯藏布江流淌/時光在布達拉宮越拉越長……

你、還有我要去哪裏?那就上路吧。跟着哈羅德老頭兒的步伐。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在決定買下這本書的時候,是書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個人的朝聖,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從而對心靈的盪滌,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侶或是信教徒,感覺好像他們才能更好的詮釋朝聖這個聖潔的詞語,但其實不然。

故事的起點發生在英國最南部的一個小鎮,而主人公也不是什麼僧侶或是信教徒,而是一個普通釀酒廠的退休工人,而所謂的朝聖其實是主人公哈羅德要徒步縱跨整個英格蘭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聽上去有點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卻要爲了做一件如此瘋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難道他們之間真的沒有愛了。故事到了這裏也就引發貫穿全文的一個交點,主人公的家庭關係。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應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卻出現了二十年的隔閡。原因起自小說中一個不曾出現的人物,他們的兒子的戴維。

主人公哈羅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後,先是萬分激動,畢竟幾十年未曾見面了,而後又是萬分悲痛,因爲奎妮已經到了癌症晚期。而面對好友如此突如齊來的問候,哈羅德有點不知所措。在回信過程中,遇到了全書的一個關鍵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這個小女孩的故事給了哈羅德啓發,也是這個小女孩的信仰,讓退休後無所事事的哈羅德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於是哈羅德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畢竟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麻煩,沒有足夠的徒步旅行的裝備,導致了身體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礙。不過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幫助,起初人們也會覺得他的行爲很可笑,但是繼續堅持下去的結果,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關心。哈羅德開始喜歡與陌生人交流,從他們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獨,而是一種欣慰。而此時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態度是相當反對,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遠,伴隨着哈羅德旅程的繼續,這種態度悄然改變着,並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開始互相關心,但是也一直在擔心哈羅德對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羅德不斷回憶自己的過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啓發支持着他前行,後來是對奎妮的美好期盼,還有對家人深深的愛。哈羅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憶,這讓他開始慢慢了解爲什麼會和莫林發展成這種境況和兒子戴維的冷漠。哈羅德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漸漸的,哈羅德事蹟在新聞和報紙上開始散播,一個民族英雄就要誕生了。人們把他這種行爲表述成了對於社會的一種朝聖。慢慢的,開始有人加入了這次旅程,人數越來越多。才找到感覺的哈羅德,被人羣包圍着,步伐卻漸漸慢下來,發覺這似乎已經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猶豫離不離開人羣的時候,這些追隨者卻已經離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達了貝里克。在這期間,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來到了哈羅德的身邊,可是沒有說服他回家,也沒有說服自己留下來。但是此時他對哈羅德的感情也經回到了從前,只是這幾十年的隔閡還一時沒能消除。還有一個疙瘩沒有在內心深處解除。

在離開人羣的日子裏,哈羅德徹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憊到了極點。他想放棄,想回家,回到莫林身邊,而此時莫林卻支持他繼續走下去,因爲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羅德掛斷電話後,繼續行走着。因爲先行者的到達,也帶走了所有的關注,一路上哈羅德開始了真正的孤獨。咬緊牙關硬撐到了裏貝克。而此時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誤導了哈羅德,可是也讓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來這多年的隔閡是因爲自己太思念已經去世二十年兒子戴維。他把戴維的死怪罪於哈羅德,可是最終才明白怪罪的應該是自己。於是他前往裏貝克,去看望哈羅德。

此時的哈羅德正在裏貝克的療養院裏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堅持下來,等到了哈羅德,可是卻不能在與哈羅德用言語溝通了。奎妮的境況觸目驚心,可是哈羅德還是相信他能看見,能聽見,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奎妮走的很安靜,像一個孩子一樣。哈羅德和莫林見面了,兩人沒有了以前的隔閡,更像是初見的時候。一場歷時八十七天的旅程,讓兩個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對於這篇小說,故事情節的介紹似乎很長了,可是真正讀完後,似乎每一篇的內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牽動着你的心。

在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羅德的行爲實在讓欽佩,讀着讀着就會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對於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而這份困難卻戰勝不了幾十年那份朋友之間的信任和依託。沒有比這還純真的友情了,沒有比這還偉大的友誼了。而對於哈羅德自身而言,這的確是一種挑戰,一種對人生的挑戰,是對自己妻子,對自己家庭的挑戰,對社會的挑戰。他最終站到了最後,而給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對奎妮的願望,還有就是自己的妻子開始的反對和最後的支持。莫林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羅德能完成這樣一種壯舉,一直相信他會突然某一天因爲堅持不下去回來,因爲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還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動了,沒有等到他回來,就已經發現沒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麼的不堪。即使兩個人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一但分開的時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會迸發出來,包圍着她,侵吞着她。所以愛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輩子的相守。

一個沒有出現的人物,卻貫穿着整個小說。不可不謂作者的心思細膩,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鑑賞,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憶。主人公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才撥開雲霧,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筆者的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險及心理的崩潰,也有溫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買下的小禮物,和妻子的通話,還有那初衷的激動和結尾的平靜,相得益彰,怎麼能不吸引讀者的興趣。

很有沒有這種平靜的感覺,感覺自己正在注視着哈羅德的整個旅程。在遇到麻煩時,自己也會跟着緊張,遇到開心的事,自己也會跟着開心。朝聖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見了主人公那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貴,也看到了親情的偉大,盪滌一個人的心靈。朝聖是一個人的一種嚮往,更是一種期盼。不是說走在路上的纔是朝聖,一隻腳總是會邁在另一腳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纔是真正的旅程。沒有嚮往,沒有期盼的道路上,我們重複的只是動作,而到達的目的地可能還是在原地。真正的朝聖應該是放任自己的心靈,找到真正的棲息後,纔開始的所作爲,纔開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個人怎麼樣去朝聖,隨心走在路上,嚮往和期盼就給我們指明方向。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好久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小說。剛開始《一個人的朝聖》只是平緩的敘述風格吸引着我,喜歡雷秋·喬伊斯對風景細緻的描寫,喜歡主人翁在耳邊輕輕細語的感覺,喜歡想象他在看到這些文字時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羅德的平靜生活是從郵寄一封給朋友奎尼的信開始的,那時我只能看到哈羅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點祥和,並不能感受到哈羅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認爲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羅德的神經,兒童時期的陰影時不時的襲擊着哈羅德,不懂得如何去愛導致哈羅德對生活諸多躲避,一路上,哈羅德回憶着童年對愛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後對妻子莫林和兒子戴維的所作所爲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羅德的喪子之痛,才明白爲什麼莫林和哈羅德產生了無法跨越的鴻溝。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結尾爲什麼哈羅德會張開雙臂在雨中揮打對回憶吶喊:不要。爲什麼會無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語: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讓你失望。

