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皮囊》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15篇)

《皮囊》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皮囊》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15篇)

  《皮囊》讀後感1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我們還剩下靈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靈魂和心是孤獨無助的,皮囊,在我們心中不過一副軀殼,包裹着我們本該輕盈的生命,攜帶着我們孤獨流浪的靈魂,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心。

打開《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難以掩飾的喜恕哀樂。有視人生無常曰正常,頓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已的距離,自我保護,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詳說《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是啊。《皮囊》這本書記敘的都是關於生活中最常見的生離死別,可爲何我看的時候,卻淚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裏看到了“父親”不久未出現在各種書裏的人物。

我看見這個父親,離家、歸來、生病、掙扎、離去。

他懷着固執、頑強、好強的心去爭取自尊,然後失敗,帶着憐惜的掛念離去了。

在這期間,母親也被照亮了,她不同於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隱忍,有她自己的堅持,爲了一棟房子,不惜傾盡所有,也許,這就是她的堅持吧。

《皮囊》中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堅持,懷着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歷經世事後,變得傷痕累累,但這並不壞,流淚、流血、留下疤痕,然後依舊敏感着,讓每一次疼痛的跳動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是因爲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恕、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在讀《皮囊》時,我明白了阿太試圖留給蔡崇達最好的遺產,在《母親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說不出的愛情,看見《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脫……

在《皮囊》中,我看見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的人,還有那些,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但人本質上又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我們也許可以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世間哪個人靈魂不是念變着這一副皮囊,在這無數個輪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認識溫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關心他們,這就是蘇珊來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

《皮囊》這本書是傷心的,也是溫暖的,我們能從中讀到人間冷暖,世事無常……

  《皮囊》讀後感2

在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簡潔而鋒利尖銳,沒有一絲累贅,更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到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卻蘊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讓每一個讀書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銀針刺入心房的顫動、清晰。該書用樸素的語言講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序

從序言開始讀起,從這本書的序言作者,看出此書的與衆不同。一位是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天王劉德華,我抱着強烈的興趣想知道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著作能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爲這部著作寫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個散文集,書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關於阿太的故事。在一開始,作者就刻畫了一幅閩南風情小鎮裏的一位高齡老太的形象。這位老太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接受了女兒死去事實的淡然;切斷自己手指時的冷靜;臨死前的豁達……

書中寫道:"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或者,這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生活哲學。""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阿太的豁達和睿智。"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十四個故事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我在通篇的書裏感受着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着母親對於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後,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帶着皮囊,一起勇闖天涯!

  《皮囊》讀後感3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着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爲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

第一章節,作者就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但阿太雖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說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被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實書上並沒有在天才上面打雙引號,但我爲什麼在上面打了雙引號呢?本章節主要講了黑狗達因病遇見了被母親帶到家裏和黑狗達一起玩的文展。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爲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在爲未來做打算、定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精打細算的,各科成績都一定要和自己預想中的成績一模一樣,而且是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纔跟小夥伴玩的。

但是我認爲,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他一次次地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總是趕不上自身的變化。這樣的患得患失,才導致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也許這樣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文展,在這件事情上我並不認爲他是一個天才。最後的一句話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爲什麼厭惡你。你說,憑什麼是你?爲什麼不是我?”這句話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啓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會失敗!至少像文展這樣的人,他們爲自己的未來努力了,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感到遺憾。只可惜……命運多麼不公平……

《皮囊》中這些可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後感4

讀這本書會有種親切感,因爲我們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和作者是一樣的:出生於一個小地方,成長爲一個典型的小鎮青年,一路奮鬥到大城市,對家鄉卻依然情懷滿滿。

書裏寫的是一個個作者身邊的人:倔強的父親,執拗堅強的母親,“香港阿小”、以死證清白的女子張美麗,張揚自負其實內心脆弱的大學生厚朴,這些人其實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哪個村沒幾個酒鬼?那個村沒有一些感情糾葛、倫理道德的故事?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遇到過張美麗,以前農村不少各種喝農藥、上吊、投河的女子,她們都是因爲啥?厚朴這樣的大學生誰沒見過幾個?

深究起來裏面的每個故事其實平淡無奇,但是作者文字越是寫得剋制,讀來越是覺得裏面飽含深情,樸實易懂的文字反而充滿張力。我想這一切都是因爲作者撥動了我們心中的那根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鳴,那就是——有一天我們感嘆歲月的流逝,同時驚醒——身邊一個個人匆匆而過,甚至有些人就此別過,而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看見”他!我們沒有真正地“看見”他們!

