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通用5篇)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通用5篇)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篇1

近來從網上看到一本小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不足150頁,但讀起來感覺越來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國作者的魅力了,甚至連本書的編輯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這本書書如其名,就是《簡單的邏輯學(BeingLogical)》。

本書將邏輯分爲五個章節。第一章是準備,爲成爲一個邏輯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邏輯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第二章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重點是“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第四章,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展開。

邏輯,作爲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通讀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稱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訴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當然“問題”,比如質量問題、投訴問題、收費問題等等,作爲事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理論上,產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探究的。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並在結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體探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結果出發。每一個問題必然與其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產生某種原因的結果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前面的結果得到關於它的間接的知識。通過統計、評估結果的強度、分佈、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繼續探尋的方向。這這裏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裏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隻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爲重點懷疑對象。

其次,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事實經常告訴我們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發生的原因,而B的發生又導致了C,C接着帶來了D……,如圖示:A→B→C→D……假設圖中D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發現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決事物的正確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則,我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邏輯思路走到這裏是值得表揚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還不夠遠。C確實是導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鏈的源頭是A,A導致B,B導致C。B和C都是一個過程結果,關於B的問題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夠的干預,否則D的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陳院長常提到的“燈不亮了”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還有我們所知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

作者同時指出,有時,我們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爲我們懶惰,沒有充分地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對於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着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呢!

最後,我們應該合理地區分原因。前面我們主要討論“動力因”,就是它的活動可以決定某個事物存在與否或者改變其存在狀態。其實除了“動力因”,還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說”。他認爲事物由“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組成,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對於行動來說,就是行動的目的或目標;對於客觀事物來說,就是它的功用;質料因是組成事物的具體材料;形式因是決定一個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質。作者以鳥籠舉例分析。它的動因是弗萊德,他製造了它;它的質料的松木、釘子、螺絲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鳥籠特定的外形,以此來區分文件櫃或窗櫺之類的東西;它的目的因是爲小鳥提供一個可以棲身的場所。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篇2

有時感覺越來越不會說話了,我這樣說也許有人會覺得,怎麼連話都不會說了。不會說話,其實是邏輯混亂,如果你的思維都是混亂的,組織出的語言肯定條理不清,那不會說話就顯得再正常不過。那邏輯是什麼?以前但凡提到這個詞,比讓我翻一座大山還難,因爲我覺得邏輯太大太深了,豈是我等凡人能隨隨便便研究得懂的。

在暑假我讀了《簡單的邏輯學》一書,初看這標題我問自己,邏輯還有簡單不簡單之分?雖然這麼想,但我還是先問了度娘,度孃的評價還挺高的,說這本書是什麼“跨入邏輯之門的必備書籍”,好吧,那我就試試看。

看之前還是先來說說作者。作者是美國D.Q.麥克倫尼,美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教授,從事教學多年,曾先後任教於聖母大學和肯塔基大學。《簡單的邏輯學》問世不久,便被香港中文大學奉爲40本英文經典之一,被哈佛大學校內書店視爲皇冠書籍。

在書的引言部分,作者就對這本書作了一個非常準確的定位——向讀者介紹邏輯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我的理解就是介紹邏輯學最基礎的東西,那最適合像我這種“邏輯學文盲”閱讀了。

說實話,開始閱讀時,我還是帶着幾分恐懼的,就怕一進入正題,就被那些殭屍般的專業術語和頻繁的象徵性符號震住。但事實是,我通讀了第一章學習邏輯思維的準備後,感覺沒有想象的那麼恐怖,反而覺得很輕鬆,因爲正文裏對每一個詞條的闡釋都結合生活,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經常接觸的東西概念化,閱讀時讓人耳目一新。而且很多東西都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把這些身邊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到其中,會讓我們豁然發現,原來這就是邏輯,原來我們每天都在和邏輯打交道。

例如“確認事實”。書中說,確認事實存不存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實地考察。比如白宮,它是否真實存在,去華盛頓一看便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實地考察這一環節,因此在某些小事上就會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還沒定論。就如昨天中午,本想約幾個同事一起去吃小吃,但就爲了確認這家小吃店的確切地址,甲乙兩人爭個停,甲同事說在北京路,乙同事說在長春路,最後誰也沒有說服對方,反而搞得大家心情都很差。

小吃店到底在哪,何必爭,實地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嗎?這就是簡單邏輯的實際運用。

