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皮囊讀書筆記及讀後感

皮囊讀書筆記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一起來看看讀書筆記及感悟,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皮囊讀書筆記及讀後感

  篇一:皮囊讀書筆記及感悟

《皮囊》讀後感 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這本書在豆瓣經過無數書蟲犀利如光、挑剔如電的眼神掃描,仍能在熱銷榜上停留數週,我相信它定有過人之處,最終我購買了電子書。 這本書的序言作者有兩位,都是重量級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輟學獨闢蹊徑走出一條成才之路的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影視歌三棲明星勞模劉德華,真不知道,蔡崇達是有怎樣通天的本事,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爲他的著作寫了序。

一本書,我的習慣是,如果讀了5頁還有將我帶入,便放棄。也因此而捨棄了一大堆入題頗慢、手法細膩、背景交代冗長的各類泰斗級作品。但我並不後悔,我始終堅信,都5頁了,還沒有引人入勝的場景和人物出場,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說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纔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註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從整本書來看,蔡崇達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蔡崇達在筆下紀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後,開始審視自己。從腳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時玩耍的海灘、帶着鹹味的空氣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父親中風癱瘓在牀後,他以奮力讀書贏取獎學金、寒暑假掙錢爲途徑,力圖通過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讓父親去美國治病,而當他一次次在重病監護室煎熬,與父親經歷過生離死別後,他終於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勞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義,因而選擇逃離築夢地北京,回到了小漁村,守着愛的人,“生根發芽”。這也許是許多正在爲夢想、爲生計、爲責任努力拼搏向上的有爲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卻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陸離時,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爲了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

老蔡始終冷眼看待他周邊的一切,即使是父親病逝下葬,抑或是母親對神靈執拗到瘋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隕落,他都能靜靜的去看待這一切。老蔡筆端所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纔是最重要的。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爲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閱手頭的這本書,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爲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篇二:皮囊讀書筆記及感悟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蔡崇達的《皮囊》。

這本書的序言作者有兩位,都是重量級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輟學獨闢蹊徑走出一條成才之路的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影視歌三棲明星劉德華,真不知道,蔡崇達是有怎樣通天的本事,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爲他的著作寫了序。

一本書,我的習慣是,如果讀了5頁還有將我帶入,便放棄。也因此而捨棄了一大堆入題頗慢、手法細膩、背景交代冗長的各類泰斗級作品。但我並不後悔,我始終堅信,都5頁了,還沒有引人入勝的場景和人物出場,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說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纔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註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從整本書來看,蔡崇達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南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陸離時,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爲了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

蔡崇達始終冷眼看待他周邊的一切,即使是父親病逝下葬,亦或是母親對神靈執拗到瘋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隕落,他都能靜靜的去看待這一切。蔡筆端所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纔是最重要的。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爲結尾。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爲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篇三:皮囊讀書筆記及感悟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爲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爲,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閱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說:“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說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溫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