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說來也怪,明明覺得你平凡如我,如他(她),亦或是身邊任何一閃而過的人,但卻又好像不是!因此,寫你,我開了無數個頭,不管是在心裏的,或腦海裏,亦或電腦上,手機裏,紙上、筆下,卻總是寫不好幾句就夭折,真是欲速則不達,欲想寫好反而拙,終有千言萬語卻道不出。

時下的我,從不牽強自己。因此,以我的隨性,將會放棄寫你;可誰知,卻獨獨甩不掉你,你抓着我的心,牽着我的每一個細胞在爲你縈繞。

想來,要不是在四月中旬的一個禮拜二的清晨,由貝里克一個臨終關懷療養院發來的信件,如果不是二十年未見的同事奎妮在信裏說她得了癌症與你告別,如果你不錯過身邊的一個郵筒而把回信寄送出去,那就當什麼也沒有發生——你依舊是那個雖然高大,卻一輩子彎着腰,掉進人羣找不到的人;那個勤懇謙遜、獨善其身,沒想過獨佔鰲頭、升職加薪,也不周遊列國、另謀高就,在釀酒廠做了四十五年,既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銷售代表;你依舊是那個在春天的庭院裏,在草腥味和洗衣粉的清香味中過着平淡無奇的日子,然後繼續掉髮,發福,睡眠質量變差,甚至整晚睡不着覺的退休老人;又如大多數人一樣,熟知居住環境甚至街坊鄰居的生活習性,夫妻卻在同一屋檐下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日子暗淡無光,混混沌沌困惑於‘我是誰’中。

是奎妮的信件改變了這一切。那天,你認爲僅僅去回寄一封信遠遠不夠表達自己的心情,你總覺得好像有一件事情將要開始了,卻又茫然。因此,平日不多走路的你,忍着小腿肌肉扯着的疼痛,執拗地錯過一個又一個的郵筒,直到你遇到加油站女孩,在她對你說的有關信念的話後,你便明亮清晰,你堅信——你走路過去,就能救活奎妮!爲此,你這個庸碌無爲、孤獨善良的人做了生平的第一次任性:穿着帆布鞋,懷揣奎妮寫給你的信,在電話亭給妻子莫琳打過電話後上路了——橫跨整個英格蘭,從英國最西南走到最東北,你覺的"簡單到,只是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就行。你的壯舉,讓撿拾文字的我們認爲你和奎妮多年前有着一場不可磨滅的浪漫史?

隨着英格蘭的土地在你腳下鋪展,我跟着你的腳步,在你的回憶中解讀着你。

和大多數人相比,你是不幸的。你一出生就成了父母最不需要的負擔,因爲參軍回來的父親變了性情而酗酒不堪,年齡尚小的母親看着你而無所適從,因此小小的你就學會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成爲別人眼裏的笨小孩。可你幼小的心靈其實是多麼渴望愛。你百般討好母親,又在畏懼中極力親近父親。而命運恰恰在與你做對——母親棄你而去,酗酒又濫情的父親,在你十六歲時趕走了你……

就如旅途中怯懦,沉默,善良的你,不忘給妻子和奎妮買小禮物,即使妻子和你無話可說,可每到一處都會給她打電話告訴你的進度。你不去影響別人,也不給他人添麻煩,鞋子破了就補,腳底起泡受傷就休息,你害怕被人知道又渴望讓人知道;你得到質疑訕笑也有支持;有錢住旅社,沒錢了撿一個破帳篷露營。雖然你最初在旅途中探求未知而振奮人心,但又因強求自己的身體讓行走變成了一場戰役而受傷,你雖也憤懣猶豫,卻還是在掙扎中獨自前行。即使面隊後來旅途中的追隨者,你依舊不附於世,只單純地認定自己的信念。

歷盡艱辛的長途跋涉,回憶總是不期而遇,就像生長在身上的某一個痣,忽略和看到總在不經意間。

四十七年前,你在舞廳遇見莫琳——你的妻子。驚鴻一瞥不能自拔,你們深深相愛着,你悲慘的童年時光彷彿都被剪掉了,你們眼裏唯有彼此,你知道你會爲她做任何事,無論發生什麼,你們的路都連在一起。待有了兒子戴維,你的生活便發生了變化,莫琳顯現出天然的母性,而你卻有了初爲人父的恐懼,你愛他擔心他卻又不知所措,兒子也不親近你,你的內心多麼希望他能與你溝通,到後來他患有抑鬱症上吊身亡,喪子之痛讓你更是無法打開心扉。