再比如“有效溝通”。書中說,語言和觀念的匹配度越高,溝通就越清晰,有效。溝通中,不要想當然地認爲你的聽衆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這運用到工作中就非常合適,安排工作時,一定要和下屬進行有效溝通,清晰授權,別抱着下屬會懂你的意思這樣的想法。因爲你們所處的環境,所站的高度不一樣,理解也就不一樣。

在第二章中,談到邏輯學的4個基本原理,即: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對於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都要有明確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間狀態。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在同一時刻,某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

學習後會發現,邏輯學的4個基本原理沒有闡述出什麼讓人震驚的東西,因爲基本原理是依據人類理性的不證自明的基本事實,經過人類長期反覆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證明的基本命題。

第三章對於我來說,相對難理解一些,所以讀得異常吃力,但讀過了第三章,再去讀最後兩章,就會發現,似乎是對前面所做的準備,所提基本原理的一個總結。

總之,看了《簡單的邏輯學》一書,收穫還是挺大的,至少打破了我以前對邏輯學的恐懼,讓我可以以一種平常心態去閱讀它,理解它。整本書雖然才150多頁,8萬多字,但書雖薄,內容卻很厚實,適合初學者閱讀。

那麼邏輯到底是什麼?簡單的說,邏輯是一種專門用來揭示真相的工具。因爲所有的邏輯推理,所有的論證,目的只有一個:找出某個事物的真相,因爲真相是我們所有努力的意義所在。

閱讀完這本書會發現,作爲邏輯學的入門類書籍,它並沒有太多的專業知識,而且書中所舉的事例都源自生活,讓我們在閱讀時,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無論書有多實用,就如作者所言,最重要的是學習後去實踐,去發現,而不是純粹的爲了學習而學習,把實踐停留在書本上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邏輯,相信一本《簡單的邏輯學》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篇3

《簡單邏輯學》是由美國作家麥克倫尼寫的一部著名的邏輯學着作,雖然薄薄的一本書但裏面卻飽含着豐富的內容。總之,讀了《簡單邏輯學》讓我受益匪淺,它開闊了我的視野,鍛鍊了我的思維能力;讓我的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問題的判斷不停留在感性的認識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簡單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地思考,準確的判斷。簡單邏輯學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說話的藝術。《簡單邏輯學》這本書很好的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對提高一個人說話的邏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通讀全書,我比較喜歡的是第二章邏輯學的基本原理的第三點:萬物終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訴我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們不盡知每個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們知道它們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爲理性的動物,當我們想知道爲什麼事物會是這樣時,我們就會用相當一部分精力來探尋這些理由。從理論上來看,關於本源的知識是非常讓人感到振奮的,因爲知其所以然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們。但是關於本源的知識同樣可以廣泛應用於實踐領域,因爲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發展,控制事物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我們可以確定某種細菌是引發某種疾病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消滅細菌的方式來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們知道萬物的根源後,弄懂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從而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在探尋事物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其結果開始。我們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現象,並需要爲之做出解釋。也就是說我們面對這些客觀的事物;去探尋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所做的探尋工作必須遵循如下原則:每一個原因與其結果之間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說,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並將在結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這樣的邏輯學思考有什麼重要的實踐意義呢?當我門在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直接知道產生了某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但是我可以通過面前的結果得到關於它的間接知識。通過評估結果的性質,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的探尋方向。在這章節裏裏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裏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隻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爲重點懷疑對象。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處不在。如果我們的邏輯思維好就有助於事情的順利完成;相反,如果我們缺乏邏輯思維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無時不在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讀了《簡單邏輯學》讓我認識到了自己以前思考問題的片面性。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學到了邏輯的初步知識和基本技巧。通過對邏輯學的學習我相信,我以後思考問題一定會更加全面,言語表達一定會更加的清晰,邏輯性更強。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篇4

之前有閱讀過哲學和邏輯學,按照正式的書面語言表述的話:邏輯學和哲學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如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你也可以將它們定義爲一項技能。而我通過比較,個人認爲邏輯學理論比哲學更好理解,而且實用性更強,範圍也更廣。哲學是一門教會你如何認知世界,如何思考。而邏輯學,更像是一個認識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本書中大概講述了邏輯學的涵義,表現形式,目的以及非邏輯學的含義,原因和表現形式。通過本書,我對邏輯學的定義就是邏輯,也可稱爲推理,目的是尋找真相。