這是一本關於“看見”的書。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越來越理解有些事、有些人。理解源於我們審視自己的朋友圈,審視自己的言行,推己及人。最終我們能理解我們的父親母親爲什麼執拗要在老家建房子?最終我們能從母親看似平淡無奇的言行中發現她對父親那深沉的愛!

就像作者說的: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纔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纔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纔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肉體只是個皮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語道破人生的本質。

拂去人性的塵埃,看見人性的“光輝”,這本書提醒我們:透過皮囊,“看見”自己,也“看見”更多的人。

  《皮囊》讀後感5

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和我們最初的模樣,都是那麼可愛。

算算時間,上次讀這本書還是在大學的時候,書裏的人物和發生的故事大多都已經模糊,然而我卻不知爲何這幾日腦海裏總是浮現出這本書的名字,以及那一個個不甚清晰的故事,索性重拾書本,算是成全這幾日的想念。

不可否認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引人共鳴,甚至愈久彌新,《皮囊》由一個個小故事鋪開,想告訴我們的太多太多,我們可以從裏面發掘自己的,周圍人的,甚至想象中的人的影子,人生的起起伏伏在平淡的敘述中娓娓道來,在故事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平凡的人生蘊含着不同的執拗,每個人都在試圖打破着什麼,最終卻被命運戲弄,生活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也是最無情的觀衆,我們能做的,也不過是接受它本來的面目。

人在迷茫的時候總會想很多問題,卻很少給出這些想象答案,但是不論生活如何兜兜轉轉,我們終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如何面對生活?我們真正喜歡什麼?我們真正享受什麼?答案是什麼呢?就像書中所說:“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於大多數的我們而言,即使不去刻意追尋,生活也會時刻提醒,那些過往的,正在發生的,讓我們感動的、痛苦的、遺憾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拼湊着問題的回答,只是我們會下意識將這份答案藏起來,害怕它真正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理想是美好的藉口,責任是逃避的假託,就像是人生的一些大道理,有時候懂與不懂並沒有什麼差別,以前不懂所以只能無可奈何,現在懂得所以選擇無可奈何。

這本書值得說的有太多,比如故事裏的那些人,那些人身上籠罩的濃濃孤獨感,母親、父親、阿小、文展、張美麗、厚朴,每個人都帶着常人無法理解的執拗,那些瘋狂的念頭彷彿將他們隔絕在世界的外面,就像是一座座孤島,然而這也是最戲劇的一幕,在常人眼中無法理解的存在,說到底也是常人的一員,過着平凡的生活,像極了曾經的我們,塵歸塵、土歸土,世界和她們終究迴歸了本來的樣子,最初的模樣,都是那麼可愛。

最後的最後,願我們看見彼此,願我們溫暖彼此。

  《皮囊》讀後感6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這麼一句話,覺得很是有趣,就將他記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個同學看到後,便說他有一本叫《皮囊》的書,可以借給我看,我本來並不怎麼想看,但出於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外婆的母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導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她說的這句話,也是這本書名字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人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幅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態,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也奠定了這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書中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的味道,更領略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離別時,能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爲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也給我帶來了面對困難的恆心。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爲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閱這本書是,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爲你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喲路圓形,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7

進入高中學習生活以後,對文學的渴望愈發強烈,用了四個晚上把蔡崇達的《皮囊》讀完了。

我讀一本書,喜歡那種前面就把我帶入作者回憶的,如果沒有,我也會漸漸失去對這本書的興趣。

好在《皮囊》開頭是以一個頑強的阿太將我拉入故事,99歲的阿太,正處於高齡的阿太用一句“肉體是用來用的,又不是來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皮囊,是不會有出息點,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會有出息”詮釋了書名的意義,爲後文阿太的去世埋了伏筆,也奠定了這本書的感情基調。

這本書作者回憶了自己身邊的人,堅強的父親堅持復健,即使出門遇到颱風也不顧家人的勸解,重病的父親無法操持家庭,黑狗達成爲一家之主,可是他還正在上大學,姐姐又遇到感情坎坷,家裏只剩下母親一人掙錢,礙於面子,她還要花錢重建自己的家,以至於黑狗達的父親去世也有後悔,父親去世後,母親每每做夢都會夢見父親,覺得父親還有什麼心事未了,選擇信服神靈,

黑狗達在小的時候結識一個夥伴,他的名字叫文展,他“天才”的名號在當時小鎮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可是最後外界的影響使他誤入歧途,他還覺得是黑狗達不懂他的初心,兩人的路想不通的路延伸。

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塑造了不同的形象:滿嘴“世界”和“理想”而被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來自不同世界的阿小……一個個人物在紙上演示鮮活的形象,揭示舊時期封建思想的危害和別樣的小鎮風情,訴說的不同的人的不同人生。

人生匆匆幾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了什麼,不能虛度年華,爲自己的人生增添幾分色彩,這本書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活着是爲了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如何規劃?

