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大綱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導語:一個人的朝聖的敘述的平緩甚至說是緩慢的,但它很真誠而真實,有很多智慧的感悟,每個人的靈魂都只能獨行,人生,其實也是一個人的朝聖,步履不停。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一:

平凡人見證奇蹟,英雄締造奇蹟。87天,627英里,一個退休老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出發,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隨即克服大量難以想象的困難徒步穿越英格蘭,以其執着和勇氣將不可能變爲現實,用實際行動塑造了一段傳奇。然而,當我們跟隨《一個人的朝聖》的作者蕾秋•喬伊斯的筆觸,拋開紛雜與浮華,一步步揭開明亮的光環下所隱藏的真相時,卻漸漸發現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不僅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按當下的流行說法,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位loser,木訥寡言的他不過是憑着一份最單純的初衷,以最爲質樸的方式在回報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與歉疚。正如那個《阿甘正傳》裏的阿甘,成功是因爲簡單。

終其一生,即便是在完成了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後,哈羅德都沒有真正學會如何面對他人的無助,於是,生性善良的他就只得按捺住悲傷,別過臉去逃避現實,也由此在繼“沒人要的兒子”之後成爲“失敗的丈夫”和“缺位的父親”。人生如同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每個岔口的不同選擇都指向千差萬別的結果。在荒涼的晚景中最不經意的回望,也能瞥見灰暗來路上與你擦肩而過的那一千萬種其他可能。於是,那些蟄伏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早已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正如著名詩人狄倫•托馬斯的詩句:不要溫順地走入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路上的哈羅德因爲一個簡單的目的出發,卻從萍水相逢的路人身上找尋到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終於在花甲之年收穫了想要的人生。

627英里,不僅是用腳邁過的距離,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許是當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也許是因爲擴大的視角、開放的交流容易讓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學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只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而放棄其他一切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作者以明暗交織的寫法將哈羅德的身體之旅與心靈之旅相結合,交替表現,而當哈羅德站在旅程的終點時,其空間上的旅行更像是作爲心靈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說,是心靈之旅投影到現實空間的一個映射。當那個愈加自信、篤定、堅強的哈羅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時,找回幸福的婚姻只是情理中的必然。

也許,你依然要說,《一個人的朝聖》只是虛構的故事,627英里終究不是現實。可是,請記住,“虛構的故事也有其意義”,就像加油站女孩所說的“如果我們都不趁着現在偶爾瘋狂一下,日子就沒什麼盼頭了”。來吧,接受“不可能”,一杯執着加幾滴瘋狂,生活會更加充實而快樂。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二:

一個人的朝聖,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從而對心靈的盪滌,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侶或是信教徒,感覺好像他們才能更好的詮釋朝聖這個聖潔的詞語,但其實不然。

故事的起點發生在英國最南部的一個小鎮,而主人公也不是什麼僧侶或是信教徒,而是一個普通釀酒廠的退休工人,而所謂的朝聖其實是主人公哈羅德要徒步縱跨整個英格蘭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聽上去有點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卻要爲了做一件如此瘋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難道他們之間真的沒有愛了。故事到了這裏也就引發貫穿全文的一個交點,主人公的家庭關係。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應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卻出現了二十年的隔閡。原因起自小說中一個不曾出現的人物,他們的兒子的戴維。

主人公哈羅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後,先是萬分激動,畢竟幾十年未曾見面了,而後又是萬分悲痛,因爲奎妮已經到了癌症晚期。而面對好友如此突如齊來的問候,哈羅德有點不知所措。在回信過程中,遇到了全書的一個關鍵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這個小女孩的故事給了哈羅德啓發,也是這個小女孩的信仰,讓退休後無所事事的哈羅德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於是哈羅德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畢竟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麻煩,沒有足夠的徒步旅行的裝備,導致了身體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礙。不過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幫助,起初人們也會覺得他的`行爲很可笑,但是繼續堅持下去的結果,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關心。哈羅德開始喜歡與陌生人交流,從他們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獨,而是一種欣慰。而此時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態度是相當反對,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遠,伴隨着哈羅德旅程的繼續,這種態度悄然改變着,並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開始互相關心,但是也一直在擔心哈羅德對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羅德不斷回憶自己的過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啓發支持着他前行,後來是對奎妮的美好期盼,還有對家人深深的愛。哈羅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憶,這讓他開始慢慢了解爲什麼會和莫林發展成這種境況和兒子戴維的冷漠。哈羅德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漸漸的,哈羅德事蹟在新聞和報紙上開始散播,一個民族英雄就要誕生了。人們把他這種行爲表述成了對於社會的一種朝聖。慢慢的,開始有人加入了這次旅程,人數越來越多。才找到感覺的哈羅德,被人羣包圍着,步伐卻漸漸慢下來,發覺這似乎已經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猶豫離不離開人羣的時候,這些追隨者卻已經離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達了貝里克。在這期間,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來到了哈羅德的身邊,可是沒有說服他回家,也沒有說服自己留下來。但是此時他對哈羅德的感情也經回到了從前,只是這幾十年的隔閡還一時沒能消除。還有一個疙瘩沒有在內心深處解除。

在離開人羣的日子裏,哈羅德徹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憊到了極點。他想放棄,想回家,回到莫林身邊,而此時莫林卻支持他繼續走下去,因爲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羅德掛斷電話後,繼續行走着。因爲先行者的到達,也帶走了所有的關注,一路上哈羅德開始了真正的孤獨。咬緊牙關硬撐到了裏貝克。而此時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誤導了哈羅德,可是也讓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來這多年的隔閡是因爲自己太思念已經去世二十年兒子戴維。他把戴維的死怪罪於哈羅德,可是最終才明白怪罪的應該是自己。於是他前往裏貝克,去看望哈羅德。