而莫琳把一切責任怪罪於你,埋怨你不是一個好父親,她覺得你就不懂一個母親的痛,一段時間後,她搬出臥室,把自己關在房間和戴維說話,永遠不停息地打掃着衛生。二十年間,你們逃避着過去,說着言不由衷的話,生生撕裂了曾經最真愛的東西。就像途中遇到的一個女人說的:"你還以爲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前面。但我一直很驚訝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

點點滴滴的回憶穿插在你的腳步中,你的形象也隨之明朗,你在旅途中釋放着自己,也解讀着別人的故事,面對那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她)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卻又都是一樣的渺小與孤獨,正是這些觸動着你內心的溫柔,漸漸地,你打開心結,學會面對與理解,不再是最初的那個人,變得自信堅定起來。

面對你的出走,妻子莫琳和你一樣陷入往事的回憶中。她在痛苦、迷惘、掙扎中冷靜思索,逐漸敞開心扉——走出戴維的房間,也和鄰居有了交流訴說。她開始關注整理有關於你的東西,看到你和戴維一起的照片,在回憶的片段中知道了你也不斷試圖與戴維溝通,她重新審視自己對你的態度,她在一步一步做着退讓,關心着你旅途狀態,在你頹唐的時候鼓勵你,在梳理中明白讓你一個人擔負的太多。在記憶倒流中,她發現自己還是那麼愛你!而你又豈止對她的愛減少過一分?!否則,你們爲何辜負了二十年的大好時光,卻彼此都未曾離開。

生活像一個大磨盤,在旅途的回憶中不停旋轉、磨碎着你與莫琳、戴維的心結,讓你不斷反思成熟,而奎妮,纔是啓動旋轉中心的一個軸點。

你和奎妮因爲工作原因有了交接,在你失去兒子而酗酒時她知道了戴維的事,她默默照顧你,在你打壞了老闆心愛之物時替你頂罪而被辭職的,爲此,你揹負着內疚,也因此而戒酒。

奎妮是一個善良的.女人。你在救贖的旅途中懷着美好的願望。而現實是殘酷的,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樣,臉上因碩大的瘤子而擠壓變形,舌頭也因病變被摘除,你無比的失望與悲痛;而奎妮,因爲有你的道別,走的很安詳。而驚惶的你因爲有了莫琳的陪伴,有了對生命的理解,也釋然接受了這些無法理解的東西。

當莫琳的手指緊抓住你的手,"我錯了。我真不該怪你的。"我爲你而欣慰了。

一直心疼於你,一直提着心隨你而行,而最後看到"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時,我才放下心,真正體會到你的快樂。

這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事?又何嘗不是我們常會犯的錯?我們在熟知中漸漸忽略對方,也不再調劑愛情,懶得製造生活中的驚喜與浪漫,把沒有情調而麻木的婚姻當成生活的一種習慣,每天做着——‘不斷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

便覺得,徒步87天、627英里的你,與其說救贖奎妮,不如說救贖了自己。

一早醒來,便想着去親吻大地。一個人安靜地徒步,即使路程不長,也能讓人規避浮躁清洗蒙塵,見晨曦初露朝霞滿天,可靜觀雲開霧散,還可撫觸平日視而不見的花花草草,陽光下與影子相伴,情景之下,未免思緒飛揚,享受一份與靈魂的對話,原諒存在的不完美,在草木枯榮四季更替的自然中,拾掇感觸心靈的碎片,讓自己逐漸釋然輕鬆,在人生的長途,即使不能完全超脫,卻依舊努力塑造着自我。

便憶起書末一句話:重新養育一些東西的感覺,真好。

嗨,哈羅德,不是嗎?!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我非常討厭寫讀後感,因爲第一:不同的經歷促使每個人對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的感知能力,讓我心潮澎拜思潮起伏的句子在別人看來可能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第二:我沒有勇氣對作者行雲流水的文筆和構思縝密的情節妄加評論。如果說之前讀的那些對我有各種啓發的小說像是博物館裏的精品文物,讓人在讚歎之餘也敬而遠之,《一個人的朝聖》則像外婆手上戴着的上了些年頭銀鐲子,在經歷歲月的沉澱後顯得是那麼平易近人和親切可愛。沒有我偏愛的戰爭背景和宗教爭端,故事也不是以少數族裔爲主角,但是它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因爲我能從每一個角色上找到了一部分自己,驕傲的,純真的,上進的我;自私的,懦弱的,平庸的我。這些美好與不美好融合在一起,組成了獨一無二的,不以你的意志而轉移的我。