黑狗達經歷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即使是下葬的阿太和父親,亦或是誤入歧途的文展和厚朴,他都僅僅看着,無能爲力,唯一的是,他可以將這些寫進書裏,去宣泄。

最後結尾,這本《皮囊》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希望付出所有爲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的肉體前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8

今天算是把蔡崇達的《皮囊》讀完了。

阿太說:人的皮囊就是要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

媽媽說:再走兩步看看。中風有父親幾次手術,幾次差點離開,母親撐起家庭的形象,並不偉岸,卻堅強的讓我崇拜。

文展說:人要有規劃。

阿小說:爲了生存,他要每天從爸爸自殺的橋上路過。

厚朴說:要人生活的不一樣。

李大人說:人要敢於面對生活,不能逃避。

作者說:沒有故鄉,每個人都是孤魂野鬼。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6。大多的書評也是在說這本書帶來的是失望,認爲後半部分寫的兒時玩伴現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過是在寫作者自己的優越感罷了。

與我而言,一本書好與不好的標準因人而異,正如書中結尾引用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名言: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我想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總會遇到幾個奇怪的人,發生些不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這些人和事構成了一個人心裏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種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並用合適的文字把它表達出來。這也不難解釋爲什麼有時一些文字,也許是歌詞,也許是廣告,也許是一段文字會讓人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我們始終要回答得問題>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到底有沒有學會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時由於父親癱瘓,把母親對他的期望——“這個家中的頂樑柱”作爲之後時間的目標。直到作者的父親去世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回答出“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以往的中心被懷疑是否正確。當我看到這裏時,腦子裏就像有什麼東西要跳出來一樣,可惜。直到在我寫下這句話的那一刻,那東西還是沒有出來。

突然之間幾個詞語就一直在腦海中閃現:信仰、讀書、虛無、健身、爲人民服務、。我連我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現在所做的究竟是堅持還是逃避。

必須得承認自己還不會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會有那麼一天,我可以堅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願意並值得的。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

進無止境,漸入佳境

生活的意義正是生活本身。

  《皮囊》讀後感9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爲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爲,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閱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說:“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說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溫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後感10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爲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纔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着過往。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裏,血液裏流淌着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裏藏着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裏,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爲《皮囊》一書寫的最爲感人的內容是發生在那二百平土地裏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後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後,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儘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爲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爲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着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歷是時代的經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衆,也是不可或缺的羣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麼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皮囊》讀後感11

它有着淺黃色的封面,寥寥數字,絲毫不起眼的靜靜的趟在書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韓寒、劉德華和李敬澤作序,這才讓我好奇:這是本什麼樣的書,竟勞動這三位不同領域的大腕!

原來這是《中國新聞週刊》前執行主編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位80後的閩南人,用他真摯的語言,描述了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他的人生就這樣真誠的擺在面前。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1篇後記,每一篇讀起來都有種共鳴感,那種沉重卻又如釋重負的感覺。如第一篇《皮囊》:一貫堅強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樣難過。我也有個堅強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腳就不怎麼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這樣也沒見過外婆對什麼事情示弱過。幾年前外公離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腳越發的不好了,連正常走路都成問題。當時我們晚輩都以爲外婆撐不了多久,一貫強勢的她,怎能受得了無法走路、事事看人臉色的現實。沒想到,大半年後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曬太陽、找人聊天了!後來才知道,是外婆逼着我媽媽買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強忍疼痛都要站起來。我每年回家都會去看望外婆,她總是拉着我的手說好多話,我說的話她卻因爲耳背已聽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開心的笑着、顫巍巍的挪着椅子送我出門。

讀到阿太留下的話:“黑狗達(作者小名)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爲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纔是大智者。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到強壯的父親中風癱瘓了,一次次嘗試恢復一次次失敗,退爲孩童,無理取鬧,直到去世,作者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的淚水止不住了。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嗎?父母親用他們歷經幾重苦難的皮囊養育了我們,讓我脫離山村在城市定居。他們的皮囊漸漸衰敗,已經無力再爲我遮風擋雨,他們認爲這是在拖累我,不願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們在我身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像小時候依偎在大樹下,有着說不出的安寧和踏實。

沒有了皮囊,還有靈魂。沒有了靈魂的皮囊也僅僅是皮囊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劉德華說,看蔡崇達的書,猶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我想,這盞明燈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讀後感12