心路歷程啊!哈羅德剛踏上旅程時幾經掙扎,徘徊在放棄的邊緣,又因爲一些小啓發,讓哈羅德重拾自信。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不正是和哈羅德一樣嗎,選擇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堅定着。第18章開始,哈羅德是堅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東西,地圖、手電筒、膠布膏藥送給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記在腦子裏,手錶,銀行卡郵寄回家,哈羅德輕裝上陣,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贅,欣賞沿途的風景,思考過往的人生,溫和的對待相遇的人們。這是我不能及的,我還無法卸下外界的誘惑,甚至有時會因此而感到苦惱。

小狗的加入,朝聖者的加入,正如哈羅德所說,什麼人都有。他們攪亂了哈羅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業的氣息。哈羅德在人羣中感到孤單,唯有夜裏獨自徘徊才能讓心得到自由。讀這段時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許會選擇離開他們一個人上路,但哈羅德卻是感激並覺得有責任保護他們,直到朝聖者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包括最後小狗的離開,哈羅德終於又一個人了。又一次經歷了失去,這讓哈羅德想起了父母的遺棄,兒子的孤獨,妻子的怨恨,哈羅德崩潰了。我一度懷疑結局是不是哈羅德和他父親一樣老年癡呆,那該多麼的殘忍啊!幸好,哈羅德只是精神上極大的痛苦,對現實中自我徹底的否認,對徒步意義的極度懷疑進而導致了他如行屍走肉般的行爲。終於哈羅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雙帆船鞋。這時沒有歡呼,不是興奮,相反倒多了許多惆悵,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這樣的,這符合常理,比如我們辛苦了半學期,考了個高分,以爲會很興奮卻沒有高興。考證書,得獎學金,拿獎金都好像是這樣的心情。所有爲什麼會有過程很重要這句話了。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多快樂些,到了結果,人總是開心不起來的。

喪子之痛如何放下,我無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諒和理解了哈羅德,也放過了自己。結局是他們回憶第一次在舞會上的一見鍾情,還有他們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呢,能讓倆個人笑的如此開懷?書中是這樣寫的:“你說得對,連好笑都算不上。”哈羅德邊說邊用手帕擦眼睛。有一會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愛的威力。其實最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一定是我們太快樂了,所以才覺得那麼好笑。”

我喜歡靈魂跳躍時的感覺。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哈羅德上路了。

從他收到來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決定出發,一個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將死的老友,這兩者之間——不到四個小時。

庸庸碌碌,平凡安靜孤獨又莫名的執拗,哈羅德如此這般地過了大半輩子。他知道家裏擺設的每一個小細節,卻不知道活着的意義如何;他知道街頭拐彎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順序,卻不知道自己的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他了解隔壁鄰居每日的作息時間,但是卻不瞭解妻子心中喪子的悲痛和冷漠。

當生活平鋪在他面前不過是一張一眼望盡的白紙時,哈羅德打算給它上點色彩。

於是,一個看似藉口的理由,一個傳說中真正“說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開。

在他打電話給奎妮說,要她等着,他要過去救她的時候,或許他心裏根本還沒有做好要獨自一個人上路的準備吧?是這樣的吧,難得生活中會有這樣一個機會,慫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顧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帶着一點零錢和一份堅定的信念,甚至都沒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線規劃。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就這樣自然而然隨心地前進。——“簡單到,只是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補,腳受傷了就休息,路過每一站購買的小禮物,遇見的人,受到的幫助,得到的無視和質疑,突然成名之後的無奈……所有這些伴隨着哈羅德一同上路。他的堅韌可以說,簡單得近乎執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前路漫漫也不聽他人的好生相勸,帶着那隻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顧低頭——“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

在看到哈羅德抵住內心掙扎懷疑苦悶脆弱失望之後,歷經長路漫漫翻越千山萬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終於,終於,終於見到了他電話那頭,曾經對其承諾過的奎妮。然而,他見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樣任她(注:護士)擺佈,這就是哈羅德記憶中她最後的樣子——一再忍受着,當別人將她提起來放在枕頭上,開着他非常反感的玩笑。”

看到這裏,故事將近結尾,我積蓄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兩行淚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着哈羅德前進,和他一起期待盼望,想象着他可以趕在奎妮失去意識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達,和這位改變了他一生,影響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後的告別,好好傾訴一番。然而,當他到達的時候,才知道,許久之前因爲手術,奎妮的舌頭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現實都要這樣打擊人?哈羅德或許跟我想的是一樣的。他做在河邊的長椅上,一動不動。他似乎不想記起這一路以來自己的種種期望,他希望見到奎妮的笑顏聽到她的聲音和歡笑聲。但他似乎忘記了,這一路的救贖,不僅僅是爲了奎妮,更是爲了他自己!許久的思索之後,他終於寫出一封信,給那位當初無意間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裏最黑暗,最深處的那個祕密一紙告知。啊,他終於願意面對那段關於兒子的悲傷過往,他也終於知道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牽起手擁抱並親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樂起來了。

故事最終結束在,他們夫妻討論着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的舞會,哈羅德說了一句逗趣的話惹得妻子笑得前翻後仰。這句話是什麼?其實這句話是什麼真的重要嗎?

重要的是,哈羅德終於知道,他需要珍惜的是什麼了。

去年。當朋友給我介紹一本“適合你這種喜歡一個人去旅行的人看的”書時,我剛從雲南四川兜一圈回來。

一個人去旅行,搭順風車坐火車,遇搭訕遇騙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雜陳,可以說什麼都體驗過了。去年那時,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剛大學畢業,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未來究竟在哪裏。說這話矯情了,可當時確實是這樣想的。那時心裏有一個聲音說,“不如出去走走吧。”

其實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裏。但是,重要的是,我出發了,並且一路向前。

我從廣州出發,我來到形色匆匆黝黑麪容各帶笑顏的昆明,我感受過大理和雙廊的恬靜舒適,我看過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懷,我在納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亞丁,我走過慢節奏的成都,我路過火車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廣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記了,當初決定出發的時候,是爲了找到所謂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點滴的記憶,那些和陌生驢友的談笑風生,那些我納入眼裏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美景,或許都已然成爲了我人生的一部分,於是我終於明白,在我“尋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創造真我”,這個雞和雞蛋的輪迴,讓我豁然開朗。

原來我不是沒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還在路上,等着我去尋找。

真實地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個日子裏努力着,整裝待發,隨時遇見一個路口,隨時轉彎,只爲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湊完整的自己。

小說裏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這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然而卻有那麼多人困頓自己的世界,無法真正邁開腳步。旅途,不僅僅是真正地邁開腳步前進,還有,真正往自己內心深處前進,更加看清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1

寒假在家翻了翻家裏的書櫃,找到了這本《一個人的朝聖》,之前在kindle上看到了許多推薦,我對他的感覺好像就像是我們聽說的虔誠的教徒在禱告這樣的印象,但當我打開這本書,卻不是我認爲的那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蕾秋·喬伊斯(RachelJoyce),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於舞臺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聖》是她的處女作,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入圍2012年“布克獎”。