最初注意到這本書純粹是被它很網紅的名字所吸引,在朝聖與去西藏被畫等號的現在,我想這不過講的是一個職場白領不堪重壓跑到布達拉宮感悟生活意義的故事。自認爲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參透了生活認清了自己,實際收穫的只有高強度紫外線帶來的曬傷和稀薄空氣引發的高原反應。然而我的預想與書不能相差得再遠。《一個人的朝聖》沒有濫俗的故事和爲賦新詞強說愁的裝腔作勢,就像倏然綻放的茉莉花,你不會在意小小的,青色的花骨朵什麼時候綻放,但是滿屋的香氣告訴着你,花的確是開了。

並不只是心血來潮

哈羅德弗萊是一個釀酒廠的退休工人。他資質平平,相貌平平,家境平平,總之什麼都平平。在釀酒廠兢兢業業地幹了四十年,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退休後和妻子莫琳住在英格蘭南部的金斯布里奇村。表面上哈羅德和妻子風平浪靜,實際上他們兩個之間存在了二十年的隔閡像一道深淵一樣將兩個人遠遠地分開。一天哈羅德收到了一封來自前同事奎妮的信,信中奎妮說自己得了癌症,醫生也已經束手無策。雖然已經二十年沒有任何往來,哈羅德還是想爲這位昔日的同事做一些什麼。在去郵局給奎妮寄回信的路上,他突然決定要走到奎妮所在的貝里克去,儘管這樣並不能延緩奎妮的死亡,但是他覺得自己虧欠奎妮的實在是太多,如果僅僅以一句“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抱歉,祝好”來回應的話未免太無力。他不能允許自己在奎妮生命的盡頭讓二十年前發生的那件事悄無聲息地溜走。就這樣,70歲的哈羅德在沒有任何準備和徒步經歷的情況下,朝着英格蘭最北的小鎮貝里克行進了。

“等我。H.”哈羅德扔掉了先寫好的那封信,將這一封鄭重其事地塞進了郵筒。

加油站女孩/從醫學院畢業的清潔工

儘管哈羅開始了自己的徒步,他最初的信念卻被右腿的疼痛和肚子裏翻滾的飢餓一點點地消磨着。“我做的這一切其實毫無意義,奎妮還是會死。”哈羅德想。在加油站他結識了一個在那裏工作的女孩子,女孩子聽完哈羅德徒步的原因告訴他自己之前有一個得了癌症的阿姨,但是因爲自己堅信阿姨不會死,她最終真的就沒有死。“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女孩子眨了眨眼睛。女孩子的話給了哈羅德莫大的鼓舞,他更加相信如果自己能走到貝里克,奎妮就一定不會死。他謝過了女孩子,給奎妮所在的療養院打了電話,就繼續上路了。

但是他畢竟七十歲了。長時間的行走給他的雙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雙腳也因爲鞋子的不合適長滿了水泡。一個好心腸的清潔工看到了在路邊痛苦萬分的哈羅德,她把哈羅德帶到自己家並處理了傷口。“你怎麼會這些?”哈羅德問。“我在斯洛伐克讀了醫學院,但是在英國我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清潔工。”清潔工說。臨走時她還給了哈羅德一些徒步的裝備。

“這是我男朋友的,他永遠不會回到我身邊來了。”

哈羅德想到了十三歲時母親離開自己的那天,沒有擁抱沒有親吻,只有母親的一句“我看起來是不是很醜?”和自己十六歲時被父親喊叫着趕出家門的那天。

世界上有太多潦草的離別,潦草到對不起相遇時的小心翼翼和滿心歡喜。最初我們都有向對方講不完的故事和羅列不清的美好暢想。過去見到的每一次彩虹,每一次引我們捧腹大笑的小事,每一家美味的小吃店都想拿出來分享,以此來彌補這個人當時不在場的遺憾。我們會一起計劃未來的旅行,會想着要一起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承諾給彼此寫長長的信。但是這樣的暢想最後都變成了深秋乾枯的葉子,在空中不捨地打了幾個轉兒落到了地上,這時一輛鳴笛的出租車呼嘯而過,將葉子更深地碾進了泥土裏。

爲什麼人們不能好好告別?