在假期裏,我的女兒郵寄了幾本書,其中就有《皮囊》這部小說。最初這本書包括作者於我而言都是十分的陌生,但女兒告訴我,在網絡上對這部書的評價是很好的,讓我產生一絲好奇。就從好奇開始吧,我細細品味起來。

在小說的開端,作者與阿太(姥姥的母親)情感交流中揭示了題目,作者與阿太的語言交流不多,但在無形中卻讓讀者體會出一老一少至深的情感。從阿太不多的言語中,作者知道了“皮囊”是人的肉體,富予其靈魂,纔有了生命。這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摘自《皮囊》)。

自70後的文學作品,描寫父母的就很少了,或者模糊或者在遠方,本文作者蔡崇達是個80後,父親、母親卻如此清晰地,反覆地出現在作品中,非常可貴。

年輕時的父母因媒人介紹而相識,這是那還放不開思想去自由戀愛而結合的普遍形勢,只因母親羞澀的一笑,定下了終身。父親爲母親許諾要蓋一座大房子,這便成了父母愛情的守望。爲了兌現給媽媽的承諾,父親去當海員,若干年後,父親帶着用漢水浸染的收穫,蓋起了石板房,當人們以爲父親再次出發去當海員時,他卻留下來了,在家鄉做起了小生意,之後又翻蓋了二層小樓。父親病後,母親接手了父親那並不興隆的生意,積攢着又加蓋了兩層,成爲當時小鎮中人們看得見的驕傲,甚至在父親走後,這座四層小樓也即將拆遷之即,母親也要把房屋翻新一下。作者理解母親,這是他對父親的思念,父母的愛情很平淡,有時還透着淡淡地傷,讓人讀着讀着有想流淚的感覺。

母親給作者的印象是“強悍”的,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因爲在她還小的時候,她是家中大姐,人口多,家中貧窮,雖然貧窮是當時普遍現象,但爲了生活下去,母親爬樹摘野果,甚至獨自划船出海釆蝦,差一點因意外失去生命。所以,父親後來生病,媽媽撐起這個家,母親強悍是對生活的掙扎,是對生活的責任。

作者對父母詳盡的描寫,對過往生活的追憶,抒發了自己細膩的情感,表達着深深的思念,對往昔生活的眷戀。作者深深地感恩於生活,感恩於歲月,更感恩於富予這個有了思想的皮囊。

其實,我們都是這個世界裏的普通人,隨風輕輕的來,又隨風輕輕的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去渲染,將註定平淡無奇,那就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學會感恩吧,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綻放自己的精彩。

  《皮囊》讀後感13

阿太,一個九十多歲的神婆,在外婆去世的時候沒有哭,異常平靜,顯得有些冰冷無情,但她告訴我,“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直到阿太去世,我才明白她說的這話。

父親,做過心臟手術,中風兩次,以至於後來半癱,但他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總覺得按照他的邏輯能恢復成以前一家之主的樣子,家裏人都明白他不可能恢復,但誰也不願意戳破,因爲總得有人提供一套希望的邏輯,讓全家人走下去。父親是倔強的、堅強的,堅持每天外出鍛鍊,試圖幻想恢復,直到那一場颱風,把它拍倒幾次,無法爬起,直到那時他內心的某些東西被全部擊碎,這聲音聽不見,卻真實地瀰漫開,漂浮在整個家裏。

天才文展,童年時認識的文展,是那個說“要創造生活,制定一個大計劃”規劃好人生每一步的人,直到後來我們各自離開小鎮,才發現並不能很好的融入大城市那個圈子,他的優秀在那裏也不足爲道,反而常常被人嘲笑兔脣。那個努力想要擺脫小鎮去到大城市的人,最終無奈回到了原來那個小地方,變成了既失去了家鄉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最終被自己的自尊心殺死。

包括厚朴,一個企圖用想象喂大那個過度膨脹理想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整天把“世界”和“理想”掛在嘴邊的人最終也失去了世界和理想。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的理想和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

弱小卻又勇敢的母親,在父親半癱以後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年少的作者並不理解爲什麼在家裏條件那麼艱難的條件下要將家裏的房子修到四層,多年後才明白,她的堅持只是爲了讓父親發起的這個家看上去健全,這也是母親一輩子無法開口的愛情。

整本書最溫暖的是最底層人民在面對現實用力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死最初的一面,看到了以父親爲代表作爲家庭支柱的中國式家族情感。我們究竟該成爲怎麼樣的人?我想應該是擔當吧,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的擔當,母親爲了完成遺願對子女的擔當,我們只有勇於擔當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