作爲一名作家的處女作,就榮獲布克獎,真的是對一名作家最好的鼓勵。

布克獎被認爲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榮獲布克獎幾乎已經成爲"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的六十歲退休老人,名叫哈羅德·弗萊,他這一生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生活平靜,與妻子的關係也漸行漸遠,日復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別信,來自患了癌症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在哈羅德年輕時,是奎妮幫了他,因此他一直記得這件事,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經60多歲了,但是自己的生活過得是一團亂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他想着,走下去,我總能到達終點,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之歌信念使他堅持了下來,並且在一路上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超越了自己。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如何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本書承認人的脆弱與不堪,但卻依然有着感動人心的救贖的力量存在,而不說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己的弱點、逃避自己的侷限,不用所謂的“勇敢”、“光明”、“討人喜歡”的一面來武裝自己,壓抑下不安來博得他人的認可、關注與崇拜。弱點也可以帶來光明,陰影也並沒有那麼不堪。就像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一樣,並沒有什麼非凡的成就,只是如塵埃一樣,低落到地裏。我們中也許有人爲了生活,獲得很卑微,很可憐,但是人一生中總要有一個點事可以釋放自己的光芒的。也許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我們感動,有時候會懷疑自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哪什麼纔是有意義的人生,大多數人說的就一定對嗎?烏合之衆這個詞是有一定的來源的。那麼對於我們平凡的人來說,追求人生,追求優秀,追尋人生的意義。感受愛與快樂,溫暖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2

很幸運能看到這樣一本書。

很佩服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描寫如此細緻。看到男主的一段段獨白,不禁會聯想到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會有這種感覺,明明想去做的事情,卻沒有去做,比如關心親人,朋友,好似覺得這不重要吧,對他們來說。其實,這是有必要的。

哈羅德總是一個人,他沒什麼朋友,他害怕坐到陌生人當中,這樣他顯得很不自在。然而,在朝聖的過程當中,他慢慢的發現,和陌生人相處沒那麼難,人和人不同,卻又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故事,或美麗或哀傷。現在的我喜歡獨自一人待着,隨心所欲。若是和一羣人在一塊,我往往是那個最安靜的人,聽他們說話就好了,真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我是一個不太會聊天的人,嚐嚐要把天聊死的那種,或許是因爲自己的一根筋。

本書對我有另一個啓發,關於婚姻,夫妻應該相互扶持,包容與理解,多溝通切勿冷暴力。男主妻子因兒子去世後,就開始與男主分房睡,日常溝通也不多,並一直怨男主,無疑對雙方都是折磨,長達二十多年的煎熬最終因爲一封信纔開始解脫。在如今社會,離婚率升高,很多都是不滿冷暴力。女人要的是安全感,男人要的是支持。若愛,請珍惜;若不愛,請不要傷害。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3

很早前看了一小部分後就擱置沒看了,前段時間看《月亮與六便士》,不知道爲什麼總是想起這本《一個人的朝聖》,《月亮與六便士》看完後就迫不及待的翻出這本……

全書分爲兩冊,第一冊講主人公哈羅德爲探望病危友人奎妮而獨自踏上漫長旅程的故事,哈羅德的出發點是爲了給予友人希望,最終卻實現了自我救贖,激發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同時,其妻子莫琳在等待及關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行審視,觸發了對愛的全新領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第二冊講奎妮在病牀上等待哈羅德的過程中以信件的形式複述了這個故事,也是奎妮的自我懺悔自我救贖,算得上是奎妮心靈上的一次朝聖之旅。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旅程的最後一小段,哈羅德告訴妻子莫琳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想要回家,莫琳卻一直勸他堅持自己的立場,鼓勵他繼續;終於哈羅德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因素,調整好心情,到達了目的地。在最艱難的時刻,心裏可能涌現出想放棄到念頭,但只要有一絲不想放棄的念頭就會一定會完成。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4

斷斷續續看了兩個月,中間隔開一個多星期看了《法醫秦明》前五季,今天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樣斷斷續續看,很多看書時的感觸已經忘了。

一個退休的老人,原以爲生活會是不鹹不淡一成不變地過下去,突然收到許久未見的舊時的同事患癌之後寫來的告別信,在加油站女孩的善意鼓舞下,懷抱着要治好同事讓她活下去的信念開始了長達87天六百多英里的信念之行。全書大數用了哈羅德和莫琳的角度講述了這段朝聖之路的心路旅程。對於哈羅德而言,奎妮的信給了他一個契機,一個去尋求改變的契機。從未掙脫過目前的困境,缺乏思考的機會,所以,放任生活過得一塌糊塗,對妻子,對早夭的兒子,對拋棄自己的母親,情感的遲鈍,丟失了許多原本該珍惜的東西。六百多英里的旅程,孑然一身,全憑信念,獨自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反而,可以開始冷靜思考人生。重新撿拾起最初的初心,記憶深處的回憶。

對於莫琳而言,哈羅德的突然離家,以及哈羅德離家時間的疊加,都讓她的心開始受到觸動,有更多的時間去回顧過去,回味愛情、婚姻最初的美好。人的劣性,是永遠不懂珍惜眼前人眼前事,不經歷失去,便不懂擁有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還好,雖然我們錯過許多,但如夢初醒時,你還在我能觸碰到的地方,你依舊屬於我。還好,我沒錯過你。這是一場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是兩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放下過去,放下執念,重新開始。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書不錯,值得一看。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

完完整整的讀完了這本書,倒不如說這本書陪伴着我,度過了漫長暑假的三分之二。一個人的朝聖,是對信念(對重要的朋友,我能夠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來)的篤行,是對自我意識的感悟,對身邊周圍所有事物的慢條“梳”理。

一開始的哈羅德大概是一種自我懲罰,失去了去生活美麗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趨於平淡的慣性,但是當得知最好的朋友奎尼,重病將要離世的時候,哈羅德再也不能平靜,去欺騙自己,他要找到一個出口,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毅然決然的走出了門口,(簡化了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哈哈)這是他情感發展的必然,再然後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聖者,是對比也是烘托,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朝聖的模樣,是誠懇虔誠的沒錯了。到最後的到達,再然後哈羅德與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還有個驚喜就是莫琳與哈羅德都正視了喪子之痛,ta們分開的87天就是開始彼此牽掛原諒的過程,這實在太好了。

文章的語言也是含蓄細膩的非常了,尤其是對景物描寫,細節的描繪,凸顯的要素非常明確,也更能表達哈羅德等人物的心境狀態,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謝謝楊老師厚愛的畢業留念,認真的讀完了一本書。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6

我的事,是我的事。

一個意外的觸動,決定去做一件事。上路。剛開始忐忑,緊張,別人會不會嘲笑?但總有人會理解你,於是獲得力量,堅定信念。一段路之後,覺得當初的信念不夠用了,再次向外尋找力量。終於,自己有堅定的信念,裝備更加專業,信心倍增,於是追隨者衆。但是衆多的追隨者,太多的責任,終究會累,方向也會被帶偏,於是在習慣了追隨者之後,再次做出主動或被動的決定,迴歸一個人的狀態,再次朝着原來的方向出發、前進。快到了,心怯,可不可以放棄?不可以呀,你會遺憾的。他人對你說,於是彆扭着繼續。終於,終於到了目的地,看到了風景。