此時的哈羅德正在裏貝克的療養院裏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堅持下來,等到了哈羅德,可是卻不能在與哈羅德用言語溝通了。奎妮的境況觸目驚心,可是哈羅德還是相信他能看見,能聽見,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奎妮走的很安靜,像一個孩子一樣。哈羅德和莫林見面了,兩人沒有了以前的隔閡,更像是初見的時候。一場歷時八十七天的旅程,讓兩個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對於這篇小說,故事情節的介紹似乎很長了,可是真正讀完後,似乎每一篇的內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牽動着你的心。

在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羅德的行爲實在讓欽佩,讀着讀着就會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對於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而這份困難卻戰勝不了幾十年那份朋友之間的信任和依託。沒有比這還純真的友情了,沒有比這還偉大的友誼了。而對於哈羅德自身而言,這的確是一種挑戰,一種對人生的挑戰,是對自己妻子,對自己家庭的挑戰,對社會的挑戰。他最終站到了最後,而給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對奎妮的願望,還有就是自己的妻子開始的反對和最後的支持。莫林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羅德能完成這樣一種壯舉,一直相信他會突然某一天因爲堅持不下去回來,因爲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還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動了,沒有等到他回來,就已經發現沒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麼的不堪。即使兩個人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一但分開的時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會迸發出來,包圍着她,侵吞着她。所以愛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輩子的相守。

一個沒有出現的人物,卻貫穿着整個小說。不可不謂作者的心思細膩,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鑑賞,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憶。主人公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才撥開雲霧,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筆者的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險及心理的崩潰,也有溫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買下的小禮物,和妻子的通話,還有那初衷的激動和結尾的平靜,相得益彰,怎麼能不吸引讀者的興趣。

很有沒有這種平靜的感覺,感覺自己正在注視着哈羅德的整個旅程。在遇到麻煩時,自己也會跟着緊張,遇到開心的事,自己也會跟着開心。朝聖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見了主人公那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貴,也看到了親情的偉大,盪滌一個人的心靈。朝聖是一個人的一種嚮往,更是一種期盼。不是說走在路上的纔是朝聖,一隻腳總是會邁在另一腳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纔是真正的旅程。沒有嚮往,沒有期盼的道路上,我們重複的只是動作,而到達的目的地可能還是在原地。真正的朝聖應該是放任自己的心靈,找到真正的棲息後,纔開始的所作爲,纔開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個人怎麼樣去朝聖,隨心走在路上,嚮往和期盼就給我們指明方向。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三:

好久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小說。剛開始<<一個人的朝聖>>只是平緩的敘述風格吸引着我,喜歡雷秋·喬伊斯 對風景細緻的描寫,喜歡主人翁在耳邊輕輕細語的感覺,喜歡想象他在看到這些文字時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羅德的平靜生活是從郵寄一封給朋友奎尼的信開始的,那時我只能看到哈羅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點祥和,並不能感受到哈羅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認爲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羅德的神經,兒童時期的陰影時不時的襲擊着哈羅德,不懂得如何去愛導致哈羅德對生活諸多躲避,一路上,哈羅德回憶着童年對愛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後對妻子莫林和兒子戴維的所作所爲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羅德的喪子之痛,才明白爲什麼莫林和哈羅德產生了無法跨越的鴻溝。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結尾爲什麼哈羅德會張開雙臂在雨中揮打對回憶吶喊: 不要 。爲什麼會無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語: 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讓你失望。

心路歷程啊!哈羅德剛踏上旅程時幾經掙扎,徘徊在放棄的邊緣,又因爲一些小啓發,讓哈羅德重拾自信。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不正是和哈羅德一樣嗎,選擇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堅定着。第18章開始,哈羅德是堅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東西,地圖、手電筒、膠布膏藥送給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記在腦子裏,手錶,銀行卡郵寄回家,,,哈羅德輕裝上陣,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贅,欣賞沿途的風景,思考過往的人生,溫和的對待相遇的人們。這是我不能及的,我還無法卸下外界的誘惑,甚至有時會因此而感到苦惱。

小狗的加入,朝聖者的加入,正如哈羅德所說,什麼人都有。他們攪亂了哈羅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業的氣息。哈羅德在人羣中感到孤單,唯有夜裏獨自徘徊才能讓心得到自由。讀這段時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許會選擇離開他們一個人上路,但哈羅德卻是感激並覺得有責任保護他們,直到朝聖者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包括最後小狗的離開,哈羅德終於又一個人了。又一次經歷了失去,這讓哈羅德想起了父母的遺棄,兒子的孤獨,妻子的怨恨,哈羅德崩潰了。我一度懷疑結局是不是哈羅德和他父親一樣老年癡呆,那該多麼的殘忍啊!幸好,哈羅德只是精神上極大的痛苦,對現實中自我徹底的否認,對徒步意義的極度懷疑進而導致了他如行屍走肉般的行爲。終於哈羅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雙帆船鞋。這時沒有歡呼,不是興奮,相反倒多了許多惆悵,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這樣的,這符合常理,比如我們辛苦了半學期,考了個高分,以爲會很興奮卻沒有高興。考證書,得獎學金,拿獎金都好像是這樣的心情。所有爲什麼會有 過程很重要 這句話了。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多快樂些,到了結果,人總是開心不起來的。

喪子之痛如何放下,我無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諒和理解了哈羅德,也放過了自己。結局是他們回憶第一次在舞會上的一見鍾情,還有他們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呢,能讓倆個人笑的如此開懷?書中是這樣寫的:"你說得對,連好笑都算不上。”哈羅德邊說邊用手帕擦眼睛。有一會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愛的威力。其實最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一定是我們太快樂了,所以才覺得那麼好笑。”

我喜歡靈魂跳躍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