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失敗的邏輯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1

《失敗的邏輯》,作者迪特里希德爾納,是認知行爲領域的一位權威,1986年度德國最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豆瓣介紹已出版了好些書,我倒是挺感興趣,但是豆瓣上都找不到中文版本。

斷斷續續,差不多翻看了這本書的多半,最近有些感悟。本書分析了人們失敗的一些深層原因,其實也是人性吧,主要包括:

1、習慣選擇捷徑,在處理問題時傾向於省略某些步驟、簡化條件與結果;

2、自我保護,即保持我們的能力感;如把一切問題歸爲我們熟悉的模型去解決、只解決我們能解決的問題,拒絕不能解決的問題;

3、傾向於不考慮當前不存在的問題,作爲當前的俘虜,總是忽略行動的副作用;

4、錯誤或面對不確定而困惑時,最傾向於堅持自己是正確的。

5、面對隨時間結構變化的系統困難;如對過去很久的記憶少,對未來很久的事情認識不足,如忽視複利。

這些我認爲類似於芒格所說的人類誤判心理學,芒格總結的要更加全面和具體。

正因爲有這些原因,同時還有一個前提假設是,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並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簡化認知的線性世界,而是充滿了各種相互作用的多變量動態複雜系統,這個假設在今年的閱讀中讓我愈加認同,同時也讓我在認知上陷入困惑,在面對複雜的生活時感到自己渺小和無助,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一些答案。

作者明確的給出了面對複雜和不確定性的方案:

明確目標→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預測和外推→行動的規劃決策和行動的執行→審查行動效果和修訂策略。

步驟看起來是很簡單,核心在於,需要一個全局性的思維,需要克服作爲人類固有的一些不足,考慮行動的副作用,平衡好多目標等等,同時要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現在和未來,根本沒有事先準備好的方法教導人們去面對複雜而不確定的現實,所以,我們該怎麼辦?作者認爲,重要的是開發我們的判斷力,同時藉助於計算機進行模擬。

《孫子兵法》雲:‘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其實那些原則、方法,知道一點不難,但是怎麼運用,纔是關鍵,而對於習慣於想要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來說,最後發現,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世事複雜,從來不會簡單重複,只有在事上練,學會隨機應變,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合適的事情,併爲未來的事情發生做好準備。

生活不斷向前,我們所面對的現在也並不僅僅是我們此刻所看到的狀態,它由來已久,不斷的演化到此刻,並將走向未來,具有全局性思維,期望能看到未來的變化併爲此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人生在當下富有建設性的行動。

大部分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被生存推動着向前,時間、精力有限,路好像越走越窄併產生路徑依賴,想改變越來越難,這似乎就是骨感的現實情況,我想這是作爲當下俘虜的結果,覺得走的路看起來好像只有那麼幾條,實際上年輕時就像在一片空地上,最開始覺得四面八方都覺得可以走,慢慢纔會有這樣的認識,儘管如此,路依舊有很多條可以走,一切都在動態變化着,但對過去和當下的狀態過於看重則會忽略未來的變化,看不到未來則看不到希望,也就會越來越恐懼和浮躁。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2

《失敗的邏輯》作者迪特里希。德爾納,認知行爲領域的一位權威,1986年度德國最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已出版《問題解決中的認知結構》等專著。

在電力行業中,對風險點、危險源都有着明確的預控措施。工程開工前都會提前做好安全措施,工程結束時都要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那爲什麼還會出現人身、電網或設事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又爲什麼會發生。

書中通過一款遊戲的數據,來解釋了原因。

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人類思維過程緩慢,特別是對於未知現實所需要的`思維活動太慢,不能同時處理許多不同信息。

我認同這個原因,但我解釋的角度與書中不同。從《心理學與生活》中得知,人類有常見的三種判斷模式:

一、可用性啓發法。(讓判斷基於記憶中易於使用的信息。在兩種場合下會出現麻煩:①記憶過程產生了一種帶有偏向的信息樣本②儲存的記憶中的信息不精確。)

二、代表性啓發。(法如果一個東西具有一個範疇成員的典型特點,那麼,他事實上是那個範疇的成員。)

三、錨定法。(從一個起始值開始做不充分的調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人們的判斷過分穩固地"錨定"在最初的猜測上。)

前兩種思維定勢特徵,有時候會成爲錯誤來源而渾然不知。不考慮副作用、長期影響的規劃、環境因素等。

例如《東京本屋》中,作爲一名選書師,在一家動漫公司如何佈置圖書。按照日常思維肯定是擺放與動漫相關的書籍,比如:最熱門的動漫排名,動漫發展史,繪畫技巧,攝影技巧等。而事實是,選書師,通過與公司內部員工的溝通,瞭解到的訊息與這種判斷,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員工常時間的坐在座位上辦公,產生許多職業病。員工更需要如何維護保護頸椎、腰椎等的書。員工有時會加班,需要周圍的飲食介紹,以便於能找到美食極點五臟六腑的書。第三才是與動漫相關的專業書。

第二個原因,來自認知過程領域之外。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可控制感",自我保護的成就感。

我感覺可以用如下方法解釋。而隨着人類的不斷進化,面對事物的認知,短時間內做出的判斷大部分都採用的是錨定法。這是人類進化,節省腦部消耗,所採取的保護措施。而這種判斷模式往往不準確。