嗯,目的地不過如此啊,沒有原來設想的激動、興奮,感覺貌似不過如此。不過如此,但又不僅僅如此。

那些在路上遇到的人,看到的風景,聽到的故事,做出的思考,都變成了氣質和靈魂的一部分。它們或許微不足道,但足以改變你的人生。是的,不過如此,但又不僅僅如此。

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看不懂嗎,看不懂就對了。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7

一開始非常困惑,他們的孩子戴維到底怎麼了,一會兒覺得戴維好像去世了,一會兒戴維又跟他們對話,覺得自己想多了。但是隨着哈羅德“朝聖”的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做了各種各樣的不可思議的事情,也看淡了許多。直到快要結局的`時候,在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裏,我才知道,哈羅德和莫琳的孩子戴維因抑鬱症自殺了。只是莫琳無法接受,所以前期我看到的那些對話,都是莫琳的自我安慰與想象。

雖然哈羅德與莫琳他們的故事我沒經歷過,但就是有一種莫名的感同身受,有些心酸,可能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吧。剛開始我還在想,就是去個貝克特,爲什麼說是“朝聖”呢?但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服口服的承認:這就是朝聖。有信仰不一定就是去信仰某種宗教,其實自己的內心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戰勝自己,看清人生,珍惜眼前,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這樣的朝聖是我向往的,我希望自己也能走出那個自己所謂的熟悉的世界,走進另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可以盡情地讓自己的思想碰撞。我敬佩哈羅德!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8

鼻子無法呼吸、心抑制不住的顫抖下看完了這本書,很美好的結局,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重新孕育生命的感覺。

在自己看最後一章中,不斷的看到想到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並曾經一直在路上爲之祈禱的那些過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快樂精靈留給我的是永遠的微笑,雖然他有煩悶的時候,但他還是會給我微笑;媽媽走時的安詳與解脫,我每日騎車在不同醫院奔波的路上只爲告訴她愛她、想她;我牽着婆婆的手在小區裏四處遊蕩,她撿起一片樹葉視若珍寶,我給她帶上一朵小花她笑顏如花;

最後她們離開時肯定是都已經厭透了這個世界,每個人眼神最後都是空洞的,無論那時我們怎麼想留住她們。如今我才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路走,都要重新來過。

寫到這裏時,心理平靜了許多,從新審視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一讀。在隨着哈德羅一起行走的路上,你也在不斷反省自心,不斷髮現生活中自己和別人新的優點,不斷的看到被自己忽視的各個角落的美!一個人的朝聖,一個家庭的救贖,慰籍了3個人及其周邊的人,這個圈子有多大,你來想吧!

又一個週末的早晨,一本好書帶給我的快樂把一週的疲憊洗去,看到了早上明媚的陽光。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9

一個人的朝聖歷程也是哈羅德重新回憶,整理,審視自己一生的過程。爲弗萊和艾琳的愛情又喜又憂,喜的是確實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憂的是看着他們在時間的磨練中漸行漸遠,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

感慨於哈羅德第一次爲人父母時的心理活動,對一個天才而又患有抑鬱症兒子的又疼愛有時候又手足無措。從兒子誕生時,妻子慢慢的開始改變了,她一切都開始站在兒子的那一方,她變得不愛打扮,敏感多疑,生活失去了戀愛中的以前那種情趣。有時候哈羅德真的像個孩子,不,應該是有時候男人就像一個孩子,會吃醋想要獲得愛。他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兒子的問題,擊破堅強的外表他也有一顆脆弱的心,哈羅德說: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有時候也很懦弱會讓你失望。兒子自殺去世了,夫妻的關係也名存實亡了,兩人形同陌路。但在朝聖的路上,夫妻兩都陷入了對自己行爲的審視,發現他們都還是深深愛着對方,經歷了那麼多,一切都釋然了。每個平凡人生命中都是有遺憾的,看着眼前這個有信仰貌似堅定的老人,支持敬佩目送他遠去做那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對生活最後的反抗吧。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0

看完被感動到,總想寫點什麼,這一路彷彿跟着哈羅德一起走,他起初的孤獨和無助讓我感到壓迫,但又爲着他懦弱沉默、未盡父親的責任而有埋怨,隨着哈羅德的回憶,真相才逐漸明朗起來。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其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脾性的人,哈羅德16歲被父母拋棄,獨自面對生活,年過半百又重新啓程不斷直面自己的內心和痛苦往事,他是勇敢的。

我相信他與奎妮間純粹的友誼與愛情無關,甚至在哈羅德結束87天的行走按下療養院的門鈴時緊張起來,期盼他與奎妮熱切的寒暄,期待老友久別重逢的熱淚盈眶。並沒有,奎妮只是睜眼看了看他,說不出一句話,這多少令我失望,我也在這時明白,好多時候結果沒那麼重要了,享受過程,直面自己的錯誤併力求不再次重蹈覆轍纔是真正的救贖與悔悟。愛與被愛都是一種能力,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需要這樣一次回頭看過往人生的經歷,然後與自己和解,與身邊的人和解,奮力前行,熱愛生命。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還有更多,感謝哈羅德,感謝朝聖途中的每一個人,感謝作者,謹以此爲記。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1

水平實在有限,但還是沒忍住水了一段。

18暑假,家中無聊,因徐大樂的一首同名歌曲《一個人的朝聖》開始翻看。前幾天出校與兩同學閒逛,也剛好看到了“要麼庸俗,要麼孤獨”的網易熱評。這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巧合吧。至此,全書讀完,也不過幾個小時,雖未擱下,但這過程我卻使其持續了半年多。雖有走心但並不太多,這也許是假讀書吧。書中諸多細節,記憶已然模糊,有時甚至成爲催眠之佳品,細細想來,並非書中不足,實屬個人問題。此問題緣由,也剛好與我目前對看書的想法相對立:多讀書,多修心。

關於想法: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是不容易被自己注意的,是潛移默化的,更不是隨便就能改變的。但不管何時,這是值得自己哪怕用一生時間去跳出來的的。?應有一天,你心中雖仍有疑惑,但已充滿勇氣,“不計得失”的走向那“一個人的朝聖”。

以上便是此刻的我,與《一個人的朝聖》的全部交集了。也許以後還會有,也許沒有。不管怎樣,希望自己越來越好吧。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2

——這一年,我們都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

哈羅德,一個退休的老人,他以爲自己的人生就這麼過去了——直到那封信的到來,那封改變了哈羅德一生的信。

一個人,六十多歲,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他僅靠着一雙帆船鞋,和一個必勝的信念,走路橫跨整個英格蘭——去救一個已經病入膏肓的患癌女人。

在這八十七天裏,這六百二十七英里的路上,他堅守過,迷茫過,快樂過,絕望過,質疑過,相信過。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風風雨雨就在這一路上全部呈現;人性的善良與堅持,也在這一路上絢爛綻放。

