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12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選12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麼?主人公哈羅德於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症,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院內,那裏屬於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着去貝里克,因爲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會活着。因爲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裏。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之後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此刻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爲什麼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之後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願應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現都深愛着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齊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應對一些我們不敢應對或不願應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應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看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在20多章還在疑惑到底哈羅德、莫琳、奎妮、戴維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書中用了哈羅德一路上遇到的人與事來穿插過去發生的事,正是這些回憶,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每個人看這本書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我來說兩個詞比較能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一個是“遺憾”,一個是“信仰”。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一天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們的人生都是有很多的人與事組成,就像書中裏面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和擬人語句描繪的花草樹木動物天空一樣,正是這些描述,描繪出一幅幅不同的場景,襯托着每一個故事。我們每個人的故事背後就是這些人與事。我們和哈羅德都一樣,都是一個單人,我們有很多路可以選,在年輕時候,我們都是一張白紙,要怎麼畫,我們自己決定,但願能夠經過深思熟慮,不讓以後有遺憾。

信仰並不是說要去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者人與物,我們只要堅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我們邁出第一步,路上會有很多的“不可能”去阻礙我們,我們要正視它,要強大自己,像坦克車一樣推過一切,結果能不能如意不一定,但是沒有信仰,我們要的結果肯定做不到。同時,在信仰的路上,我們會獲得很多,也要注意不要失去我們本應該有的,例如愛,這個世界永遠因爲有愛而變得不一樣。

但願你我都能找到方向,走完自己的627英里。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說到一個人,總讓人想到孤獨。說到朝聖,則是滿滿的宗教意味且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只能仰視而不能成真的行爲。

眼睛掃過一摞書,定格在它身上。只從書名,就決定是這本了。對於“一個人的朝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陳坤。其實對於陳並沒有什麼太多的瞭解。手機裏有他吟誦的《心經》,有一陣心裏總是不平靜的時候,會聽。再有,就是因爲原來的室友,看過一點關於他行走的採訪。簡單的用度娘給自己普及了一下知識,其實陳和哈羅德並不一樣。陳的行走,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走,也不是一個人的內心流放。志願者、明星、媒體,從企劃到系列活動的實施,可以說一直都是一個公衆行爲。但,很欣賞一點,陳行走的力量2013年的主題是“行靜喜馬拉雅”。“行”是指行走;“靜”部分指行走時倡導的禁語行走、安靜關注內心的方式。關掉電子設備,閉上嘴巴,斷絕一切所謂的社交。就單純的,不斷的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

也許自己是太過關注字面意義了吧,但不太同意書腰上那句“這一年,我們都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若單純的是一種求陪伴,我們豈不成爲了書裏那些穿着朝聖者T恤的人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爲什麼成爲人潮中的一員。只是因爲自己迷惘、受挫敗,就物質層面的拋開一切,加入到冠以朝聖之名的狂歡。

哈羅德看似偏執的開啓了87天的旅程,他的心其實很簡單,“爲了一個願望而上路,如此而已”。“有時他會看到意料之外的東西,比如一座瓷像、一個花瓶、甚至一個大號,都是人們用來阻隔外界污染,保護自己內心柔軟的物件。”然而,就像蔣方舟因《楚門的世界》而發問的那樣,“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的窺探之下,那麼,又該如何逃避?”哈羅德拋棄了手機,不必要的物品,低調甚至是謙卑的行走。可是,好奇的人們還是挖掘着、報道着他的故事。人們激動着,歡呼着,好似一切都和他們有關。莫林一開始選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窗前紗簾將她和外面的世界隔開,濾掉了外界的顏色和質地。她喜歡這樣。夕陽開始西沉,街燈很快就會亮了”。可窗簾擋不住鄰里的好奇,自己內心的苦痛和外界的郵遞。而哈羅德,在行走中,則慢慢“高大”、自信起來。若以備無數的聚光燈環繞,就把自己放在過客的位置上。無數的鏡頭裏,不都會有那麼幾個穿幫的路人甲麼?這時候,就算在鏡頭裏,又怎樣。

自己平常喜歡“安步當車”,或長或短。但,悲傷的時候,更願意一個人走。很多時候,並不確定方向和位置,就靠着沿途的公交站牌,默默的走在黑夜和車流裏。腦子裏不會像哈羅德那樣,跳躍着回憶。很多時候,就是不斷的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就像長跑到了體力透支的程度,那時候大腦放空,只有肢體慣性的擺動。因爲一個人,所以可以放縱的哭。當悲傷混同着寒冷,身體就會不由得發抖;可行走又會不自覺地讓四肢發熱。兩種力量此消彼長,總能讓人漸漸平靜下來

說到底,可能行走或者說朝聖,並沒有意義。我們討論了太多的意義,我們有時候也太執着於意義。一個人的朝聖,沒有救贖,只是走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我愛極了哈羅德弗萊。