新聞效應和朝聖者們

哈羅德在一路上遇還到了很多人,不知從哪一天起他就開始出現在電視上,到處都是關於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徒步去貝里克的報道。人們對於他徒步的目的猜測紛紛,有人說這是朝聖,有人說這是偉大的愛情,更多人叫囂着自己被哈羅德啓發,紛紛加入他的徒步。讀書筆記.哈羅德和他的跟隨者們不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貴賓般的接待,但是他自己卻並不喜歡這樣。有時爲了決定路線大家會經常爭吵,不斷地出席宴席讓整體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跟隨者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哈羅德覺得自己離出發時的目標越來越遠了,他並不想將這場徒步搞得這樣隆重。他只是想和奎妮好好道別。

矛盾終於在哈羅德想繞遠路去看望一個路上認識的朋友時被激化了。大部分人認爲以目前的速度來看,奎妮很有可能撐不到他們到達的那天,因此大家覺得離開哈羅德,自行去貝里克。這羣人後來在貝里克受到了隆重的歡迎,但是這又有什麼意義?他們不是爲了奎妮去貝里克的,他們說哈羅德啓發了他們但是又拋棄了他。哈羅德又恢復了一個人上路的自由。

讀到這裏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笑。梵高有這麼一句話,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團火,而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追隨者們以自己的眼光給哈羅德貼了一個又一個標籤,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他的出發點到底在哪裏。他們的確更早地走到了貝里克,得到了更多的報道,可是在這一次的徒步之後他們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因爲他們將這場徒步僅僅當作一個任務來進行。對於哈羅德來說,這場徒步是他對自己的救贖,是逼迫他直視自己弱點的利劍。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他更大的痛苦來自於內心對直視自己弱點與缺陷的抗拒。

那些不明就裏就聲稱自己被激勵被感動的人,多麼可笑呀。

第八十七天

627英里,87天,70歲的哈羅德終於走到了貝里克。他到達療養院的那天,沒有新聞記者,沒有歡呼簇擁的人羣,只有和他一直在路上聯繫的護工和一句“弗萊先生,你來了”。哈羅德反而感到無比的平靜,似乎這就是他預想裏和奎妮相見的場景。在一間病房,他見到了奎妮。沒有喜極而泣,沒有執手相望,奎妮的右臉已經長出了一個巨大的腫瘤,就像一個腦袋長到了另一個腦袋上一樣,她已經聽不到哈羅德的說話了。哈羅德看着病牀上躺着的,與自己記憶中大相徑庭的奎妮,突然感到無比的泄氣:自己最終還是沒救的了她。哈羅德妻子莫琳在他離開的87天裏,深切地意識到了即使他們夫妻都不願意去正視二十年前的那件事,最終她還是愛哈羅德的。她可能還沒辦法原諒他,但最終釋懷,理解了。故事的結尾兩個人站在貝里克的海邊回想起了第一次相遇的場景,她是舞會上羞澀的女孩子,他是風趣幽默的男孩子,他們已經不記得當時都說了些什麼,只記得彼此都很開心。

二十年前的那件事就像一道巨大無比的,醜陋的傷口,在任由它發膿潰爛二十年後,哈羅德和莫琳終於決定給傷口割掉腐肉塗上碘酒。這個過程自然是痛苦萬分,但是哪一個癒合的開始不是呢?

我們將一個人身上不符合普世價值觀的地方叫缺點,這些改不掉的缺點我們稱之爲弱點。因爲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哈羅德就是一個有些懦弱不擅表達的人。但是他不是個壞人。這些弱點就像沉積在河牀上的泥沙一樣,時間久了河牀就會被擡高,在暴雨的侵蝕下釀成洪水,淹沒房屋和農田。好在哈羅德在最後爲自己的弱點做出了彌補,儘管他晚了二十年。

我從哈羅德和莫琳的身上看到對弱點的逃避,在加油站女孩身上看到樂觀,在朝聖者的身上看到可悲的盲目性,在奎妮身上看到美好的善良。所謂人生百態,每個人都走在自己朝聖的路上,只是一些人最終沒有走到罷了。

哈羅德沒能救得了奎妮,但是他救了自己,救了莫琳,救了自己和莫琳在兒子戴維自殺後岌岌可危的婚姻。在七十歲的年紀,哈羅德的生活有了第二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