兒子的自殺讓他痛不欲生,妻子的冷漠又讓他無力面對生活。與生活的關係開始逐日下降,他開始不信任生活,直到收到一封信,他工作時的女同事奎妮·軒尼斯的信,他纔開始對生活有了充足的信心。

哈羅德,一個男人,六十多歲。他安靜,卻不沉默;他寡言,卻不怯懦;想過放棄,卻並不放棄。這一年,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裏,我們需要信念,也更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坎坷,或挫折,都要像哈羅德一樣,有一個信念,以它爲目標,去前進,去進步,就算沒有完成,它也會帶給我們許多心靈上的收穫。

就像哈羅德一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3

《一個人的朝聖》故事的梗概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朝聖指的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聖地或其他重要地點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靈性好處。

哈羅德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意同人打交道。

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着腰生活。

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

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裏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讓自己深深後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後,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聖旅途的一個契機。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麼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着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願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涌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淨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接下來,摘抄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句子吧:

1、“天氣真好。”哈羅德努力讓自己聽起來不像一個正在哭的老人。

2、去理解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一些東西。

3、如果他把這個計劃說足夠多次的話,說不定真的能夠漸漸變成能把這件事做成的人。

4、他們都相信他。他們都看見了他的帆船鞋,聽過了他說的話,卻用心說服了理性,選取忽略一切證據,去期盼一種比不言明的現實更大,更瘋狂,也更完美的可能性。

5、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6、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推開父母,離他們越來越遠。

7、但過去那麼多年他們都淡漠了語言的溝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會被拉回到痛苦的過去,還是三言兩語交流最安全,他們都自覺和對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爲言語之下是深不可測、永不可能逾越的鴻溝。

8、遊客來到這種宗教遺址通常會買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飾品及紀念品,因爲除此之外他們並不明白還能做些什麼。

9、但沒人明白他們內心深處的包袱。有時他們需要付出簡直不爲人道的努力來扮演“正常”,每一天都要裝,還要裝得稀鬆平常。那種不爲人道的孤獨感。

10、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努力迴避的記憶,任由這些回憶在他腦子裏絮絮說着話,鮮活而跳躍,充滿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

11、她試着看看雜誌,但讀到的只是一個個分離的單詞,連不成有好處的句子。

12、但有時他發現早年的沉默其實一路跟着他,進了他們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簾後,牆紙內。歷史就是歷史,你無法逃離你的出身。

13、有些事情能夠有好幾個起點,也能夠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爲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他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所以此刻最後能夠說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14、我每時每刻都想着她。腦子裏清楚她已經走了,卻還是忍不住張望。唯一的變化就是我漸漸習慣了那種痛。就像在平地發現了一個大坑,一開始你總是忘記有個坑,不停地掉進去。過一段時間它還在那裏,但你已經學會繞過它了。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4

平淡的退休生活被一封書信激起了波瀾,想要回信卻始終覺得語言太過貧瘠,在寄信的路上,總以爲一封信的分量太輕,還應該做得更多一點。猶豫間就這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某一個瞬間下定決心要走路去看望老友,用這種帶着某種宗教意味的方式爲老友祈福。

剛開始除了腳上的水泡一切都還順利,隨着越走越遠,一樁樁往事浮現,哈羅德的狀態波瀾起伏,有時受困於母親的拋棄,有時受路人的鼓舞,有時苦於與莫琳關係的惡化、兒子的疏離,有時又被大自然所震撼,當朝聖的故事被報道引來一羣追隨者,他從最開始的感恩到後來的無所適從,最終離開了朝聖者們獨自行走,他的朝聖之路也是一個內心的旅程,不斷回憶不斷懺悔不斷釋懷。故事的高潮是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段路程完全不像哈羅德曾經想象的那樣,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他完全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許多路,是他整個旅途中最痛苦黑暗的時刻,這讓我很困惑,不明白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當謎底揭曉時不禁爲作者的奇思讚歎,原來當他原諒了母親的拋棄、諒解了莫琳的疏離、知道了奎尼的等待,戴維的死卻讓他深深自責無法自拔,他意識到自己這樣走路根本於事無補瀕臨絕望而選擇了放棄。最終是莫琳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堅持走到了終點,雖然奎尼並未因他的行爲而得到救治,但是哈羅德、莫琳與奎尼都得到了救贖,死者安息,生者釋懷。

看書過程中有個很大感觸,作者的語言總讓人感同身受,“星星一顆接一顆在夜空中刺出亮點,漸濃的夜幕開始戰慄”、“路旁的櫻桃樹站在厚厚的一裙花雲裏,一陣風吹過,便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紙”、“一層厚厚的烏雲灰壓壓地蓋住天地,一場又一場的豪雨幾乎要將所有東西的顏色輪廓都打掉”等等,描繪細膩豐富,伴着哈羅德的情緒一起跌宕起伏。

“哈羅德途經兩位推着嬰兒車的年輕女士,一個腳踩踏板車頭戴花哨棒球帽的小男孩,三個遛狗的男人,一個徒步旅行者”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了曾經的2次深夜的徒步,一次是13年的夏天花了2個小時35分鐘走了12。5公里,當時在空間裏還留下了記錄“有清風無朗月,路遇小狗三兩隻,納涼人家七八處,吃哈密瓜的父女一對,酒席擺了三攤,腳崴了四次”,竟有如此相似的描述暗覺有趣。另一次是19年五月半夜11點多暴走7公里,好像都沒有特別的理由,興致到了說走就走。但是走路的時候,隔離了手機、隔離了世界,只有天空、道路、路燈和我,偶爾微風拂面,不去想身後的繁瑣明天的未知,只有當下,只想着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不失爲一個放空與暫停的好方法。

就像書裏寫的那樣,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爲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5

“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這是一段有關信念、救贖他人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已經退休的釀酒廠前員工哈羅德是一個有些內向沉默的老頭,他和妻子莫林過着平淡、普通的生活。而某個週二上午曾經的友人奎尼寄來的一封寫着自己已身患癌症信,卻打破了他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讓他開始了一場他從未預想到的旅程,一段救贖自己,救贖他人的“朝聖”。

哈羅德一開始,不過是想給過去的友人寄出一封寫着自己關懷的信。但當他步行走到第一個郵筒面前卻未投出那封信而是繼續行走想尋找下一個郵筒時,一切已經開始悄悄改變了。他走過了幾乎整條福爾街,走到了加油站,在裏面遇到了經歷過姨母患癌的女員工,女員工的一句“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做成”爲他種下了信念的種子,爲他開啓爲救贖友人的“朝聖”道路。