海是藏不住的,也圈不住,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的景緻,也翻滾着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慾望也是,我希望要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慾望,不能讓各種慾望阻止我們變得快樂,那樣的生活是不充實的。

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讀後感14

飛機總是延誤,在機場一進書店就相中了它。之前一直聽說過這本書,就是沒有真正把它加入書單。幸好有這本書在,讓我對飛機的恐懼減少了很多。書的內容很容易讀懂,就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描寫,對自己所遇的人,所遇事情的感想和記錄。原本以爲是那種很難體會的80後的寫作文字,但是卻發現,直擊內心,甚至看完讓我在衛生間哭了許久。

也許是因爲爺爺剛過世的原因,當每看到寫家人去世的文字時候總是想要詳細地再看些,想要真正去看看自己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想表達什麼,或者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表達。黑狗達(作者的暱稱)寫了自己的阿太、父親、母親、姐姐、各個好友,以及大學同學等等,然後最喜歡的部分竟然是關於書寫自己的那部分。

在寫黑狗達父親時候,看到的是那種得了病異常的樂觀,爲了生活不得不與疾病做最大的鬥爭,還有那種努力過卻沒有改變的絕望,最後被現實深深打敗,開始對世界充滿絕失望,然後合上眼睛,與時間告別。我想曾經和病魔奮戰的爺爺何曾不是這樣。充滿希望,卻又被現實遺棄。也許看到遺體的那個時候,覺得爺爺也努力過了,也是解脫了。還記得我離開家的那天爺爺和我說:“別因爲他而相信別人,去找什麼治不好病的藥。要好好讀書。”當時,我的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只是又不能當面流下來。聽出來爺爺是臨終前交代我些什麼,但是安慰的話就是說不出來,因爲覺得是那麼的無力和蒼白,即使說出來,也不會爲爺爺與病魔戰鬥的幸酸減少分毫。只是低頭說:“好的,您好好的,有什麼需要記得打電話給我爸”。《皮囊》中,黑狗達父親在於病魔對抗時也許也是這樣的心情吧。

還有就是書中的理想與現實。有時候覺得和黑狗達一樣,自己也是從小地方出生,卻嚮往城市生活的人。只不過北京更大,杭州小一些。

“在一段時間裏,我覺得這個城市裏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着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體扛着,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裏。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爲了其中一員。”這是書中的描寫,我也好怕自己會和厚朴一樣,充滿着夢想,卻還是無法找到與現實、夢想的相處方式。最後只能接受現實,然後變得不像自己,被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夢想中。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孤身一人,把自己放在夢想裏,是否真的值得。

  《皮囊》讀後感15

說起皮囊,想必大家腦海裏的第一個語句會是網絡流行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以及後來改編的種種版本……然而,這本書雖然名爲皮囊,主要講述的卻是對作者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們,是他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和有些無奈的人生。

全文共計14個章節,可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爲前五章,寫生命中的至親,外婆的母親“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個超脫的老人,奉行“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終認爲皮囊是一個包袱,我們的生命本來輕盈通透,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來去更自如。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寫的是父親,年輕時壯志未酬的父親、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親和年邁時身體抱恙外表倔強內心脆弱的父親,然而,帶有父親的篇幅都少不了母親,所有的描述都瀰漫着母親對父親默默無聞、跨越生死般執着地愛。作者以重溫過去的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懷念。

中間四章寫成長過程中記憶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學厚朴,還有小鎮風雲人物張美麗。在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張美麗,一個因爲觀念超前一直被小鎮人唾棄,最後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觸卻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則是作者兒時的風雲人物,一個因爲家世、一個因爲從小成績好被視作天才,遺憾命運捉弄,一個破產被生活抹去光環、一個被偏見擊垮,最終都泯然衆人、落寞生活。而厚朴是作者的大學同學,一個用全部熱情追逐虛妄的人,最終因無法適應真實的社會生活英年早逝。這一部分,讀來充滿了遺憾和惋惜。

隨後五章訴衷腸,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對小鎮生活的嚮往和對家鄉的眷戀,表明“家對一個人來說,是永遠的港灣”。正如他所說“希望通過我的感受來說泉州、寫泉州,讓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經營一個世界品牌來經營泉州文化”。在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爲隱晦也最爲露骨地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作者說“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方式”也是在說自己要和世界化敵爲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風景。

這本書讀起來不太開心,充斥着真實的遺憾。看這些人物的生命歷程可能無法讓你學到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會讓人反思、從而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形成這世上最美的風景——那就是一個個風格不一、自成體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