只以爲是個不溫不火的勵志故事,帶着一份信念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直到最後,當淚水打在書頁上,才發現早已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一個人的旅程,給了衆人的光。

喜歡哈羅德路上遇到的人,喜歡他們的故事,加油站女孩,火車上的英國男人,海蒂娜……給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敞開心扉,原來大家都是一樣。沒有誰比誰更偉大,沒有人比誰更慘,你我也不過是這匆匆忙忙的世間一粒罷了。羨慕他們,可以各自擁有那份信任,侃侃而談。“不要給陌生人講話”的那份顧及在這裏消失的無影無蹤,或許這就是我們愛上獨自遠行的意義,一份吐露,一份坦然。

真正愛上哈羅德是在他開始用睡袋之後,他彷彿領悟了什麼,就像一個真正的朝聖者,頭上還頂了個光圈。他把東西寄回了家,一切從簡,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容易累,容易感到痛苦。他的心一下開闊了起來,接受別人的施捨,講述自己的故事,我覺得,這就是他路上最開心的一段時光,與天地爲伴,與日月同輝。人生就是在放下後纔會覺得快樂,當一切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心也快樂了,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哈羅德也沒有啊,一個個的問題來了,媒體,追隨者……因爲我們現在的社會啊,並不是真空的啊,他有人,有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都在爲了自己的利益活着,內心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我們不能指責追隨者錯了,他們當然不能理解哈羅德的心吶,他們沒有經歷,他們只是突然的崇拜,心想“哇,這個人好酷啊,我要跟着他一起這樣!”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真正的渴望,真正的覺悟,就無法真正邁開那一步。就像我們也不能指望別人能理解我們的心,理解我們內心的真正渴望,他們畢竟有着他們的生活。當我們被拋棄了,也沒有資格埋怨,因爲,我們有着我們自己的路,有着自己的絕望,有着自己的信念,無法讓別人插足,無法讓別人陪你走完。就像哈羅德的妻子,讓我感動的是他的那份鼓勵,但路卻依然獨自走完直至終結,纔是一個生命。

一段路,讓他們放下了所有的恨,所有的愛,所有的誤會,所有七情六慾,只回歸了最初的那份悸動,結尾的沒有道出那句話留下了無限美好,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記起來了,重要的是他們都笑了。或許只有經歷了很多人對這種感悟纔會深刻,什麼叫不忘初心,什麼叫學會放下。我還小,只鞥朦朦朧朧觸着點邊,但卻依舊希望,自己老了,能記起那些美好的悸動,當自己累了,能學會放下一點東西,卻要依舊走下去,當被各種誘惑,各種功利累贅纏身,壓得透不過氣來時,能讓心中透進一些光,慢慢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看完《一個人的朝聖》第一遍,看書的時候正處於迷茫期,有很多想法和計劃,卻不知道從何做起,這本書像一盞燈,讓我從哈羅德的旅程中找到希望,找到目標。他告訴我,開始吧,什麼時候都不算晚,在那個念頭冒出腦海的那一刻,堅定地邁出你的腳步,天知道,有多少想法被扼殺在計劃、準備的過程中。如果哈羅德在第一個信箱前投進了回信,那什麼都不會改變,在以後的日子,他仍舊會呆坐着院子裏,和莫琳過着形同陌路的生活。幸運的是,哈羅德踏上了朝聖之路,這一路,是心靈的洗禮,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一路上,許多不好的、美好的回憶一幕幕浮現在哈羅德的腦海,他在行走中整理、回憶、反思自己的一生,在行走中發泄痛苦、找尋解脫、看到希望;哈羅德碰到了許許多多的人,在他們的故事中,他開始反思自己和莫琳、戴維的關係,在行走的過程中,哈羅德遇到了很多的困難,腳傷、迷路、很多人的加入讓哈羅德的旅程慢慢偏離他的初衷,但好在,他都一一克服,到最後,他還是最初出發時的那個保留初心的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從不善交談到樂於分享,從接受幫助到幫助別人。

哈羅德就是我們自己,這段旅程就是我們生命的縮影,堅持自我,忠於內心,應該就是哈羅德教會我的事。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好些天才讀完,開頭並沒有吸引我,淡漠沒有交流的家庭,一個有些懦弱的老男人和他有些神經質的妻子。若不是接到老友的來信,得知她不久人世,也許他的生活到死都不會有改變。他因爲一個女孩的故事,也因爲對老友複雜的感情,貿然的開始了一段沒有準備的旅途。