65歲,行走87天,走過627公里,在這段行走的朝聖路上,不斷有人加入他的隊伍,卻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理解他此行的目的,最後哈羅德從這羣人中脫離,一個人孤單的到達了目的地。哈羅德在朝聖的路上默默的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他想到了自己悲慘的童年,一個愛自由勝過愛他的母親,一個可能從未愛過他的父親;想到了與自己有着深深隔閡,最後因抑鬱自殺的兒子;想到了在喪子後和自己漸行漸遠的妻子;想到了爲自己頂罪而被公司開除的友人奎尼。但他在慢慢回想過去的同時也在慢慢的和自己和解,他意識到是自己缺愛的童年造成了他的性格缺陷,讓他不懂如何去表達愛,在兒子遇到困惑時,不知如何支持他,而造成了悲劇。兒子的去世與他的不善溝通,都讓他與妻子關係逐漸冰冷。但他選擇原諒自己的父母,他不再糾結於別人的過錯,不再糾結於自己悲慘的童年,而是選擇放下,選擇坦然接受,去面對自己全新的人生。

當他完成自己的旅程到達醫院時奎尼已經不能再言語,奎尼的生命像在風中搖曳的微弱燭光,隨時都會熄滅。他最終也沒能救回自己的友人,但他卻救贖了自己,經過這段旅程,他變成了不一樣的哈羅德,不僅是身體上的強健,更是內心的救贖與諒解,他與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妻子和解,帶着堅定的信念重新開始了自己的人生。

可能這就是人生,我們有時也許不能夠完成自己剛出發時定下的目標,卻總能在路上收穫到自己從前不曾發掘過的美好,行走的路上永遠不要只顧目的匆匆前行,而是學着反思,學着感悟,學着理解。永遠不去講“不可能”,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堅定的走下去。

“那麼,我是誰?”——答案就藏在我們行走在的路上,就藏在我們慢慢反思自己,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6

人說歲月如歌,活到這樣的年齡,總算是有些許感悟。覺得人生的過程,就像是一次朝聖,只不過是有去無回。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作品《一個人的朝聖》,盡在詮釋如我之類的普通人對人生的理解。

這本書分爲兩部,第一部以男主人公哈羅德。弗萊的生活瑣事爲敘事主體,間或穿插哈羅德與女主人公奎妮的工作交往;第二部以女主人公奎妮寫給哈羅德的三封信爲主體,描述了生患絕症的奎妮對過去的懺悔,對生命無限的留戀,然而面對死亡的來臨,又是那般的淡定與坦然。

哈羅德一家住在英格蘭南部德文郡的金斯布里奇,他在啤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既無遷升,也無貶謫,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甚至六十歲退休的時候單位都沒有爲他舉行一次歡送儀式,普通得如一粒塵埃。在家裏,多年來與妻子莫琳感情疏離,彼此在心裏都有一道厚厚的大門,把對方關在門外,兒子戴維從小學業優秀,考上了劍橋大學,但是一直與哈羅德思想隔閡,難以交流,最後患了憂鬱症自殺身亡。中年喪子讓哈羅德幾乎崩潰,而妻子莫琳一直把兒子的死因怪罪於哈羅德。

退休後的哈羅德生活平淡,無所事事,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友、同事奎妮的信,奎妮在信中告訴哈羅德自己身患絕症,行走在人生邊際,所以特地寫信向他告別,哈羅德馬上寫了回信,然後去郵局投遞,但是他走到郵筒跟前又猶豫要不要寄信,一方面覺得奎妮需要他的回信,另一方面又覺得這封信畢竟有些單薄,不足以告慰一個生命垂危的朋友,於是他向下一個郵筒走去,希望在那裏可以有勇氣寄信,但是第二個郵筒到了,第三個郵筒到了,他口袋裏的信還穩穩的存在,他來到一家便利店買東西,便利店的小姑娘聽他講了自己的猶豫,然後說“你爲什麼不親自去看看你的朋友呢?我的姨媽當年也是患了癌症,我去看她,結果她活了下來”。小姑娘本意是安微、開導的一句話,卻讓哈羅德突然開竅了,於是他掏出口袋裏的信,加了一句“奎妮,等着我,我來看你”,然後投進郵筒。

憑着這句話,六十五歲的哈羅德身着棕色外套,腳蹬帆船鞋,踏上了從英格蘭最南端德文郡的金絲布裏奇到最北部的貝里克療養院,全程637英里,歷時87天,一路上風餐露宿,忍受大雨傾盆的澆灌,頂着炎炎烈日的炙烤,由於沒有指南針、地圖等一些長途跋涉的必需裝置,哈羅德走了很多冤枉路,有時候甚至走了一天才發現又回到原點。後來在路上匯入了一些好奇的人,一些釣名的人,甚至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追隨者,他們帶來了一些必要的徒步裝置,當然他們也帶來了他們自己的行走目的,只是這些目的都與哈羅德的目的不一樣,行走在路上參與者們讓哈羅德思麻木的內心開始有了一些活泛,第一次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思考,他想得最多的是對兒子的愧疚,但是畢竟兒子已經在另一個世界,那麼現實中的思考就是關於妻子莫琳,過去四十年的婚姻生活由模糊逐漸清晰,他想起了他們曾經有過的如花的年齡,如蜜的愛情,他的心似有所動,在沿途的公用電話亭和莫琳的通話內容慢慢的豐富起來,他開始在沿途給奎妮買小禮物的時候,也買一些莫琳可能會喜歡的小禮物。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路在腳下延伸,他們也越來越接近目的地,但是一部分同行者覺得這種行走沒有趣味,然後離開,一部分意識到和哈羅德一起走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選擇自行到達貝里克。只有哈羅德,仍然按照自己的路線,朝着自己的目標,用自己破破爛爛的帆船鞋,一步一步丈量着從金絲布裏奇到貝里克的距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在莫琳這方面的理解,認爲哈羅德一定是與奎妮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所以哈羅德才這樣堅定去看奎妮的決心,於是乎在莫琳的心裏,產生了對哈羅德另外的認識,從戀愛到結婚的四十年的經歷像電影一樣在閃現在莫琳的眼前,她終於坐不住了,在鄰居的熱心幫助下,莫琳追上了哈羅德,心裏希望哈羅德能夠跟她回家,但是哈羅德沒有改變注意的打算,所以夫妻二人也沒有什麼交流結果,莫琳只好自己回來。開始關注哈羅德的行走情形。

作品的結局很有意思,當哈羅德到達貝里克療養院,看見的奎妮已經不是二十四年前的那個姑娘了,躺在病牀上的奎妮,瘦小得像個孩子,面部腫瘤潰爛,一隻眼睛由於面部浮腫,已經完全睜不開,鼻子是歪的,嘴巴不能進食,最後終於見到了哈羅德,她安詳的去世。

哈羅德在療養院見到了莫琳,夫妻二人先是相視而笑,繼而是相對大笑,在這種大笑中結束了全文。

掩卷沉思,我在想,他們大笑的原因何在?