第三個原因,人類記憶可能有一個很大的容量,但是它的"流入容量"較小。吸收新材料的速度慢。這個就是腦開發的事,就不在做討論。

第四個原因,我們不考慮不存在的問題,我們是當前的俘虜。

一樣參考代表性啓發判斷,人類判斷時,會把某個事物歸於某一類,借鑑以往的處理經驗進行判斷,而現實是會有五花八門的背景或條件,所以你又錯了。

到這,書中已經把原因分析完了,但我認爲,在思考日常問題有個因素永遠不可少,那就是人性。書中有提及但沒有展開分析。

舉例來說吧,還是《日本本屋》中,選書師選書。在醫院你擺放什麼書?其中要擺放,美麗的旅遊攝影集,讓人心胸開闊,心情放鬆。理由是,病者家屬,照顧病人已經很累了,再看耗費心力的文字書,明顯不合時宜。那德爾納又提出了那些解決辦法,可惜的是隻是寥寥數語,一帶而過。

一、必須把目標講清楚,都知道應該如此,卻很少能夠做到。理由前面有講,訂立合理的目標本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考慮到目標中各個因素間的影響關係。

二、不能一次實現所有目標,不同的目標可能彼此相互矛盾,要採取折中方案。

三、必須設定工作的優先級,但有時候需要改變優先順序。

四、當對待一個已知結構時,應該形成系統的模型,必須預測副作用和長遠影響。

五、收集信息不過分詳細,也不草草了事。學到何時繼續收集信息而何時停止。

而我還想說的是,不要排斥你不感興趣的課題或書目,只有不斷的增長見識,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不斷的構架正確的思維模式,不斷的奔赴現場調查實際情況,你纔會在你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會管中窺豹,人云亦云,夜郎自大。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3

人的一生,失敗可謂無處不在;即使是一件擠盡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敗的一面。用馬克思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來看,“成功”與“失敗”天生就是一對矛盾,卻必然統一地存在與事件之中。

《失敗的邏輯》作者德爾納致力於研究失敗的產生過程,並極力尋找一種打破失敗邏輯的方法,但作者也從未否認失敗的必然存在性,他通過研究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是如何將失敗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失敗的邏輯》不同於其他學術著作,沒有艱澀的理論文字堆砌,作者通過新穎的研究方法——計算機模擬向讀者清楚直觀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並且全書貫穿了古往今來諸多實例,圖、文、例並茂,深意自現而簡明易懂。

本書開篇就爲我們闡明瞭失敗的邏輯——我們的失敗並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維過程的某些不恰當的傾向的產物。假設我們具備所有的智慧、條件或經驗,失敗仍然不可避免。拿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中國的計劃生育來說,領導人爲了降低本國的人口壓力,以及由於人口過多引起的經濟發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糧食供應困難等等問題,做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施行計劃生育的決策。無疑領導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認這項決策之後,人口增長過快的一系列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是,這項決策讓今天的我們面臨着另一個棘手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現在,我國又開始有計劃地放開計劃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終將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已經走進了德爾納失敗邏輯的其中一種情形——問題迴環往復。

因此,一件正確的事情的失敗往往不是源於粗心或者忽視。德爾納指出,在未了解一個複雜系統中所有的連鎖因素之前就採取行動,即使我們懷着善良的意願,也難免鑄成大錯,小問題積累起來就可能釀成大失誤。“蝴蝶效應”也算是失敗邏輯的一個典型。蝴蝶震動翅膀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並且沒有任何好或壞的意向,卻無辜成爲了一場龍捲風的始作俑者。

仔細想來,似乎條條大路都通失敗,因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將失敗相對於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敗的邏輯。其關鍵在於:首先,我們要善於應用系統性的思維,避免線性思維。我們擁有一些錯誤的卻不自覺的思維傾向,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關注因果關係一條線,讓過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發散性的連鎖問題。線性思維對於現今這個各種因素複雜交錯,相互影響的世界是不適用的。其次,我們做事要顧全整體,而不要只着眼於局部——局部並不等於“小”或“少”的部分,它取決於我們目標的大小,一句話一個動作可以是局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也可以是局部。

如何建立全局思維,作者提出了一些要求。

一,瞭解事件的複雜性和動態性;一個特定的系統存在着諸多變量,他們相互間的依賴性越大,複雜性越高。同時,我們都知道,事物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必須關注系統及其部分的動態;

二,儘可能消除系統的不透明性;系統之有很多特徵都只有模糊的輪廓,給決策填進了不確定因素。

三,避免無知和錯誤的假定,並規劃行動的步驟;要善於預測系統將來的狀態,有計劃的走好每一步。這些看起來都是小兒科的事情,真正落到實處卻是很難的。單在確定目標這個環節,作者就有如下許多要求:消極目標轉化爲積極目標,將“不要”做什麼轉化爲“做什麼”會更好;一般目標轉爲特殊目標;多重目標的安排;隱性目標的處理等,如果你覺得作者的要求很簡單,那隻能說你的認識還在一個膚淺的層面。

打破失敗的邏輯意義或大或小,但一定有百利而無一害。在社會生活中,個體或組織每天都面臨着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將事情處理得更完善,利己利人,減少失敗的機率又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