然而,邏輯學相比於哲學,它不僅教會你如何思考,還會讓你領略到如何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這也是我對本書記憶最深的,也是收穫最多的一個板塊。我一直認爲:我們生活在人類社會當中,每天都與周邊的人事物產生聯繫。而最重要的就是與人產生聯繫,那麼在進行有效溝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本書,就像是對新手入門的一本初級教材。在這本書的思維帶動下,你會發現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與邏輯學息息相關的。有效的溝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進行思考並做出相應的反饋。這個過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論家,你接觸社會(假設論點)――蒐集材料(論據和推理)――得出結論作出反應(論點成立)。這也可說明邏輯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拿書中提到的舉例,比如常見的因果律,避免同義律(指的是一句話中,用詞儘量用最精確的,避免含糊其辭),避免過多否定,因爲就在西班牙語中,雙重否定還是表否定,些許加強語氣和強調之義。而英語中是雙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與人交流時,這些都是實用性的溝通原則。如果你表意不明,那麼對方還需要揣測你的內心,這是一個沒有效率,耗費時間長的溝通。更值得強調: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實當你深入瞭解以後,你真的會發現邏輯學真的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刻在影響我們,也在我們身上發生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沒有察覺到,沒有特別注意,要說邏輯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最具體和明顯的事例,我立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師,辯論手,律師等等。因爲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與人接觸,發現和了解問題,並且尋找真相的進程。

綜上所述,有時看似難以理解的知識,也是可以慢慢吸收到的,如不能理解,說明自己認知範圍有限,那我們就更應該多去搜集資料,揭發真相。最後一句話,是我目前對閱讀的一個態度:你不需要掌握每一門知識,但至少會學到另外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篇5

隨意亂點我硬盤裏那個充斥着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整理的文件夾時,有兩個G的青島之行被我點到了,而思緒也隨之飄遠。自負點的說,一直以來我都自詡不缺乏發散思維的能力。問題就是往往思緒太飄忽了,考慮過的東西過後還可能會困擾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顯示與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隨意飄忽的想法邏輯的梳理一下並一字一句的錄入其中,耗時耗力啊。現在就把看了那個“青島之行”文件夾之後隨意飄出來的想法大概歸納一下,並隨意闡述下吧。

飄到過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臉,在對比記憶中當時的心情,感覺照片上的歡愉總是那麼不真實。這也是我喜歡時不時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個文件夾裏最多也就是承載了我3天的經歷和記憶,現在我看來卻是那麼的悠久與漫長_原來難以想象的短時間內竟可以發生這麼多事。再對比出國讀碩的一年時間,本還覺得這麼多時間的刻苦只換來這麼短的時間進行深造,有些可惜。細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時間,我依然成長了許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個慘烈競爭的環境呢?或許就是脫胎換骨了。還是李老師說的好: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誇大自己十年後的成就,卻小瞧自己在一年內可以取得的成績。

3.那個待整理的文件夾躺在硬盤裏已經有許久了,總是不經意間被我拾起卻一直沒有被整理完畢。總會太多東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還記得之前一次看“贏在南農”的活動照片時,就驚訝於當時人們的狀態與現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現在還是有這個感覺。不過都有劉的關係,看起來別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經說她感謝我看着她們這羣小女生的成長,當時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偉大?現在卻漸漸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時不時見證一些身邊朋友的成長與離去,驚奇和感傷,但尤其是參與其中時還是有種自豪感由心底而升,爲我,更是爲他們!或許也就只有時而太過冷靜的我,能時而思索於此,並且從中品味中別樣的歡愉吧:自己的夢想最多還在路上,但看着別人實現的時候真的是一種享受!再說到今晚還沒見的秋平,心裏升騰起的總有親切和欽佩,願我能再次有幸見證一段成長,一個傳奇吧。

這幾個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後,精選出來的幾個有深度的發散吧。今天終於是把《簡單的邏輯學》讀完了,有感觸,但太難下筆。在讀一遍後會好很多吧。不過讀完了書,聯繫前天看雜誌的一片文章後,還是有直接易於表達的想法的。作者強調的是邏輯學的應用,然而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書的體系構架確實顯示了他的邏輯性。但宣揚的東西在我看來還是過於理性了,有僵化思維之嫌。綜合一下,對於一個命題、事物或事件先隨我思緒飄蕩後再挑幾個邏輯的思考下應該是最爲優化的解決之道了。

反思一下,對於整體宏觀事件的邏輯把握能力還欠缺,多鍛鍊會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