也許是哈羅德覺得他實現了對奎妮的諾言,讓奎妮等他來到後才無憾的離開,所以他內心有着兌現承諾的輕鬆?也許是這87天的旅行,讓他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從未有過的昇華?還是另有一些不爲我們能夠深究的含義?我不得而知。

我理解的夫妻二人最後的大笑,應該是他們又找回了疏離幾十年的感情。奎妮畢業於牛津大學,二十多歲時愛上了一個沒有責任心的渣男,從此心灰意冷,到啤酒廠當會計,由於工作上的原因,認識了哈羅德。哈羅德藍色的眼睛,棕色的外套,月色下的雪地獨舞等等,都讓奎妮着迷不已,但是哈羅德有家室,奎妮只好站安全的位置上,愛着哈羅德,這一切,哈羅德不能確定,他只是感覺到和奎妮在一起很溫暖,很舒適,直到兒子去世,哈羅德精神崩潰,砸爛了老闆的心愛之物,奎妮替他頂罪,被迫辭職離開啤酒廠,來到海邊,買下一座破破爛爛的房子,一邊用自己的雙手改造這裏,使它煥然一新,美其名曰“海上花園”,一邊在這裏療治心靈的創傷,直到患病離開,住進療養院。在生命的邊緣上,奎妮給哈羅德寫的一封告別信,也算是給自己站在配角的位置上,愛了哈羅德二十四年的一個交代吧。

即使是這樣,又如何?當哈羅德風塵滿面的站在她的牀前,她的嘴裏說不出一句話,她的眼睛看不見哈羅德一眼,最後艱難的轉身背對哈羅德躺着,一個女子,用二十四年的時間,在心裏獨自爲一個從未表白過的男人唱着情歌,直到生命結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這一切,也許哈羅德心有感悟吧,否則他怎麼會一接到奎妮的告別信,就在出門寄信的過程中踏上了探望老友的遙遠征程?87天的徒步,87天的思索,87天的一次心靈的朝聖,讓哈羅德理解了人生,明白了人生的真諦,特別是在療養院看見的奎妮已經是面目全非,他想到了四十年來與莫琳思想的隔閡,感情的疏離,此時此刻,在療養院見到了莫琳,在他們的笑聲中,詮釋着了哈羅德87天徒步的意義:與其說是去告別老友,還不如說是一次人生的朝聖。

遺憾的是在忙碌的俗務中,很多人無暇去做這樣的朝聖。無論如何,我們的心都要警覺,因爲在將來暮然回首的一剎那,那人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7

困囿於家的日子,時間彷彿變得格外漫長。2月的初春時節,春梅初綻,綠樹吐蕊,世界本應是生機勃然的。

隔窗遠眺,看不到什麼人,偶爾,馬路上開過一兩臺車。按下暫停鍵的生活,一下子變得緩慢而安靜。

讀書吧,趁時光正好,趁陽光不燥,我告訴自己。於是,《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又一次拿在手中。

這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女士的作品,入圍20xx年布克文學獎,感動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人們。買回這本書是在三年前,再一次閱讀,跟隨哈羅德的腳步千里跋涉,在哈羅德的世界裏,隨他經歷身體和心靈的磨難,穿過很多城市和村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種種經歷後,讀懂人生,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彌補一些生命中的缺憾,完成自我救贖。

在他開始行走之前,哈羅德是什麼樣的呢?六十多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與妻子生活在鄉間,夫妻疏離二十年,日復一日,過着似乎可以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他笨拙、自卑、木訥、敏感、內向,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這真是一種糟糕的狀態,就像芸芸衆生中的我們。直到有一天清晨,他收到二十年不見的老友奎妮的信,奎妮患了癌症,寫信來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在加油站女孩無意識的鼓勵下,他的心頭似乎生長出一種執着的信念,一種信仰的力量。在不斷的行走中,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堅持走到貝里克郡,癌症晚期的奎妮就一定能活下來。

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哈羅德沒有裝備,沒帶行李,也沒帶錢。然而,87天,627英里,他堅持了下來,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一場心靈孤旅。

一路上,哈羅德發現了以前不曾注意過的生活美景,也憶起了曾經的愛與美好。童年的不幸讓他似乎缺少了一種表達愛的能力,他年輕的兒子戴維頭腦聰明卻思想混亂,最終因抑鬱症自殺;由於兒子的離世,以及生活種種,他與妻子越發疏離,雖處於同一屋檐下,卻如同生活在兩個世界。而在這一段87天的旅途中,哈羅德想起了與奎妮的友情,與妻子的相見、熱戀、婚姻,再一次喚起曾經的愛與熱情。他痛悔自己沒有承擔好父親的責任,從而對與兒子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心生憐憫,一路照顧。故事的最後,他的老友奎妮用87天的堅守等到哈羅德,帶着一滴淚離開這個世界,內心應該是滿足和平靜的。哈羅德和他的妻子再次牽起對方的手,“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記得書中這樣說:“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哈羅德原本並不是一個有勇氣、有毅力的人,他不過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一路上他有過沮喪、懷疑、退縮,然而他最終完成這上千裏的旅途,他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渴望,來自於對朋友的承諾,來自於好心人的善意,或許也來自於對幾十年蹉跎歲月平淡無奇的生活堆積的不滿。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87天的旅途,於哈羅德是一場朝聖之旅,於他的妻子莫琳,又何嘗不是。莫琳獨處的日子裏,她一點點再次瞭解自己的丈夫,再次打開心門,找回曾經的愛意,給哈羅德堅持下去的力量,彌補了夫妻間的裂痕,她交了朋友,修整了花園,敞開窗戶接納陽光,將那些陰暗與悲傷慢慢放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

跟隨哈羅德的腳步,能夠真實感受到他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這一段行走的旅途,哈羅德從內向、保守、不自信,到後來的陽光、真實、勇敢面對自己,這個過程複雜,卻也簡單,從中,我們能夠看到隱隱約約的自己。這段朝聖之路,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在心裏。

想起一句話:“當你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合上書,許久不能走出哈羅德的世界。我回想着自己的生活,沉默不語。當有山壓下來時,我便低了頭,的確是這樣。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或早或晚,或許終要經歷這樣的一段路。哈羅德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在內心迷茫時,獨自一人,靜下來,問問自己要去哪裏,然後付諸於行動。當我們懷抱執念和勇氣,讓身體與思想都行走在同一條路上,一定能夠發現不一樣的天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8

我有一個前同事。她比我年長一點,爲人嚴謹,話也不多,很多時候雷厲風行得令人有點害怕,內心卻是個十足內向敏感的人。我知道,因爲我也算是。

一起共事過不過短短兩個月,她在我心裏的印記卻如何都無法抹去。看到單純的人會想起她,看到敏感脆弱的人會想起她,看到奎妮會想起她。

我有很多和她一起的回憶,回憶裏只有我們兩個,喝咖啡,聊天,吃東西,哪怕在一個嘈雜的會議裏,我也知道她聽得見我的聲音。

我記得許多她講的故事,說過的話,我們一起大笑過的腦洞大開的可能性。我記得她有時小心翼翼的措辭,有時堅定果決的幫助。

我之所以一直想着她,可能因爲我知道她也記得所有的這些。她從來不說,可是我知道,她或許也知道我知道。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是見過就忘記了,或者有幸記得彼此的存在,卻很難在心裏清晰刻畫出彼此的忠誠和唯一性。

