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京華煙雲讀後感(精選5篇)

京華煙雲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京華煙雲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華煙雲讀後感(精選5篇)

  京華煙雲讀後感1

讀《京華煙雲》的情緒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着這些能夠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爲妙想家一點也不誇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夢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能夠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個性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於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爲出於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她象一個有着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

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黛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這部書不愧爲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雲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幹、秦可卿的溫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爲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麼說: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雲,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麼,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麼寬容。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夠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爲。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理解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理解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並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纔是真實的。

《京華煙雲》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再翻開書,細細品嚐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京華煙雲讀後感2

《京華煙雲》是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的代表作,曾兩次獲諾貝爾學提名獎。據說林語堂旅居美國時,本想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但考慮到外國讀者對《紅樓夢》理解上可能會有隔膜,於是用英文寫了一個現代版的《紅樓夢》,也就是《京華煙雲》。

因爲小說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所以一開始看《京華煙雲》,確實很不習慣,總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感覺。直到後讀到抗日戰爭,家國情仇,浮生若夢,讀到士兵們唱着歌開赴前線的情景,一聲聲: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我的心隨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讀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蘭,一個對待生活、對待愛情和婚姻充滿智慧的女性形象。

蔣勳在《細說紅樓夢》中提到:曾有人問林語堂《紅樓夢》十二釵,你最喜歡誰?林語堂說:探春。林語堂深受歐洲啓蒙運動影響,重視個人存在的自由意志。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聰明、大器,精明幹練,追求自由,實現自我。因爲仿寫,《京華煙雲》中木蘭有探春的影子,但並不限於探春,尤其是木蘭對待愛情的態度。

有人說,從一個人寫作的風格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脾氣以及當時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據說,林語堂年輕的時候,他喜歡上了自己同學的妹妹陳錦端。陳錦端當時也是非常喜歡林語堂的,但是由於兩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們的交往遭到陳錦端父親的嚴重反對。棒打鴛鴦,兩個人不得不分開。

後他與富家姑娘廖翠鳳相識,對方一句:貧窮算不了什麼!此言一錘定音,成就兩人的婚姻。婚後夫妻兩人琴瑟調和,倒也樂哉悠哉,儘管林語堂在心裏也一直留有初戀陳錦端的位置。

林語堂認爲婚姻並不是以善變的愛情爲基礎的,而是愛情在婚姻中滋長,男女互補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與日俱增的。

他的這一愛情觀體現在他塑造的女主木蘭的愛情中。

木蘭和丈夫蓀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是雙方家庭默認的一對。但從愛情的角度,木蘭對蓀亞的心跳頻率還是低了點。結婚前木蘭認識了奮發有爲的青年立夫,一個朦朧中撞擊木蘭心扉的人。但木蘭最終選擇了和蓀亞的門當戶對、衆望所歸的婚姻。

木蘭把對立夫的愛情僅限於內心,如花盛開,靜靜開放在心靈的一隅。(fsir)當立夫被捕時,愛情促使她夜訪司令部,勇敢救立夫,卻不讓任何人感到疑惑。她是有分寸的。

木蘭對愛情的理解:把愛情當點心,把婚姻當飯吃。

丈夫蓀亞的溫暖與平實給了木蘭歲月靜好。婚姻是她腳上那雙最柔軟的鞋,因爲舒適,走得更遠。木蘭滿足於自己的選擇。對丈夫不想走官場之路,木蘭也不逼迫,而是細心開導,遵從丈夫的意願。當她察覺丈夫出軌後,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而是憑藉自身滿滿的實力與無與倫比的智慧,從容淡定地擊退第三者。然後,她也積極反思,之前一直一心過田園農婦生活的木蘭,也光光鮮鮮的買了好多時新的衣服。

我認爲木蘭本質上對生活有着由衷的熱愛的,她本身就是一個發光體。她有世俗的生存智慧,纔會在權衡中擁有。

茫茫人海里,我們尋找另一半,很難十全十美,最終找到的未必就是滿分。但我們懂得取捨,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沒有遺憾。如果他是滿足了你的核心價值需求的,你自己再進行一點自我修煉,那麼成就幸福婚姻的可能性就特別大。

就像木蘭,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和當初心動的那個人在一起,照樣能幸福地過一生,不負光陰不負卿。

就像林語堂,在與妻子結婚時,就把結婚證書燒掉,以示永遠相愛、白頭偕老的決心。他說:結婚證書只有離婚才用得上。

  京華煙雲讀後感3

最近在看林語堂的《京華煙雲》,說來慚愧,長到20幾歲,很多名著都沒看過。記得當時是看到網上書城有一個影視原著的欄目,看見《京華煙雲》的原著者是林語堂先生,突然來了興趣開始讀這本書。

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過他做的文章,依稀記得他是我的老鄉,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個很挑剔讀書的人,喜歡的書,看上幾遍都不煩,比如《紅樓夢》,不喜歡的書,就算勉強自己去看也是怎麼也看不完。比如銀屏說:我又不是你們家買下的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了這裏,嫁給平實莊稼戶的。不是很像襲人對寶玉說的一番話嗎,巧的是所處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說到木蘭大婚,有四人專管杯盤碗碟,有四人專司迎賓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賈府大喪鳳姐兒指揮的場景;還說到姚家買下王爺家的花園,連園景都修得像大觀園似的,還有“青紗櫥”,樓臺水榭等等。對林先生的生平並沒有研究,不過藉着字裏行間猜測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歡《紅樓夢》,《京華煙雲》裏相似的場景是向曹先生致敬來着,不過僅僅猜測而已。