一開始我的想法和書裏大部分人一樣,覺得這真是瘋狂的毫不理性的一個決定。當然,我知道這是本書,所以他一定會走到,但是我心裏卻是嘲笑的。看着他前行,看着他不斷犯錯,傷痕累累,真的果然如我所想一樣。哈羅德他也並沒有很堅定的在走着,他只是憑藉着一時衝動,他的內心也在不斷的掙扎,他在和人提起的時候也是羞於啓齒的,彷彿放棄就在下一刻。他是一個“沒有人愛被拋棄的孩子”、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是一個“沒有勇氣擔當的父親”,很可悲的一個人物。幸好他還是堅持下來了,哪怕他困於囚禁了他一生回憶裏,但他還在堅持。

他遇到了一個女醫生,她教會他處理傷口,把野外生存的裝備和書籍給了他。這部分開始,彷彿開啓了另一個世界,他的記憶開始浮現美好。山,水,日出,夜晚,野外,全都變得生機勃勃,他變得心情很好,很有動力。剖析了能浮現的一切,原來他還是經歷過那麼多的美好,哪怕伴隨不幸和怯懦,但幸福的瞬間一直都在他心裏,他變得堅定有自信。同時,他的妻子也在學着改變,也在反思自己。這一段我讀的很開心,覺得豁然開朗。

他出名,一個朝聖者,伴隨而來的是他有了追隨者,他不在孤單。可是,旅途變得瑣碎變得充滿爭議,他覺得疲憊不堪卻覺得不能捨棄其他人,然後最後他們又背棄了他,甚至包括一條狗也離開了。他又回到了孤零零的世界,很遺憾,他又變成了那個懦弱的哈羅德。他開始慢慢回憶起最痛苦最難堪的記憶,這麼多年他一直沒走出喪子之痛,是的,在開始我以爲叛逆不顧家的孩子,原來早就不在。

他一直囚困在過去痛苦中,幼年的被拋棄,造就了木訥透明膽小的性格,婚後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後,他的性格導致父子夫妻的感情不好,中年後,愛子抑鬱自殺夫妻感情降至冰點,他還連累了一個朋友,沒錯,就是奎妮,他虧欠她一句感謝。還好,最後的結局是好的。

奎妮真的等到了他,儘管那個時候她意識已不夠清醒,但是靈魂得到最後平靜和快樂。

哈羅德和莫琳重歸與好,他終於解放了自己,這一段旅途,他經歷了很多人很多事,他終於邁出了自己畫的囚牢。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一個人的朝聖》講的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段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哈羅德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意同人打交道。

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着腰生活。

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

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裏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讓自己深深後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後,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聖旅途的一個契機。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麼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着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願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涌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淨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也是我在這一個暑假最有體會的):

“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期初並不知道“朝聖”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朝聖”是一項具有重大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老媽推薦我讀這本書的原因也是書中的哲理,主人公的經歷與書本身的精彩。朝聖原本一個宗教的重要之事,現在用在一個人身上,我想表達的就是所謂的信仰與精神吧!畢竟西方人對於宗教與信仰是如此重要,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信仰就如同我們東方國家的佛教那樣根深蒂固。

主人公過了幾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的一成不變,親友沒有往來。而在早晨一封二十年老友寄來的`信開始了小說的序幕,奎妮身患絕症寫信告別。寫下回信寄出後,他開始了風雨征途,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箱,最後橫跨整個英格蘭,心中一直懷着只要他未曾放棄的走下去,奎妮就還可以活下去。

關於愛與信念以及萬物之類,書中用並不華麗的辭藻卻表達出描繪出一切,如此簡單樸素卻令人深深感動,人生的路只夠一個人走,從一個人到兩人一狗,到聲勢浩大的朝聖團,最後世界只剩一人的寧靜與超脫。自己的世界纔是過程中想要的,正讓我想起了NBA中被多次提到的“相信過程",雖然有時候結果更令人在意,但或許有時候,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場以僞裝自我救贖的尋覓,尋覓幾十年前沒有抱歉與自責,不時傳來哈羅德與莫琳陣陣笑聲的夜晚。

關於離別和重逢,我們能看到的朋友與自己交集,過客還是熟人,也許是匆匆的告別,也許是一路走下去,我們除了親人外稱兄弟姐妹的那些人,也只有給我們一句鼓勵,人生的路,總歸要自己走,孤單可以承受,離別時也請還好告別,不是不願面對地退縮,而是面對摯友揮手告別的勇氣。即將結束的。歲月裏的一羣人,就是需要去告別,就像高考這個截點。小說裏的主人公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朝聖,治療他的摯友,以治療他風塵僕僕的心與千瘡百孔的家。

最後的最後,在奎妮的葬禮上兩人找回了以前兒子還在世的感覺,回憶曾經美好的釋懷。信念可以堅持很多事,不應該去嘲笑看似不實際的想法,善待世界善待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當你垂暮之時,你是否還會有牽掛?又是否還有信仰?又或是會堅持年輕時的執呢?偶然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拿回來細細閱讀,又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退休後的哈羅德跟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悠閒自得。而一封信打破了生活的平靜。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是來自於二十年未見的同事也是老友奎妮,奎妮說,自己可能會三個月後離去。哈羅德甚是震驚,那一夜,他徹夜未眠。他從奎妮想到自己:在釀酒廠做了四十年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生活太過平靜。