人太忙了,事情太多了,一兩個月不見,很多時候就很難再見了。

我知道,如果我某一天像哈羅德一樣行走,只會是爲了像她一樣的人。我不忍令這樣單純的心在世界的殘酷冷漠裏翻滾,也不願意讓自己放棄和這個世界唯有的紐帶。

我們擁有的太多了,知道珍惜的太少。一條微信就可以找到一個人的時代,誰還會指望誰會跋山涉水只爲了來看你?取而代之的,卻是對聽不到及時回訊的恐懼。

我想,浪漫的本質不在於我是這世界上最瞭解你的人,而是我認爲你比一切都重要,而你也正好知道。這是一道沒有人道破的默契,一份從來不曾簽署的協議,一個從不會懷疑的承諾。浪漫不需要知根知底。

浪漫是,不論我變成了誰,做過了些什麼,經歷了多久,在這一天我雀躍地向你奔去時,你也雀躍地滿心等待。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9

一個人的朝聖給我印象深刻,沒想到還有第二部。蠻好。

作者用奎妮的視角來寫這本書,開始我以爲不好看,中間也想過棄文。但是聯想看第一本的感受,我堅持看完了。而看完後回頭去思考的時候,才發覺這本書的美好所在。

奎妮愛的真的卑微呀。哈羅德不是多麼厲害的人物,只是啤酒廠一個普通員工。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他說出她的愛。然而他的兒子戴維和老婆一眼就洞察了她的祕密。

戴維的死,其實是必然的悲劇。奎妮做出了努力,去幫助過他。然而戴維依舊因爲抑鬱,最後自殺在家裏的花園裏。

奎妮爲了幫哈羅德保住工作辭職。最後在海邊懸崖峭壁上定居,並且精心創作了一個美麗的花園。花園裏種着花朵,還有象徵哈羅德和戴維等人的木頭人。有石頭貝殼做的院牆,有海藻貝殼做的裝飾等等。

奎妮得了癌症,用最後生命有限的時間給哈羅德寫信,對於一個連進食都困難的人來說這種近乎自虐的寫信就像一種生命的燃燒。她娓娓道來那些哈羅德不知道的關於戴維的事情,她祈求着實際上不存在也不需要的原諒。

這種卑微的愛,讓人動容。

在垂垂老矣之時,在每一天幾乎都有身邊的病人離開之時,她勇敢的堅定的活着等待着。這大概也是一種朝聖吧。

不知道爲什麼,看這本書,我沒有掉眼淚。不是因爲這本書不感人,也許是因爲這本書裏的人物太堅強。堅強到讓人心疼卻不悲傷。

奎妮的愛是卑微的,但是也是偉大的。其偉大在於,她僅僅是愛着,沒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報。而戴維,那個聰明的孩子,一直在索取卻沒有付出。對立的極端,反差的殘酷。

奎妮的離開是必然的。因爲她註定是不屬於這樣一個平凡的哈羅德。可以說哈羅德配不上這樣的奎妮。她是一個悲慘的女人,經歷了感情的失敗,然而她勇敢的去愛,哪怕這份愛只屬於她自己。

對於奎妮的愛,開始我是不屑一顧的。默默單戀一個普通的已婚老男人哈羅德,好像挺沒出息的。看完整本書後,我才覺得奎妮的愛讓人敬佩。因爲卑微到塵埃裏的愛,被她小心翼翼的藏着,這份守口如瓶就讓人心生敬佩。最後的奎妮終於活着等到了哈羅德,了不起。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0

從櫃子裏拿出挺長時間的一本書,就在今天,合起了書本,深呼吸了一口氣,且撐了撐懶腰。隨口說了一句:“收官!”

在那個交通便利的時代,有這樣的一個退休工老頭,花了87天,一步一步走了627里路,就是去爲了見一個故人,這着實是很讓人震驚。

他每天過着一成不變的生活,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你會相信他能夠把一件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做得超乎常人嗎?大概不可能吧?更像是一種無稽之談。是的,當我初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懷疑這老頭的腦瓜是不是出了問題?

哈羅德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在釀酒廠有40多年工齡的退休工人,這40多年裏他從未與他人相爭,也沒有知心朋友,也沒有人與他爲敵,日復一日,平平淡淡。當然也沒有過崗位上的升遷,這樣的生活好比是一潭拋下石頭也激不起浪花的水,甚至於到了他退休時,也沒有歡送會,上完最後一天班就回家去了,畢竟沒有任何人會在意。

然而一封信的到來打破了他一成不變的生活,那是一封來自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尼的信,奎尼二十多年前幫助哈羅德背了個黑鍋後便被解僱消失了。在震驚和悲痛之下,他寫了回信,再寄出的過程中,因爲加油站小女孩的一句“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讓哈羅德深受啓發,於是他越走越遠,最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尼就會活下去。

哈羅德的一切似乎是那樣不可思議,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甚至於平庸的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在這期間,哈羅德的壯舉不但受到媒體的關注,還激起社會各界人士對人生的思考。

平凡的哈羅德,終究成就了一件不平凡的事。退休後的他可以,爲什麼現在還年輕我們卻總說“太難了,我做不到呢?”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總會去計較得失。正是如此,纔有“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句話,而正好是那些不計較得失的只佔十分之一的人,把那些我們認爲不屑一顧的事情堅持了下來,從而達到了我們曾在一起所期望的成就。

認真和堅持是改變一個人甚至成就一個人的關鍵因素。主人公哈羅德在生活上一事無成,他是妻子莫琳和兒子戴維共同疏遠的對象。作爲男人,他在家中地位低下,完全沒有該有的地位和尊嚴。當他和家人探討問題時,收到最多的是來自妻子的“我不這麼認爲”的回答,以及兒子言語間的不屑與眼中的挑釁。在教育兒子不要罵髒話後,換來的卻是一句“走開”,甚至連說個笑話都能被兒子嘲笑。你也許會認爲他沒本事,是的,確實如此。但正是這個平庸的人,自從他踏上旅途並堅持走下去後,他的妻子也對他這次的執着感到不可思議,慢慢轉變了從前對他的固有看法。在行走的過程中,在衆多陌生人的幫助及鼓舞下,哈羅德逐漸找到自我、重拾自信,最後還引起媒體關注曝光,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大波追隨者。當妻子莫琳在衆多追隨者中再次見到他時,她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個卑微膽小的哈羅德,而是一個全新又自信的男人。

哈羅德的轉變,我們可以說那封信是引火線,但是最爲重要的是他堅定和堅持的意識覺醒。反觀當下的我們,是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下漸漸的浮躁了起來,愈發缺少一種堅定和堅持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把一切歸於其他,沒有哈羅德的自我反思,亦沒有他那一步一個腳印去踐行目標的勇氣。

年輕的我們,爲何我們不去借鑑和學習哈羅德的精神呢?來一段屬於自己心靈上的旅程,去看看曾經的自己,去感受那份源於靈魂上的鳴唱。畢竟那個理想上的你,不值得被辜負。信念很多時候是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雖然知道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做一定不會成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信念,篤定且從容。

你會發現,哈羅德原來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