這是我自己在讀書時發現的一點樂趣,覺得很有意思。 讀書真是一件可以讓人平復心情的好事,雖然我說不上什麼具體的道理,不過確實對我有這樣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覺得實在是絕妙之極,恨不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把好詞好句收集起來,閒暇時候點評點評或做點發展擴充,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時候認爲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現在看來讀萬卷書和行千里路同樣重要。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書中卻自有一份韻味在。

  京華煙雲讀後感4

終於又讀完了一本書。

讀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想看電視,但是時間不允許。所以就花8元買了一本。

《京華煙雲》歷來享有現代《紅樓夢》的美譽。今天看完《京華煙雲》,心中暗暗與《紅樓夢》比較了一下。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的相似點:

兩本書都採用了回目,兩句七言概括了一個回的主要內容。

都以當時的時代爲歷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的幾個較大的家庭。

《紅樓夢》的經典在於給讀者呈現了一個夢幻般的場景,一如它的名字。在這夢幻般景緻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於筆端,形成於讀者的腦海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賈寶玉……對人物的細膩的性格描寫,使得讀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紅樓夢裏的人物依託於他們優異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優異的生活,給了他們這麼個空間。這與更廣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確實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場夢。當然,他也有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映射,但這是居於人物之後的。這裏特別說一下,電視版的《紅樓夢》,是歷來我覺得最能表現書中內容的一部電視。他給人們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繪了那夢一般的生活。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依託於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對社會的描繪佔據了主要的篇幅。讀完全書,對於人物只是大致瞭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瞭,人物是襯托社會現狀的。《京華煙雲》透過和《紅樓夢》裏一樣的大家族的興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那段悲慘的歷史,和在這段歷史中不屈不撓的國人,歌頌了不屈於國外侵略的國人。《京華煙雲》比《紅樓夢》多了抱負、霸氣,好似一個男人與一個女子。《紅樓夢》的人物描繪又遠非《京華煙雲》所能比的。

另外,我個人比較喜歡《京華煙雲》裏達觀的生活態度。達觀的態度或許是林語堂闡述其對莊子的理解。

沒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華煙雲》後,電視版的《京華煙雲》也播放了。看了幾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評價,可是最終覺得不單是失望,而是覺得編劇對原著的把握太不準確了,有點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沒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對於在那個時代,對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編劇給破壞了,換成了普通的現代式的鬧劇。他根本不明白人對生活的隱忍,有時候是那麼的平淡,那麼的自然,而隱忍的結局有時候恰恰就是幸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視已經註定了吵鬧,註定了不安定,註定了電視版的《京華煙雲》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內容面目全非了。我們沒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攝《紅樓夢》時候的神定氣閒,只剩下了過馬燈似的喧鬧的節目。在這個喧鬧的時代,有時我們恰恰需要安靜的作品,留着人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

  京華煙雲讀後感5

用了七天時間看完了《京華煙雲》,書比電視好看,所以我喜歡看書,書中的人物更立體,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現代的編劇們,經他們修改後的名著們總是失了味道,走了調。

很喜歡看歷史,歷史總是那麼的精彩,或許是因爲留下來的都是歷史學家們精選下來的史料。最近研究歷史偏重於封建社會的家庭組成,在封建社會,女人大都被認爲是男人的附屬,女主內,男主外。女人操勞於家務與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則更爲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節假禮儀。封建大家族更像現在的家族式企業,男主人是這個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這個品牌過日子,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品牌開展。

在流傳下來的書籍裏面,有很多類似於《曾國藩家屬》《顏氏家訓》之類的書籍,看來子孫教育都一個家族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時會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一說,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讀紅樓夢,元春爲這個家庭一直在隱忍,沒有自由。迎春太軟弱。探春太潑辣,惜春太執拗。妙玉太孤傲。寶釵太圓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較真實,有才氣,但是對黛玉一直有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而湘雲更爲我所欣賞,有才氣,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讀了京華煙雲之後對她們則有更客觀一點的認知,紅玉好比黛玉,太過聰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總是多愁善感,鬱鬱寡歡,心理上屬於不健全的哪種類型,把紅玉和木蘭莫愁一比,就很明顯的感覺到紅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電視劇裏木蘭成了寶釵,所以電視裏莫愁纔會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爲給人帶來太多的心理陰影。太不真實,太過完美,沒有了自我。書本上的木蘭很好,活潑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雲。書本上莫愁也比電視上的更加讓人喜愛,某些方面像是襲人。

看了京華煙雲很喜歡木蘭,她的人格獨立是我最羨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時她不拘泥於世俗,對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她得到滿足。木蘭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對,但是他們在一起不見的很幸福,木蘭會助長立夫的銳氣,不像莫愁可以剋制立夫,木蘭也不見得會像莫愁那樣爲立夫做出那麼多的犧牲。那麼木蘭就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會像蓀亞那樣包容木蘭。所以愛情不見得就是兩個人結合的最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