哈羅德做出一個決定:走路去貝里克郡。

一個人,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只憑着一個信念,走下去,讓老友奎妮活下去。從他邁出腳步開始千里跋涉的那個時候起,他就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安於現狀的隨遇而安的哈羅德。六十五歲,踏上一場全新的征途,從英國最西南處走向了最東北處,橫跨了整個英格蘭。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一個信念。這個信念,不僅是意味着讓老友活下去,更像一場穿越時光遂道里的一場旅行。磨破多少雙鞋,身體多少不適,但他是在履行着年輕時未實現的承諾。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旅行者,在人生的路上走着,旁邊會有美麗的風景,會有困難,我們心中有封信,那個人在遙遠的遠方等着我們。不能放棄,不能有任何雜念,只能一心一意去見那個人,走到最後,你終於成爲了,你本該成爲的那個人。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你還以爲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爲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信仰,只爲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彷彿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淒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聖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甦,故事背後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着青澀的懷念,那些沾着悔恨和遺憾的蜀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哈羅德蹣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偉大,在蕾秋安靜又細膩的文字裏慢慢舒展開來,一點一點地撞擊着靈魂深處的東西,那些墊伏已久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以爲是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之後原來是困難重重。以爲是困難重重,到最後是輕而易舉;以爲可以在時間的沖刷下忘卻,卻發現無法逃避。以爲痛苦再也不能夠解脫,堅冰卻已在不經意間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結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隻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彷彿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症,至死方休。彷彿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着,不如趁着現在,跟隨着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1

很久以前看的書,直到最近開始跑步,才能領略到疲勞身體與堅定信念長時間拔河所帶來的身心折磨。開啓運動前,好像心裏住了許多個博爾特加特林,運動中心態就崩了:怎麼選擇這麼折磨人的運動?

如果是主人公來回答,一定是:“沒有爲什麼,從來沒想過開始,但是開始了也沒想過放棄,我從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我也沒想過。”好像這場無計劃的旅程只是一個不能激起波瀾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過往的經歷在特定的時刻激發了主人公長久以來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與家人疏離的挫敗感,那可能是猛然迸發的心情:“我還能去哪裏,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與妻子的疏離一定是最難以面對的,曾經因爲相愛而成爲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攜多年的伴侶啊,那場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經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趕多久才能再一次並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主人公這場原本就轟動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沒有他們,這場朝聖之旅是否會救贖他,我相信會,從他決定開始,就意味着與自己和解,與人生和解走了許多年的分岔路,終於有一個人開始回頭找尋。

主人公的命運,就似每一個遭遇了被動的人生變故的不幸的人,被動就是發生了與自己有關的事,因此生活被改變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這些走過的痕跡,能改變的只有情緒、心態、意志......也許這場改變會有意外之喜,總之作爲這些那些意外的主體,我們能操縱的只有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不被意外煩擾,嘗試與他和解,日子纔會不那麼綿長無味。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2

斷斷續續地,終於今天讀完了《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讀完後不知道爲什麼突然就想起“山月不知心底事”這句詞來,可能是哈羅德一個人走在黑黢黢的山間,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地間只有自己,這個畫面感太強有感而發。

一開始買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爲是一個關於西藏的故事,結果發現是個大烏龍,原來不是所有的朝聖都與西藏有關。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勇氣、關於救贖的故事。得益於譯者,故事讀起來很順暢。久未聯繫的老友的一封來信打破了哈羅德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由於內疚,踏上了一段救贖自己、自以爲也能救贖老友的徒步旅程。

作者在開頭其實還是留有疑團,讀到後面疑團才被解開。連陌生人都不如的妻子,執意要靠徒步來拯救的老友背後的故事,以及書中出現時神祕的兒子。

書中大段大段的描寫關於過去的回憶,這些回憶再遇到很多加入的朝聖之路的陌生人的時候開始減少,偶爾纔會出現有關過去的碎片。人生中的一些事,還是隻有自己一個人才能完成。

這本朝聖之旅,是一面對於兩性關係,親子關係的鏡子。我雖沒在鏡子中,但是鏡子反射的光還是把我灼傷了。生活有太多雜亂的小事組成,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房間,關上它,也許自己可以貪得一時的清靜,可是關在房間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想敲你的門了。所有的悲劇都是有跡可循的,逃避永遠不是辦法。如果哈羅德和莫琳當初對於戴維的反常能努力一次,也許就能改變軌跡。不能放棄,哪怕一次也好,也要用盡全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爲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所以克服自己的短處。”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